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鸿洲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7801611
  • 页数:187 页
图书介绍:中国医学史是研究和阐述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中国历代人民和医药学家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作出的贡献;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及特点;历代医药学发现、发明和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史上重大的医事活动以及中国医药学发展的规律性。它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中国医学史》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1

第一节 原始人的疾病 2

一、口腔疾病 2

二、创伤性疾病 3

三、孕产和小儿疾病 3

第二节 最早的卫生保健 3

一、用火 3

二、居处 4

三、衣着 4

四、舞蹈 5

第三节 原始医疗的起源 5

一、内服药 5

二、外治法 6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源论 7

一、医源于动物本能说 7

二、医源于巫说 7

三、医源于圣人说 8

第五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8

一、伏羲 8

二、神农 8

三、黄帝 9

第二章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10

第一节 甲骨文中的医药卫生记载 11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 11

二、对疾病的认识 11

三、治疗方法 11

四、卫生习俗 12

第二节 古籍中的医药卫生记载 12

一、《诗经》 12

二、《山海经》 12

三、《礼记》 13

四、《周礼》 13

第三节 病因学说的萌芽 14

一、气候与疾病 14

二、情志与疾病 14

三、环境与疾病 15

四、饮食与疾病 15

第四节 酒与汤剂 15

一、酒为百药之长 15

二、伊尹与汤液 16

第五节 主要医学人物 16

一、医缓 16

二、医和 17

第三章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18

第一节 医药帛书和简牍 18

一、云梦秦简 18

二、马王堆汉墓医书 19

三、张家山汉简 20

四、武威汉简 21

第二节 中医药理论的确立 21

一、《黄帝内经》 21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 26

三、《神农本草经》 26

四、《伤寒杂病论》 28

第三节 养生 31

第四节 著名医家 32

一、扁鹊 33

二、淳于意 33

三、郭玉 34

四、华佗 34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 3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37

第一节 脉学与针灸 37

一、王叔和与《脉经》 38

二、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39

第二节 药物学 41

一、吴普与《吴普本草》 41

二、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42

三、雷敩与《雷公炮炙论》 43

第三节 炼丹与服石 44

一、有关炼丹的文献 44

二、炼丹的意义和影响 45

三、服石 45

第四节 重要方书 46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 46

二、刘涓子与《刘涓子鬼遗方》 47

三、《中藏经》 48

四、陈延之与《小品方》 49

第五节 养生 50

一、嵇康 50

二、葛洪 51

三、陶弘景 51

四、颜之推 51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51

一、中日医药交流 51

二、中朝医药交流 52

三、中印医药交流 52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53

第一节 政府医药机构——太医署 53

一、隋太医署 54

二、唐太医署 54

第二节 《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55

一、《黄帝内经太素》 55

二、《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56

第三节 医学名著 56

一、《诸病源候论》 56

二、《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58

三、《外台秘要》 59

四、《四部医典》 60

第四节 药物学 61

一、《新修本草》 61

二、《本草拾遗》 62

三、《食疗本草》 62

四、《海药本草》 63

第五节 临证医学 63

一、内科 64

二、外科 64

三、伤科 64

四、妇产科 65

五、儿科 65

六、五官科 65

七、针灸 66

八、按摩 66

第六节 养生 67

一、饮食养生 67

二、药物养生 67

三、运动养生 67

四、情志养生 67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68

一、中朝医药交流 68

二、中日医药交流 68

三、中印医药交流 69

四、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69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70

第一节 政府对医药发展的措施 70

一、医政机构和管理制度 70

二、发展医学教育 72

三、设立校正医书局 73

四、医籍的编著和刊行 73

五、创立国家药局 75

第二节 个人医药著作 76

一、药物学 76

二、方剂学 77

第三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78

一、《伤寒论》的研究和注释 78

二、《内经》与《难经》的整理和注释 80

第四节 医学理论发展和临证各科成就 81

一、解剖 81

二、诊断 82

三、病因病机 82

四、内科 83

五、外科 83

六、伤科 84

七、妇科 85

八、儿科 85

九、五官科 86

十、针灸 87

十一、按摩 88

十二、法医 88

第五节 养生 89

第六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90

一、金元医家的学术主张 90

二、金元医家的作用与影响 95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95

一、中朝医药交流 95

二、中日医药交流 96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97

四、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97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 99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99

一、医事制度 99

二、医学教育 100

第二节 药物学 101

一、重要本草著作 101

二、各具特色的本草著作 103

第三节 方剂学及药物炮炙 104

一、方剂学 104

二、药物炮炙 105

第四节 “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 105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 105

二、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106

三、戾气学说的意义 107

第五节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 107

第六节 临证医学 108

一、诊断 109

二、内科 110

三、外科与伤科 112

四、妇产科 113

五、儿科 114

六、眼科与口齿科 115

七、针灸 115

八、推拿 116

第七节 养生 117

一、《修龄要旨》 117

二、《养生四要》 117

三、《养生肤语》 117

第八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118

一、《内经》的研究 118

二、《难经》的研究 118

三、《伤寒论》的研究 118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 119

一、中朝医药交流 119

二、中日医药交流 119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120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 122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122

一、医事制度 122

二、医学教育和分科 123

第二节 药物学和方剂学 123

一、药物学 123

二、方剂学 126

第三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27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 127

二、温病学说的主要内容 128

三、温病学说的贡献 129

第四节 临证医学 130

一、诊断 130

二、内科 131

三、外科与伤科 132

四、妇产科 133

五、儿科 134

六、五官科 135

七、眼科 136

八、针灸 136

九、推拿 137

第五节 养生 137

一、《寿世青编》 137

二、《老老恒言》 138

第六节 古医籍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138

一、古医籍考证和研究 138

二、医案和医话 139

三、医学类书、丛书和入门书 140

四、医学刊物 141

第七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 142

一、陈定泰 142

二、唐宗海 142

三、朱沛文 143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 143

一、中日医药交流 143

二、中朝医药交流 143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143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医学 145

第一节 医事制度与医药设施 146

一、医政机构 146

二、检疫防疫与管理 146

三、医院诊所 147

四、中医医政措施 147

第二节 医学教育 148

一、西医教育 148

二、中医教育 149

第三节 医药学的发展 150

一、西医学 150

二、中医学 152

三、药物学与方剂学 154

四、经典著作研究和医籍刊行 155

第四节 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 156

一、西医学术团体及刊物 156

二、中医学术团体及刊物 157

第五节 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斗争 158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 159

一、红军时期 159

二、抗日战争时期 160

三、解放战争时期 160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162

第一节 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 163

一、建国初期卫生工作方针 163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163

第二节 中医药医政、医疗机构和医学教育 165

一、中医药医政机构 165

二、中医药医疗机构 166

三、中医药教育 167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168

一、中医事业的发展 168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170

三、中药生产与科研 171

第四节 学术团体与医学刊物 172

第五节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 173

附录 中医药大事年表 1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