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增善,任洪林,孙鸿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64682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食品病原微生物学》将已经明确食物中毒或食物感染病原或毒素包括进来,也包括可以的生物病原,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产毒藻类、真菌及毒素、毒蕈,系统全面,收集超过300种食物病原,是食品安全生物学部分最全面的高等学校教材。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目录

1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分布 1

1.1 食品病原性细菌的分类 1

1.1.1 种 1

1.1.2 变种 1

1.1.3 亚种 1

1.1.4 型 1

1.1.5 菌株 2

1.1.6 群 2

1.1.7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2

1.1.8 遗传学分类法 2

1.1.9 微生物命名 3

1.2 食品传播性病毒的分类 3

1.2.1 病毒的分类规则 3

1.2.2 病毒的命名规则 4

1.2.3 病毒的命名 4

1.3 食品产毒性真菌的分类 5

1.3.1 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5

1.3.2 真菌分类名称和等级 5

1.3.3 真菌的命名 6

1.4 食品传播性寄生虫的分类 6

1.4.1 寄生虫的分类 6

1.4.2 寄生虫命名规则 6

1.5 藻类分类 7

1.6 食品微生物的分布 7

2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 8

2.1 食品内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8

2.1.1 食品中的酸碱环境 8

2.1.2 含水量 9

2.1.3 氧化还原电势 9

2.1.4 营养成分 9

2.1.5 抗微生物成分 9

2.1.6 生物结构 10

2.2 食品的外在因素 10

2.2.1 食品的贮藏温度 10

2.2.2 环境的相对湿度 10

2.2.3 环境中的气体 10

2.2.4 其他微生物及其活性 11

3食物传播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12

3.1 构成病原菌的毒力因素 12

3.1.1 细菌的侵袭力 12

3.1.2 细菌的毒素 12

3.2 病毒感染 13

3.2.1 病毒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13

3.2.2 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 14

3.2.3 病毒感染的类型和机制 14

3.3 典菌的毒性因素 15

3.3.1 真菌产毒特点 15

3.3.2 真菌毒素的毒性作用 16

3.4 引起人中毒和感染的必要条件 16

3.5 中毒和感染的类型和结局 16

3.6 食源性病原流行病学 16

3.6.1 食源性疾病流行特点 16

3.6.2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因素 17

3.7 食品致病菌的卫生标准 17

3.7.1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17

3.7.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 19

4食物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22

4.1 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 22

4.1.1 食物中毒及食物中毒性细菌 22

4.1.2 食物中毒分类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22

4.2 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22

4.2.1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 22

4.2.2 样品采集和检验 22

4.2.3 食物中毒现场的最后处理 23

4.3 食物中毒性细菌 23

4.3.1 沙门菌属 24

4.3.2 变形杆菌属 31

4.3.3 致病性大肠杆菌 35

4.3.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42

4.3.5 副溶血性弧菌 46

4.3.6 空肠弯曲菌 50

4.3.7 蜡样芽胞杆菌 53

4.3.8 金黄色葡萄球菌 55

4.3.9 肉毒梭菌 58

4.3.10 魏氏梭菌 62

4.3.11 志贺氏菌属 67

4.3.12 坂崎肠杆菌 71

4.3.13 链球菌 76

4.3.14 猪链球菌 79

4.3.15 粪链球菌 81

4.3.16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82

4.3.17 河弧菌 86

4.3.18 拟态弧菌 89

4.3.19 创伤弧菌 90

4.3.20 霍利斯弧菌 92

4.3.21 溶藻弧菌 94

4.3.22 嗜水气单胞菌 95

4.3.23 类志贺邻单胞菌 98

4.3.24 香港海鸥形菌 101

4.3.25 弓形菌 102

4.3.26 克雷伯氏菌 104

4.3.27 柠檬酸杆菌 105

4.3.28 爱德华氏菌 106

4.3.29 哈夫尼亚菌 107

4.4 中毒性真菌及其毒素 109

4.4.1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 115

4.4.2 赭曲霉及赭曲霉毒素 119

4.4.3 烟曲霉及烟曲霉毒素 121

4.4.4 杂色曲霉 122

4.4.5 寄生曲霉 124

4.4.6 硫色曲霉 124

4.4.7 棒曲霉 125

4.4.8 巨大曲霉 126

4.4.9 酱油曲霉 126

4.4.10 炭黑曲霉 127

4.4.11 佩特曲霉 128

4.4.12 菌核曲霉 128

4.4.13 孔曲霉 129

4.4.14 蜂蜜曲霉 129

4.4.15 洋葱曲霉 130

4.4.16 黑曲霉 131

4.4.17 土曲霉 131

4.4.18 白曲霉 132

4.4.19 米曲霉 133

4.4.20 构巢曲霉 133

4.4.21 焦曲霉 134

4.4.22 链霉菌 135

4.4.23 青霉菌属及相关毒素 136

4.4.24 黄绿青霉 136

4.4.25 岛青霉 137

4.4.26 橘青霉 138

4.4.27 展青霉 140

4.4.28 圆弧青霉 141

4.4.29 皱褶青霉 142

4.4.30 产紫青霉 142

4.4.31 红色青霉 143

4.4.32 娄地青霉 144

4.4.33 普通青霉 144

4.4.34 纯绿青霉 145

4.4.35 疣孢青霉 146

4.4.36 变幻青霉 146

4.4.37 镰刀菌及其毒素 147

4.4.38 禾谷镰刀菌 147

4.4.39 梨孢镰刀菌 148

4.4.40 拟枝孢镰刀菌 149

4.4.41 三线镰刀菌 149

4.4.42 串珠镰刀菌 150

4.4.43 雪腐镰刀菌 152

4.4.44 尖孢镰刀菌 153

4.4.45 茄病镰刀菌 153

4.4.46 木贼镰刀菌 154

4.4.47 镰刀菌毒素及其检测 155

4.4.48 麦角菌属 159

4.4.49 甘薯黑斑病霉 160

4.4.50 葡萄穗霉 162

4.4.51 交链孢霉 163

4.4.52 木霉属 164

4.4.53 头孢霉属 164

4.4.54 单端孢霉属 165

4.4.55 节菱孢属 165

4.4.56 降低真菌毒素污染食品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166

4.5 食物中毒性藻类及其毒素 167

4.4.1 藻类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概述 167

4.5.2 双鞭甲藻及其毒素 168

4.5.3 甲藻贝毒素 175

4.5.4 甲藻贝毒素的综合防制 182

4.5.5 硅藻及其毒素 182

4.5.6 蓝藻及其毒素 184

4.6 食物中毒性毒蕈(蘑菇) 188

4.6.1 毒蕈中毒类型 197

4.6.2 蕈的基本形态 198

5食物感染性病原微生物 200

5.1 霍乱弧菌 200

5.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0

5.1.2 生物学特性 201

5.1.3 检验和控制 202

5.2 炭疽杆菌 202

5.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2

5.2.2 生物学特性 202

5.2.3 检验和控制 204

5.2.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05

5.3 结核分枝杆菌 206

5.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6

5.3.2 生物学特性 206

5.3.3 致病性 206

5.3.4 检测和控制 208

5.3.5 卫生评价和处理 208

5.4 布鲁氏菌 208

5.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08

5.4.2 生物学特性 209

5.4.3 检验和控制 210

5.5 鼻疽杆菌 211

5.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1

5.5.2 生物学特性 211

5.5.3 致病性 212

5.5.4 抵抗力 212

5.5.5 细菌学检验 212

5.5.6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3

5.6 土拉杆菌 213

5.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3

5.6.2 生物学特性 213

5.6.3 细菌学检验 214

5.6.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4

5.7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 214

5.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4

5.7.2 生物学特性 214

5.7.3 细菌学检验 217

5.7.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7

5.8 猪丹毒杆菌 218

5.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8

5.8.2 生物学特性 218

5.8.3 细菌学检验 219

5.8.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19

5.9 钩端螺旋体属 219

5.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19

5.9.2 生物学特性 220

5.9.3 细菌学检验 221

5.9.4 卫生评价与处理 222

5.10 假单胞菌属 222

5.1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2

5.10.2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223

5.10.3 生化特性 223

5.10.4 抵抗力 223

5.10.5 致病性 223

5.10.6 细菌学检验 224

5.11 粪产碱杆菌 224

5.1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4

5.11.2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224

5.11.3 生化特性 224

5.11.4 抵抗力 224

5.11.5 致病性 224

5.11.6 细菌学检验 224

5.12 黏质沙雷氏菌 225

5.1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5

5.12.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5

5.12.3 生化特性 225

5.12.4 致病性 225

5.12.5 抵抗力 225

5.12.6 细菌学检验 226

5.13 阴沟肠杆菌 226

5.1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6

5.13.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6

5.13.3 生化特性 226

5.13.4 抵抗力 226

5.13.5 致病性 226

5.13.6 细菌学检验 227

5.14 慢生黄分枝杆菌 227

5.1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7

5.14.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227

5.14.3 生化特性 227

5.14.4 致病性 228

5.14.5 抵抗力 228

5.14.6 细菌学检验 228

5.15 食品传播性病毒概述 228

5.16 诺如病毒 229

5.1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9

5.16.2 主要特征 230

5.16.3 微生物学检测 230

5.16.4 预防 231

5.17 轮状病毒 231

5.1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1

5.17.2 主要特征 231

5.17.3 微生物学检测 232

5.18 肠腺病毒 232

5.1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2

5.18.2 主要特征 232

5.18.3 微生物学检测 232

5.19 嵌杯样病毒 232

5.1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2

5.19.2 主要特征 233

5.19.3 微生物学检测 233

5.20 冠状病毒 233

5.2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3

5.20.2 主要特征 234

5.20.3 微生物学检测 235

5.20.4 控制策略 235

5.21 口蹄疫病毒 235

5.2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5

5.21.2 主要特征 236

5.21.3 检测和控制 236

5.22 甲型肝炎病毒 237

5.2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7

5.22.2 主要特征 237

5.22.3 检测和控制 238

5.23 戊型肝炎病毒 239

5.2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39

5.23.2 生物学主要特征 239

5.23.3 微生物学检测 240

5.24 脊髓灰质炎病毒 240

5.2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0

5.24.2 主要特征 240

5.24.3 微生物学检测 241

5.25 柯萨奇病毒 242

5.2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2

5.25.2 主要特征 242

5.25.3 微生物学检测 243

5.26 埃可病毒 243

5.2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3

5.26.2 主要特征 243

5.26.3 检测和控制 243

5.27 禽流感病毒 244

5.2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44

5.27.2 主要特征 245

5.27.3 微生物学检测 246

5.27.4 防疫措施 247

5.28 朊病毒(朊蛋白颗粒,prion) 247

5.28.1 食品卫生意义 247

5.28.2 主要特性 248

5.28.3 致病性 248

5.28.4 微生物学检测 250

5.29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251

5.2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51

5.29.2 主要特征 251

5.29.3 检测和控制 252

5.30 立克次体 253

5.3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53

5.30.2 主要特征 253

5.30.3 检测和控制 256

5.31 爱知病毒 256

5.3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56

5.31.2 主要特征 257

5.31.3 检测和控制 257

6食物感染性寄生虫 258

6.1 食源性寄生虫概述 258

6.1.1 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措施 259

6.1.2 寄生虫的生活史 260

6.2 溶组织内阿米巴 260

6.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0

6.2.2 生物学特性 261

6.2.3 致病性 262

6.2.4 检测和控制 263

6.3 迪斯帕内阿米巴 263

6.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3

6.3.2 生物学特性 264

6.3.3 致病性 264

6.3.4 检测和控制 264

6.4 小颊犬内阿米巴 264

6.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4

6.4.2 生物学特性 264

6.4.3 致病性 265

6.4.4 检测和控制 265

6.5 侵袭性内阿米巴 266

6.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6

6.5.2 生物学特性 266

6.5.3 致病性 266

6.5.4 检测和控制 266

6.6 波列基内阿米巴 266

6.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6

6.6.2 生物学特性 266

6.6.3 致病性 266

6.6.4 检测和控制 266

6.7 迈氏唇鞭毛虫 267

6.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7

6.7.2 生物学特性 267

6.7.3 致病性 267

6.7.4 检测和控制 267

6.8 人肠滴虫 267

6.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7

6.8.2 生物学特性 267

6.8.3 致病性 267

6.8.4 检测和控制 268

6.9 蓝氏贾第鞭毛虫 268

6.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8

6.9.2 生物学特性 268

6.9.3 致病性 269

6.9.4 检测和控制 269

6.10 结肠小袋纤毛虫 269

6.1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69

6.10.2 生物学特性 269

6.10.3 致病性 270

6.10.4 检测和控制 270

6.11 贝氏等孢球虫 270

6.1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0

6.11.2 生物学特性 270

6.11.3 致病性 270

6.11.4 检测和控制 271

6.12 刚地弓形虫 271

6.1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1

6.12.2 生物学特性 271

6.12.3 致病性 272

6.12.4 检测和控制 273

6.13 环孢子虫 274

6.1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4

6.13.2 生物学特性 274

6.13.3 致病性 275

6.13.4 检测和控制 275

6.14 微孢子虫 276

6.1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6

6.14.2 生物学特性 276

6.14.3 致病性 276

6.14.4 检测和控制 277

6.15 肉孢子虫 277

6.1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7

6.15.2 生物学特性 277

6.15.3 致病性 278

6.15.4 检测和控制 278

6.16 微小隐孢子虫 278

6.1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78

6.16.2 生物学特性 279

6.16.3 致病性 279

6.16.4 检测和控制 280

6.17 十二指肠钩虫 281

6.1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1

6.17.2 生物学特性 281

6.17.3 致病性 282

6.17.4 检测和控制 282

6.18 异尖线虫 283

6.1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3

6.18.2 生物学特性 283

6.18.3 致病性 283

6.18.4 检测和控制 284

6.19 广州管圆线虫 284

6.1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4

6.19.2 生物学特性 284

6.19.3 致病性 285

6.19.4 检测和控制 285

6.20 脊形管圆线虫 286

6.2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6

6.20.2 生物学特性 286

6.20.3 致病性 286

6.20.4 检测和控制 286

6.21 人蛔虫 286

6.2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6

6.21.2 生物学特性 286

6.21.3 致病性 287

6.21.4 检测和控制 287

6.22 肝毛细线虫 287

6.2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7

6.22.2 生物学特性 287

6.22.3 致病性 288

6.22.4 检测和控制 288

6.23 菲律宾毛细线虫 288

6.2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8

6.23.2 生物学特性 288

6.23.3 致病性 288

6.23.4 检测和控制 289

6.24 对盲囊虫属 289

6.2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89

6.24.2 生物学特性 289

6.24.3 致病性 289

6.24.4 检测和控制 289

6.25 肾膨结线虫 290

6.2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0

6.25.2 生物学特性 290

6.25.3 致病性 291

6.25.4 检测和控制 291

6.26 麦地那龙线虫 291

6.2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1

6.26.2 生物学特性 291

6.26.3 致病性 292

6.26.4 检测和控制 292

6.27 棘头线虫属 292

6.2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2

6.27.2 生物学特性 292

6.27.3 致病性 293

6.27.4 检测和控制 293

6.28 蠕形住肠线虫 293

6.2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3

6.28.2 生物学特性 293

6.28.3 致病性 294

6.28.4 检测和控制 294

6.29 颚口线虫属 294

6.2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4

6.29.2 生物学特性 294

6.29.3 致病性 295

6.29.4 检测和控制 296

6.30 兽比翼线虫 296

6.3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6

6.30.2 生物学特性 296

6.30.3 致病性 297

6.30.4 检测和控制 297

6.31 艾氏同小杆线虫 297

6.3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7

6.31.2 生物学特性 297

6.31.3 致病性 298

6.31.4 检测和控制 298

6.32 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 298

6.3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8

6.32.2 生物学特性 298

6.32.3 致病性 299

6.32.4 检测和控制 299

6.33 旋毛虫 299

6.3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99

6.33.2 生物学特性 299

6.33.3 致病性 300

6.33.4 检测和控制 301

6.34 毛首毛首线虫 302

6.3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2

6.34.2 生物学特性 302

6.34.3 致病性 302

6.34.4 检测和控制 302

6.35 毛圆线虫 303

6.3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3

6.35.2 生物学特性 303

6.35.3 致病性 303

6.35.4 检测和控制 303

6.36 美洲重翼吸虫 303

6.3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3

6.36.2 生物学特性 303

6.36.3 致病性 304

6.36.4 检测和控制 304

6.37 齿形背茎吸虫 304

6.3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4

6.37.2 生物学特性 304

6.37.3 致病性 304

6.37.4 检测和控制 304

6.38 台湾棘带吸虫 305

6.3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5

6.38.2 生物学特性 305

6.38.3 致病性 305

6.38.4 检测和控制 305

6.39 中华分支睾吸虫 305

6.3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5

6.39.2 生物学特性 305

6.39.3 致病性 306

6.39.4 检测和控制 306

6.40 舌隐穴吸虫 307

6.4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7

6.40.2 生物学特性 307

6.40.3 致病性 307

6.40.4 检测和控制 307

6.41 伊族棘口吸虫 307

6.4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7

6.41.2 生物学特性 307

6.41.3 致病性 307

6.41.4 检测和控制 307

6.42 林多恩斯棘口吸虫 308

6.4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8

6.42.2 生物学特性 308

6.42.3 致病性 308

6.42.4 检测和控制 308

6.43 矛形双腔吸虫 308

6.4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8

6.43.2 生物学特性 308

6.43.3 致病性 309

6.43.4 检测和控制 309

6.44 曲领棘口吸虫 309

6.4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09

6.44.2 生物学特性 309

6.44.3 致病性 309

6.44.4 检测和控制 309

6.45 卷棘口吸虫 310

6.4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0

6.45.2 生物学特性 310

6.45.3 致病性 310

6.45.4 检测和控制 310

6.46 胰阔盘吸虫 310

6.4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0

6.46.2 生物学特性 310

6.46.3 致病性 311

6.46.4 检测和控制 311

6.47 大片形吸虫 311

6.4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1

6.47.2 生物学特性 311

6.47.3 致病性 311

6.47.4 检测和控制 312

6.48 肝片形吸虫 312

6.4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2

6.48.2 生物学特性 312

6.48.3 致病性 312

6.48.4 检测和控制 313

6.49 布氏姜片形吸虫 313

6.4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3

6.49.2 生物学特性 313

6.49.3 致病性 314

6.49.4 检测和控制 314

6.50 长菲策吸虫 315

6.5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5

6.50.2 生物学特性 315

6.50.3 致病性 315

6.50.4 检测和控制 315

6.51 拟人腹盘吸虫 315

6.5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5

6.51.2 生物学特性 315

6.51.3 致病性 315

6.51.4 检测和控制 315

6.52 徐氏拟裸茎吸虫 316

6.5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6

6.52.2 生物学特性 316

6.52.3 致病性 316

6.52.4 检测和控制 316

6.53 异形异形吸虫 316

6.5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6

6.53.2 生物学特性 316

6.53.3 致病性 317

6.53.4 检测和控制 317

6.54 诺氏异形线虫 317

6.5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7

6.54.2 生物学特性 317

6.54.3 致病性 317

6.54.4 检测和控制 317

6.55 拟异形吸虫 317

6.5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7

6.55.2 生物学特性 317

6.55.3 致病性 317

6.55.4 检测和控制 317

6.56 锥状低颈棘口吸虫 318

6.5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8

6.56.2 生物学特性 318

6.56.3 致病性 318

6.56.4 检测和控制 318

6.57 横川后殖吸虫 318

6.5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8

6.57.2 生物学特性 318

6.57.3 致病性 318

6.57.4 检测和控制 318

6.58 并殖吸虫属 319

6.5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19

6.58.2 生物学特性 319

6.58.3 致病性 320

6.58.4 检测和控制 320

6.59 麝猫后睾吸虫 321

6.5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1

6.59.2 生物学特性 321

6.59.3 致病性 321

6.59.4 检测和控制 322

6.60 猫后睾吸虫 322

6.6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2

6.60.2 生物学特性 322

6.60.3 致病性 323

6.60.4 检测和控制 323

6.61 珍珠新穴吸虫 323

6.6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3

6.61.2 生物学特性 323

6.61.3 致病性 323

6.61.4 检测和控制 323

6.62 斜睾吸虫属 324

6.6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4

6.62.2 生物学特性 324

6.62.3 致病性 324

6.62.4 检测和控制 324

6.63 原角囊吸虫属 324

6.6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4

6.63.2 生物学特性 324

6.63.3 致病性 325

6.63.4 检测和控制 325

6.64 斑皮吸虫 325

6.6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5

6.64.2 生物学特性 325

6.64.3 致病性 325

6.64.4 检测和控制 325

6.65 大复殖孔绦虫 325

6.6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5

6.65.2 生物学特性 325

6.65.3 致病性 325

6.65.4 检测和控制 326

6.66 阔节裂头绦虫 326

6.6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6

6.66.2 生物学特性 326

6.66.3 致病性 327

6.66.4 检测和控制 327

6.67 犬复孔绦虫 327

6.6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7

6.67.2 生物学特性 327

6.67.3 致病性 328

6.67.4 检测和控制 328

6.68 布氏双线绦虫 328

6.6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8

6.68.2 生物学特性 328

6.68.3 致病性 328

6.68.4 检测和控制 328

6.69 多房棘球绦虫 328

6.6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8

6.69.2 生物学特性 328

6.69.3 致病性 329

6.69.4 检测和控制 330

6.70 细粒棘球绦虫 330

6.70.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0

6.70.2 生物学特性 330

6.70.3 致病性 332

6.70.4 检测和控制 332

6.71 缩小膜壳绦虫 332

6.7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2

6.71.2 生物学特性 332

6.71.3 致病性 333

6.71.4 检测和控制 333

6.72 微小膜壳绦虫 333

6.7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3

6.72.2 生物学特性 333

6.72.3 致病性 334

6.72.4 检测和控制 334

6.73 猪带绦虫 335

6.7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5

6.73.2 生物学特性 335

6.73.3 致病性 335

6.73.4 检测和控制 336

6.74 牛带绦虫 336

6.7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6

6.74.2 生物学特性 336

6.74.3 致病性 337

6.74.4 检测和控制 337

6.75 曼氏迭宫绦虫 337

6.7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7

6.75.2 生物学特性 337

6.75.3 致病性 338

6.75.4 检测和控制 338

6.76 多头绦虫 338

6.7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8

6.76.2 生物学特性 338

6.76.3 致病性 338

6.76.4 检测和控制 339

6.77 中殖孔绦虫属 339

6.7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39

6.77.2 生物学特性 339

6.77.3 致病性 339

6.77.4 检测和控制 340

6.78 德墨拉瑞列绦虫 340

6.7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40

6.78.2 生物学特性 340

6.78.3 致病性 340

6.78.4 检测和控制 340

7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基础 341

7.1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341

7.2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342

7.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取、送检和处理 342

7.3.1 检验样品的采取 342

7.3.2 检样采取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343

7.3.3 检样的送检 343

7.3.4 检验与处理 343

7.4 食品加工中受伤病原细菌检验的有关问题 343

7.5 致病和产毒微生物检测培养 344

7.6 动物和动物产品食源性病原采样技术 344

7.6.1 简单随机采样(SRS) 344

7.6.2 分层次随机采样 346

7.6.3 系统性采样 346

7.6.4 集成采样或两阶段采样 346

主要参考文献 3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