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检验全书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影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117020806
- 页数:1682 页
前言页 1
第一篇 医学检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技术 1
第1章 医学检验常用仪器 1
第一节 生物显微镜 1
第二节 分析天平 19
第三节 光度分析仪器 24
第四节 电化学分析仪器 38
第五节 色谱分析仪器 39
第六节 电泳仪及光密度计 41
第七节 离心机 45
第八节 几种自动化血液检测仪 50
第九节 血细胞计数自动化仪器 54
第十节 尿液分析的自动化 64
第十一节 微生物学检验常用仪器 69
第2章 医学检验实验室常用的试剂 77
第一节 常用的化学试剂 77
第二节 常用的生物试剂 82
第三节 pH与常用缓冲溶液 88
第四节 实验室用水 91
第3章 实验室常用器材 94
第一节 常用容量器材 94
第二节 其他常用器材 98
第一节 混合及沉淀分离技术 100
第4章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基本技术 100
第二节 加热与灼烧 105
第三节 蒸馏与回流 106
第5章 医学检验常用分析技术 112
第一节 分光光度法 112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5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法 121
第四节 荧光分析法 123
第五节 电位分析法 127
第六节 生物传感器法 135
第七节 极谱分析法 142
第八节 溶出伏安法 146
第九节 电位溶出法 147
第十节 薄层色谱法 149
第十一节 气相色谱法 154
第十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7
第十三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析法 162
第十四节 气相色谱-质谱法 164
第十五节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167
第十六节 电泳技术 170
第6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171
第一节 概述 171
第二节 微型电子计算机简介 172
第三节 医学检验数据处理 173
第四节 细胞诊断自动化及肠杆菌科细菌与厌氧菌编码鉴定 177
第五节 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 179
第7章 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181
第一节 实验室管理的一般原则 181
第二节 医学检验的性质、特点、任务与组织形式 182
第三节 实验室人员管理 183
第四节 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185
第五节 电子计算机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187
第一节 一般检验基本技术 188
一、抗凝剂 188
第8章 血液一般检验 188
第二篇 血液学检验 188
二、血红蛋白吸管及计数板 189
三、毛细血管采血法 190
四、血液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191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 195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195
二、碱化血红蛋白光电比色法 197
第三节 红细胞计数 198
目视计数法 198
第四节 白细胞计数 199
目视计数法 199
显微镜分类计数法 200
第五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 200
目视计数法 201
第六节 血小板计数 201
第七节 血小板直接计数同时计数白细胞总数 202
第八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03
第九节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204
第十节 单核细胞直接计数 205
第十一节 淋巴细胞计数 205
第十二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 206
附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206
第十三节 点彩红细胞计数 207
二、微量红细胞比容(Hct)测定 208
第十四节 红细胞比容测定 208
一、文氏红细胞比容测定 208
第十五节 红细胞平均直径的测定 209
第十六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211
第十七节 出血时间测定(Duke)法 212
第十八节 凝血时间测定 212
第十九节 血液学常规检验质量控制 213
一、测定前期的质量管理 213
二、测定期的质控 214
三、测定后期的质控 216
四、室内质控 216
五、室间质量评价 217
六、质控材料的制备 218
第9章 红细胞系检验 221
第一节 有关缺铁性贫血检验 221
一、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测定法 221
二、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饱和度的测定 222
三、血清铁蛋白的测定 224
第二节 有关营养性贫血检验 225
一、血清及红细胞的叶酸测定 225
二、血清维生素B12的测定(微生物法) 227
三、血清内因子阻滞抗体测定 228
血清结合珠蛋白定量测定 229
第三节 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229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230
三、红细胞肌酸的测定 231
四、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32
五、改良粉红色溶血试验(Pink test) 233
六、自身溶血试验 233
七、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的测定 235
八、高铁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236
九、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测定和酶缺乏的初筛试验 237
十、红细胞嘧啶5 -核苷酸酶活力测定 240
十一、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241
十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CLS) 241
十三、蔗糖溶血试验 242
十四、酸溶血试验 243
十五、含铁血黄素尿试验 244
十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免疫分型检查 244
第四节 血红蛋白分子病的初筛检验 245
一、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 246
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247
三、不稳定血红蛋白的鉴定 249
四、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250
五、镰状细胞贫血的鉴定 252
六、血红蛋白吸收光谱测定 253
一、纯化珠蛋白的制备 254
二、异常肽链的分离 254
第五节 异常血红蛋白的肽段分离 254
七、血红蛋白C试验 254
三、异常肽段的分离 256
四、指纹图制作 257
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D-HPLC)分离珠蛋白肽链胰蛋白酶水解肽 261
第六节 异常血红蛋白氨基酸分析 262
一、盐酸水解肽 262
二、氨基酸组分分析 263
三、氨基酸分析的替代途径——胰蛋白酶消化肽的二次酶解 264
四、肽斑的氨基酸顺序分析 265
第七节 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 267
五、氨基酸的鉴定 267
一、 DNA的提取 268
二、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 271
三、DNA酶解片段的电泳分离 271
四、琼脂糖凝胶照像 272
五、Southern印迹法转移DNA片段 272
六、DNA探针的同位素标记(随机引物标记法) 273
七、DNA分子的固相杂交 274
八、待测基因的放射自显影 275
一、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 276
二、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276
第一节 血细胞光学显微镜形态学 276
第10章 白细胞系检验 276
三、粒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278
四、淋巴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281
五、单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282
六、浆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282
七、巨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283
八、其他 284
第二节 血细胞电子显微镜形态学 285
一、血细胞透射电镜检查 285
二、血细胞扫描电镜检查 291
三、病理性血细胞形态 292
一、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 POX)染色 295
四、电镜检查在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 295
第三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 295
二、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natase, NAP)染色 297
三、酸性磷酸酶染色 300
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301
五、酯酶染色 302
六、脂类染色法 306
七、溶菌酶染色法 308
八、多糖类染色 308
九、铁染色 311
十、热盐水溶解试验 312
十二、二肽酰氨基肽酶染色法 313
十一、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的酶标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法 313
十三、φ(phi)小体染色 314
第四节 骨髓检查 315
一、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315
二、标本采集 315
三、骨髓细胞分类和形态观察 316
四、正常骨髓象 318
五、骨髓象分析 318
六、骨髓报告单的填写及标本的保存 320
七、骨髓报告举例 320
一、红细胞系统疾病 321
第五节 主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321
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324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型 327
四、急性白血病血液学特点 331
五、慢性白血病血液学特点 334
六、特殊类型白血病血液学特点 335
七、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的血液学特点 338
八、骨髓纤维化的血液学特点 341
九、何杰金病的血液学特点 342
十、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血液学特点 342
十一、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液学特点 344
十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345
十三、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液学特点 345
十四、类脂质沉积病的血液学特点 347
十五、其他 347
第11章 出凝血功能检查 352
第一节 血管壁和内皮细胞检查 352
一、出血时间测定(BT、IVY)法 352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 352
三、甲襞毛细血管镜检查 352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测定 353
五、凝血酶调节蛋白测定(TM) 354
一、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PLS) 356
第二节 血小板检查 356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357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358
四、血小板释放试验 359
五、血小板凝血活性 362
六、血小板代谢活性 363
七、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 366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查 368
一、激肽系统检查 368
二、内源凝血因子检查 369
三、外源凝血因子检查 375
四、凝血第三阶段因子检查 382
一、抗凝血酶 384
第四节 抗凝物质检查 384
二、蛋白C系统 386
三、其他测定 387
第五节 纤溶系检查 388
一、纤溶活性 388
二、纤溶抑制物 393
三、纤维蛋白单体 394
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95
五、分子片段检查 397
六、第V因子 398
五、凝血酶 398
四、脑磷脂制剂 398
二、血小板悬液 398
三、兔脑粉悬液 398
一、红细胞素 398
第六节 出凝血检查特殊试剂与器材 398
七、正常人基质血浆 399
八、正常人血清 399
九、贮存血浆 399
十、贮存血清 399
十一、吸附血浆与吸附血清 399
十二、玻璃器皿的硅化与脱硅处理 399
十五、抗血小板血清制备 400
十四、血小板甲醛固定法 400
十三、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与贫血小板血浆(PPP)的制备 400
十六、血小板诱导剂配制 401
十七、缺乏凝血因子血浆制备 401
十八、凝血因子抗血清制备 402
第12章 血液流变学检测 403
第一节 血液流变特性测定 404
一、血液粘度测定 404
二、血液粘弹性测定 406
三、血液触变性的测定 408
一、红细胞沉降率 409
二、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409
第二节 红细胞流变性检测 409
三、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411
第三节 白细胞的流变性检测 412
一、白细胞变形性测定 412
二、白细胞的粘附试验 412
第四节 细胞电泳测定 413
第五节 血小板的流变性测定 414
第六节 血栓弹力图 414
第13章 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的测定技术 417
第一节 测定用的基本设备 417
一、实验室 417
二、器皿的清洗与消毒 418
第二节 培养造血祖细胞所需的试剂与材料 419
培养液的选择与配制 419
二、简易CO2发生器的制作与应用 419
三、试剂的配制 419
四、特异性刺激因子的制备 420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的测定技术 422
一、CFU-S的测定技术 422
二、标记染色体测定脾结节的形成 422
三、脾结节移植法测定脾结节CFU-S 423
第四节 体内扩散匣培养造血祖细胞的技术 424
第五节 造血祖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424
二、各类造血祖细胞的培养技术 425
一、造血祖细胞的培养步骤 425
第六节 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与实际应用 429
一、培养技术实际应用的范围 429
二、培养技术实际应用的举例 429
第14章 血型、输血与血库技术 431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检测 431
一、ABO血型检测 431
二、Rb血型检测 432
三、唾液中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433
四、血清中lgG抗A、抗B的检测 434
五、吸收放散试验 434
七、白蛋白凝集试验 435
六、抗球蛋白试验 435
第二节 白细胞血型检测 436
一、HLA分型 436
二、Gm、Km分型 437
三、G3分型 438
四、PGM1、EsD分型 438
五、Hp分型 439
六、Bf分型 439
七、GLO分型 440
八、Pi分型 440
九、Tf分型 440
十一、C4分型 441
十、Gc分型 441
第三节 血小板抗体检测 442
一、血小板凝集试验 442
二、血小板抗入球蛋白消耗试验 442
三、固相血小板免疫血清学试验(SplsA) 443
第四节 标准血清及标准红细胞的制备 444
一、标准A、B、O血清的制备 444
二、红细胞的特殊处理 444
三、抗A1试剂血清的制备 445
四、试剂红细胞的冷冻保存 446
二、交叉配血方法 447
一、交叉配血方法的选择 447
第五节 交叉配血 447
三、解决交叉配血中的不配合性问题 448
四、配血试验前的要求 450
第六节 采血与供血 450
一、采血前的准备 450
二、采血技术 450
三、献血者的护理 451
四、供血 451
第七节 血液成分制备 451
一、浓缩红细胞(RCC) 451
三、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C) 452
二、代血浆血 452
四、洗涤红细胞(WRC) 453
五、浓缩血小板(PC) 453
六、冷沉淀 453
第八节 输血技术 454
一、输血途径 454
二、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454
三、自身输血 454
一、尿标本的采集方法 456
第一节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456
第15章 尿液检验 456
第三篇 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检验 456
二、尿标本的保存与防腐 457
三、检验后尿标本的处理 457
第二节 尿液的理学检验 458
一、尿量 458
二、外观 458
三、气味 459
四、酸碱度 459
五、比重 460
六、血清(浆)和尿渗量测定 462
第三节 尿液化学检验 463
一、尿液蛋白质检查 463
七、自由水清除率测定 463
二、尿糖检查 468
三、尿酮体检查 471
四、尿胆色素检查 472
五、尿中血红蛋白检查 475
六、尿中肌红蛋白检查 476
七、尿中含铁血黄素检查 477
八、氨基酸尿检查 477
九、尿中卟啉及其衍生物检验 479
十、脂肪尿和乳糜尿检查 481
十一、尿路感染的过筛检查 481
十二、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483
二、检查方法与报告方式 484
三、镜检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84
第四节 尿液显微镜检验 484
一、标本的制备 484
四、尿沉渣染色检查 489
五、尿沉渣计数 490
六、尿沉渣红细胞分类与应用 491
第五节 结石检查 493
一、尿石分析 493
二、胆石分析 495
第16章 粪便检验 496
第一节 粪便标本的收集 496
第二节 粪便的理学检验 497
一、细胞 499
第三节 粪便的显微镜检验 499
二、食物残渣 500
三、结晶 500
四、酵母菌与霉菌 500
五、细菌 500
六、寄生虫 500
第四节 粪便的显微化学检验 500
四、淀粉检验法 501
一、潜血试验 501
第五节 粪便的化学检验 501
五、结缔组织与弹力纤维 501
三、脂肪鉴定法 501
二、脂肪显微化学染色法 501
一、肌纤维 501
二、粪胆素试验 503
三、胆红素试验 503
第六节 消化吸收试验 503
一、脂肪吸收试验 503
二、蛋白吸收试验 504
三、粪便的酶类测定 505
第17章 胃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505
第一节 胃液检验 505
一、一般性状检查 505
二、化学检查 506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509
三、显微镜检查 509
一、一般性状检查 510
二、显微镜检查 510
三、细菌学检查 510
四、化学检查 511
五、生化检查 511
第18章 脑脊液检验 511
四、比密 512
一、蛋白质定性试验 512
第二节 化学检验 512
五、pH 512
三、凝固状况 512
二、透明度 512
一、颜色 512
第一节 理学检验 512
二、总蛋白定量测定 513
三、脑脊液蛋白电泳 513
四、李文生(Levinson)试验 514
五、葡萄糖定量测定 514
六、氯化物定量测定 514
七、脑脊液中酶的测定 514
十、脑脊液分光分析 515
八、谷氨酰胺测定 515
九、脑脊液隐血试验(联苯胺试验) 515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516
一、细胞总数计数 516
二、白细胞(包括内皮细胞)计数 516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516
四、红细胞计数 516
五、病原体检验 517
六、细胞学检验 517
二、理学检查 518
一、标本的采取和保存 518
第一节 胸腹腔积液的检查 518
第19章 浆膜腔积液的检查 518
三、化学检查 519
四、显微镜检查 520
五、其他检查 521
第二节 关节腔液的检查 521
一、标本的采集 521
二、理学检查 521
三、化学检查 522
四、显微镜检查 522
第20章 生殖系统的检验 523
第一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 523
五、血清学检验 523
一、β-HCG胶乳凝集抑制试验(β-HCG LAI试验) 524
二、β-HCG胶乳凝集抑制稀释试验(β-HCG LAID) 524
三、胶乳凝集试验(LA试验) 525
四、单克隆双抗体酶免疫法 525
五、胶体金标记酶免疫法(蓝梦孕知) 525
第二节 阴道分泌物检验 526
一、清洁度检验 526
第三节 精液检查 527
二、精液的外观及理学检测 527
一、精液的采集和运送 527
三、霉菌检验 527
二、滴虫检验 527
三、精液的显微镜检查 528
四、精浆果糖测定 531
五、精浆α-葡糖苷酶的测定 531
六、酸性磷酸酶测定(磷酸苯二钠法) 532
七、精子顶体酶活力测定 532
八、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AsAb)测定 533
九、精液的微生物学检查 534
十、精子泳动速度和尾鞭打频率测定 534
十一、精子低渗膨胀试验 534
一、前列腺液的常规检查 535
二、显微镜检查 535
第四节 前列腺液的检查 535
三、前列腺液的细胞学检查 536
第21章 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536
第一节 痰液检查 536
一、痰液收集方法 536
二、痰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537
三、理学检查 537
四、显微镜检查 537
肺段、亚肺段灌洗及灌洗液检查 538
第二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538
五、痰液的化学和免疫学检验 538
第22章 泪液及唾液的检验 539
第一节 泪液的检验 539
一、泪液标本的采集法 539
二、泪液中乳铁蛋白的测定 539
三、溶菌酶(lysozyme或muramidase?EC3. 2. 1. 17)测定 540
四、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测定 540
五、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 540
二、非蛋白氮类(non protein nitrogen)物质的检测 541
一、唾液标本的采集 541
三、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level monitoring,TDM) 541
六、泪液渗量和pH的测定 541
第二节 唾液的检验 541
四、乙醇及汞的测定 542
五、激素(hormones)的测定 542
六、唾液电解质的测定 542
七、蛋白质类(proteins)的测定 543
八、唾液的pH和缓冲能力 543
九、隐血试验 543
十、唾液中血型物质的检查 543
第一节 正常细胞的基本结构 544
第二节 细胞的新陈代谢 544
第23章 细胞学基本概念 544
第四篇 临床细胞学检查 544
第三节 人体细胞的主要种类 546
第24章 常见的病理性细胞学 549
第一节 肿瘤细胞学 549
第二节 炎症细胞学 551
结核病细胞学 551
第25章 细胞学标本的采集 552
第一节 体表肿块的穿刺 552
第二节 前列腺穿刺 553
第三节 B超引导下的穿刺 554
第四节 经皮肺穿刺 555
第五节 穿刺采集标本的综合症 555
第六节 脱落细胞标本的采集 556
第一节 制片 557
第26章 制片、染色及细胞学诊断方式 557
第二节 染色 558
细胞学的诊断 560
第27章 淋巴结穿刺细胞学 560
第一节 淋巴结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560
第二节 淋巴结结核(特异性淋巴结炎) 561
第三节 恶性淋巴瘤 561
第四节 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 562
第28章 B超引导下的腹腔肿物穿刺细胞学 563
第一节 肝脏肿物穿刺细胞学 563
第一节 鼻咽部疾病的细胞学检查 564
第29章 鼻咽部、涎腺、甲状腺、乳腺穿刺细胞学 564
第二节 腹膜后肿物穿刺细胞学 564
涎腺穿刺细胞学 565
第三节 甲状腺穿刺细胞学 565
第四节 乳腺穿刺细胞学 566
第30章 前列腺、睾丸、附睾穿刺细胞学 568
第一节 前列腺穿刺细胞学 568
第二节 睾丸、附睾穿刺细胞学 568
第31章 其他组织穿刺细胞学 570
第一节 皮肤、皮下组织穿刺细胞学 570
第二节 软组织穿刺细胞学 572
第三节 软骨及骨组织穿刺细胞学 574
第四节 周围神经肿瘤穿刺细胞学 576
第32章 泌尿系细胞学检查 577
第一节 肾脏肿瘤细胞学 577
第二节 尿液细胞学检查 577
第33章 浆膜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刷片及痰液的细胞学检查 578
第一节 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 578
第二节 纤支镜刷片、痰液细胞学检查 579
第34章 女性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580
第一节 常见的细胞成分 580
第二节 阴道上皮细胞与卵巢功能 581
第三节 女性生殖道细胞的病理变化 582
第四节 女性生殖道的恶性肿瘤 583
第五节 阴道涂片评定放疗疗效及诊断分级 584
第五篇 生物化学检验 585
第35章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585
第一节 实验误差和几个与质控有关的基本概念 585
一、误差的分类 585
二、误差的表示法和计算 587
三、几个与质控有关的基本概念 588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 589
一、预防性质量控制 589
二、回顾性质量控制 595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及日常质控方法 598
四、失控后的处理 605
二、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过程 608
一、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条件 608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 608
三、室间质量评价方法 609
第四节 质控用控制物及其制备 613
一、控制物的种类 613
二、控制血清的制备 614
三、控制血清的定值 615
四、控制血清应具备的条件 616
五、使用控制血清的注意事项 616
第36章 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616
第一节 实验方法的分类及选择 616
一、实验方法的分类 616
一、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617
二、实验方法的选择原则 617
第二节 方法学评价 617
二、方法的可接受性 621
三、方法的影响因素探讨与方法改进 626
四、两种方法的比较 627
第37章 临床化学的自动化分析 634
第一节 概述 634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634
一、连续流动式自动分析仪(continous flow autoanalyzer) 635
二、分立式自动分析仪(discrete autoanal-yzer) 635
三、离心式分析仪 637
一、有效的抗交叉污染措施 638
第三节 自动分析仪的发展 638
二、任选式仪器(random access analyzer) 639
三、样品和试剂的自动识别 639
四、多功能化 639
第四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选购 640
第五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注意事项 640
第38章 蛋白质测定 641
第一节 血浆(清)总蛋白测定 641
一、微量凯氏定氮法 641
二、双缩脲法 643
一、血清白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 644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测定 644
四、折光仪测定法 644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44
二、醛酸比色法测定血清球蛋白 645
第三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646
第四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648
第五节 血清丙种球蛋白测定 649
第六节 血清前白蛋白(PA)的测定 650
一、免疫扩散法 650
二、散射比浊法 650
第七节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651
一、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测定法(TRIFMA法) 651
三、第二抗体涂管固相法(RIA法) 652
二、液相竞争法(RIA法) 652
一、血清蛋白结合已糖测定 653
第八节 血清糖蛋白测定 653
二、血清α1-酸性糖蛋白测定 654
第九节 血清粘蛋白测定 654
第十节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655
第十一节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联苯胺法) 655
第十二节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 656
一、ELISA法 656
第十三节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 657
一、ELISA法 657
二、RIA法 658
二、RIA法 658
第十四节 血清转铁蛋白(Tf)的测定 659
一、免疫散射比浊法 659
二、血清总铁结合量计算法 659
第十五节 脑脊液蛋白质测定 660
一、考马斯亮蓝G-250比色法 660
二、浊度法 660
三、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661
第十六节 尿液蛋白质测定 661
一、总蛋白测定 661
二、凝溶蛋白定性检查 662
第39章 氨基酸的测定 663
第一节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665
一、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的主要组成 665
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体液正常参考值) 671
三、氨基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684
第二节 氨基酸的纸层析和薄层层析分析法 687
一、单向纸层析法 687
二、单向薄层层析法 687
三、双向薄层层析法 688
第三节 氨基酸的化学测定法 690
一、尿液总氨基酸量的测定(磷酸铜试剂法) 690
二、色氨酸耐量试验与血清色氨酸荧光测定 691
三、尿液羟脯氨酸的测定 692
第四节 氨基酸的酶分析法 693
一、苯丙氨酸的氧化酶分析法 693
二、苯丙氨酸的脱氢酶分析法 694
三、谷氨酰胺的测定 694
四、谷氨酰胺及谷氨酸的测定 694
五、支链氨基酸的测定 696
第40章 非蛋白氮类化合物测定 697
第一节 尿素氮(UN)测定 697
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697
二、尿液尿素氮测定 700
一、血清肌酐测定 701
第二节 肌酐(Cr)测定 701
第三节 尿酸(UA)测定 704
二、尿液肌酐测定(碱性苦味酸法) 704
一、血清尿酸测定 705
二、尿液尿酸测定 708
第四节 氨和谷氨酰胺的测定 708
一、血氨测定 708
二、尿液氨氮测定(人造浮石吸附法) 711
三、脑脊液谷氨酰胺测定 711
第一节 葡萄糖测定 712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 712
第41章 糖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712
二、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716
三、尿液葡萄糖测定 716
第二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 718
第三节 血清半乳糖测定—&半乳糖氧化酶法 719
第四节 血液乳酸测定 719
一、全血乳酸分光光度计测定法 719
二、自动生化仪分析法 720
第五节 丙酮酸测定 721
一、全血丙酮酸分光光度计法 721
二、自动生化仪分析法 722
第七节 β-羟丁酸测定 723
第六节 乙酰乙酸测定 723
第42章 血清脂类与脂蛋白测定 724
第一节 血清胆固醇测定 724
一、总胆固醇测定 724
二、血清游离胆固醇测定 728
第二节 血清脂蛋白分析 729
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730
二、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的测定 731
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732
四、脂蛋白-X(LP-X)的测定(乙醚提取测磷法) 733
一、氯仿提取、硅酸吸附磷脂、变色酸显色法 734
第三节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734
五、脂蛋白琼脂糖电泳 734
二、异丙醇抽提、氧化铝吸附磷脂、乙酰丙酮显色法 736
三、酶法(GPO法) 737
第四节 血清总磷脂测定 737
一、化学法 737
二、酶法 738
第五节 血清游离脂肪酸测定 739
一、滴定法 739
二、一次提取比色法 739
三、二次提取比色法 740
四、酶法 741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I、B 742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测定 742
二、火箭免疫电泳同时测定apoAI、B 743
三、酶联免疫测定apoAI、apoB和LP(a) 744
四、血清载脂蛋白多态性的分析方法 746
第七节 血脂及脂蛋白测定的标准化问题 747
一、血脂测定的标准化 747
二、载脂蛋白测定的标准化 748
第43章 无机离子测定 750
第一节 钠、钾测定 750
一、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简称火焰光度法) 750
二、离子选择电极法 752
三、冠醚化合物比色法测钾 754
第二节 氯测定 756
一、硫氰酸汞比色法 756
二、硝酸汞滴定法 757
三、库仑滴定法 759
第三节 钙测定 760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 760
二、邻甲酚酞络合酮直接比色法 762
三、乙二醛缩双邻氨基苯酚比色法 764
四、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765
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66
六、离子选择电极测血清游离钙 768
一、硫酸亚铁钼蓝比色法 769
第四节 磷测定 769
二、氨基萘酚磺酸钼蓝比色法 770
三、米吐尔直接显色法 771
四、孔雀绿直接显色法 772
五、酶法 772
第五节 镁测定 773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 773
二、Calmagite染料比色法 774
三、达旦黄比色法 775
四、达旦黄不除蛋白快速比色法 775
五、原子吸收光谱法 776
一、血清铁比色法测定 777
第六节 铁测定 777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779
第七节 铜测定 781
一、双环已酮草酰二腙比色法 781
二、二苯基羰酰二肼比色法 782
三、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比色法 783
四、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84
第八节 锌测定 786
一、吡啶偶氮间苯二酚比色法 786
二、吡啶偶氮萘酚比色法 787
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87
第一节 血气分析诸指标与参数 788
一、血液pH 788
第44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诊断试验 788
二、非呼吸性pH(non respirtion pH,pHNR) 789
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O2,pCO2) 789
四、血浆二氧化碳总量(TCO2) 790
五、血浆碳酸氢根(HCO3-:AB、SB) 790
六、缓冲碱(buffer base,BB) 790
七、碱剩余(base excess,BE)或碱不足(base deficient,BD) 791
八、血液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 791
九、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xygen,So2)及血氧含量(Co2) 792
十、血红蛋白50%氧饱和时的氧分压(P50) 792
十三、阴离子隙(anion gap,AG) 793
十一、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793
十二、血红蛋白(Hb) 793
第二节 血气分析用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794
一、血标本的采集 794
二、血标本的贮存 795
三、动脉采血与动脉化毛细血管采血的对比 795
第三节 血气与酸碱分析仪简介 796
一、型号 796
二、主要技术性能及比较 796
第四节 血液pH测定(pH电极电位测定法) 798
一、血液PCO2测定 800
第五节 血液二氧化碳测定 800
二、血浆碳酸氢根测定 804
三、血浆总二氧化碳测定 805
第六节 血氧测定 806
一、血PO2(PO2电极法) 807
二、血氧饱和度测定(So2) 809
第七节 体表PO2与PCO2测定 811
一、经皮PO2(PtcO2)测定 811
二、经皮PCO2(PtcCO2)测定 811
二、单一CO2气平衡法 812
一、pH- PCO2法 812
第八节 各项酸碱平衡诊断指标的计算 812
四、结膜电极(PcjO2、PcjCO2) 812
三、复合型电极经皮监测 812
三、两种CO2气平衡法 813
四、血气分析仪各参数的计算公式 814
第九节 血气与酸碱失衡的诊断 815
一、血气与酸碱失衡的分析步骤与诊断方法 815
二、各类酸碱失衡的实验诊断 820
第45章 酶的测定 823
第一节 酶活力测定的基本方法 823
一、基本方法 823
二、酶活力的表示法和计算 823
一、总活力测定 824
第二节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测定 824
二、同工酶测定 826
第三节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测定 827
一、比色法 827
二、酶偶联法 828
第四节 碱性磷酸酶(ALP、AKP)测定 829
一、总活力测定 829
二、同工酶测定 832
第五节 酸性磷酸酶(ACP)测定 833
一、磷酸苯二钠法 833
二、磷酸麝香草酚酞法 833
三、α-萘酚磷酸法 834
第六节 肌酸激酶(CK)测定 835
一、总活力测定(酶偶联法) 835
二、同工酶测定(离子交换层析法) 836
第七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测定 837
一、总活力测定 837
二、同工酶测定 838
第八节 淀粉酶(AMY)测定 839
一、碘淀粉比色法 839
二、染色淀粉法 840
第九节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841
一、总活力测定 841
二、同工酶测定 842
第十节 α-羟丁酸脱氢酶(HBD)测定 843
第十一节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测定 845
一、重氮试剂比色法 845
二、对硝基苯胺法 845
三、连续监测法 846
第十二节 胆碱酯酶(CHE)测定 847
一、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847
二、全血胆碱酯酶测定 848
第十三节 5′-核苯酸酶(5′-NT)测定 849
第十四节 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850
第十五节 醛缩酶(ALD)测定 851
第十六节 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ASAL)测定 852
第十七节 脂肪酶测定 854
第十八节 铜蓝蛋白氧化酶(CP)测定 854
第十九节 腺苷脱氨酶(ADA)测定 855
第二十节 亮氨酸氨基肽酶测定 856
一、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 856
二、连续监测法 857
第二十一节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测定 857
第二十二节 β-半乳糖苷酶(GAL)测定 859
第46章 肝功能试验 860
第一节 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860
一、咖啡因法(改良Jendrassik-Grof法) 860
二、胆红素氧化酶法 863
三、单一试剂测定血清胆红素 864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hymol turbidity test,TTT) 865
第二节 血清胶体稳定性试验 865
第三节 血清胆汁酸测定 868
一、血清甘-胆酸的测定(RIA法) 869
二、血清甘-鹅去氧胆酸测定(RIA法) 871
三、气液色谱法测定血清胆汁酸 871
第四节 色素排泄试验 872
一、肾小球滤过率 874
二、肾清除率试验 874
第一节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清除试验 874
第47章 肾脏功能试验 874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试验 879
一、尿液浓缩与稀释试验 879
二、酚红排泄试验 880
三、肾脏排酸机能试验 882
四、肾血流量测定 882
第三节 肾脏结石分析 883
第四节 实验室对肾脏疾病诊断的作用 885
第48章 维生素测定 887
第一节 血清(浆)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测定 887
一、三氟醋酸法 887
二、微量荧光测定法 889
三、高压液相法 890
第二节 血清中维生素E测定(荧光法) 891
第三节 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测定(RIA法) 891
第四节 维生素B1测定 893
一、红细胞转酮醇酶(E-TK)评价维生素B1(TPP效应法) 893
二、尿中维生素B1测定(荧光法一) 894
三、尿中维生素B1测定方法(荧光法二) 896
第五节 维生素B2测定 898
一、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AC)值测定法 898
二、尿中维生素B2测定(荧光法) 899
第六节 尿中N′-甲基尼克酰胺测定(荧光法) 900
一、血浆总抗坏血酸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法) 901
第七节 维生素C测定 901
二、血清中总抗坏血酸微量测定(2,4-二硝基苯肼法) 903
三、血浆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903
四、白细胞中抗坏血酸测定(2,4-二硝基苯肼法) 904
五、尿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法) 905
六、尿中还原型抗坏血酸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907
第49章 核酸的检测 907
第一节 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方法 907
一、α-地中海贫血的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片段分析(RFLPs) 908
二、用点杂交方法对α-地中海贫血作产前诊断 920
三、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 921
第二节 基因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922
第三节 非放射性标记核酸探针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925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测定 929
一、皮质醇的测定 929
第50章 内分泌激素测定 929
二、血浆皮质酮的测定(RIA法) 933
三、醛固酮的测定 933
四、尿17-酮类固醇化学测定法 935
五、尿17-羟皮质类固醇化学测定法 936
第二节 儿茶酚胺类激素测定 936
一、尿儿茶酚胺化学测定法 936
第三节 性激素测定 938
一、血浆睾酮的测定 938
二、尿3-甲-4羟基苦杏仁酸(VMA)化学测定法 938
二、血浆双氢睾酮放射免疫测定法 941
三、血浆脱氢异雄酮放射免疫测定法 942
四、血浆雄烯二酮的放射免疫测定法 943
五、血浆雌二醇的测定 944
六、血浆雌酮放射免疫测定法 946
七、血浆雌三醇的测定 948
八、血浆孕酮的测定 949
第四节 甲状腺激素测定 954
一、血清总甲状腺素(TT4)的测定 954
二、血清3,3 ,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的测定(RIA法) 955
三、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的测定 955
四、血清游离T3、T4联合测定(RIA法) 956
六、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 957
五、血清3,3 ,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γT3)放射免疫测定法 957
七、血清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放射免疫测定 958
八、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放射免疫测定 959
九、血清降钙素的测定(RIA法) 959
第五节 垂体激素类测定 959
一、人血清催乳素(PRL)的测定(RIA法) 959
二、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测定(RIA法) 959
三、人血清促黄体生成素(h-LH)的测定(RIA法) 959
五、血清促滤泡激素(FSH)的测定(TRIFMA法) 960
六、生长激素测定 960
四、人血清促卵泡成熟素(h-FSH)的测定(RIA法) 960
七、人血清促甲状腺素(h-TSH)的测定 962
八、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TRIFMA法) 963
九、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β亚单位的测定(RIA法) 963
十、血浆泌乳素测定(TRIFMA法) 963
第六节 胰岛激素测定 964
一、人血清胰岛素的测定 964
二、人血浆胰高糖素的测定(RIA法) 965
第七节 前列腺素的测定 965
一、血浆前列腺素(PG)的测定(RIA法) 965
二、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测定 967
三、6-酮前列腺素F1n测定 968
四、血浆前列腺素F2a(PGF2a)测定(TRFIA)法 970
一、环一磷酸腺苷(cAMP)的测定 971
第八节 环核苷酸测定 971
二、环一磷酸鸟苷(cGMP)的测定 973
第九节 肽类激素测定 975
一、血清胃泌素的测定(RIA法) 975
二、血浆心钠素(ANP)的测定(RIA法) 976
三、血清骨钙素(BGP)的测定(RIA法) 976
四、血浆内皮素(ET)的测定(RIA法) 977
一、测定方法的选择 978
二、TDM的质量控制 978
第一节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与技术 978
第51章 治疗药物的监测 978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re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979
四、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 981
五、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 immunoassay,RIA) 982
六、酶免疫分析法(enzyme immuno-assay,EIA) 983
七、荧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 984
八、散射比浊抑制免疫分析(nephelometric inhibition immunoassay,NIIA) 984
第二节 抗生素类测定 985
十一、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985
一、庆大霉素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985
十、吸光光度法 985
九、微生物分析法(microbiolog ymethod analyse) 985
二、氯霉素 987
三、万古霉素 988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及氨甲蝶呤 988
一、生物利用度 988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监测特点 988
三、监测治疗药物血中浓度在恶性肿瘤的化疗中的应用 989
四、氨甲蝶呤 989
第四节 环孢霉素A测定 990
一、荧光偏振光免疫测定(fln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法 990
一、苯妥英(phenytoin)的测定 991
第五节 抗癫痫药物测定 991
二、高效液相层析法 991
二、苯巴比妥 993
三、酰胺咪嗪的测定 993
四、丙戊酸的测定 994
第六节 抗哮喘药——茶碱的测定 995
第七节 强心甙——地高辛 996
第八节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测定 997
第九节 锂 999
第十节 抗心律失常药类测定 1000
一、奎尼丁的测定 1000
二、普鲁卡因酰胺的测定 1001
三、利多卡因的测定 1003
四、异丙吡胺的测定 1004
五、胺典酮的测定 1005
第十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类测定 1005
一、扑热息痛和非那西汀的测定 1005
二、水杨酸类药物的测定 1007
第52章 体液容量测定 1007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方法 1007
一、体液容量测定的基本原理 1007
二、稀释法的基本方法 1008
第二节 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容量测定(含血容量测定) 1009
一、血浆容量(PV)测定 1009
二、红细胞量测定(51Cr标记法) 1011
三、全血容量直接测定(双标记法) 1012
第三节 细胞外液测定 1013
一、硫氰酸盐间隙法 1013
二、菊糖间隙法 1014
三、硫代硫酸钠间隙法 1015
四、82Br 同位素测定法 1016
第四节 体液总量测定 1017
一、重水(D2O)法 1017
二、氚水(3H2O)法 1019
三、尿素间隙法 1020
四、安替比林间隙法 1021
二、细菌检验工作守则 1023
一、细菌检验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1023
第53章 细菌学检验工作须知 1023
第六篇 细菌学检验 1023
第一节 细菌学检验的基本规则 1023
第二节 细菌检验工作注意事项 1024
一、细菌室注意事项 1024
二、菌种保管方面的注意事项 1024
三、培养基室注意事项 1025
四、灭菌室工作注意事项 1025
五、动物接种室注意事项 1025
六、无菌室注意事项 1025
七、洗刷室工作注意事项 1025
二、安全组织 1026
第三节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的最低标准 1026
一、定义 1026
三、卫生和医学检测 1027
四、工作人员的培训 1027
五、卫生学 1027
六、安全技术 1027
七、污水的处理 1027
八、安全设备 1027
九、实验动物的设施 1027
十、实验室计划 1027
第二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验法 1028
第一节 操作中注意事项 1028
一、悬滴法 1028
十二、致病物质(或疑似致病物质)的运输和接收 1028
第54章 细菌形态学检验 1028
十一、限制进入 1028
二、压滴法 1029
第三节 细菌染色标本检验法 1029
一、细菌染色基本步骤 1029
二、常用染色液及染色法 1029
第55章 细菌L型的检验 1038
第一节 临床L型检验 1038
一、L型常规检查法 1038
二、结核分枝杆菌L型检查 1041
三、提高L型检出率的几种方法 1044
四、L型的鉴定法 1045
第二节 L型病理学检验 1046
一、苏木紫-伊红染色(HE)法 1046
二、一般细菌L型检验方法 1047
三、抗酸菌及其L型检验方法 1049
四、螺旋体及其L型染色法 1051
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1052
第一节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技术 1054
第56章 细菌学检验中常用的培养基 1054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1054
七、L型感染误诊及其注意事项 1054
六、超微结构检验 1054
二、培养基的制备程序 1055
三、培养基氢离子浓度的测定 1056
四、指示剂和凝固剂 1058
五、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 1060
第二节 细菌学检验常用培养基 1061
一、基础培养基 1061
二、营养培养基 1065
三、增菌用培养基 1070
四、选择性培养基 1074
五、鉴别培养基 1080
六、常用保存液 1089
七、干燥培养基简介 1091
第三节 常见致病性球菌专用培养基 1092
一、葡萄球菌与链球菌专用培养基 1092
二、奈瑟菌属细菌专用培养基 1094
第四节 厌氧菌专用培养基 1098
一、基础培养基 1098
二、选择培养基 1102
三、生物学特性鉴定培养基 1106
四、厌氧干燥培养基 1109
五、运送培养基和供厌氧血培养的培养基 1110
六、氧化还原指示剂和培养基中附加营养物的配制 1110
一、弯曲菌培养基 1111
第五节 弯曲菌及军团菌培养基 1111
二、军团菌培养基 1113
第六节 非发酵菌群鉴定专用培养基 1114
一、氧化发酵试验(O-F)培养基 1114
三、缓冲单质培养基 1115
四、葡萄糖酸盐培养基 1116
五、Christen Sen柠檬酸盐琼脂 1116
六、西蒙(Simmon)柠檬酸盐琼脂 1116
七、特殊培养基 1117
八、假单胞菌琼脂 1117
九、Falkow 脱羧酶肉汤 1117
十三、硝酸盐还原肉汤 1118
十五、King甲培养基 1118
十四、Cetrimide琼脂 1118
十、Moeller脱羧酶肉汤 1118
十二、动力培养基 1118
十一、鞭毛肉汤 1118
十六、King乙培养基 1119
第七节 结核分枝杆菌及白喉棒状杆菌专用培养基 1119
一、结核分枝杆菌专用培养基 1119
二、白喉棒状杆菌专用培养基 1128
第八节 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常用培养基 1132
一、支原体培养基 1132
二、螺旋体检验常用培养基 1135
三、放线菌检验常用培养基 1137
第57章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1138
第一节 细菌的一般接种法 1138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 1138
二、斜面接种法 1139
三、倾注培养法 1139
四、穿刺接种法 1139
五、液体接种法 1139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法 1139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1140
三、厌氧培养法 1140
一、有氧培养法 1140
第58章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142
第一节 糖(醇)类代谢试验 1142
一、糖(醇)发酵试验 1142
二、伏-普(Voges-Proskauer)试验(简称V-P试验) 1143
三、甲基红试验(MR试验) 1144
四、β-半乳糖酶苷试验 1144
五、七叶苷水解试验 1145
六、石蕊牛乳试验 1146
七、甘油品红试验 1146
十二、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试验(E-M途径) 1147
十一、聚糖产生试验 1147
十、果胶质水解试验 1147
九、几丁质水解试验 1147
八、淀粉水解试验 1147
十三、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醛缩酶试验(E-D途径) 1148
十四、葡萄糖酸脱氢酶试验(Campbell途径) 1148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 1148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1148
二、霍乱红试验 1149
三、硫化氢试验 1149
四、尿素酶试验 1150
五、明胶液化试验 1150
六、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1150
七、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1151
八、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1152
九、肉渣消化试验 1153
第三节 有机酸盐和铵盐利用试验 1153
一、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1153
二、缩苹果酸盐利用试验 1153
十、凝固血清液化试验 1154
三、有机酸盐利用试验 1154
四、丙二酸钠利用试验 1154
五、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1154
六、葡萄糖铵利用试验 1154
十一、生长因子试验 1155
十、唯一氮源试验 1155
七、醋酸盐利用试验 1155
九、唯一碳源试验 1155
八、克氏柠檬酸盐试验 1155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 1156
一、氧化酶试验 1156
二、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1156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1157
四、尿液硝酸盐还原试验 1158
五、触酶试验 1158
七、脱氢酶试验 1159
六、过氧化物酶试验 1159
八、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试验(TTC试验) 1160
第五节 毒性酶类试验 1160
一、溶血试验 1160
二、血浆凝固酶试验 1160
三、链激酶试验 1161
四、卵磷脂酶试验 1161
五、磷酸酶试验 1162
六、DNA酶试验 1162
十一、Tween水解试验 1163
九、三酪素水解试验 1163
十、羧酸脂水解酶试验 1163
七、卵黄沉淀试验 1163
八、脂酶试验 1163
第六节 抑菌试验 1164
一、氯化钾抑菌试验 1164
二、染料抑菌试验 1164
三、乙基氢化羟基奎宁(optochin)敏感性试验 1164
四、O/129抑菌试验 1164
一、胆汁(胆盐)溶菌试验 1165
二、嗜盐性试验 1165
三、美蓝还原试验 1165
第七节 其他试验 1165
五、抗生素抑菌试验 1165
四、鲎试验 1166
五、烟酸试验 1167
六、中性红试验 1167
第59章 菌种的保存与自身菌苗的制备 1168
第一节 菌种的保存与保管 1168
一、菌种的保存 1168
二、菌种的保管 1170
第二节 自身、混合多价菌苗的制备 1171
一、自身菌苗的制备 1171
二、多价混合菌苗的制备 1172
第60章 分子微生物学及分析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173
三、噬菌体的检定 1173
第一节 细菌DNA中G+C摩尔百分比测定 1173
一、噬菌体的分离 1173
二、噬菌体的增殖 1173
第三节 噬菌体的分离与检定 1173
一、细菌DNA的提取 1174
二、细菌DNA中G+C摩尔百分比测定 1179
三、DNA中G+Cmol%在细菌分类鉴定上的意义 1183
第二节 细菌核酸分子杂交 1183
一、细菌DNA的同位素标记 1184
二、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1184
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1189
一、快速抽提 1190
第三节 质粒的抽提、纯化及质粒DNA的鉴定 1190
二、大量制备 1192
三、质粒DNA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1193
第四节 基因探针 1194
一、基因探针的获得途径 1194
二、DNA片段的分离与回收 1197
三、基因探针的标记法 1199
四、基因探针的杂交与检测 1202
第五节 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在细菌学检测上的应用 1204
一、气相色谱 1204
二、高效液相色谱 1206
一、化学发光技术 1207
第六节 发光分析技术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 1207
二、生物发光技术 1208
第七节 放射测量法、微量量热法及电阻抗测量法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 1210
一、放射测量法 1210
二、微量量热法 1211
三、电阻抗测量法 1212
第八节 链球菌G蛋白技术 1214
一、SPG阳性菌株的筛选 1214
二、SPG的分离与纯化 1215
三、SPG的应用 1216
第61章 细菌的自动化鉴定技术 1216
第二节 微生物药敏试验自动化分析 1217
第一节 血培养同位素法自动化分析 1217
第三节 细菌的几种自动化检测技术 1218
一、细菌的自动化鉴定系统——VITEK-AMS 1218
二、VITEK的资料处理系统——VITEK-AMS 1221
三、VITEK的免疫诊断系统——VIDAS 1222
四、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系统 1223
第62章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法 1225
第一节 数码分类鉴定法的原理 1225
一、数据库 1225
二、数码鉴定的原理 1226
四、编码——从生化反应模式到数学模式的转换 1227
三、解释 1227
五、查码——从数码到细菌名称的转换 1228
第二节 组成 1228
一、试剂条 1228
二、添加试剂 1230
三、检索工具 1230
第三节 操作程序 1230
一、试验准备 1230
二、接种 1230
一、国外数码分析鉴定系统 1231
第四节 种类 1231
四、结果的解释 1231
三、观察及记录结果 1231
二、国内研制的细菌编码鉴定系统 1232
第63章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质量控制 1235
第一节 细菌药敏试验须知 1235
一、细菌药敏试验在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作用 1235
二、保证细菌药敏试验质量的前提 1235
第二节 药敏试验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1237
一、试管稀释法(全量法) 1237
二、微量稀释法 1239
三、琼脂稀释法 1240
四、NCCLS稀释法药敏试验判读表 1240
五、纸片琼脂扩散法(Kirby-Bauer) 1243
六、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试验 1249
七、筛选耐甲氧苯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方法 1251
八、质量控制 1251
九、NCCLS尚未公布SIR分界点的新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法 1252
十、扩散法细菌药敏试验质量评价 1253
十一、药敏自动化检测系统 1254
十二、联合药敏试验 1254
第三节 体液中抗生素浓度的测定 1258
一、血清中抗生素浓度测定的意义 1258
二、血清中抗生素浓度测定的适用药物和对象 1258
四、测定方法 1259
三、测定时间 1259
第四节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的读取和报告 1261
一、国家新规定 1261
二、读取和报告的依据 1261
三、报告方法 1261
四、读取和报告时的注意事项 1262
第五节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1262
一、绝对浓度间接法 1262
二、绝对浓度直接法 1264
三、抗性比率法(resistance ration method) 1265
五、直立扩散法 1266
六、微量法 1266
四、比例法(proportion method) 1266
七、1%溶血液体培养快速法 1267
八、?嗪酰胺(pyrazinamid,PZA)敏感性测定 1267
九、非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测定 1268
第64章 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1269
第一节 室内质控 1269
一、提高个人素质 1269
二、编写细菌检验手册 1269
三、监测仪器,保证正常运转 1269
四、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1270
六、标本质量的控制 1272
五、试剂、染色液及诊断血清的质控 1272
七、质控用标准菌株 1273
八、临床细菌检验记录单的设计和应用 1273
第二节 室间质控 1274
一、室间质控的评价 1274
二、各实验室得分的计算 1274
三、回报结果的评价 1274
第三节 参考实验室(或检验中心) 1274
第65章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75
第一节 从临床标本分离、鉴定细菌的基本要领 1275
一、分离细菌的基本要领 1275
二、临床上鉴定细菌的简要程序 1276
一、血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278
二、标本的采集 1278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78
三、检验程序 1279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279
五、意义 1280
六、注意事项 1281
第三节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81
一、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281
二、标本的采集 1281
三、检验程序 1282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282
五、意义 1283
第四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84
一、尿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284
二、标本的采集 1285
三、检验程序 1285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285
五、意义 1287
六、注意事项 1287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88
一、粪便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288
二、标本的采集 1288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289
三、检验程序 1289
五、意义 1292
第六节 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95
一、痰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295
二、标本的采集 1295
三、检验程序 1295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296
五、意义 1297
一、鼻咽部、咽部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298
二、标本的采集 1298
第七节 鼻咽部、咽部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98
六、注意事项 1298
三、检验程序 1299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299
五、意义 1300
第八节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301
一、穿刺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301
二、标本的采集 1302
三、检验程序 1302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302
五、意义 1303
第九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303
一、胆汁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303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304
三、检验程序 1304
二、标本的采集 1304
五、意义 1305
第十节 生殖器官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305
一、生殖器官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1305
二、标本的采集 1306
三、检验程序 1306
四、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1306
五、意义 1307
第十一节 脑脊髓液标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自我保健按摩全书 彩图典藏版》张威编著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昆虫王国 写给孩子们的百科全书》贝贝狗童书馆 2018
- 《罪全书 3》蜘蛛著 2020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大国医 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秦泉主编 2016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急诊医学法语缩写速查手册》夏婧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