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惠卿,陈育民,安云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718258
- 页数:353 页
一、免疫与免疫学 3
二、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3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3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3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3
三、免疫的类型与作用特点 5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 6
一、免疫学开创期 6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 6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 7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 7
五、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8
一、抗原的理化特性 10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0
第二章 抗原 10
二、宿主的因素 11
一、抗原决定基的概念与特点 12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12
三、免疫的方法 12
三、抗原的结合价 14
二、抗原决定基的类型 14
一、根据抗原性能分类 15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15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5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6
二、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16
第四节 丝裂原、超抗原和佐剂 18
五、其他分类方法 18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 18
二、超抗原 19
一、丝裂原 19
三、佐剂 20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 21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21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23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 23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4
二、同种异型 25
一、同种型 25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5
二、恒定区(C区)的功能 26
一、可变区(V区)的功能 26
三、独特型 26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26
二、IgM 28
一、IgG 28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28
三、IgA 29
四、IgD 30
五、IgE 31
一、免疫球蛋白胚系基因及其定位 32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32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32
一、多克隆抗体 32
二、单克隆抗体 32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 33
二、人类Ig胚系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33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36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36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6
第一节 概述 36
一、经典激活途径 37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37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37
三、旁路激活途径 40
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40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41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42
二、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42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42
一、补体活性片段的自发性衰变 42
二、补体受体2 43
一、补体受体1 43
第四节 补体受体及其作用 43
三、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44
二、调理作用 44
三、补体受体3 44
四、C3a受体和C5a受体 44
第五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4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44
五、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45
四、炎症介质作用 45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46
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概述 46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6
二、细胞因子受体 47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48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48
二、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50
一、白细胞介素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52
第三节 细胞因子各论 52
三、肿瘤坏死因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54
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54
五、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功能 55
四、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55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56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56
六、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56
二、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57
一、Ⅰ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 59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59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59
一、HLA-Ⅰ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60
第二节 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60
二、Ⅱ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 60
三、Ⅲ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 60
二、HLA-Ⅱ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61
物学功能 62
二、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主要生 62
第三节 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分布和主要功能 62
一、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分布 62
二、多态性现象 63
一、单倍型遗传 63
第四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63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64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64
三、连锁不平衡 64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64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64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65
五、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66
一、骨髓 67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67
第七章 免疫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67
二、胸腺 69
一、淋巴结 71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71
三、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72
二、脾 72
一、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74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74
第八章 适应性免疫的组成细胞 74
二、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77
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80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80
二、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功能 83
一、吞噬细胞的种类及特性 84
第一节 吞噬细胞 84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84
二、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85
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 88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88
一、NK细胞表面与其杀伤活化和杀伤抑制有关的受体 89
二、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92
第五节 γδT细胞及其作用 93
第四节 NK T细胞 93
第六节 B1细胞及其作用 94
二、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95
一、嗜酸性粒细胞 95
第七节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95
五、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 96
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96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96
第一节 概述 9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96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96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96
二、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97
一、抗原提呈细胞 97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97
一、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 99
第三节 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99
二、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 101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02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02
二、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 103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104
一、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105
第五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05
二、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107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09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109
第十一章 固有免疫应答 109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110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111
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112
一、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112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12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113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1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113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15
一、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117
第一节 免疫耐受 117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117
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18
二、T细胞、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 118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119
一、抗原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20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120
二、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21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123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2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25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125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126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28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29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30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0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30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2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32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33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4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34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35
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137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137
第十四章 免疫学防治 137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137
三、计划免疫 139
第二节 免疫治疗 140
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40
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41
三、以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42
二、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42
四、免疫抑制剂 143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144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 144
第十五章 免疫学检测 144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145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48
第二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148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49
三、抗原抗体体外检测常用的方法 150
二、微生物的分类 163
一、微生物的概念 163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63
第十六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163
第一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63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64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165
四、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165
二、细菌的形态 167
一、细菌的大小 167
第十七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167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67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68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68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72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类型 175
第四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75
第三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175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75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75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176
第五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77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78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178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 179
第六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与人工培养 179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180
第七节 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与命名 183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184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84
第十八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84
二、质粒 185
一、细菌染色体 185
二、菌落变异 185
三、毒力变异 185
四、耐药性变异 185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85
三、噬菌体 186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87
一、突变 187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87
一、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189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189
三、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90
二、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190
一、细菌致病性的概念 191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191
第十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191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 191
一、致病菌 191
二、条件致病菌 191
一、侵袭物质 192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 192
二、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 192
二、细菌的毒素 193
一、感染的来源 196
第四节 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96
三、感染的类型 197
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197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200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200
第二十章 消毒与灭菌 200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201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202
三、滤过除菌法 202
二、辐射杀菌法 202
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 203
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203
一、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203
四、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及用途 204
四、温度与湿度 206
三、微生物的种类与污染程度 206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06
一、处理剂量 206
二、消毒剂的种类与性质 206
六、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拮抗物 207
五、酸碱度 207
三、病毒体的概念 208
二、病毒的基本特征 208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08
第一节 病毒概述 208
一、病毒的概念 208
三、研究病毒体大小与形态的方法 209
二、病毒体的形态 209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09
第二节 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 209
一、病毒体的大小 209
一、裸病毒体的结构与功能 210
第三节 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10
三、病毒的核酸 211
二、包膜病毒体的结构与功能 211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212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 212
四、病毒的蛋白质 21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214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214
七、抗生素与中草药 215
六、醛类和酚类 215
第五节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特性 215
一、温度 215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 215
三、pH 215
四、脂溶剂与去垢剂 215
五、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215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216
[附]非寻常病毒致病因子 217
一、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218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 218
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 218
二、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 219
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220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 220
一、病毒对感染细胞的致病作用 221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21
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221
二、病毒对感染机体的致病作用 222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24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 224
第二十三章 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224
二、病原体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225
第二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28
三、细菌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228
二、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229
一、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229
一、生物学特性 232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232
第二十四章 致病性球菌 2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3
一、生物学特性 23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2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5
四、防治原则 2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6
一、生物学特性 238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2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8
四、防治原则 238
第四节 奈瑟菌属 239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39
二、致病性 239
一、脑膜炎奈瑟菌 240
二、淋病奈瑟菌 241
三、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43
二、肠道杆菌的种类 243
第二十五章 肠道杆菌 243
第一节 概述 243
一、肠道杆菌的概念 243
一、生物学特性 244
第二节 埃希菌属 244
二、致病性 24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6
一、生物学特性 247
第三节 沙门菌属 247
四、防治原则 2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9
四、防治原则 25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0
一、生物学特性 251
第四节 志贺菌属 2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2
一、克雷伯菌属 253
第五节 其他肠道杆菌 2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3
四、防治原则 253
二、变形杆菌属 254
一、霍乱弧菌 255
第一节 弧菌属 255
第二十六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 255
二、副溶血性弧菌 257
第三节 螺杆菌属 258
第二节 弯曲菌属 258
一、破伤风梭菌 26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260
第二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260
二、产气荚膜梭菌 26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63
三、肉毒梭菌 263
一、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特性 2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5
二、致病性 265
四、防治原则 266
一、生物学特性 26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67
第二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 267
二、致病性 268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269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70
五、防治原则 270
四、微生物学检查 270
一、炭疽杆菌 272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272
第二十九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272
二、鼠疫耶氏菌 273
第二节 军团菌属 274
三、布鲁菌属 274
一、生物学特性 275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275
四、防治原则 27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6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76
第六节 流感嗜血杆菌 277
第五节 百日咳鲍特菌 277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277
一、生物学特性 279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79
第三十章 呼吸道病毒 27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80
第二节 副粘病毒 281
四、防治原则 28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1
一、麻疹病毒 282
一、腺病毒 283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83
二、腮腺炎病毒 283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283
二、风疹病毒 284
三、冠状病毒 285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287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及特征 287
第三十一章 经肠道感染的病毒 287
第一节 肠道病毒 287
三、其他肠道病毒 288
一、轮状病毒 289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89
三、杯状病毒 290
二、肠道腺病毒 290
一、生物学特性 29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91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 291
四、预防和控制 2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92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9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9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9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6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97
四、预防措施 297
二、致病性 298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98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98
二、致病性 29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8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98
一、庚型肝炎病毒 299
第六节 其他肝炎相关病毒 29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9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99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29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99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99
三、TT型肝炎病毒 300
二、己型肝炎病毒 300
第一节 概述 301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 301
一、生物学特性 302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302
第三节 EB病毒 303
四、防治原则 30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04
一、生物学特性 304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05
四、防治原则 3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5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06
一、生物学特性 306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 306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307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08
二、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308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308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征 308
一、逆转录病毒的种类 308
一、生物学特性 30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10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312
二、致病机制 312
四、防治原则 312
第三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312
一、生物学特性 31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13
一、生物学特性 313
第三十五章 其他病毒 313
第一节 狂犬病毒 313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14
第二节 黄病毒 314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4
四、防治原则 314
二、登革病毒 315
一、汉坦病毒 316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316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317
第五节 朊粒 3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8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 318
一、生物学特性 318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19
一、生物学特性 319
一、生物学特性 320
第一节 支原体 320
第三十六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20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2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2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22
一、生物学特性 322
第二节 衣原体 322
第三节 立克次体 324
四、防治原则 3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4
一、生物学特性 325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26
一、钩端螺旋体 327
第四节 螺旋体 327
三、微生物学检查 327
四、防治原则 327
二、梅毒螺旋体 330
三、伯氏疏螺旋体 331
一、放线菌属 332
第五节 放线菌 332
四、回归热螺旋体 332
四、防治原则 33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33
二、诺卡菌属 333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334
一、真菌的分类 334
第三十七章 真菌 334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334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335
五、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336
四、真菌的繁殖方式与抵抗力 336
一、浅部感染真菌 337
第二节 致病性真菌 337
二、深部感染真菌 338
专业词汇及缩写英汉对照 340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发育生物学》(芬)S.F.吉尔伯特,(美)M.J.F.巴雷西编者;罗静,岳漫宇,刘晶责编石德利译者 2020
- 《药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李敏主编 2018
- 《微生物学实验与指导》周长林主编 2019
- 《奥妙的微生物世界》贾士儒,韩培培主编 2019
-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2版》李凡,徐志凯主编;黄敏,郭晓奎,彭宜红副主编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