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并行查询处理与事务管理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并行查询处理与事务管理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并行查询处理与事务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意洁著
  • 出 版 社: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91523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提出对转子系统中存在的复杂非线性行为展开研究,并对非线性行为的辨识方法以及基于混沌理论的转子故障时期诊断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本论文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从碰摩转子实验系统中观测混沌现象并进行辨识与分析;基于非线性科学理论与技术对转子系统的行为进行分析、预测与早期辨识。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并行查询处理与事务管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2

1.1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标准化 2

1.1.1 标准化工作回顾 2

1.1.2 ODMG-93对象数据库标准内容简介 3

1.2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4

1.3 现有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6

1.4 并行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最新进展 7

1.5 研究内容 11

1.6 研究成果 13

1.7 论文结构 15

第二章 数据操作的并行执行 16

2.1 相关工作 16

2.1.1 并行关系数据库 16

2.1.2 并行面向对象数据库 18

2.2 面向对象数据库及其查询 19

2.3 查询处理的分阶段执行策略 22

2.4 基于对象类的混合式数据放置策略 24

2.4.1 混合式数据划分策略 25

2.4.2 基于对象类的数据分配策略 26

2.5 基于合格标记的并行数据操作算法 28

2.5.1 预备工作 29

2.5.2 选择 30

2.5.3 投影 30

2.5.4 连接 31

2.6 性能评价 33

2.6.1 预备工作 33

2.6.2 选择 34

2.6.3 投影 38

2.6.4 隐式连接 38

2.6.5 显式连接 43

2.7 小结 47

第三章 多元连接查询的并行执行 48

3.1 传统的并行查询处理算法 48

3.2 基于semi-join的并行查询处理算法 49

3.2.1 正确性证明 51

3.2.2 改进 52

3.3 性能评价 53

3.3.1 预备工作 54

3.3.2 传统方法 54

3.3.3 基于semi-join的方法 65

3.3.4 比较 86

3.4 小结 92

第四章 并行查询优化 94

4.1 信息流延迟策略 94

4.2 信息流消减策略 96

4.3 性能评价 99

4.3.1 信息流延迟策略 99

4.3.2 信息流消减策略 101

4.4 小结 103

第五章 循环查询及其并行处理 105

5.1 循环查询 105

5.2 循环查询的处理策略 106

5.3 识别循环成分 107

5.4 处理循环成分 107

5.4.1 自圈 108

5.4.2 双连通成分 108

5.5 循环查询的处理 115

5.6 循环查询的并行处理策略 116

5.6.1 自圈 116

5.6.2 双连通成分 118

5.7 小结 120

第六章 事务标识的分配 122

6.1 事务处理对事务标识的需求 122

6.2 事务标识分配策略 124

6.2.1 基本策略 124

6.2.2 基于位的事务标识分配策略 125

6.2.3 改进的事务标识分配策略 127

6.2.4 优化的事务标识分配策略 128

6.3 性能评价 130

6.3.1 对比测试对象及环境 131

6.3.2 测试结果 132

6.4 小结 134

第七章 基于页的恢复策略 136

7.1 基于页的日志序号 136

7.2 WAL_P的数据结构 137

7.2.1 日志记录 137

7.2.2 事务表 138

7.2.3 脏页表 138

7.2.4 页的结构 139

7.3 事务的正常执行 139

7.3.1 更新操作 139

7.3.2 补偿日志记录 140

7.3.3 事务的全部卷回 141

7.3.4 事务的部分卷回 141

7.3.5 事务的提交和夭折 142

7.3.6 检查点 143

7.4 系统重启 144

7.4.1 分析阶段 144

7.4.2 undo阶段 145

7.4.3 redo阶段 151

7.5 介质故障恢复 151

7.6 小结 152

第八章 客户/服务器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KDOODB8.1 总体结构 153

8.2 客户进程与服务进程之间的通信 157

8.3 客户进程 158

8.4 服务进程 159

8.5 消息处理 159

8.6 小结 161

第九章 结论 163

致谢 166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168

参考文献 170

后记 1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