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通古斯族系的兴起
通古斯族系的兴起

通古斯族系的兴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凯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105093X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通古斯族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梳理,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报告等多方面的证据,有力地驳斥了国内外学者就辽、金、元、清王朝的建立提出的“外族外国论”和“征服王朝论”等错误理论观点。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通古斯族系的不同分支——女真所建金朝、满洲所建的清朝,首次提出了“递进重构”的理论概念,反映了通古斯族系兴起和发展规律,并深入剖析了形成这一规律的原因。
《通古斯族系的兴起》目录
标签:通古斯 兴起

一 导言 1

关于通古斯的概念和通古斯学研究 1

图2—1 《满文老档》原稿本书影 2

图1 大金得胜陀碑女真文碑文第一行及其释文 2

图2—2 乾隆四十四年抄本《满文老档》书影 3

图3 满族萨满法器——腰铃 8

图4—1 努尔哈赤像 9

图4—2 后金建国初(满文)“金国汗之印” 9

本书的资料范围、基本方法和主要观点 16

图5 唐代渤海国疆域图 19

图6 金朝疆域图 20

图7 清朝疆域图 21

图8 渤海国、金朝、清朝人口图 21

二 历史上通古斯族系兴起的性质 24

通古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 24

图9 东北亚地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遗址分布图 26

图10—1 萨卡奇—阿梁的岩画 28

图10—2 萨卡奇—阿梁的岩画 28

图11 山东武梁祠汉代画像石“三皇五帝大禹夏桀”图 29

图12—4 日轮三足乌图 30

图12—1 河姆渡出土绘有日鸟图像的骨匕柄 30

图12—2 河姆渡出土绘有日鸟图像的象牙雕片 30

图12—3 阳乌负日图 30

图12—5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31

图13—1 五千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中国物候记录的温度(虚线)变迁图 33

图13—2 九千年来中国野象活动北界的迁移 33

图14 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图 38

图15 新开流遗址出土的骨雕鹰头 40

图16 肃慎分布图 41

图17—1 莺歌岭遗址出土的石镞 43

图17—2 莺歌岭遗址出土的陶猪 44

图17—3 莺歌岭遗址出土的陶狗 44

图18 挹娄分布图 46

图19 勿吉—靺鞨分布图 48

图20 唐崔忻题名井栏石刻 49

图21 勿吉—靺鞨的半地穴式住屋 51

图22—2 金代“谋鲁坚谋克印” 54

图22—1 金代“蒲与路印” 54

图23—2 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占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示意图 55

图23—1 《中俄尼布楚条约》书影 55

通古斯建立政权或王朝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56

图24 唐张建章墓志铭(局部)拓片 59

图25 辽代女真分布图 67

图26 海东青头雕 68

图27 大金得胜陀颂碑碑首正面 70

图28 明代女真分布图 71

图29 明洪武三十五年造“广宁中卫前千户所百户之印” 72

图30 明永宁寺碑铭文 72

图31 明永乐十年造“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 73

图32 《后金汗攻永平誓师安民谕》 78

汉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优先发展及其吸引力 81

三 通古斯南进的地理和经济、文化因素 81

图33 中国史前两种农业体系分布图 82

通古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缓慢性 86

图34 东北地区作物冷害区划图 94

图35 东北地区连阴雨天气严重区域图 96

经济、文化交流阻塞是通古斯南进的根本原因 97

四 通古斯南进过程中递进趋势的主要原因分析 102

通古斯兴起的历史机遇问题 102

图36—1 皇太极像 107

图36—2 皇太极御用腰刀 107

金、清统治集团的内部状况和民族政策 108

图37 内蒙古乌珠穆沁旗金代界壕遗迹 116

图38 清崇德八年(1643)制造的神威大将军炮 120

图39 管理旧土尔扈特部南中旗札萨克之印 126

图40 乾隆《喇嘛说》碑文拓片局部 130

图41 康熙皇帝像 133

图42 顺治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的金印 136

图43—1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书影 137

图43—2 金本巴瓶和掣签 138

图44 鄂尔泰像 139

金、清统治阶级对被统治地区经济状况的适应能力 141

五 不平衡发展与通古斯族系的政权重构现象 167

唐代粟末靺鞨的兴起 167

图45—1 渤海战士头盔(右上)和渤海骑士铜塑 172

图45—2 渤海上京城南南大庙石灯幢 172

图45—3 渤海上京遗址柱础 173

图45—4 渤海上京遗址花纹砖 173

图45—5 渤海上京遗址示意图 173

图45—6 渤海上京遗址出土文字瓦 174

图45—7 渤海仿汉字创造的殊异字体 174

辽末崛起于松嫩平原的女真完颜部 175

图46—1 阿什河 176

图46—2 金上京遗址 176

图47—1 宋景德元宝 178

图47—2 宋圣宋元宝 178

图47—3 唐开元通宝 178

图47—4 宋崇宁通宝 178

图48 金代女真铠甲 179

图49—1 金上京遗址出土铁弩机 180

图49—2 金上京遗址出土铁矛 181

图49—3 金上京遗址出土铁锏 181

图49—4 阿城亚沟石人山南麓崖壁上的金代早期女真武士石刻 181

图49—5 阿城亚沟石人山南麓崖壁上的金代早期女真武士石刻摹本 181

图50 金中都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对比示意图 182

明代建州女真的起源、迁徙和建国 183

图51 金代胡里改路印 184

图52 元代八思巴文“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 184

图53 通古斯族系周期性兴起示意图 190

六 通古斯族系与其他族系兴起特点的比较 191

氐、匈奴和突厥 191

图54 北匈奴及鲜卑西迁示意图 195

图55 阙特勤碑汉文部分局部拓片 199

图56 回纥汗国辖区示意图 200

吐蕃、乌蛮和白蛮 200

羌和东胡 205

七 通古斯族系的历史地位 219

奠定和捍卫祖国的边疆 219

开发东北、经营北方和建设全国 224

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38

八 结论 253

索引 257

跋 2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