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蓝天柱,蓝岚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5941044
  • 页数:3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农作物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的研究,该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认为遗传性状决定于细胞核基因,从而突破了经典遗传学中基因表达显性和隐性的概念,本书对农作物有性杂交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试验根据 7

第一节 目的、根据和方法 7

一、目的和根据 7

二、供试材料 7

三、田间试验 8

四、调查项目 9

五、统计分析 9

第二节 试验资料介绍 9

一、玉米遗传资料 9

二、高粱遗传资料 10

第三节 试验结果分析 12

一、细胞质相同,细胞核不相同,F1表现不相同 12

二、细胞质不相同,细胞核不相同,F1表现不相同 13

三、细胞质相同,细胞核相同,F1表现相同 14

四、细胞质不相同,细胞核相同,F1表达不相同 15

第二章 遗传变异表达新概念 17

第一节 细胞核基因显性和隐性概念 17

第二节 细胞质遗传变异显性力概念 20

第三节 两个遗传表达概念根本不同 21

第四节 细胞核遗传激发变异新概念 23

第三章 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和数学模型推导 25

第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 25

一、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表述之一 25

二、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表述之二 26

第二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推导 27

一、全因F1相对方程式的推导 27

二、全因F1方程通式和相互关系式的推导 29

三、复因F1方程式的推导 30

四、单因F1方程式的推导 31

一、F1方程通式图解 32

第三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图解 32

二、F1排斥结合变异方程式组的图解 33

三、F1结合排斥变异方程式组的图解 36

四、F1缓充变异方程式组的图解 37

第四节 F1方程式构成因素分析和术语、代号的应用 39

一、F1方程式构成因素的分析 39

二、遗传变异力(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40

三、F1方程式遗传传递力的分析 43

第五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的求解 43

一、细胞质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计算 44

二、激发变异力L的计算 48

三、缓充变异力u的计算 49

四、母本遗传传递力b的计算 51

第六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的配线 52

一、高粱抽穗期遗传F1方程式的配线 52

二、高粱株高遗传F1方程式的配线 53

第七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各量的离差和标准离差 56

一、F1方程式各量离差和误差的由来 56

二、距回归的离差df1x和标准离差Sf1x 56

三、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离差d(tanα)和标准离差S(tanα) 59

四、缓充变异力u与激发变异力L的离差du与dL和 63

标准离差Su与SL 63

五、后代估计值?的离差d?和标准离差S? 65

六、后代实测值F1离差df1和标准离差Sf1 71

七、母本遗传传递力b的离差db和标准离差Sb 75

第八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各量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76

一、总体置信区间估计的意义 76

二、总体置信区间估计通述 77

三、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79

四、缓充变异力u和激发变异力L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80

五、?和F1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83

六、母本遗传传递力b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89

七、遗传变异系数a的引入 91

八、?和F1总体置信区间理论图和检索表的制作 96

第九节 F1方程式各量显著性检验 105

一、显著性检验的意义 105

二、F1方程式各估计量显著性检验通述 106

三、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显著性检验 108

四、缓充变异力u和激发变异力L显著性检验 110

五、?和F1显著性检验 112

六、母本遗传传递力b显著性检验 116

第四章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和规律 119

第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和规律概述 119

第二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等亲现象和等亲律 120

一、F1等亲律 120

二、F1等亲律推律之一 122

四、F1等亲律推律之三 125

三、F1等亲律推律之二 125

第三节 F1数量性状遗传超亲现象和超亲律 126

一、F1超亲律 126

二、F1超亲律推律之一 128

三、F1超亲律推律之二 132

四、F1超亲律推律之三 135

第四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弱亲现象和弱亲律 137

一、F1弱亲律 137

二、F1弱亲律推律之一 138

三、F1弱亲律推律之二 140

四、F1弱亲律推律之三 142

第五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居亲现象和居亲律 143

一、F1居亲律 143

二、F1居亲律推律之一 147

三、F1居亲律推律之二 150

四、F1居亲律推律之三 153

一、F1均亲律 156

第六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均亲现象和均亲律 156

二、F1均亲律推律之一 158

三、F1均亲律推律之二 160

四、F1均亲律推律之三 163

第七节 F1数量性状遗传超均亲现象和超均亲律 164

一、F1超均亲律 164

二、F1超均亲律推律之一 166

三、F1超均亲律推律之二 167

四、F1超均亲律推律之三 168

第八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弱均亲现象和弱均亲律 169

一、F1弱均亲律 169

二、F1弱均亲律推律之一 171

三、F1弱均亲律推律之二 172

四、F1弱均亲律推律之三 173

第九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偏亲现象和偏亲律 174

一、F1偏亲律 174

二、F1偏亲律推律之一 179

三、F1偏亲律推律之二 182

四、F1偏亲律推律之三 185

第十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和规律综述 187

一、F1方程式AB回归线上4个点位置综合分析 187

二、F1遗传现象在AB回归线上的线段综合分析 193

三、F1遗传现象与遗传和变异因素相互关系综述 193

第十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实例分析 197

一、实例分析第一步:求解F1方程式 197

二、实例分析第二步:定出D、G、E和H4个点在图中的位置 198

三、实例分析第三步:F1遗传现象分析 201

第五章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特性和意义 206

第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特性和意义概述 206

一、F1方程式内涵丰富 207

二、F1方程式包容广泛 207

三、F1方程式适用性广 208

一、抽样资料来源和抽样 209

第二节 不同条件和不同抽样求解(tanα)?L的实例和初步分析 209

二、各抽样组群(tanα)、L和(tanα)L的计算结果 210

三、各抽样组群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212

四、各抽样组(tanα)和L值的调整 214

第三节 不同条件和不同抽样求解F1方程式(tanα)L的标准离差 215

一、各抽样组群的标准误差计算 215

二、各抽样组群平均数的标准误差计算 216

第四节 不同条件和不同抽样求解F1方程式(tanα)L的显著性检验 218

一、各抽样组群(tanα)L显著性分别检验 218

二、各抽样组群(tanα)L显著性比较检验 220

第五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tanα)L的特性分析 222

第六章 F1数量性状方程式对未知后代的预测和检验 223

第一节 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的预测和检验 223

一、在同一条件下,对未知后代预测概述 223

二、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F1预测实例 224

三、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225

一、F1方程式要求的同一条件,可在不同条件下达到 228

四、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显著性检验 228

第二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的分析 228

二、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的分析 229

三、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的图解 230

第三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的综合运算 231

一、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综合运算的一般论述 231

二、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综合运算实例 232

三、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的配线 235

第四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各量的离差和标准离差 236

一、在不同条件下,距回归估计的离差d(f1-y)(x-y)和 236

标准离差S(f1-y)(x-y) 236

二、在不同条件下,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离差d(tanα)和标准离差S(tanα) 237

三、在不同条件下,激发变异力L的标性离差SL和标准误差?L 238

四、在不同条件下,?和F1的标准离差S?和Sf1 239

五、不同年份高粱株高遗传F1方程式各量的标准离差 240

第五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各量总体置信区间估计和显著性检验 242

第六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的预测和显著性检验 246

一、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预测概述 246

二、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F1预测实例 247

三、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总体置信区间估计 248

四、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显著性检验 254

第七章 正交和反交 256

第一节 正交和反交试验原始资料介绍 256

第二节 正交和反交原始试验资料一般分析 259

一、正交和反交F1总体对比分析 259

二、正交和反交F1组群对比分析 261

三、正交和反交F1每对个体对比分析 263

第三节 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理论对正交和反交的认识 270

一、F1方程式对正交和反交F1的理论估测? 270

二、正交和反交?总体对比分析 275

三、正交和反交?组群对比分析 276

四、正交和反交?每对个体对比分析 279

第四节 某些正交和反交表现为一样的分析 286

一、亲本遗传和变异因素分析 286

二、正交和反交表现为一样的数学模型和图解 288

三、F1为均亲现象时,正交和反交一样 291

四、F1为互补现象时,正交和反交为一样 295

五、F1为大均亲现象时,正交和反交为一样 297

六、质量性状遗传,正交和反交为一样 300

七、某些正交和反交为一样的综合分析 301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 303

第一节 理论分析 303

一、一般概述 303

二、理论分析 305

三、新理论的实用意义 305

第二节 F1方程式如何应用于杂种优势利用 306

一、超亲现象或弱亲现象在F1方程式中的位置 306

二、超亲现象和弱亲现象实例分析 307

第三节 假设y=0,F1方程式的应用和图解 309

一、假设y=0,F1方程式的应用 309

二、假设y=0,F1方程式的推导和图解 310

三、假设y=0,不影响F1方程式对后代F1的估计 311

第四节 假设y=0,F1方程式的运算和配线 312

一、两个实例资料的介绍 312

二、假设y=0,F1方程式的计算 313

三、假设y=0,F1方程式的配线 316

第五节 假设y=0,F1方程式各构成因素的离差和标准离差 318

一、距回归估计的离差df1x和标准离差Sf1x 318

二、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离差d(tanα)和标准离差S(tanα) 319

三、母本遗传力W的标准离差SW和标准误差?W 319

四、b、?和F1的标准离差Sb、S?和Sf1 320

五、遗传力(量)系数c的引入 321

六、高粱产量遗传F1方程式各构成因素标准离差计算的实例 323

第六节 假设y=0,F1方程式各量总体置信区间估计和显著性检验 328

第七节 “三型”学说的演变 334

第八节 三系基本型分析 334

一、不育系基本型 334

二、恢复系基本型 335

三、保持系基本型 335

第九节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组合类型 336

第十节 三系的相互关系 337

第十一节 三系配套 338

一、纯合孢子体不育(I型) 338

二、纯合孢子体不育(O型) 339

三、杂合孢子体不育(O型) 340

四、杂合配子体不育(O型) 341

第九章 对某些遗传现象和理论新解释 343

第一节 植物生殖遗传现象十四例新解释 343

一、植物的性比 343

二、性别决定——单基因座 344

三、性别决定——二基因座 345

四、性别决定——复位等位基因 347

五、性别决定——多基因座 348

六、性连锁遗传 349

七、性连锁致死 350

八、配子基因表达一般实例 351

九、配子体决定的雄性不育的实例 352

十、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含义 353

十一、核质互作——玉米雄性不育 354

十二、“核不育”——“显性核不育” 355

十三、“核不育”——“隐性核不育” 357

十四、“核不育”的界定和分类 358

第二节 前人有关F1数量性状遗传数学式简介 359

一、F1数量性状遗传和差式 359

一、裴新澍相对遗传力理论和公式简介 360

第三节 本研究与裴新澍相对遗传力理论的共同点和分歧 360

二、F1数量性状遗传乘积式 360

二、与裴新澍相对遗传力理论共同点和分歧点 361

第四节 F1回归方程式与其他式子比较 362

一、F1回归式与和差式的比较 362

二、F1回归式与和差式实例比较 363

三、F1回归方程式与乘积式实例比较 365

第五节 对克隆表达的一点见解 367

跋 368

一、王鉴明的推荐文章 368

二、专家的推荐意见 374

三、查新结论(2003年3月) 380

后记 391

参考文献 393

本书所用主要新名词英汉对照和解释(暂用) 394

附录:t分布表 3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