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建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22010643
- 页数:508 页
第1章 引言 1
1.1 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1
1.2 药理学技术新进展 2
1.2.1 受体技术与药物筛选 3
1.2.2 转基因动物与药物筛选 7
1.2.3 基因探针技术与药物筛选 12
1.2.4 基因芯片与药物筛选 14
1.2.5 药物基因组学 18
1.2.6 蛋白质组学与药物筛选研究 19
1.2.7 代谢组学与药理新进展 21
1.2.8 系统生物学与新药开发 22
参考文献 24
第2章 抗肿瘤药理实验方法 26
2.1 移植性肿瘤整体动物实验法 26
2.1.1 人体肿瘤动物体内移植的基本原则 26
2.1.2 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 27
2.1.3 非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 29
2.2 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29
2.2.1 肿瘤细胞的培养 30
2.2.2 评价方法 31
2.3 抑制诱癌作用的观察 33
2.3.1 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2.3.2 诱癌的体外模型建立 34
2.4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方法 35
2.4.1 转移体内模型的开发与评价 35
2.4.2 肿瘤细胞实验转移体内模型的建立 38
2.4.3 肿瘤细胞转移体外模型的建立 39
2.4.4 培养小室模型建立癌细胞移动实验模型 42
2.4.5 重层培养肿瘤细胞三维模型的建立 43
2.4.6 肿瘤细胞浸润能的分析——复合培养法在体外建立癌细胞浸润模型 45
2.4.7 肿瘤细胞移动能的分析 46
2.4.8 肿瘤细胞分泌MMP的分析 49
2.4.9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方法 54
2.4.10 肿瘤细胞Telomerase DNA的检测 55
2.5 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方法 66
2.5.1 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 66
2.5.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67
2.6 逆转肿瘤耐药性作用的实验方法 81
2.6.1 肿瘤耐药性作用的机制与原理 81
2.6.2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作用的药物筛选法 82
参考文献 104
第3章 抗衰老药理实验方法 107
3.1 抗皮肤衰老作用的实验方法 107
3.1.1 皮肤组织的细胞培养 107
3.1.2 紫外线损伤皮肤模型的建立 109
3.2 寿命试验法 110
3.2.1 果蝇寿命延长试验法 110
3.2.2 家蚕寿命延长试验 111
3.2.3 二倍体细胞寿命试验 111
3.3 抑制自由基药理实验方法 112
3.3.1 自由基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 112
3.3.2 自由基测定法 113
3.3.3 氧化应急相关基因NF-кB的检测 124
参考文献 127
第4章 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理实验方法 128
4.1 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体外模型建立 128
4.1.1 原代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刀豆蛋白增殖模型 128
4.1.2 原代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脂多糖增殖模型 129
4.1.3 大鼠脾脏DC细胞的制备 129
4.1.4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130
4.1.5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模型 131
4.1.6 相关细胞因子的测定 131
4.2 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体内模型建立 132
4.2.1 自身免疫性肝炎 132
4.2.2 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 140
4.2.3 溃疡性结肠炎 152
4.3 变应性鼻炎 163
4.3.1 卵白蛋白诱导 163
4.3.2 豚草花粉诱导 164
4.3.3 蒿属花粉诱导 164
4.3.4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诱导 165
4.3.5 观察指标 165
4.4 支气管哮喘 168
4.4.1 哮喘动物模型 168
4.4.2 观察指标 172
4.5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174
4.5.1 动物模型的建立 175
4.5.2 观察指标 175
4.6 类风湿性关节炎 180
4.6.1 疾病实验模型的制作 180
4.6.2 指标观察 183
4.7 系统性红斑狼疮 188
4.7.1 实验模型 188
4.7.2 指标观察——IL-10的测定 191
4.8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91
4.8.1 免疫学造模基本程序 191
4.8.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兔模型 192
4.8.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 192
4.8.4 其他造模方法 193
4.8.5 中医证候模型 193
4.8.6 体外实验 194
4.8.7 观察指标 194
4.9 子宫内膜异位症 196
4.9.1 手术造模 196
4.9.2 在体模型 197
4.9.3 离体模型 198
4.9.4 指标检测 199
参考文献 203
第5章 常见抗肝损伤与抗肝纤维化药理实验方法 206
5.1 急性肝损伤药理实验方法 206
5.1.1 模型制备 206
5.1.2 指标观察 208
5.2 肝纤维化模型与药理实验方法 211
5.2.1 常见模型制备方法与特点 211
5.2.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14
5.3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及其药理实验方法 221
5.3.1 常见模型制备方法与特点 221
5.3.2 观察指标 224
5.4 肝细胞分离培养与肝细胞损伤体外实验 226
5.4.1 肝细胞分离培养 227
5.4.2 肝细胞损伤模型诱导 227
5.4.3 主要观察内容与方法 228
5.4.4 注意事项 229
5.5 肝细胞凋亡药理实验方法 229
5.5.1 模型建立 229
5.5.2 检测方法 232
5.6 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与肝星状细胞活化体外实验方法 234
5.6.1 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235
5.6.2 肝星状细胞活化模型诱导 237
5.6.3 观察指标 238
参考文献 241
第6章 降糖药理实验方法 244
6.1 糖尿病动物模型 244
6.1.1 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244
6.1.2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246
6.2 降糖药物药效评价方法 250
6.2.1 空腹血糖测定 250
6.2.2 糖耐量试验 250
6.2.3 胰岛素敏感性 250
6.3 细胞水平降糖药物筛选方法 252
6.3.1 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及葡萄糖转运实验 252
6.3.2 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实验 253
6.3.3 胰岛β细胞-促胰岛素分泌实验 253
6.4 分子水平降糖药物筛选方法 253
6.4.1 α-糖苷酶抑制剂筛选 254
6.4.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筛选 254
6.4.3 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筛选 254
6.4.4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筛选 255
6.5 降糖药物筛选的靶点 255
6.5.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55
6.5.2 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255
6.5.3 ATP敏感的K+通道 255
6.5.4 血糖调节剂 256
6.5.5 胰岛素增敏剂 256
6.5.6 α-葡糖苷酶抑制剂 256
6.5.7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256
6.5.8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 256
6.5.9 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 256
6.5.10 肉碱脂酰转移酶抑制剂 256
6.5.11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256
6.5.1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 257
参考文献 257
第7章 降血脂与降血压药理实验方法 259
7.1 高脂血症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59
7.1.1 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259
7.1.2 非喂养法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263
7.2 调节血脂作用的药效学实验方法 264
7.2.1 血脂含量的测定 264
7.2.2 超速离心法对实验动物进行脂蛋白的分离提取 269
7.2.3 载脂蛋白含量测定 270
7.2.4 几种血清载脂蛋白测定方法 271
7.2.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测定 274
7.2.6 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测定 277
7.2.7 瘦素和胰岛素的测定 278
7.2.8 血液宏观流变学实验方法——血液黏度测定法 278
7.3 实验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及药效学观察 279
7.3.1 实验性高血压实验模型的建立 279
7.3.2 观察指标 286
参考文献 298
第8章 抗血栓与抗动脉硬化药理实验方法 300
8.1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药理药效研究中的意义 300
8.2 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301
8.2.1 分离牛的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301
8.2.2 分离和培养人脐动脉、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301
8.3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 302
8.3.1 胆固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 302
8.3.2 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活性物质损伤模型建立 303
8.3.3 血管内皮细胞的DPPH损伤模型建立 305
8.3.4 活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305
8.3.5 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模型的建立 306
8.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测定 306
8.4.1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收集 306
8.4.2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测定 307
8.4.3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电泳分析 312
8.4.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基因分析 315
8.5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321
8.5.1 血管壁生长控制 321
8.5.2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节 321
8.5.3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抗动脉硬化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322
8.5.4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323
8.5.5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作用的实验方法 323
参考文献 324
第9章 神经系统药理实验方法 325
9.1 神经细胞原代培养 325
9.1.1 神经细胞原代分散培养 325
9.1.2 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 327
9.1.3 神经胶质细胞培养 329
9.1.4 分离细胞悬液的接种密度和活性评估 333
9.1.5 培养神经细胞的鉴别与定性 335
9.2 培养神经细胞的病理模型 336
9.2.1 低氧低糖模型 336
9.2.2 谷氨酸毒性模型 336
9.2.3 氧应激模型 337
9.2.4 高钾毒性模型 338
9.2.5 机械损伤 338
9.2.6 NO毒性模型 339
9.2.7 Aβ毒性模型 339
9.2.8 血红素损伤模型 340
9.3 神经干细胞研究方法学 341
9.3.1 神经干细胞培养的原理及分离方法 341
9.3.2 胚胎神经干细胞培养法 342
9.3.3 神经干细胞的冷冻保藏与复苏 344
9.3.4 神经干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法 344
9.3.5 待测药物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345
9.4 脑片膜片钳研究技术与方法 347
9.5 学习、记忆的研究方法 353
9.5.1 回避反应实验 353
9.5.2 迷宫实验 355
9.5.3 操作式条件反射 359
9.5.4 记忆障碍动物模型 361
9.5.5 给药方案、对结果的评价及有关问题 362
9.6 痛觉模型及测定 363
9.6.1 物理性疼痛模型 363
9.6.2 化学性刺激模型 366
9.6.3 内脏痛 369
9.6.4 神经源性疼痛 372
9.6.5 受体水平评价阿片类化合物活性 376
9.7 抗焦虑药物研究方法 383
9.7.1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383
9.7.2 大鼠高架T型迷宫 384
9.7.3 明暗穿箱实验 384
9.7.4 大鼠开场实验 385
9.7.5 大鼠咬木塞试验 385
9.7.6 大鼠群居接触实验 385
9.7.7 分离发声实验 386
9.7.8 大鼠Vogel冲突实验 386
9.7.9 孔板实验 387
9.7.10 大鼠条件性防御掩埋实验 387
9.7.11 小鼠四板法 388
9.7.12 大鼠电击足部的僵住行为法 388
9.7.13 新异刺激抑制大鼠进食法 388
9.8 阿尔茨海默病及有关痴呆研究模型 388
9.8.1 神经细胞培养 389
9.8.2 Aβ毒性模型建立 389
9.8.3 动物模型 389
9.8.4 胆碱能损伤致痴呆模型 391
9.9 脑缺血动物实验模型 392
9.9.1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 392
9.9.2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395
9.9.3 缺血性脑损伤的评价方法 401
9.9.4 动物模型中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因素 403
9.10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405
9.10.1 MPTP模型 405
9.10.2 6-羟基多巴胺(6-OHDA)模型 407
9.10.3 鱼藤酮模型 408
9.10.4 果蝇模型 409
9.11 抗癫痫惊厥药物在体实验方法 410
9.11.1 急性实验性惊厥模型 410
9.11.2 慢性实验性癫痫模型 411
9.11.3 原发性实验性癫痫模型 415
9.12 抑郁动物模型 418
9.12.1 应激模型 418
9.12.2 神经生化模型 423
9.12.3 遗传型抑郁动物模型 427
9.12.4 孤养或分养动物模型 429
9.12.5 其他动物模型 430
9.13 大鼠记录突触可塑性的方法 432
9.13.1 脑片上记录LTP的方法 434
9.13.2 在体LTP 437
9.14 中枢神经通路损毁方法 442
9.14.1 电解损毁法 442
9.14.2 化学损毁法 443
9.14.3 手术损毁法 445
9.14.4 外周神经的损伤 445
9.15 药物依赖性实验 446
9.15.1 身体依赖评价模型 446
9.15.2 精神依赖性评价模型 449
9.15.3 离体回肠纵肌实验模型 453
9.16 镇静、催眠作用研究方法 454
9.16.1 镇静作用研究 454
9.16.2 催眠作用研究 455
9.17 中枢给药方法 457
9.17.1 小鼠脑室给药法 458
9.17.2 大鼠侧脑室给药法 458
9.17.3 大鼠脑内神经核团给药法 458
9.17.4 脑室灌流法 459
9.17.5 微量透析泵 460
参考文献 461
第10章 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方法 467
10.1 透皮吸收作用的评价 467
10.1.1 皮肤的生理构造 467
10.1.2 影响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467
10.2 透皮吸收作用的测定方法 470
10.2.1 透皮吸收作用的in vitro测定方法 470
10.2.2 透皮吸收作用的in vivo测定方法 474
参考文献 478
第11章 造血系统药理实验方法 480
11.1 常见造血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480
11.1.1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480
11.1.2 小鼠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481
11.1.3 大鼠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1 481
11.1.4 大鼠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2 482
11.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 482
11.1.6 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动物模型 483
11.1.7 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白血病细胞SCID小鼠模型 483
11.1.8 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裸小鼠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484
11.1.9 SCID-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动物模型的建立 484
11.1.10 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 485
11.1.11 同源移植和异源移植动物模型 485
11.2 造血系统药物体外筛选模型 487
11.2.1 常用造血系统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制备 487
11.2.2 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支持物制备 488
11.2.3 红系祖细胞集落刺激活性药物筛选 488
11.2.4 粒单系集落刺激活性药物筛选 489
11.2.5 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刺激活性药物筛选 490
11.2.6 骨髓细胞增殖模型 490
11.2.7 骨髓细胞长期培养模型 490
11.3 造血系统相关指标测定 491
11.3.1 骨髓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测定 491
11.3.2 骨髓细胞CD34抗原检测 492
11.3.3 骨髓组织学观察 492
11.3.4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纯化 493
11.3.5 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测定 493
11.3.6 BMMNC的分离 493
11.3.7 CFU-F培养及计数 493
11.3.8 BMSC层黏附能力测定 494
参考文献 494
第12章 中医证的模型实验方法 495
12.1 病-证结合模型 495
12.1.1 高血压脑出血肝阳上亢证 495
12.1.2 黄疸病阴黄证 496
12.1.3 心力衰竭肾阳虚证 496
12.1.4 多发性肌炎脾虚证 497
12.1.5 卵巢癌气虚血瘀证 498
12.1.6 高脂血症气郁血瘀证 498
12.1.7 眩晕气虚血瘀证 499
12.1.8 血栓形成血瘀证 500
12.1.9 多发梗死性痴呆脾虚浊瘀证 500
12.2 中医证的模型 501
12.2.1 寒凝血瘀证 501
12.2.2 脾胃湿热证 501
12.2.3 胃热证 502
12.2.4 心气虚证 502
12.2.5 脾不统血证 503
12.3 证本质研究 503
12.3.1 心肌缺血 503
12.3.2 脾阴虚证 504
12.3.3 肾阴虚证 505
12.3.4 寒、热、脾虚、肾虚型乳腺癌模型 505
12.3.5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506
12.3.6 失眠模型 507
12.4 小结 507
参考文献 508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液固旋流分离新技术》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编写;汪华林等著 2019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基于地质雷达信号波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测方法研究》赵贵章 2019
- 《第一性原理方法及应用》李青坤著 2019
- 《数学物理方法与仿真 第3版》杨华军 2020
- 《Helmholtz方程的步进计算方法研究》李鹏著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方法技术与服务创新丛书 俄罗斯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徐胡乡责编;肖秋会 2019
- 《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一体化理论方法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王海燕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