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金岳,安鑫南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569200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植物精油和天然食用色素化学加工工艺。
《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目录

目录 3

上篇 植物精油加工工艺 3

1 植物精油概论 3

1.1 精油制品及其涵义 3

1.1.1 精油(essential oil) 3

1.1.2 粗制原油和精制油 3

1.1.3 浓缩油、去萜及去倍半萜精油 3

1.1.9 香膏(balsam) 4

1.1.8 花水 4

1.1.7 香脂(pomade) 4

1.1.6 酊剂(tincture) 4

1.1.5 净油(absolute) 4

1.1.4 浸膏(concrete) 4

1.1.10 树脂(resin) 5

1.1.11 香树脂(resinoid) 5

1.1.12 油树脂(oleoresin) 5

1.2 我国植物精油资源及其主要品种 5

1.3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分泌 13

1.3.1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3

1.3.2 植物形成精油的器官 14

1.3.3 影响植物精油含量的因素 15

1.4.1 发展历史 17

1.4 植物精油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7

1.4.2 香料工业现状 18

1.4.3 中国的香料工业 19

1.5 植物精油的应用 20

1.5.1 植物精油在杀虫方面的应用 20

1.5.2 植物精油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21

1.5.3 植物精油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22

1.5.4 植物精油在美容护肤品中的应用 23

2.1.1 挥发性 28

2.1.2 不稳定性 28

2.1 精油的基本物性 28

2 植物精油化学基础 28

2.1.3 溶解性 29

2.1.4 燃烧性 29

2.1.5 一般物理化学性质 29

2.1.6 精油的香气特征 30

2.2 配制精油和精油的重组 31

2.2.1 配制精油的必要性 31

2.2.2 用配制精油代替精油生产 31

2.2.3 重组精油 32

2.3 植物精油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33

2.3.1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 33

2.3.2 芳香族类代表化合物 40

2.3.3 脂肪族化合物 42

2.3.4 含硫含氮化合物 43

2.4 香气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44

2.4.1 碳原子个数对香气的影响 45

2.4.2 不饱和性对香气的影响 46

2.4.3 官能团对香气的影响 46

2.4.4 取代基对香气的影响 47

2.4.5 异构体对香气的影响 47

3 植物精油的生产与加工 49

3.1 香料植物加工方法的选择 49

3.1.1 原料的特点 49

3.1.2 产品的质量 50

3.1.3 经济合理性 50

3.2.1 鲜花鲜叶的保养和保存 51

3.2 植物精油加工前准备 51

3.2.2 浸泡处理 52

3.2.3 破碎处理 52

3.3 植物精油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53

3.3.1 水蒸气蒸馏法 53

3.3.2 溶剂浸提法 65

3.3.3 榨磨法 86

3.3.4 吸附法 95

3.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00

3.4 国外某些天然香料制品生产工艺简介 104

3.4.1 浸膏生产 104

3.4.4 经典水蒸气蒸馏法 105

3.4.2 净油提取 105

3.4.3 香树脂生产 105

3.4.5 水渗透蒸馏法 106

3.4.6 强化蒸馏法 107

3.4.7 分子蒸馏法 108

3.4.8 二氧化碳萃取法 110

3.5 原油的精制 110

3.5.1 固体杂质 110

3.5.2 异味化学杂质 111

3.5.3 有色杂质 111

3.5.4 水分 111

3.5.5 萜烯类物质 112

3.6 产品的包装、运输及贮存 113

3.6.1 成品包装 113

3.6.2 成品运输 113

3.6.3 成品贮存 113

3.7 精油原料加工后废渣的综合利用 114

4 萜烯类精油 116

4.1 松节油(turpentine oil) 116

4.1.1 原料植物 116

4.1.2 采收与加工 117

4.1.3 理化性质及主要化学成分 119

4.2.2 采收与加工 120

4.2.1 原料植物 120

4.1.4 松节油的用途 120

4.2 甜橙油(sweet orange oil) 120

4.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21

4.2.4 甜橙油的用途 121

4.3 柠檬油(lemon oil) 122

4.3.1 原料植物 122

4.3.2 采收与加工 122

4.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23

4.3.4 柠檬油的用途 123

4.4 葡萄柚油 123

4.4.1 原料植物 123

4.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24

4.4.2 加工方法 124

4.4.4 葡萄柚油的用途 125

5 萜醇类精油 126

5.1 柏木油(cedar wood oil) 126

5.1.1 原料植物 126

5.1.2 采收与加工 126

5.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29

5.1.4 柏木油的用途 130

5.2 玫瑰油(rose oil) 130

5.2.1 原料植物 130

5.2.2 采收与加工 131

5.3.1 原料植物 133

5.3 薄荷油(peppermint oil) 133

5.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33

5.2.4 玫瑰油的用途 133

5.3.2 采收与加工 134

5.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35

5.3.4 薄荷油的用途 136

5.4 薰衣草油(lavender oil) 136

5.4.1 原料植物 136

5.4.2 采收与加工 137

5.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37

5.4.4 薰衣草油的用途 138

6.1.1 原料植物 139

6.1 中国肉桂油(cassia oil) 139

6 萜醛和萜酮类精油 139

6.1.2 采收与加工 140

6.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41

6.1.4 中国肉桂油用途 142

6.2 八角茴香油(star anise oil) 142

6.2.1 原料植物 142

6.2.2 采收与加工 143

6.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44

6.2.4 用途 144

6.3.2 采收与加工 145

6.3 山苍子油(litsea cubeba oil) 145

6.3.1 原料植物 145

6.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47

6.3.4 山苍子油的用途 148

6.4 留兰香油(spearmint oil) 148

6.4.1 原料植物 148

6.4.2 采收与加工 149

6.4.3 产品理化性质、成分和含量 152

6.5.1 原料植物 154

6.5.2 采收与加工 154

6.5 桂花浸膏(osmanthus concrete) 154

6.4.4 留兰香油的用途 154

6.5.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56

6.5.4 桂花浸膏的用途 156

6.6 香茅油(citronella oil) 156

6.6.1 原料植物 156

6.6.2 采收与加工 157

6.6.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57

6.6.4 香茅油的用途 157

6.7 樟脑油(camphor oil) 157

6.7.1 原料植物 157

6.7.2 采收与加工 159

6.7.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60

6.7.4 樟脑油的用途 162

7 其他植物精油 163

7.1 桉叶油(eucalyptus oil) 163

7.1.1 原料植物 163

7.1.2 采收与加工 163

7.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64

7.1.4 用途 164

7.2 丁香罗勒油(ocimum gratissimum oil) 165

7.2.1 原料植物 165

7.2.2 采收与加工 165

7.3 茉莉浸膏(jasmine concrete) 166

7.3.1 原料植物 166

7.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66

7.2.4 丁香罗勒油的用途 166

7.3.2 采收与加工 167

7.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69

7.3.4 茉莉浸膏的用途 169

7.4 岩蔷薇浸膏(labdanum concrete) 169

7.4.1 原料植物 169

7.4.2 采收与加工 170

7.5.1 原料植物 171

7.5 鸢尾浸膏(orris concrete) 171

7.4.4 岩蔷薇浸膏的用途 171

7.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71

7.5.2 采收与加工 172

7.5.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73

7.5.4 鸢尾香料制品的用途 174

7.6 黄樟油 174

7.6.1 原料植物 174

7.6.2 采收与加工 176

7.6.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177

7.6.4 黄樟油的用途 177

8.1.1 取样 178

8.1 试样制备 178

8 植物精油制品的分析检验 178

8.1.2 精油试样制备 180

8.2 香气鉴定 180

8.3 物理常数测定 181

8.3.1 溶解度 181

8.3.2 不挥发物含量 181

8.3.3 冻点 182

8.3.4 闪点 182

8.3.5 密度 182

8.3.7 旋光度 183

8.3.8 熔点 183

8.3.6 折射率 183

8.4 化学常数测定 184

8.4.1 酸值 184

8.4.2 酯值 184

8.4.3 醇值 184

8.4.4 酚值 185

8.4.5 羰值 185

8.5 精油的仪器分析 186

8.6 精油相关国家标准 188

参考文献 189

9.1 天然食用色素及其涵义 193

9 天然色素概论 193

下篇 天然色素加工工艺 193

9.2 天然色素的分类及特点 196

9.2.1 按色素的来源分类 196

9.2.2 按色素的化学结构分类 196

9.2.3 天然色素的主要特点 196

9.3 天然色素的开发及其利用 197

9.3.1 概况 197

9.3.2 应用概况 198

9.4 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 200

9.4.1 发展历史 200

9.4.2 现状与展望 202

10.1.1 溶解性 207

10 天然色素化学基础 207

10.1 天然色素的基本物性 207

10.1.2 pH值的影响 208

10.1.3 稳定性 209

10.1.4 安全性 210

10.1.5 着色能力 211

10.1.6 天然色素稳定性的提高措施 211

10.2 天然色素的分析鉴定方法 212

10.2.1 质量指标和分析方法 212

10.2.2 化学结构鉴定方法 217

10.3.1 花青素类 222

10.3 天然色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22

10.3.2 黄酮类及其他酮类 223

10.3.3 类胡萝卜素类 224

10.3.4 四吡咯类 225

10.3.5 醌类 226

10.3.6 焦糖类(酱色) 226

10.3.7 其他类 227

11 天然色素的生产与加工 228

11.1 天然色素生产的原料 228

11.1.1 天然色素的原料资源 228

11.1.2 天然色素生产对原料的要求 229

11.1.3 我国天然色素原料资源特点 230

11.2.1 原料的贮存 231

11.2 天然色素加工前准备 231

11.2.2 天然色素原料预处理 233

11.3 天然色素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235

11.3.1 压榨法 235

11.3.2 溶剂浸提法 235

11.3.3 微波萃取法 241

1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 242

11.3.5 超声波提取法 242

11.3.6 生物技术生产天然色素 242

11.4.1 主要杂质成分和分离 243

11.4 天然色素的精制 243

11.4.2 精制方法 244

11.5 产品的称量及包装 247

11.5.1 产品的称量 247

11.5.2 产品的包装 247

12 花青素类色素 249

12.1 越橘红色素 249

12.1.1 原料植物 249

12.1.2 加工方法 250

12.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52

12.2.2 采收与加工 253

12.2.1 原料植物 253

12.2 玫瑰茄红色素 253

12.1.4 主要用途 253

12.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55

12.2.4 主要用途 256

12.3 葡萄皮色素 256

12.3.1 原料植物 256

12.3.2 加工方法 257

12.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58

12.3.4 主要用途 259

12.4 萝卜红色素 259

12.4.1 原料植物 259

12.4.2 加工方法 260

12.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62

12.4.4 主要用途 262

13 黄酮类及其他酮类色素 263

13.1 红花色素 263

13.1.1 原料植物 263

13.1.2 采收与加工 264

13.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65

13.1.4 主要用途 266

13.2 姜黄色素 267

13.2.1 原料植物 267

13.2.2 采收与加工 268

13.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71

13.3 红曲色素 273

13.3.1 原料来源 273

13.3.2 生产加工 273

13.2.4 主要用途 273

13.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76

13.3.4 主要用途 277

13.4 多穗柯色素 277

13.4.1 原料植物 277

13.4.2 加工方法 278

13.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80

13.5.1 原料植物 282

13.5.2 加工方法 282

13.5 高粱红色素 282

13.4.4 主要用途 282

13.5.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83

13.5.4 主要用途 284

14 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285

14.1 栀子黄色素 285

14.1.1 原料植物 285

14.1.2 采收与加工 286

14.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90

14.1.4 主要用途 292

14.2.1 原料植物 293

14.2 辣椒红色素 293

14.2.2 加工方法 294

14.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95

14.2.4 主要用途 296

14.3 番茄红素 296

14.3.1 原料植物 296

14.3.2 加工方法 297

14.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298

14.3.4 主要用途 300

14.4 胡萝卜素 300

14.4.1 原料植物 300

14.4.2 加工方法 301

14.4.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03

14.4.4 主要用途 303

15 醌类色素 305

15.1 紫胶色素 305

15.1.1 原料来源 305

15.1.2 加工方法 306

15.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08

15.1.4 主要用途 310

15.2 胭脂虫红色素 311

15.2.1 原料来源 311

15.2.2 加工方法 311

15.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13

15.2.4 主要用途 314

15.3 紫草红色素 314

15.3.1 原料植物 314

15.3.2 加工方法 314

15.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16

15.3.4 主要用途 317

16 其他类色素 318

16.1 甜菜红色素 318

16.1.1 原料植物 318

16.1.2 加工方法 318

16.1.4 主要用途 320

16.1.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20

16.2 焦糖色素 322

16.2.1 原料来源 322

16.2.2 加工方法 323

16.2.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27

16.2.4 主要用途 328

16.3 叶绿素及其铜钠盐 328

16.3.1 原料来源 328

16.3.2 加工方法 329

16.3.3 理化性质及主要成分 336

16.3.4 主要用途 337

参考文献 3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