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
《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

《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黍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6026135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淮南子》具道家倾向而又兼各家,本书以论治为主旨,对其治道思想展开论述。
《《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目录
标签:思想 研究

引论 1

(一)《淮南子》其书 3

(二)治道溯源 8

(三)本书的意图、方法与线索 17

第一章 道·人·史:《淮南子》的论治方式 23

一、道有能治之功 26

(一)道的功用 26

(二)得道的途径 31

(三)对道的使用 35

(四)以“治道”为重心的《淮南子》之“道” 38

(一)天人相通 42

二、人有可治之性 42

(二)人性可教而变 45

(三)圣人之治 49

(四)必要与可能:《淮南子》人性论对“圣人之治”的支持 52

三、史有证治之用 54

(一)圣王史观 55

(二)历史的价值 59

(三)《淮南子》历史观中的调和致用倾向 64

第二章 “君势·众势”论:《淮南子》对“君本”与“民本”的调和 67

一、君势:为治之关键 69

(一)君势之来源 71

(二)君主之类型 74

(三)君势之价值 76

二、众势:为治的根本 79

(一)乘众势之利 80

(二)逆众势之害 81

三、“君势乘于众势”的为治格局 83

(一)君臣关系 84

(二)以民为本 88

(三)“任众智”、“用众力” 92

四、《淮南子》对“君本”论与“民本”论的调和 96

(一)弱化的君主崇拜与对“君势之用”的理性认识 97

(二)互为条件的“君本”与“民本” 102

第三章 “法·德·风俗”论:《淮南子》对“汉代秦起”的反思 105

一、继承与重建“法”的传统 108

(一)“法生于义” 109

(二)“法者,所以禁君使勿擅断也” 116

(三)法的局限及其补救 118

二、借鉴与吸收“德”的资源 121

(一)“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 122

(二)成德之路 125

(三)德之施行 127

三、确认“风俗”的为治功能 130

(一)“人之性,久湛于俗则易” 130

(二)圣人“移风易俗” 131

(三)“存异随俗”与“化邪归正” 136

(一)反秦与袭秦 141

四、《淮南子》对“法”、“德”、“风俗”的糅合 141

(二)“倡道德”与“斥礼乐” 145

(三)民间社会与风俗 147

第四章 无为·因·权:《淮南子》对前人为治范畴的拓展 151

一、“无为”新诠 155

(一)纳“人为”入“无为” 156

(二)“无为”而“无不为” 159

(三)无为的术化 161

(四)兼综各家的“无为” 164

二、更加积极的“因” 166

(一)因自然以理事 167

(二)因材质而用众 169

(三)因民性制礼节 171

(四)因风俗行教化 172

三、审慎求变的“权” 174

(一)权衡人事 175

(二)圣人行权 179

第五章 “兵之本在政”:《淮南子》兵学思想探析 187

一、“以义用兵” 190

(一)战争的起源 190

(二)用兵的合法性及其后果 193

二、“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198

(一)“兵之所以强者,民也” 199

(二)“兵有三诋” 202

(三)“制胜于未战” 204

三、用兵之术 207

(一)“待道而后行” 207

(二)“将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 209

(三)以“无形”制“有形” 213

(四)“应敌必敏,发动必亟” 216

第六章 《淮南子》的思想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19

一、汇集众家之长 222

(一)对《吕氏春秋》的效仿与回避 222

(二)对各家文献的大规模征引 224

(三)对各家思想的自觉糅合 227

二、推进汉初学术致用之风 229

(一)汉初的政治与学术 230

(二)《淮南子》对“治道”的探求 232

三、《淮南子》对后世的影响 233

(一)与《春秋繁露》的关系 234

(二)对后世学术的影响及所获评价 239

(三)对民间的影响 244

余论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51

附录 256

附录一:淮南王刘安年表 256

附录二:淮南王刘安所处的时代 261

附录三:国内《淮南子》研究状况 273

附录四:国外的《淮南子》研究 283

后记 2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