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银祥等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10319604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有:关于师范教育现代性的思考,教育学课程的改革目标,高师教育学课程“零距离教学”模式探讨,素质教育对教育者良好教育科学素质的呼唤等。
《精讲·导读·博采·演练·综评 教育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目录

第一编 理论篇 3

第一章 关于师范教育现代性的思考 3

一 内容取舍的多元化 3

(一)对人的理解 4

(二)德育活动的开展 6

(三)教育课程体察 7

(四)社会科学的开放性认识 8

(五)自然科学的师范性认识 8

二 教学内容的现代性 10

三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2

(一)社会大胆陈词 13

(二)师生切己体察 15

四 实践教学之现代性 17

(一)实践教学理念的现代性 17

(二)加强理论知识素养 19

(三)反复总结不断升华 20

五 教学方式手段的现代性 21

六 间歇安排的校外课程实践 24

第二章 师范教育课程的宏观改革与特色建设 26

一 课程设置的宏观体察 27

(一)人文学科 30

(二)教育类学科 30

(三)社会学科 30

(四)健康教育 31

(五)表情艺术 31

(六)其他学科 31

二 高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与高师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33

(一)现代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33

(二)高师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37

三 学科教学法与配套改革 40

(一)现代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法 40

(二)建立学科教育学体系 45

第三章 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比较与发展研究 50

一 中外师资职前培养过程中教育类课程比较研究 50

(一)教育类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性 50

(二)教育类课程的体系 53

(三)教育类课程的教授方法 56

二 对高师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59

(一)对传统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问题分析 59

(二)新世纪教师职业对教育心理知识的角色期待 64

(三)国外同类课程的启发 66

(四)新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构建 67

(五)方法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 69

三 教育学科与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71

(一)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71

(二)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结构 73

(三)职业理想教育的方法手段 74

四 教育学科与师范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76

(一)知识传授的心理品质 77

(二)课外育人的心理素养 80

第二编 探索篇 87

第四章 教育学课程的改革目标 87

一 内容上的“新教育学” 88

(一)教学内容的沿革 89

(二)教学内容的现状 90

(三)新教学内容的体现 92

二 实践上的“大教育学” 94

(一)对教育学实践环节的初步认识 95

(二)时代的要求与现实的偏差 96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大的实践 98

三 教法上的“活教育学” 99

(一)教法改革的意义 100

(二)教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101

(三)活教法的体现 102

四 学法上的“乐教育学” 104

(一)乐学的历史溯源 104

(二)乐学的内涵与思想体系 106

(三)乐学的实践操作 108

第五章 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110

一 课堂教学以构建理念为主 111

二 知识学习以形成体系为目标 114

三 注重多种形式的能力训练 119

(一)能力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119

(二)能力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120

(三)能力训练的途径 122

四 理论和实际真正结合起来 124

(一)教学内容的修订 125

(二)实施着眼于提高师范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125

五 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 127

第六章 高师教育学课程“零距离教学”模式探讨 131

一 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动因 132

(一)对传统教育学课程的反思 132

(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的挑战 135

二 教育学课程“零距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139

(一)“零距离教学”模式的提出 139

(二)“零距离教学”模式的操作设计 141

三“零距离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144

(一)自主选择 144

(二)随机课堂 145

(三)多维评价 145

四 “零距离教学”模式的问题探讨 146

(一)师生关系和谐是“零距离教学”的保障 146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是“零距离教学”的关键 146

(三)教师创新示范是“零距离教学”的灵魂 147

(四)现代教学媒体是“零距离教学”的支点 147

第三编 实践篇 151

第七章 精讲 151

一 精讲的基本思路 152

二 精讲的内容设计 154

三 精讲的实施策略 163

第八章 导读 168

一 为什么要导读 168

二 什么是导读 170

三 导读的步骤、途径和方法 172

四 导读的基本原则 180

五 导读的组织和要求 188

六 导读的时间安排 193

七 阅读材料的种类 193

附 学生读书笔记选录 195

第九章 博采 201

一“见”博采 202

二“闻”博采 206

三“实践”博采 210

第十章 演练 215

一 组织学生备课 216

二 组织学生试讲 219

三 开展单项技能方面的训练与竞赛活动 223

四 到中小学开展尝试带班、教学与家庭教育送温暖活动 228

五 组织教育专题研讨会 ,开展教育理论及教育知识竞赛 231

第十一章 综评 234

一 综评的组织要求 234

二 综评的内容与方式 242

三 综评的操作策略 244

附一 教育调研参考选题 247

附二 教育学学习、训练效果测评量表 248

第四编 发展篇 257

第十二章 新型教师探讨与新型师范生标准研究 257

一 新世纪需要新型中小学教师 258

(一)教师要具有现代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60

(二)教师应该博学多识、学术专精 264

(三)教师须具有时代要求的各种能力 267

二 建立新世纪优秀师范毕业生的评价体系 271

(一)教育理念 272

(二)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 273

(三)教育技能、实习水平、个性品质 274

第十三章 素质教育对教育者良好教育科学素质的呼唤 278

一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素质 278

(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观念问题 279

(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方法问题 282

(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态度问题 286

(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能力问题 288

二 对中小学“减负”的“教育学”思考 291

(一)中小学教育为什么要“减负” 292

(二)“减负”减什么 293

(三)“减负”触及的是深层次的观念和制度问题 294

(四)“减负”对学校、教师的呼唤 295

(五)“减负”对家长的要求 297

三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教育学”思考 299

(一)管理者的“教育学”资格问题 299

(二)教学权力与学术权威 302

(三)对大学课堂的透视 304

(四)高校教师的育人责任 307

参考文献 310

后记 3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