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微生物学(八年制)
医学微生物学(八年制)

医学微生物学(八年制)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文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30301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在继承上一版的基本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版教材在章节安排与内容编写方面等作了若干修订,在编写格式等方面力求有所改进,以适应学科发展、更符合长学制培养目标,以及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八年制)》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2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3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3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3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5

第一篇 细菌学 11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1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理化性状 12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2

二、细菌的结构 13

三、细菌的理化性状 24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25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25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25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26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6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27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 28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30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31

二、培养基 31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32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32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 33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33

二、细菌的命名法 35

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7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8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39

第三节 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44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意义 48

第三章 细菌的耐药性 51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51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51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52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53

一、细菌耐药性的来源 53

二、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54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56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58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59

一、正常菌群 59

二、机会致病菌 60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61

一、细菌的毒力 61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69

三、细菌侵入的门户 70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70

一、传染源 70

二、传播方式与途径 70

三、感染的类型 71

第四节 抗细菌免疫 72

一、固有免疫 72

二、适应性免疫 77

三、抗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78

第五节 医院感染 79

一、常见病原体及其特点 79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80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80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原则 81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83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83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83

二、标本直接检查 84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86

四、血清学诊断 87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87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87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89

第六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91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92

一、常用术语及其概念 92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93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95

四、消毒灭菌的实际应用 97

第二节 生物安全 98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98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0

第三节 灾害后微生物感染的控制 101

一、灾害医学概述 101

二、灾害后的医学救援原则 102

三、灾害后感染的控制 102

四、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103

五、加强灾害医学教育和专业培训 103

第七章 球菌 10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06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106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09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10

一、链球菌的结构和分类 111

二、化脓性链球菌 112

三、肺炎链球菌 114

四、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115

第三节 肠球菌属 117

一、生物学性状 117

二、致病性 1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8

四、防治原则 118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18

一、淋病奈瑟菌 118

二、脑膜炎奈瑟菌 120

第八章 肠杆菌科 123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25

一、生物学性状 12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28

四、防治原则 129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32

四、防治原则 132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32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 134

三、免疫性 136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36

五、防治原则 137

第四节 肠道杆菌科的其他菌属 137

一、克雷伯菌属 137

二、变形杆菌属 137

三、肠杆菌属 138

四、沙雷菌属 138

五、枸橼酸杆菌属 138

六、摩根菌属 139

第九章 弧菌属 141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42

一、生物学性状 1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44

四、防治原则 144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45

第十章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147

第一节 螺杆菌属 148

一、生物学性状 1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50

四、防治原则 150

第二节 弯曲菌属 150

一、生物学性状 1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51

四、防治原则 151

第十一章 分枝杆菌属 153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54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58

四、防治原则 160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61

四、防治原则 161

第三节 其他分枝杆菌 162

一、牛分枝杆菌 162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162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164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65

一、破伤风梭菌 165

二、产气荚膜梭菌 167

三、肉毒梭菌 169

四、艰难梭菌 17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71

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 172

二、致病性 17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74

四、防治原则 174

第十三章 动物源性细菌 176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77

一、生物学性状 17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8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178

第二节 芽胞杆菌属 179

一、炭疽芽胞杆菌 179

二、蜡样芽胞杆菌 182

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 182

一、鼠疫耶氏菌 182

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184

三、假结核耶氏菌 185

第四节 弗朗西斯菌属 185

第十四章 与医学相关的其他细菌 188

第一节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90

一、假单胞菌属 190

二、不动杆菌属 191

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92

四、军团菌属 192

第二节 棒状杆菌属 193

一、生物学性状 193

二、致病性 19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95

四、防治原则 195

第三节 嗜血杆菌属 195

第四节 鲍特菌属 197

第五节 气单胞菌属 198

第十五章 支原体 201

第一节 肺炎支原体 203

一、生物学性状 2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05

四、防治原则 205

第二节 溶脲脲原体 205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06

四、防治原则 207

第十六章 衣原体 209

第一节 沙眼衣原体 211

一、生物学性状 2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3

四、防治原则 213

第二节 肺炎衣原体 214

一、生物学性状 2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5

四、防治原则 215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215

一、生物学性状 2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6

四、防治原则 216

第十七章 螺旋体 218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219

一、生物学性状 219

二、流行环节 220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220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22

五、防治原则 222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223

一、苍白密螺旋体 223

二、其他密螺旋体 225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226

一、伯氏疏螺旋体 226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228

三、奋森疏螺旋体 228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230

第一节 普氏立克次体 233

一、生物学性状 233

二、流行环节 233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233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33

五、防治原则 234

第二节 莫氏立克次体 234

一、生物学性状 234

二、流行环节 234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234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34

五、防治原则 235

第三节 恙虫病东方体 235

一、生物学性状 235

二、流行环节 235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235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36

五、防治原则 236

第四节 无形体科 236

第五节 贝纳柯克斯体 236

一、生物学性状 237

二、流行环节 237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237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38

五、防治原则 238

第六节 汉赛巴通体 238

一、生物学性状 238

二、流行环节 239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239

四、实验室检查 239

第十九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240

第一节 放线菌属 241

一、生物学性状 2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2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42

第二节 诺卡菌属 242

一、生物学性状 2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43

四、防治原则 243

第二篇 病毒学 245

第二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45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246

一、病毒的形态 246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47

第二节 病毒基因组的特征 249

一、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250

二、病毒基因组的功能特点 251

三、病毒基因组复制方式多样 252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255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255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257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258

一、病毒遗传物质变异的类型 258

二、病毒非遗传物质变异的类型 260

三、病毒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260

四、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261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62

一、物理因素 262

二、化学因素 262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263

一、病毒分类的目的 263

二、病毒分类的原则 263

三、病毒的命名 263

四、病毒分类的总轮廓 264

五、亚病毒病原体 265

六、常见的人类病毒 265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272

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273

一、病毒感染 273

二、病毒感染类型 274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75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276

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277

三、病毒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278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281

一、固有免疫 282

二、适应性免疫 283

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285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285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86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86

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288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90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290

二、病毒感染的药物防治 291

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293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95

第一节 正黏病毒 297

一、生物学性状 29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03

四、防治原则 303

第二节 副黏病毒 304

一、麻疹病毒 304

二、腮腺炎病毒 307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308

四、副流感病毒 308

五、人偏肺病毒 309

六、亨德拉病毒和尼派病毒 309

第三节 冠状病毒 310

一、冠状病毒 310

二、SARS冠状病毒 312

第四节 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病毒 313

一、腺病毒 313

二、风疹病毒 315

三、鼻病毒 316

四、呼肠病毒 317

第二十四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319

第一节 肠道病毒 320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320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322

三、新型肠道病毒 324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324

一、轮状病毒 324

二、杯状病毒 326

三、星状病毒 327

四、肠道腺病毒 327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32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331

一、生物学性状 33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33

四、防治原则 33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334

一、生物学性状 3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39

四、防治原则 34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342

一、生物学性状 3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44

四、防治原则 344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345

一、生物学性状 3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46

四、防治原则 346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346

一、生物学特性 3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48

四、防治原则 348

第六节 其他肝炎相关病毒 348

一、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 348

二、TT病毒 349

第二十六章 虫媒病毒 352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53

一、生物学性状 354

二、流行病学特征 355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56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356

五、防治原则 357

第二节 登革病毒 357

一、生物学性状 357

二、流行病学特征 359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59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360

五、防治原则 360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360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 361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363

第一节 汉坦病毒 364

一、生物学性状 364

二、流行病学特征 366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66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367

五、防治原则 368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368

一、生物学性状 368

二、流行病学特征 369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69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369

五、防治原则 370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370

一、生物学性状 370

二、流行病学特征 370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71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371

五、防治原则 371

第二十八章 疱疹病毒 373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376

一、生物学性状 37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7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78

四、防治原则 378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79

一、生物学性状 3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7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80

四、防治原则 380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381

一、生物学性状 3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8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83

四、防治原则 383

第四节 EB病毒 384

一、生物学性状 38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8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86

四、防治原则 387

第五节 新型人类疱疹病毒 387

一、人疱疹病毒6型 387

二、人疱疹病毒7型 388

三、人疱疹病毒8型 388

第二十九章 人乳头瘤病毒 390

一、生物学性状 3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9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92

四、防治原则 393

第三十章 逆转录病毒 394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98

一、生物学性状 39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0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03

四、防治原则 404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405

第三十一章 其他重要病毒 408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408

一、生物学特性 40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1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11

四、防治原则 411

第二节 痘病毒 411

一、生物学特性 412

二、感染人的主要痘病毒 413

第三节 细小病毒 415

第四节 博尔纳病病毒 416

第三十二章 朊粒 418

一、生物学性状 41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2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23

四、防治原则 424

第三篇 真菌学 427

第三十三章 真菌学概述 427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428

一、真菌的形态 429

二、真菌的结构 432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433

四、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434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434

一、真菌的致病性 434

二、真菌的免疫性 435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436

一、标本的采集 436

二、病原性真菌的检查和鉴定 436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 437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 437

第三十四章 主要的病原性真菌 439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439

一、皮肤癣菌 439

二、角层癣菌 441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441

一、申克孢子丝菌 441

二、着色真菌 442

第三节 地方流行性真菌 443

第四节 机会致病性真菌 444

一、白假丝酵母 444

二、新生隐球菌 446

三、曲霉属 447

四、毛霉属 448

五、镰刀菌属 448

六、肺孢子菌属 449

第五节 真菌毒素与肿瘤 450

一、真菌毒素的产生 450

二、真菌毒素的分类 450

三、黄曲霉毒素 451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453

附录二 汉英名词对照索引 454

附录三 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网址 4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