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牛著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233113
- 页数:891 页
第一部分 总论 1
2科学 2
1学点有关“科学、知识、逻辑”的基本知识 2
第1章 科学、知识、逻辑 2
2.2科学的分类和结构 3
2.1什么是科学 3
2.4矛盾、解决 6
2.3现代科学的趋势 6
3.1所谓知识 7
3知识 7
3.2知识结构 8
3.3治学态度 9
4.2什么是逻辑学 10
4.1 为什么要学点逻辑 10
4逻辑 10
4.3形式逻辑的主要内容 11
5 小结 13
参考文献 14
2.1 生物个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 15
2环境和个体 15
第2章 物质、能量、信息传递形式的演变 15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5
2.4物质传递(循环) 16
2.3能量传递 16
2.2信息传递 16
3动物的进化 17
3.3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 18
3.2腔肠动物 18
3.1 原生动物 18
3.5 鱼类 19
3.4节肢动物 19
3.6两栖动物 20
3.8 鸟类 21
3.7爬行动物 21
3.9 哺乳类 22
4.1 动物机体与环境间传递形式的演变 23
4物质、能量、信息传递形式的演变 23
4.2 动物机体内部传递形式的演变 24
参考文献 25
5 小结 25
1.1 1993年以前的认识 26
1微循环 26
第3章 微循环和微循环学 26
1.2比较科学的认识 27
2.1微循环学的形成 29
2微循环学 29
3.1 四个方面 30
3微循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0
2.2微循环学 30
3.2 主要内容 31
4.1 地位 32
4微循环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32
4.2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33
5微循环学发展历史概述 34
5.1 初始观察阶段(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35
5.2 系统观察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36
5.3综合系统观测阶段(近40年) 37
6小结 39
参考文献 40
1.2近20年国内外的研究 42
1.1我国古代的认识 42
第4章 微血管生成和退化 42
1 重要性 42
2.1 两种过程 43
2微血管新生 43
1.3 微血管和器官实质细胞 43
1.4微血管生成和退化的辩证关系 43
2.2三胚层的形成 44
2.3血管新生 45
3血管生成 47
3.2细胞外基质 48
3.1 五个阶段 48
4.1 内皮细胞的新生和退化 51
4血管退化 51
3.3血管生成产生的特定物质 51
5.1 肿瘤 52
5血管生成、退化与疾病的关系 52
4.2血管生成抑制物 52
5.6其它 53
5.5妇科疾病 53
5.2创伤 53
5.3糖尿病视网膜病 53
5.4心脏疾病 53
参考文献 54
6小结 54
1.1淋巴管的种属进化 59
1淋巴管的发生 59
第5章 淋巴管和组织通道的发生 59
1.2人球结膜淋巴管的生成 61
2组织通道的发生 62
2.1 无腔无壁组织通道的演化 63
2.2有腔有壁组织通道的演化 65
3 小结 68
参考文献 69
第二部分 微循环的基础 71
1.1微血管的分类 73
1微血管的区段划分 73
第6章 微血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73
1.3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 74
1.2微血管的管径 74
1.4微循环活体观察下微血管区段的区分 75
2.2大鼠脉络膜血管的光镜观察 76
2.1脉络膜的血管密度 76
2微血管的形态 76
3微血管的超微结构 77
3.1 内皮细胞 78
3.2基底膜 80
3.3周细胞 81
3.4平滑肌细胞 82
3.5微血管各区段结构的比较 83
4.1 分枝汇合部的结构 84
4血管分枝汇合部——血管括约肌的结构 84
4.2分布 85
4.3总的认识 86
5.2动静脉短路枝 87
5.1动动脉、静静脉吻合枝 87
5血管的吻合枝和短路枝 87
6微血管构型 88
7小结 89
参考文献 90
1.3接触面积 92
1.2动脉运送 92
第7章 微循环的功能 92
1保证微循环基本功能的六项条件 92
1.1 心脏泵血 92
1.6收容回输 93
1.5微血管的通透性 93
1.4接触时间 93
2.2血管 94
2.1 血液的主要流动性质 94
2血液和血管 94
3.1血液流动的主要参数 96
3血液流动 96
3.2血液流动 98
4.3雷诺数(Re)和湍流 99
4.2层流和紊流 99
4机体的血流 99
4.1脉流和稳流 99
4.4微血管各区段功能特点 101
5.1四个区域、三种界面 102
5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场所 102
5.2微血管的通透性 103
5.3通透微血管壁的形式和过程 104
6小结 107
5.4通透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107
参考文献 109
1.1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的氧耗 111
1血管的氧耗 111
第8章 微血管代谢 111
2.1合成、分泌维持内皮结构稳定的物质 112
2 内皮细胞 112
1.2大鼠血管的氧耗 112
2.2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抗凝血与促凝血物质 113
2.3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114
2.5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细胞与内皮细胞间黏附中的作用 118
2.4血管内皮细胞摄取、转换或灭活血循环与局部产生的活性物质 118
2.6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促进与抑制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物质 119
3.2血管内皮基底膜的特有成分 121
3.1 基底膜的产生和构成 121
3基底膜 121
4.1 两种表型 123
4血管平滑肌 123
4.2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变 124
4.3 内皮细胞和基质的影响 125
5 小结 126
参考文献 127
1.1 我国古代对人体和环境关系的认识 131
1人体是一个稳变、衡动、和竞的巨系统 131
第9章 微循环的调节 131
1.3稳变、衡动、和竞 132
1.2恒稳态 132
2.1 保持相对稳定性——稳定性调节 133
2微循环调节的根本任务——两类微循环调节 133
2.3微循环调节的根本任务 134
2.2保证应变性的变动——应变性调节 134
3.2局部(近距离)性调节 135
3.1全身性调节 135
3全身性调节和局部性调节 135
4.2局部性调节的作用环节 136
4.1全身性调节的作用环节 136
4调节的作用环节 136
5.1神经性调节机制 137
5 调节机制 137
5.2体液调节 140
5.3代谢性调节 143
5.4肌原性调节和血流自动调节 144
6小结 145
5.5调节在变化、变动、竞争中的整体和谐、协同、合作 145
参考文献 146
2 形态 148
1 内皮细胞的发生 148
第10章 内皮细胞 148
2.1一般形态 149
2.2超微结构 150
2.3内皮细胞的连接 151
3.1保证血液通畅流动 152
3 功能 152
3.2屏障作用 154
4.1摄取、转换、改变活性 156
4内皮细胞的代谢 156
4.2合成、释放舒血管活性物质 157
4.3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 158
4.4 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促进与抑制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物质 160
5.1肾上腺素受体 161
5内皮细胞受体 161
5.5其它受体 162
5.4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62
5.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62
5.3 P物质受体 162
6小结 163
参考文献 164
1.1 清除组织间隙的三种机制 166
1 出现淋巴管系统的必然性 166
第11章 淋巴微循环 166
1.2三种机制的协调 167
2.2初始淋巴管 168
2.1淋巴前腔隙 168
2淋巴管区段的划分和超微结构 168
2.4汇集淋巴管 171
2.3初始后淋巴管 171
3.1一般论述 172
3淋巴液的形成——初始淋巴管的功能 172
2.5小淋巴管和大淋巴管 172
3.2淋巴形成的过程 174
4.1 概念 175
4淋巴微循环 175
4.2淋巴微循环的特点 176
5.1 淋巴压 177
5淋巴的流动 177
5.2 淋巴流量 178
5.4大鼠淋巴管的氧耗 179
5.3收缩和自主性节律收缩 179
5.5淋巴循环的调节 180
6小结 181
5.6意义和问题 181
参考文献 182
1.2 内环境 186
1.1 外环境 186
第12章 组织通道和组织液的流动 186
1外环境和内环境 186
2.2动物进化 187
2.1古人对组织通道的模糊论述 187
2如何认识组织通道 187
2.3胚胎发生 188
2.6组织通道的定义 189
2.5细胞组织的微环境 189
2.4母体和胎儿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189
3.2无腔、无壁的组织通道的形态 190
3.1组织通道有结构 190
3组织通道的形态 190
3.3有腔、有壁的组织通道的形态 193
4.1信息传递 195
4组织通道的功能 195
4.2物质、能量的传递 196
4.4诱导细胞、组织的分化 198
4.3清洁通道、保证微环境稳定 198
4.5影响细胞的生长 199
5.1研究的困难 200
5组织液的流动 200
4.6 调节血流 200
4.7支持屏蔽 200
5.3组织压 201
5.2器官和发育的差异 201
5.4组织液的流动 202
6 小结 203
参考文献 204
1.3掌握微循环的本质特征 206
1.2认识微循环与一般循环的关系 206
第13章 微循环的特点 206
1 意义 206
1.1 了解微循环与器官实质的关系 206
2.3多方法的综合系统研究 207
2.2微循环与一般循环的对比研究 207
1.4有利于微循环的研究 207
1.5 有助于探讨微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207
2基础和依据 207
2.1 微循环与器官实质的同时研究 207
3.1 1980年概括的微循环特点 208
3 20世纪80年代的认识 208
2.4多器官微循环的研究 208
2.5 多病变、多疾病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208
3.3对1980年提出的特点的再探讨 209
3.2作用 209
4.2既有通道的结构,又有流动的液体 210
4.1两重性 210
4微循环的特点 210
4.7组织通道、血管、淋巴管既是有机的整体,又各具特点 211
4.6既受全身调节,又有局部调节 211
4.3既依托器官的实质,又是组织细胞的微环境 211
4.4 既要保持基本的稳定,又要适时适度地变动 211
4.5既是流通的通道,又是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场地 211
5小结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三部分 器官微循环 214
2.2血管分布 216
2.1耳廓的结构 216
第14章 耳廓微循环 216
1 观察方法 216
1.1麻醉、固定 216
1.2 照明 216
1.3观测 216
2耳廓微血管 216
3.1耳廓微循环的特点 218
3耳廓微循环的特点和观察的有利条件 218
4.2毛细血管 219
4.1 动、静脉 219
3.2观察的有利条件 219
4正常微循环 219
5.2渗出 220
5.1通过吻合枝血流方向的改变 220
4.3血流速度 220
4.4血管运动性 220
4.5血流状态 220
5特殊的病理改变 220
6.2药物对微循环的影响 221
6.1 教学 221
5.3微淋巴管 221
6 应用 221
7 小结 222
6.6全身性伤病时微循环的改变 222
6.3研究中药对微循环的作用 222
6.4化学、物理因素对耳廓微循环的作用 222
6.5致伤因素局部作用对微循环的影响 222
参考文献 223
1.3维持湿度 224
1.2保温 224
第15章 肠系膜微循环 224
1 观察方法 224
1.1展开肠系膜 224
3.2毛细血管血流 225
3.1 动脉血流 225
1.4注意 225
2血管、淋巴管的分布 225
2.1血管的分布和走行 225
2.2淋巴管的分布 225
3正常微循环 225
3.3 静脉血流 226
4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变 227
3.4淋巴管和淋巴流动 227
4.1 淋巴管舒缩运动的改变 228
4.2 白细胞贴壁、游出 229
4.5 白微栓 231
4.4血小板聚集 231
4.3 出血 231
5.3淋巴微循环的观测 232
5.2精细的微循环观测 232
4.6内皮细胞的大泡 232
5 应用 232
5.1微循环的教学 232
6小结 233
5.9研究中药对气、血、精、液的作用 233
5.4研究出血、淤血的机制 233
5.5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动态 233
5.6制成微循环障碍模型 233
5.7研究全身性病伤的微循环改变 233
5.8检测药物对微循环的作用 233
参考文献 234
2.1主要结构 236
2 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236
第16章 胃微循环 236
1消化系统的发生 236
2.2主要功能 238
3.1 胃的血管 239
3 胃的血管 239
4.1 胃微循环的特点 240
4 胃微循环 240
4.4 胃微血管的通透性 241
4.3胃黏膜血流 241
4.2胃黏膜微血管数 241
5.2细胞因子 242
5.1 胃微血管的神经支配 242
5 胃微循环调节 242
6.1走行 244
6 胃淋巴管 244
5.3激素 244
7.1病变胃的黏膜微循环改变 245
7 胃微循环改变 245
6.2 功能 245
7.3吸烟、药物 246
7.2其它疾病 246
参考文献 247
8小结 247
1.1基本结构 250
1小肠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50
第17章 小肠微循环 250
1.2小肠的主要功能 252
2.1分布、走行 253
2小肠血管的形态 253
2.4黏膜血管 254
2.3黏膜下层的血管 254
2.2肌层的血管 254
2.5动、静脉短路枝 255
3肠微循环 256
3.1小肠微循环的特点 256
2.6微血管的超微结构 256
3.2肠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257
3.3微循环的动态 258
3.5肠微血管的通透性 260
3.4肠微循环的生理性变化 260
5.1血管的神经支配 261
5肠微循环的调节 261
4 固有层组织通道对微循环的影响 261
4.1 透明质酸 261
4.2肥大细胞 261
5.3 固有调节 262
5.2局部反射 262
5.4细胞因子 263
6.1缺血再灌流 264
6全身性伤病时肠微循环的改变 264
5.5血管活性因子 264
6.2休克 265
6.3全身性病 266
7.3小肠淋巴的流动 267
7.2肠黏膜淋巴管的特殊结构 267
7肠淋巴系统 267
7.1 分布 267
8小结 268
7.4淋巴管自律运动 268
参考文献 269
2.1 结构 272
2肝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272
第18章 肝微循环 272
1肝的发生 272
1.1肝的种属进化 272
1.2肝的胚胎发生 272
2.2 主要功能 273
3.2肝动脉系统 275
3.1 门脉系统 275
3 肝的血管 275
4.1肝微循环的特点 277
4肝微循环 277
3.3肝静脉系统 277
4.2肝微循环的动态 279
4.3肝窦 280
4.4组织通道 283
4.5肝脏微循环的调节 284
5.1缺血、再灌损伤 287
5疾病时肝微循环的改变 287
6.1 分布 292
6肝淋巴系统 292
7小结 293
6.2淋巴循环障碍 293
参考文献 294
1.2基本结构 298
1.1胰的发生和进化 298
第19章 胰微循环 298
1胰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98
1.3胰岛的基本功能 299
2.1 方法 300
2微血管的走行和分布 300
2.2微血管分布 301
3.2血流 302
3.1三种循环通路 302
3胰微循环 302
3.3胰岛-腺泡门脉系统 303
3.5胰微循环的调节 305
3.4胰岛 305
4.1 组织通道 306
4组织通道和淋巴管 306
5.1糖尿病 307
5胰病变时微循环改变 307
4.2 淋巴管 307
5.2胰腺炎 309
5.3 内毒素性血症 310
6小结 311
5.4 自体免疫 311
参考文献 312
1.2个体发生 315
1.1种属进化 315
第20章 骨髓微循环 315
1骨髓的发生 315
2.2红骨髓的组织结构 317
2.1 一般形态 317
2骨髓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17
2.3 主要功能 318
3.2短骨 319
3.1 长骨 319
3骨髓血管的分布、走行 319
4.1 一般形态 320
4骨髓微血管的形态 320
3.3扁骨 320
4.2窦壁的微细结构 323
4.3窦的五种类型 324
5.1骨髓微循环的活体观察方法 325
5微循环动态 325
5.2 血流动态 326
5.4通透性 327
5.3三种循环通路 327
6.1 比较特殊的改变 328
6骨髓微循环的改变 328
6.2疾病时骨髓微循环的改变 330
参考文献 332
7 小结 332
1.3鳃呼吸 335
1.2 气管呼吸 335
第21章 肺微循环 335
1呼吸器官的种属发生 335
1.1无专门的呼吸器官 335
1.4肺呼吸 336
2.2肺的功能单位 337
2.1肺的呼吸部 337
2肺呼吸部的主要形态 337
3.1气血屏障 339
3肺的主要功能 339
4肺血管和淋巴管 340
3.2肺的代谢功能 340
4.1 功能血管 341
4.3肺的淋巴管 342
4.2营养血管 342
5.1肺微循环的特点 343
5肺微循环 343
5.2肺微循环动态 344
5.3血细胞对肺微循环的影响 345
6.1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点 348
6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348
6.2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异质性 349
7.1肺血管的神经支配 350
7肺微循环的调节 350
7.5肿瘤坏死因子 351
7.4一氧化氮 351
7.2细胞因子 351
7.3 内皮素 351
8.4内毒素、烧伤 352
8.3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352
8肺微循环改变 352
8.1缺血再灌损伤 352
8.2小肠缺血再灌损伤 352
9 小结 353
参考文献 354
1.2胚胎发生 357
1.1 种属进化 357
第22章 肾微循环 357
1 肾的发生 357
2.1肾脏的一般形态 359
2主要结构和功能 359
2.3 主要功能 361
2.2肾间质——肾组织通道 361
3.1肾脏的血管 363
3肾脏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363
3.3肾脏的神经 364
3.2肾脏的淋巴管 364
4.1肾微循环的特点 365
4 肾微循环 365
4.2微血管的分布形态 366
4.3微循环活体观察 369
4.4微循环动态 370
5.3影响肾微循环的因素 371
5.2旁分泌调节 371
5微循环调节 371
5.1肾内血流的自动调节 371
6.4良性肾硬化 373
6.3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 373
6肾微循环的改变 373
6.1血容量不足 373
6.2 肾梗阻 373
7小结 374
6.7 甘利欣抗栓酶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 374
6.5晚期肾实质性疾病 374
6.6 肾肿瘤 374
参考文献 375
1.2胚胎发生 378
1.1种属进化 378
第23章 脑微循环 378
1 脑的发生 378
2脑血液微循环的特点 379
2.1血流的调节 380
2.2血脑屏障 381
3.1脑、脊髓缺乏淋巴管 384
3 脑组织通道和脑组织液的流动 384
3.2无腔、无壁的组织通道 385
3.4脑组织液的流动 386
3.3有腔、有壁的组织通道 386
4.1 整体实验 387
4脑实质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 387
5.1 老龄 388
5脑微循环的改变 388
4.2培养 388
5.3脑缺血、二次损伤 389
5.2痴呆和阿尔茨海默氏病 389
5.5高血压 390
5.4蛛网膜下出血和静脉窦血栓 390
6小结 391
5.6脑型疟疾和镰状细胞贫血 391
参考文献 392
1.2胚胎发生 396
1.1 种属进化 396
第24章 心肌微循环 396
1心脏的发生 396
2.1 主要结构 397
2主要结构和功能 397
2.2 主要功能 398
3.2分枝、毛细血管 399
3.1 冠动脉和冠静脉的分布 399
3血管分布 399
4.1微血管的形态 400
4心肌微循环 400
4.2微循环动态 401
4.3影响内皮细胞的因素 402
4.4微循环的调节 404
4.5 组织通道 406
5.1精神刺激 407
5心脏微循环变化 407
4.6 淋巴管 407
5.4冠动脉粥样变和球囊成形术 408
5.3老年、饮食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408
5.2运动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408
5.6心肌缺血 409
5.5心肌肥厚 409
5.7心肌坏死 410
5.10其它 411
5.9 心力衰竭 411
5.8再灌流障碍现象 411
6小结 412
参考文献 413
1.1胚胎发生 416
1 发生 416
第25章 脑垂体微循环 416
1.2种属进化 417
2主要结构和功能 418
2.2腺垂体 419
2.1垂体的分部 419
3.1血管一般分布 420
3 血管 420
2.3神经垂体 420
3.2垂体门脉系统 421
3.3血管周围间隙 422
3.4伸长细胞和垂体后细胞 423
4.2神经内分泌换能器 424
4.1垂体微循环最为复杂 424
4微循环 424
4.4 免疫和神经内分泌间的信息传递构架 425
4.3 垂体叶的有关微循环的功能指标 425
4.6主要影响因素 426
4.5微细结构 426
5.1垂体瘤 427
5微循环改变 427
6 小结 428
5.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28
5.2垂体移植 428
5.3缺血 428
5.4 内毒素 428
参考文献 429
1.1 肾上腺的胚胎发生 432
1 肾上腺的发生 432
第26章 肾上腺微循环 432
2.1肾上腺皮质 433
2 肾上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433
1.2种属进化 433
2.2肾上腺髓质 434
2.3 肾上腺的主要功能 435
3.1 血管分布 436
3 肾上腺的血管和微循环 436
3.2肾上腺微循环 437
4.3大剂量核辐射损伤 439
4.2嗜铬细胞瘤 439
4 肾上腺微循环的改变 439
4.1 肾上腺癌 439
5 小结 440
参考文献 441
1.1种属进化 442
1 甲状腺的发生 442
第27章 甲状腺微循环 442
2.1 主要结构 443
2主要结构和功能 443
1.2胚胎发育 443
2.2 主要功能 444
3.1甲状腺动脉 445
3血管分布 445
4.1 毛细血管 446
4微循环 446
3.2血管床 446
3.3淋巴管 446
4.3组织通道 447
4.2血流动态 447
4.5 影响因素 448
4.4毛细淋巴管 448
5.4大剂量核辐射损伤 449
5.3循环中止和高压氧 449
5甲状腺微循环改变 449
5.1 甲状腺功能亢进 449
5.2甲状腺自体移植 449
6小结 450
参考文献 451
1.2胚胎发生 453
1.1 种属进化 453
第28章 淋巴结微循环 453
1淋巴结的发生 453
2.1 主要结构 455
2主要结构和功能 455
2.2 主要功能 456
3.1 血管分布 457
3血管、淋巴管分布 457
3.2淋巴管分布 459
4.3淋巴微循环动态 460
4.2血液循环动态 460
4微循环 460
4.1活体观察方法 460
4.4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 461
5.2 5-羟色胺等血管药 462
5.1抗原刺激 462
5微循环改变 462
5.5大剂量核辐射损伤 463
5.4妊娠期腹股沟淋巴结 463
5.3肿瘤 463
6小结 464
参考文献 465
1.2胚胎发生 467
1.1种属进化 467
第29章 脾脏微循环 467
1 脾的发生 467
2.1 主要结构 468
2主要结构和功能 468
2.2脾的主要功能 469
3.1动脉和毛细血管 470
3血管分布 470
3.2脾窦和静脉 472
4.2脾微循环的通路 473
4.1脾脏微循环的研究方法 473
3.3脾的淋巴系统 473
4微循环 473
4.3微循环动态 474
4.4脾微循环的特点 475
5.2组胺、缓激肽类 476
5.1 神经支配 476
5 影响因素 476
6.2系统红斑狼疮 477
6.1慢性原发性血小板紫癜 477
5.3前列腺素 477
5.4 Ca2+和NO 477
6脾微循环改变 477
6.6大剂量核辐射损伤 478
6.5脾功能亢进和自发性脾破裂 478
6.3 内毒素 478
6.4脾移植 478
7小结 479
参考文献 480
1.2胚胎发生 482
1.1种属进化 482
第30章 胸腺微循环 482
1 胸腺的发生 482
2.1主要结构 483
2 胸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483
2.2胸腺的主要功能 485
3.2微循环 486
3.1血管分布 486
3胸腺微循环 486
4.3大剂量照射所致微循环改变 488
4.2结核疫苗和艾滋病 488
4胸腺微循环的改变 488
4.1ACTH的影响 488
参考文献 489
5小结 489
1.2胚胎发生 491
1.1种属进化 491
第31章 睾丸微循环 491
1睾丸的发生 491
2.1主要结构 492
2主要结构和功能 492
2.2主要功能 494
3.3管间动、静脉 495
3.2逆流热交换装置 495
3血管分布 495
3.1睾丸的血液供应 495
4.1睾丸微血管 496
4睾丸微循环 496
4.4通透性 497
4.3血流、运动性 497
4.2睾丸微血管压 497
4.6调节 498
4.5淋巴管 498
5.1急性扭转和静脉曲张 500
5微循环改变 500
5.4糖尿病、吸烟、辐射影响 501
5.3激素 501
5.2阴囊水肿和睾丸切除 501
6小结 502
参考文献 503
第四部分 微循环的改变 506
1.1管内因素 507
1影响微循环的四类因素 507
第32章 微循环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 507
1.2管壁因素 510
1.3管周因素 511
1.4管前管后因素 512
2.1微血管密度改变 513
2 微循环主要形态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 513
2.2缺血区 514
2.3粗细不均、边缘不齐 515
2.4畸形和网格结构 516
2.5微血管瘤和囊状扩张 517
3.1红细胞聚集 520
3微循环血流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 520
3.2白细胞贴壁 522
3.3白微栓 523
4.2出血 526
4.1渗出 526
4渗出、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 526
5小结 527
参考文献 528
1.1始动环节 531
1炎症的基本概念 531
第33章 炎症的微循环改变 531
2.3中粒游出期 532
2.2舒张渗出期 532
1.2共性改变 532
2微循环改变的基本过程 532
2.1收缩紧张期 532
4.1组胺 533
4微血管扩张 533
2.4恢复期 533
3微血管的收缩 533
3.1过程 533
3.2机制 533
5微血管通透性改变 534
4.4 VEGF 534
4.2缓激肽 534
4.3前列腺素 534
5.2二次通透性升高 535
5.1早期通透性升高 535
6.1过程 537
6 白细胞的翻滚、贴壁、游出 537
7.2使组织细胞崩解的因子 540
7.1局部水肿 540
7组织通道的改变 540
8.1淋巴流动改变 541
8局部淋巴流动的改变 541
7.3间质增生 541
9小结 542
8.3淋巴成分 542
8.2水肿形成 542
参考文献 543
1.3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 546
1.2分类 546
第34章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 546
1基本概念 546
1.1定义 546
2.1休克早期 548
2休克的微循环改变 548
2.2休克期 550
2.3休克晚期 554
3.1组织氧耗 556
3组织液、淋巴流动的改变 556
3.3淋巴液的流动 557
3.2组织液 557
4.1出血性休克 558
4各类休克的主要微循环改变 558
4.2创伤休克 559
4.4败血症休克 560
4.3烧伤休克 560
4.6心源性休克 562
4.5过敏性休克 562
5.2局限性 563
5.1意义 563
5微循环在休克研究中的意义 563
参考文献 564
6小结 564
1.2癌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568
1.1定义 568
第35章 恶性肿瘤的微循环改变 568
1基本概念 568
1.3恶性肿瘤和微循环 569
2.4无神经末梢,很少毛细淋巴管 570
2.3通透性异常 570
2 肿瘤微循环的一些特点 570
2.1 不同肿瘤微血管的分布、构型有特点 570
2.2微血管分化程度低 570
3.2无血管期 571
3.1肿瘤生长和微循环的关系 571
3肿瘤生长和微循环 571
3.3血管期 572
3.4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573
3.5间质 574
4.1转移是个复杂的过程 575
4 肿瘤转移和微循环 575
4.2转移过程 576
4.3淋巴道转移的机制 577
4.4血道转移的机制 579
5.1利用肿瘤血管生成开发新药的策略 581
5肿瘤治疗和微循环 581
4.5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 581
5.2抑制血管生长 582
6小结 583
参考文献 584
1.2急性放射病的基本概念 587
1.1 大剂量核辐射损伤(急性放射病)的特点 587
第36章 大剂量核辐射损伤的微循环改变 587
1基本概念 587
2.1 微循环改变的特点 589
2大剂量核辐射损伤的微循环改变 589
2.2 骨髓型放射病的微循环改变 590
2.3 肠型、脑型放射病微循环改变的特点 594
2.4脑型放射病 595
3.1评定微血管辐射敏感性的方法 596
3 微血管辐射敏感性 596
3.2照射后不同器官微血管的改变 597
4.2急性损伤期的影响 601
4.1大剂量照射后器官实质细胞的改变 601
4照射后微循环、间质改变对实质的影响 601
4.3晚期的影响 605
5.1 Bergonie-T ribondeau氏定律 606
5核辐射对器官组织的综合损伤 606
5.2 某些与Bergonie-Trbondeau氏定律矛盾的现象 607
5.3 大剂量照射后器官的综合损伤 608
参考文献 610
5.4对矛盾现象的初步认识 610
6.2分类、分值 611
6器官的辐射敏感性 611
6.1四个方面 611
6.3依辐射敏感性的组织、器官分类 612
7.1白细胞减少 613
7微循环障碍和血细胞减少 613
7.2血小板数减少 615
8.1 早期出血 616
7.3红细胞减少 616
8微循环障碍和出血 616
8.2急性放射病人的早期出血 618
9.2极期DIC 619
9微循环障碍和DIC 619
9.1照射后早期 619
11 小结 620
10放射病治疗和微循环 620
参考文献 621
第五部分 临床微循环 625
1.2 内部层次 627
第37章 临床微循环的特点、任务、发展 627
1 临床微循环的特征、内部层次 627
1.1本质特征 627
2.2具体学术任务 628
2临床微循环的任务 628
2.1基本任务 628
3.2系统研究阶段 629
3我国临床微循环的发展历程 629
3.1开创阶段 629
4.1临床微循环的多部位观测研究 631
3.3应用发展阶段 631
4临床多部位微循环观测 631
4.3提供更多信息 632
4.2国内外研究概况 632
4.4观测部位的选择 633
5.3毛细血管压的测量体系 634
5临床微循环系列化测试 634
5.1国内外有关研究 634
5.2临床微循环测试技术系列 634
6.1研究发展的方针 635
5.4了解微血管功能状态 635
5.5探索从毛细血管到组织的有关功能状态 635
6加快临床微循环的发展 635
6.6探索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636
6.2应用发展 636
6.3扩大视野 636
6.4联系疾病 636
6.5深入器官 636
参考文献 637
7小结 637
1.1指皮肤的胚胎发生 639
第38章 甲襞微循环 639
1 手指皮肤的发生和组织 639
1.2手指软组织、皮肤厚度 640
2.3皮肤微血管 641
2手指血管 641
2.1 动脉 641
2.2静脉 641
2.5 甲襞的血液循环通路 642
2.4甲襞微血管 642
3.1 甲襞是检查微循环的良好部位 643
3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方法 643
3.3观察部位 644
3.2观测方法 644
3.6活检 645
3.4图像分析 645
3.5全面测试 645
4.4影响因素 646
4 甲襞微循环的调节 646
4.1神经支配 646
4.2体液调节 646
4.3毛细血管压的自动调节 646
5.2微血管的形态和分布 647
5观察指标及其改变 647
5.1三个方面观测 647
5.3血液循环动态 652
5.4血管附近的有关现象 653
5.5对局部冷刺激的反应性 656
6.2无损伤观测微循环的改变 657
6临床应用的意义 657
6.1直接观测微血管、微淋巴管、组织通道、上皮组织 657
6.3分析病情 658
6.4估计预后 659
6.5配合治疗 660
6.6辅助诊断 661
7.1 主要代表皮肤微循环 663
7局限性 663
8小结 664
7.2不能清晰看到细动脉、细静脉 664
7.3外界影响因素多 664
7.4诊断意义不大 664
参考文献 665
1.1种属进化 669
第39章 球结膜微循环 669
1 球结膜的发生和结构 669
1.3球结膜结构 670
1.2胚胎发生 670
2.2动脉 671
2球结膜的血管 671
2.1球结膜血管的发生 671
2.4球结膜微血管 672
2.3静脉 672
3.1体位 674
2.5淋巴 674
3观察方法 674
4.1 球结膜是观测微循环的良好部位 675
3.2观测部位 675
3.3显微镜 675
4 观察指标及其改变 675
4.3形态改变 676
4.2影响因素 676
4.4循环动态 679
5.1 能观察血液微循环全部流程的惟一部位 683
4.5微血管周围的有关现象 683
5临床应用的评价 683
5.3 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比较符合其它有关检查的结果 684
5.2可看到各种微循环改变 684
5.5中医 685
5.4分析病情 685
5.7治疗 686
5.6职业 686
6.1观测的限制 687
5.8辅助诊断 687
6 局限性 687
7小结 688
6.2眼球不自主运动 688
6.3眼疾病的影响 688
6.4 尚不能反映器官的特点 688
参考文献 689
1.1舌微血管的进化和发生 692
第40章 舌、唇、牙龈、宫颈、阴茎头微循环 692
1舌微循环 692
1.2血液供应和血管结构 693
1.3微循环及其改变 694
1.4临床意义 697
2.2血液供应及血管结构 698
2唇微循环观测 698
2.1唇微血管的发生 698
2.3微循环及其改变 699
2.4临床意义 700
3.1 牙龈的血液供应和微血管构型 701
3牙龈微循环观测 701
3.3临床意义 702
3.2微循环观察 702
4.1 血液供应和微血管结构特点 703
4子宫颈微循环观测 703
4.2微循环观测 704
5阴茎头微循环观测 705
4.3临床意义 705
5.3微循环观察 706
5.1 阴茎的结构特点及血液供应 706
5.2微血管形态 706
6皮肤微循环 707
5.4主要改变 707
5.5疗效评价 707
6.2主要微循环改变 708
6.1血液供应及形态特点 708
7小结 709
6.3小儿耳廓微循环 709
1无损伤毛细血管压测量的临床应用 713
第41章 系列化微循环测试的临床应用 713
1.6硬皮病时的毛细血管压 714
1.5肝硬化、糖尿病时的毛细血管压 714
1.1 毛细血管压测量原理 714
1.2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的血压 714
1.3 高血压、冠心病时的毛细血管压 714
1.4心衰、心梗时的毛细血管压 714
2.1测量原理 715
2指动脉压 715
3.3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测量的临床应用 716
3.2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测量仪 716
2.2临床意义 716
3激光多普勒血流量 716
3.1原理 716
4.1 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 719
4容积脉波 719
4.2阻抗式容积脉波 720
5.2加速度脉波的图形 721
5.1原理 721
5 无创性指尖加速度脉波测试仪的临床应用 721
5.3临床应用 722
6.3负荷后指容积 723
6.2左手环指指容积 723
6指容积测量 723
6.1原理 723
7.3临床意义 724
7.2测量 724
6.4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指容积的影响 724
7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测量 724
7.1原理 724
8.3临床意义 725
8.2测量 725
8 甲襞微血管通透性测量 725
8.1原理 725
9.1原理 726
9经皮氧分压测量 726
10多点温度测量 727
9.3 临床意义 727
9.2测量 727
10.4子宫颈温度的测量 728
10.3临床意义 728
10.1仪器结构及原理 728
10.2测量 728
11 小结 729
参考文献 730
2.1已报道的综合评价方法 732
2理论基础 732
第42章 临床微循环的综合定量评价 732
1 临床需要微循环的综合定量评价 732
3.1单项指标 733
3综合定量评价 733
2.2层次分析——综合定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733
3.2变化等级 735
3.6三层次积分的意义和缺欠 736
3.5综合加权积分 736
3.3指标元积分 736
3.4指标类积分 736
4.1数学表达式 737
4 临床微循环观测结果的数学表达 737
4.3 意义 738
4.2微循环观测的数学表达 738
5.3各类微循环的改变 739
5.2从单项指标到总体的定量评价 739
5意义、应用 739
5.1 微循环观测数据定量评价的基础 739
5.4总积分可供客观、定量地分析病情 740
6小结 741
5.5应用 741
参考文献 742
第六部分 主要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744
1.1球结膜微循环 745
1原发性高血压 745
第43章 心血管病的微循环改变 745
1.2甲襞微循环 747
2.2甲襞微循环 748
2.1球结膜微循环 748
2动脉粥样硬化症 748
3.1心绞痛型冠心病 749
3缺血性心脏病 749
3.2心肌梗塞 751
4.2甲襞微循环 753
4.1球结膜微循环 753
4心脏瓣膜病 753
5.2甲襞微循环 754
5.1球结膜微循环 754
5先天性心脏病 754
6.3实验研究 755
6.2难治性心衰 755
6心力衰竭 755
6.1 主要改变 755
8小结 756
7.3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氏病) 756
6.4原发性心肌病 756
7 血管病变 756
7.1主动脉缩窄 756
7.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756
参考文献 757
2支气管哮喘 761
1.2球结膜微循环 761
第44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761
1慢性支气管炎 761
1.1 甲襞微循环 761
2.2病情 762
2.1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762
2.3中医辨证分型 763
3.1甲襞微循环 764
3肺气肿 764
2.4舌尖微循环 764
4.2一般病例 765
4.1急性发作期、危重病例 765
3.2球结膜微循环 765
4肺心病 765
4.3一些治疗措施的影响 766
5.2甲襞微循环 767
5.1球结膜微循环 767
5急性肺炎 767
6高原肺水肿 768
6.1球结膜微循环 768
7.1主要甲襞微循环改变 769
7肺癌 769
6.2甲襞微循环 769
8肺结核病 770
7.2肺癌不同分期的甲襞微循环改变 770
9.1球结膜微循环 771
9呼吸功能不全 771
9.2甲襞微循环 772
参考文献 773
10小结 773
2.1唇微循环 776
2溃疡病 776
第45章消化系统的微循环改变 776
1 口腔溃疡 776
3.1黏膜微循环改变 777
3结肠炎 777
2.2甲襞微循环 777
2.3皮肤微循环 777
4.2治疗和预后 778
4.1主要改变 778
3.2中医治疗 778
4急性重症肝炎 778
5.2慢性肝炎 779
5.1共同改变 779
5慢性肝炎、肝硬化 779
5.3肝硬化 782
5.4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783
6.2病情分期 784
6.1主要改变 784
6肝癌 784
8.2甲襞微循环 785
8.1球结膜微循环 785
7急性胆囊炎、胰腺炎 785
7.1急性胆囊炎 785
7.2急性胰腺炎 785
8急腹症 785
9小结 786
参考文献 787
1.1 甲襞微循环 789
1缺铁性贫血 789
第46章 血液病的微循环改变 789
2.1甲襞微循环 790
2再生障碍性贫血 790
1.2球结膜微循环 790
3镰状细胞贫血 791
2.3舌微循环改变 791
2.2球结膜微循环 791
4.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792
4.1急性白血病 792
4 白血病 792
4.3慢性与急性白血病甲襞微循环比较 793
6.1 甲襞微循环 794
6 紫癜 794
4.4舌微循环 794
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794
5.1 甲襞微循环 794
5.2球结膜微循环 794
参考文献 795
7 小结 795
6.2球结膜微循环 795
1.2甲襞微循环 797
1.1 糖尿病临床微循环的观测 797
第47章 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797
1糖尿病 797
1.3球结膜微循环 800
1.4 用多种方法对糖尿病微循环改变的测试 801
1.5问题和发展 802
2.2 甲状腺功能亢进 803
2.1 弥散性中毒性甲状腺肿 803
2甲状腺功能亢进 803
参考文献 804
4小结 804
3异常蛋白血症 804
1.2球结膜微循环 807
1.1甲襞微循环 807
第48章 风湿性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807
1风湿热 807
2.2累及器官 808
2.1一般微循环改变 808
2 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808
3.1甲襞微循环改变 809
3系统红斑狼疮 809
4.1系统性硬化症 810
4系统性硬化症 810
4.2局限性系统硬化症 812
5.1甲襞微循环 813
5雷诺氏现象 813
4.3嗜酸性筋膜炎 813
5.5震动 814
5.4局部降温试验 814
5.2球结膜微循环 814
5.3微区血流量 814
6.1 甲襞微循环 815
6肢端发绀症 815
5.6治疗 815
7类风湿性关节炎 816
6.3红外热像仪的检测 816
6.2球结膜微循环 816
9小结 817
8.2血管炎 817
8皮肌炎和血管炎 817
8.1皮肌炎 817
参考文献 818
1.2慢性肾炎 820
1.1急性肾炎 820
第49章 肾疾病微循环改变 820
1 肾小球肾炎 820
3硬皮病性肾病 821
2结石性肾盂肾炎 821
6 肾病综合征 822
5血液透析前后的甲襞微循环 822
4 尿毒症 822
参考文献 823
8小结 823
7血栓性微血管病 823
2基底椎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 825
1.2甲襞微循环 825
第50章 神经、精神病的微循环改变 825
1脑血管硬化 825
1.1球结膜微循环 825
3.1 脑血栓前的微循环改变 826
3脑梗塞 826
2.1 非发作期 826
2.2发作期的改变 826
3.2急性期 827
3.4后遗症期 828
3.3恢复期 828
3.5腔隙性脑梗塞 829
5蛛网膜下腔出血 830
4脑出血 830
7.1球结膜微循环 831
7 头痛 831
6 癫痫 831
6.1 甲襞微循环改变 831
6.2 血流改变 831
6.3球结膜微循环 831
7.2头痛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832
8.1精神病 833
8精神病 833
9小结 834
8.2青年情绪紧张症 834
参考文献 835
1.2各型肝炎的甲襞微循环改变 838
1.1肝炎甲襞微循环主要改变 838
第51章传染病微循环改变 838
1病毒性肝炎 838
3.1不同病型的甲襞微循环改变 839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39
2流行性乙型脑炎 839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微循环改变 839
2.2各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微循环改变 839
5.1一般改变 840
5流行性出血热 840
3.2病程、病情和甲襞微循环变化 840
4急性脊髓灰质炎 840
5.3 甲襞微循环的综合定量评价 841
5.2不同病期的甲襞微循环改变 841
8伤寒 842
7痢疾 842
6麻疹 842
6.1形态变化 842
6.2流态变化 842
6.3襻周变化 842
10.3管周状态 843
10.2血流动态 843
9流行性腮腺炎 843
10常见传染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比较 843
10.1管襻形态 843
参考文献 844
11小结 844
1.3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观察 846
1.2小儿耳廓微循环的观察 846
第52章 儿科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846
1 开展早、技术有创新 846
1.1 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 846
3.2重症小儿肺炎 847
3.1支气管肺炎 847
2新生儿疾病与微循环 847
2.1窒息 847
2.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847
2.3新生儿肺炎 847
3 呼吸系统疾病与微循环 847
4.2室间隔缺损 848
4.1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848
3.3小儿哮喘 848
4心血管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848
6.1儿童智力低下 849
6 神经系统疾病与微循环 849
5泌尿系统疾病与微循环 849
5.1急性肾小球性肾炎 849
5.2慢性肾炎 849
7.1 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衰竭 850
7器官衰竭时微循环改变 850
6.2顽固性癫痫 850
6.3 小儿孤独症 850
8小结 851
7.2小儿多器官衰竭时微循环改变 851
参考文献 852
1.2甲襞微循环 853
1.1球结膜微循环 853
第53章 外科伤病的微循环改变 853
1麻醉 853
3.1甲襞微循环 854
3烧伤 854
2减压 854
3.2 湿润烧伤膏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855
6 小结 856
5破伤风甲襞微循环 856
4肢体血管病 856
参考文献 857
1.2更年期 858
1.1月经期 858
第54章 妇科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858
1 月经期和更年期 858
2.2甲襞微循环 859
2.1球结膜微循环 859
2正常妊娠 859
3.1基本改变 860
3 妊高征 860
4.2崩漏 861
4.1痛经 861
3.2治疗的影响 861
4痛经、不规则出血 861
5.1 手术前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862
5子宫肌瘤 862
6 小结 863
5.2手术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863
参考文献 864
1.2球结膜微循环 865
1.1 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 865
第55章 眼、耳、鼻疾病微循环改变 865
1 青光眼 865
5.1 主要改变 866
5血管运动神经性鼻炎和血管运动神经不稳定状态 866
2 眼底病 866
3美尼尔综合征 866
4耳硬化症 866
参考文献 867
6小结 867
5.2 口腔负压治疗的影响 867
1.3一氧化碳 869
1.2砷中毒 869
第56章 化学物质、职业、环境、某些治疗措施对微循环的影响 869
1 化学物质的影响 869
1.1化学物质的影响 869
2.1放射性工作 870
2职业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 870
2.2交警的微循环观察 871
3.1 吸烟 872
3 吸烟、吸毒、大量饮酒对微循环的影响 872
4.2具体改变 873
4.1 老年人甲襞微循环的异常检出率 873
3.2 吸毒 873
3.3大量饮酒 873
4体力活动 873
5.2冷冻对微循环的影响 874
5.1动物模拟试验 874
4.3类积分和总积分 874
5气象、环境对微循环的影响 874
5.3高海拔地区人员的微循环改变 875
5.4北方地区居民的甲襞微循环 877
6.1紫外光辐照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878
6治疗措施的影响 878
6.3磁疗对微循环的影响 880
6.2高压氧治疗 880
7.3冬泳与微循环 881
7.2矿泉浴对微循环的影响 881
7水浴 881
7.1海水浴 881
8小结 882
参考文献 883
索引 885
跋 891
- 《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资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编著 2019
- 《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模式》(中国)王旭升 2019
- 《我的第一套编程启蒙绘本 咦 什么在 循环》编程猫教研团队编绘 2019
- 《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土壤主要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刘杏认,张晴雯著 2019
- 《循环经济与河北绿色发展》牟永福著 2018
- 《循环提问 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德)西蒙,(德)莱西-西蒙著;于雪梅译 2013
- 《平复保健太极拳 正反循环可意拳》徐茂清,邓佰美编著 2012
- 《揭秘企业发展规律 企业发展之“循环理论”》张诚,韩会才,陈梅著 2011
- 《油气开采循环经济复杂系统的预警方法与应用研究》张坚,黄琨编著 2011
- 《磷石膏、脱硫石膏资源化与循环经济》安艳玲主编 2011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