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所康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898353
  • 页数:4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介绍数字电视原理及应用的高职高专的专业课教材,全书共分9章,分别讲述了电视的基本知识;兼容制彩色电视原理;数字电视标准;图像压缩编码原理;数字电视信号的信源编码;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编码;数字基带传输与数字调制;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等。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录

导言 1

问题聚焦和方法选用 2

认识新语和改革思考 5

第一章 模式概说—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17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辨析 18

从“模型”到“模式” 18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 20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22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25

目的要素 26

内容要素 28

方法要素 29

第三节 模式研究法的本质属性和操作要点 29

模式研究法的本质属性 30

模式研究法的操作要点 31

模式研究与范例研究 32

模式研究与范式研究 33

第二章 模式概览—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基本类型 35

第一节 从教育目的角度分类 36

培养什么人更有价值?——“英才模式”与“大众模式” 37

培养成什么人更有价值?——“传承模式”与“创新模式” 39

第二节 从教育内容角度分类 42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术定向模式”与“职业定向模式” 42

怎样组织和提供知识?——“刚性模式”与“弹性模式” 46

第三节 从教育方法角度分类 49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谁?——“师本模式”与“生本模式” 49

学习应按什么方式进行?——“接受模式”与“探究模式” 52

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文本模式”与“实践模式” 54

第三章 模式解析—什么样的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 57

第一节 从成功者的足迹中寻找成功 58

对人的研究不能在完全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 58

传记是未刻意进行实验的实验报告 59

第二节 百名院士教育背景分析 61

百名院士的家庭出身 61

百名院士的中小学学业成绩 63

百名院士的留学比例 66

百名院士的大学专业 67

百名院士成长道路分析 73

第三节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启示 86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要有能激励志气的培养模式 86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要有能激发兴趣的培养模式 90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要有能启发思考的培养模式 94

第四章 模式审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优劣何在 100

第一节 教育目的审视 101

“临摹画”与“创意画” 101

“劳心者”与“劳力者” 112

第二节 教育内容审视 119

“深挖洞”与“广积粮” 119

“八大碗”与“自助餐” 123

第三节 教育方法审视 126

“讲解式”与“交互式” 126

“背答案”与“找结论” 130

第五章 模式选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何方 139

第一节 从注重传承转向注重创新 139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139

世界教育改革愈来愈重视创造性培养 141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44

第二节 从刚性划一转向弹性多元 145

创新人才成长需要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145

东亚文化圈日益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 148

要淡化选拔而注重选择 151

第三节 从注重灌输转向注重启发 152

教育不是“告诉” 152

不会永远有人“告诉” 154

要毫不留恋地告别“告诉” 155

第六章 思想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确立哪些观念 157

第一节 观念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 157

教育观念的概念 157

教育观念的属性 158

教育观念的功能 162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时代局限 164

现代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 169

第二节 重新审视教育、教师、学生等基本概念 173

教育是对学习的服务 173

教师是学生的向导 17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185

第三节 着力推进教育观念更新 189

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 189

树立主体教育的观念 191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193

第七章 治本之策—如何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197

第一节 教师养成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趋势 197

教师养成制度的历史回顾 197

“能者为师”、“学高为师”的悖论 200

教师专业素质的复合结构 204

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国际趋势 205

第二节 主要国家教师教育概览 208

美国教师教育概览 208

英国教师教育概览 210

法国教师教育概览 211

德国教师教育概览 212

日本教师教育概览 214

第三节 加快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15

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矛盾 215

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 217

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218

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 219

第八章 重点所在—如何改进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21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22

莫衷一是说教学 222

追根溯源话教学 224

制高点上看教学 227

第二节 学习活动的基本类型 230

从自身实践中获得认识——经验学习 230

从他人实践中获得认识——接受学习 233

从模拟实践中获得认识——发现学习 236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改革策略 242

改革接受性学习 242

拓展研究性学习 248

增加体验性学习 252

第九章 寻求均衡—如何推进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60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界定和性质分析 261

基础教育的界定 261

基础教育的性质 262

基础教育功能定位上的基本矛盾 266

第二节 主要国家基础教育特色比较 270

美国基础教育概览 270

苏俄基础教育概览 274

英国基础教育概览 278

法国基础教育概览 282

德国基础教育概览 288

芬兰基础教育概览 293

第三节 世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 303

已有分类的借鉴 303

分类标准的选择 305

世界基础教育的四大基本类型 306

四类基础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310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19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在“升学准备”和“生活准备”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 320

改变过于注重统一规格的现象——在“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 323

改变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现象——在“师本范式”和“生本范式”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 327

第十章 面向就业—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31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界定和性质分析 332

职业教育的界定 332

职业教育的特点 336

第二节 主要国家职业教育特色比较 346

美国职业教育概览 346

德国职业教育概览 347

法国职业教育概览 349

英国职业教育概览 350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概览 351

日本职业教育概览 353

第三节 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 354

分类标准的选择和对已有分类的借鉴 354

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 357

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 364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72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归属 372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选择 376

第十一章 激发创新—如何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81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追溯和现实矛盾 38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追溯 38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现实矛盾 387

第二节 主要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和特色概览 390

美国高等教育概览 390

德国高等教育概览 392

法国高等教育概览 394

英国高等教育概览 397

日本高等教育概览 398

第三节 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讨论 400

以招生制度为划分标准:“开放招生型”、“证书甄别型”、“高考选拔型 401

以培养目标为划分标准:“二元结构型”、“三元结构型”、“多元结构型” 403

以课程计划为划分标准:“通识为本型”、“专识为本型” 409

以教学制度为划分标准:“自由发展型”、“规范指导型” 412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5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归属 415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 417

后记 422

参考文献 4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