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匡海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563190
  • 页数:4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组织撰写的、供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书内容主以中药为对象,首重介绍各重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检训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意进一步突出中医特点,突出中药化学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思想;注意对有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的介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意实用性,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使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书在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各重要化学成分类型按照其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设立章节进行介绍。设立了笨丙素类化合物章;设立了三萜类化合物章;设立了甾体类化合物章;设立了鞣质章等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章,同时,对
《中药化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第二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2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3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5

第三节 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向 7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1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11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11

二、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13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21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21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23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28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28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29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41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41

一、概述 41

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41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 47

一、概述 47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47

三、苷类的一般性质 52

第三节 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56

一、糖和苷类的提取 56

二、糖和苷类的分离 58

第四节 糖和苷类的检识 59

一、理化检识 59

二、色谱检识 60

第五节 苷类的结构研究 61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61

二、分子式的测定 61

三、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 61

四、苷分子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64

五、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66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67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71

第一节 概述 71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71

一、苯醌类 71

二、萘醌类 72

三、菲醌类 73

四、蒽醌类 73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77

一、物理性质 77

二、化学性质 77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81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81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81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83

一、理化检识 83

二、色谱检识 83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83

一、化学方法 83

二、波谱分析 85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92

一、紫草 92

二、丹参 93

三、大黄 94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97

第一节 概述 97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98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98

二、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99

第三节 香豆素类 100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101

二、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105

三、香豆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107

四、香豆素类的检识 108

五、香豆素类的结构研究 108

六、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 112

第四节 木脂素 114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114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121

三、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 122

四、木脂素的检识 123

五、木脂素的结构测定 123

六、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129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35

一、黄酮类 137

二、黄酮醇类 137

三、二氢黄酮类 138

四、二氢黄酮醇类 138

五、异黄酮类 139

六、二氢异黄酮类 139

七、查耳酮类 139

八、二氢查耳酮类 140

九、橙酮类 140

十、花色素类 140

十一、黄烷醇类 141

十三、其他黄酮类 142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43

一、性状 143

二、旋光性 144

三、溶解性 144

四、酸碱性 145

五、显色反应 146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148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48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149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153

一、理化检识 153

二、色谱检识 153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154

一、UV 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54

二、1H-NMR 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60

三、13C-NMR 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67

四、MS 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70

五、结构测定实例 174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176

一、槐花米 176

二、黄芩 177

三、葛根 178

四、银杏叶 178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181

第一节 萜类 181

一、概述 181

二、单萜 184

三、倍半萜 190

四、二萜 193

五、二倍半萜 197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98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201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204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206

十、含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209

第二节 挥发油 213

一、概述 213

二、挥发油的组成 214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215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216

五、挥发油的检识 220

六、含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221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226

第一节 概述 226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227

一、链状三萜 227

二、单环三萜 228

三、双环三萜 228

四、三环三萜 229

五、四环三萜 230

六、五环三萜 234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239

一、物理性质 239

二、化学性质 240

三、溶血作用 241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42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242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242

第五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244

一、理化检识 244

二、色谱检识 244

第六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245

一、UV 光谱 245

二、MS 谱 245

三、NMR 谱 247

四、结构研究举例 250

第七节 含皂苷的中药研究实例 252

一、人参 252

二、甘草 257

三、柴胡 259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262

第一节 概述 262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262

二、甾体化合物的生合成途径 262

三、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264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 264

一、强心苷概述 264

二、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265

三、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268

四、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269

五、强心苷的颜色反应 273

六、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 274

七、强心苷的检识 276

八、强心苷的结构研究 277

九、含强心苷的中药及蟾酥强心成分实例 282

第三节 甾体皂苷 289

一、概述 289

二、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290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293

四、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 294

五、甾体皂苷的检识 296

六、甾体皂苷的结构研究 296

七、含甾体皂苷的中药实例 301

第四节 C21甾体化合物 305

一、概述 305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307

第五节 植物甾醇 307

一、概述 307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308

第六节 胆汁酸类化合物 308

一、胆汁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界的分布 308

二、胆汁酸的化学性质 309

三、胆汁酸的检识 309

四、胆汁酸的提取分离 310

五、含胆汁酸的中药实例 311

第七节 昆虫变态激素 312

一、概述 312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312

第十章 生物碱 313

第一节 概述 313

一、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存在形式及生物活性 313

二、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简介 313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315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 316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 316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 317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 319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320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 321

七、萜类生物碱 321

八、甾体类生物碱 322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322

一、物理性质 322

二、化学性质 323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328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328

二、生物碱的分离 329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332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 333

一、理化检识 333

二、色谱检识 333

三、高效液相色谱(HPLC) 335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335

一、化学方法 335

二、波谱法 337

第七节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343

一、麻黄 343

二、延胡索 345

三、黄连 347

四、洋金花 350

五、苦参 354

六、汉防己 356

七、马钱子 358

八、乌头(附子) 360

九、紫杉 362

第十一章 鞣质 365

第一节 概述 365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366

一、可水解鞣质类 366

二、缩合鞣质类 372

三、复合鞣质 376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 377

一、物理性质 377

二、化学性质 378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378

一、鞣质的提取 378

二、鞣质的分离 378

第五节 鞣质的检识 381

第六节 鞣质的结构研究 382

一、1H-NMR 谱 382

二、13C-NMR 谱 384

三、MS 谱 384

四、CD 谱 384

五、结构研究实例 385

第六节 含鞣质的中药实例 387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388

第一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 388

一、概述 388

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 388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388

四、脂肪酸的提取分离 389

五、提取分离实例 390

第二节 有机含硫化合物 391

一、概述 391

二、含硫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392

第三节 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 394

一、氨基酸 394

二、环肽 398

三、蛋白质和酶 400

第四节 矿物质 403

一、概述 403

二、矿物药 403

三、微量元素 405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408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408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408

二、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409

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409

四、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410

五、促进中药制剂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410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411

一、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 411

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411

三、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 412

四、中药复方定性、定量研究 413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415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 415

二、坚持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原则 415

三、中药复方血清靶成分研究 416

四、中药复方中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417

五、其他新思路 418

附录 4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