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致远管理学院  法政丛书 刑法总论  增订2版
致远管理学院  法政丛书 刑法总论  增订2版

致远管理学院 法政丛书 刑法总论 增订2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瑞智著
  • 出 版 社:文笙书局
  • 出版年份:2002
  • ISBN:9869995012
  • 页数:524 页
图书介绍:
《致远管理学院 法政丛书 刑法总论 增订2版》目录

第一编 刑法之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刑法之概念 1

第一节 刑法之意义与构造 1

一、刑法之意义 1

二、刑法规范之构造 3

第二节 刑事政策之原则 4

一、科学主义 5

二、法治主义 5

三、责任主义 6

四、人道主义之原则 6

第三节 刑法之本质 7

一、刑法之功能 7

二、刑法之性质 9

第四节 刑法之分类 11

一、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11

二、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 12

三、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12

四、单一刑法与附属刑法 13

五、实体刑法与程序刑法 14

六、完备刑法与空白刑法 14

七、刑事刑法与行政刑法 15

第五节 刑法之内容 15

一、第一编总则 15

二、第二编分则 16

第二章 刑法思想 19

第一节 刑法思想之发展 19

一、中华法系之刑法思想与简史 19

二、欧陆之刑法思想 21

第二节 刑法学派之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23

一、意义 23

二、举例 23

三、刑法理论之趋势 24

第三节 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之主张 24

一、古典学派(旧派) 24

二、近代学派(新派) 27

第四节 新旧两派之主要理论对照表 29

第五节 刑法学派之论争 32

一、学派论争之开始 32

二、学派论争之缓和 33

三、折衷学派 33

第三章 刑罚法规与法治国 35

第一节 罪刑法定主义 35

一、罪刑法定主义之意义及思想背景 35

二、罪刑法定主义之内容 37

第二节 罪疑惟轻之原则 41

一、怀疑时依被告利益之适用 41

二、罪疑惟轻与择一选择的关系 42

第三节 刑法之解释 43

一、刑法解释之意义与推理方式 43

二、刑法解释之种类 44

三、刑法用语之解释 50

第四章 刑法之适用范围 57

第一节 刑法之时间的适用范 57

一、时间的适用范围之意义 57

二、法律之变更致刑之变更学说 58

三、刑之变更的刑法规定 59

四、法律变更涵义 65

第二节 刑法之场所的适用范围 66

一、意义 66

二、立法主义 67

三、刑法规定 69

四、隔地犯 71

五、外国法院裁判之效力 72

第三节 刑法之人的适用范围 73

一、对人适用范围之原则 73

二、对人适用范围之例外 73

第四节 刑法之事项的适用范围 75

一、意义 75

二、适用之原则与例外 76

第五节 国际司法之互助 77

一、委托调查 77

二、引渡人犯 77

第二编 犯罪论 79

第一章 犯罪之概念 79

第一节 犯罪的意义 79

一、犯罪的意义 79

二、犯罪之成立要件 80

三、犯罪与侵权行为之区别 81

第二节 行为与行为人 81

一、行为的概念 81

二、行为的学说 82

第三节 犯罪之分类 84

一、自然犯与法定犯 84

二、实质犯与形式犯 85

三、侵害犯与危险犯 85

四、现行犯与非现行犯 87

五、即成犯、继续犯与状态犯 87

六、结合犯与加重结果犯 88

七、目的犯、倾向犯与表现犯 88

八、身分犯与非身分犯 89

九、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89

第四节 犯罪之成立要件 90

一、客观要件 91

二、主观条件 93

三、刑罚权 94

第二章 构成要件论 97

第一节 构成要件合致性(该当性)之意义 97

第二节 犯罪主体 98

一、自然人 98

二、法人 98

第三节 犯罪客体 101

一、被害者 101

二、被害法益 101

第四节 犯罪行为 102

一、犯罪行为之意义 102

二、犯罪行为之分类 102

三、不作为犯之犯罪型态 103

四、不纯正不作为犯之实行行为性 105

五、不纯正不作为犯之之成立要件 106

六、作为犯、不作为犯与故意 108

七、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比较 109

八、实害行为与危险行为 110

九、主要行为与附属行为 110

第五节 犯罪行为与因果关系 110

一、意义 110

二、因果关系之学说 111

三、消极行为与因果关系 118

四、疫学之因果关系 121

五、因果关系之中断与责任之更新 122

第六节 故意 123

一、意义 123

二、故意之成立要件 124

三、故意之学说 124

四、故意之种类 125

五、故意与动机 129

六、动机与犯罪要件 130

七、故意与意图 131

第七节 过失 131

一、意义 131

二、过失之本质 133

三、过失之成立要件 134

四、过失之分类 140

五、过失之竞合 142

六、过失之处罚 144

第八节 故意与过失之比较 148

一、未必故意与有认识过失之异同 148

二、有认识过失与无认识过失之异同 149

第九节 加重结果犯 150

一、意义 151

二、立法理由 151

三、加重结果犯之限制 151

四、加重结果犯之构成要件 152

五、加重结果犯与故意过失 153

六、加重结果犯与程序法 154

七、刑法分则规定之加重结果犯 155

第三章 违法论 157

第一节 违法性之概念 157

一、意义 157

二、违法性之判断标准 157

三、违法性之本质 158

四、违法性之阶段 161

五、违法性之判断 162

六、违法阻却事由 163

七、违法阻却之原因 165

第二节 依法令之行为 168

一、意义 168

二、要件 168

三、依法令行为之范围 169

四、依法令行为之实例 170

第三节 依上级命令之职务上行为 171

一、意义 172

二、要件 172

三、实例 174

第四节 业务上之正当行为 174

一、意义 174

二、要件 175

三、实例 176

第五节 正当防卫行为 176

一、意义 176

二、本质 178

三、要件 178

四、实例 184

第六节 防卫过当、误想防卫与误解防卫 188

一、防卫过当 188

二、误想防卫 189

三、防卫过当与误想防卫之比较 191

四、误解防卫 192

第七节 紧急避难行为 192

一、紧急避难概念的起源 192

二、意义 194

三、本质 194

四、要件 195

五、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难之异同 198

第八节 避难过当与误想避难 199

一、避难过当 199

二、误想避难 199

三、误想避难过当 200

第九节 自损行为 200

一、意义 200

二、自损行为之要件 200

三、自损行为处罚之学说 201

四、自损行为限制之实例 201

第十节 基于承诺之行为 202

一、意义 202

二、承诺之有效要件 202

三、承诺与阻却违法 202

四、推定承诺的行为 204

第十一节 治疗行为 204

一、意义 204

二、治疗行为之要件 204

三、专断的治疗行为 206

四、美容与医疗 207

第十二节 安乐死 208

一、意义 208

二、国外判例 208

三、尊严死与辞退死 209

四、我国法制 209

第十三节 自救行为 209

一、意义 209

二、自救行为与阻却违法 210

三、自救行为之要件 211

四、实例 211

第十四节 义务之冲突 212

一、意义 212

二、法律性质 212

三、违法阻却要件 213

四、违反义务衡量原则时 214

五、义务冲突与紧急避难之区分 215

第十五节 可容许之危险 215

一、问题之缘起 215

二、意义 216

三、违法阻却性 216

第十六节 劳动争议行为 217

一、争议行为之刑法意义 217

二、意义 218

三、违法阻却性 218

四、正当性判断之标准 218

第四章 责任论 221

第一节 责任概说 221

一、责任之意义 221

二、责任之本质 221

三、责任要素 224

第二节 责任能力 224

一、意义 224

二、责任能力之阶段 226

三、刑事责任年龄与民法成年年龄 228

第三节 原因自由行为与偏狂行为 229

一、意义 229

二、通则 230

三、原因自由行为之问题 230

四、刑事立法之演变 232

五、偏狂行为 233

第四节 心理责任要素之故意与过失 233

一、责任故意 233

二、责任过失 234

三、实例 235

第五节 错误之概念 236

一、意义 236

二、错误之态样 236

三、错误之学说 236

四、错误分类之改变 238

第六节 事实错误 239

一、意义 239

二、种类 239

第七节 法律错误 244

一、意义 244

二、种类 244

三、学说 245

第八节 期待可能性 248

一、意义 248

二、期待可能性之标准 249

三、期待可能性之错误 251

四、期待可能性之阻却责任或减轻责任事由 251

第五章 犯罪行为之阶段 255

第一节 犯罪行为之发展阶段 255

一、犯罪行为之阶段 255

二、行为实施之各阶段分析 256

第二节 实行之著手 259

一、实行之著手学说缘起 260

二、实行之著手学说的内容 260

三、各类犯罪形态著手之认定 264

第六章 犯罪之形态 275

第一节 犯罪形态概说 275

一、既遂犯与未遂犯 275

二、共犯与正犯 275

第七章 既遂犯与未遂犯 277

第一节 既遂犯与未遂犯概说 277

一、既遂犯 277

二、未遂犯 277

第二节 障碍未遂 280

一、意义 280

二、障碍未遂之种类 280

第三节 中止未遂 281

一、意义 281

二、中止未遂之要件 281

三、阴谋犯与预备中止犯 283

四、中止犯与其他犯罪之关系 284

第四节 不能未遂 287

一、意义 287

二、成立要件 287

三、不能犯与普通未遂犯之区别 287

第五节 类似不能犯之犯罪形态 291

一、迷信犯 291

二、幻觉犯 292

三、事实之欠缺 293

第六节 未遂犯之处罚 294

一、处罚范围 294

二、处罚程度 294

第八章 共犯 297

第一节 共犯与正犯 297

一、共犯之概念 297

二、正犯之概念 298

三、正犯之分类 299

第二节 共犯之理论 301

一、共犯成立理论 301

二、共犯与正犯关系之理论 302

第三节 共犯之种类 305

一、共犯之分类 305

二、与共犯相似之犯罪形态 308

第四节 共同正犯 310

一、共同正犯之概念 310

二、共同正犯与过失犯 315

三、共同正犯与未遂 316

四、共同正犯之种类 316

第五节 教唆犯 320

一、教唆犯之概念 320

二、教唆犯之分类 322

三、教唆犯之处罚 327

第六节 从犯 329

一、从犯之概念 329

二、从犯之分类 330

三、从犯与共同正犯之区别 332

四、从犯与教唆犯之区别 335

五、从犯之处罚 336

第七节 共犯之关连问题 338

一、共犯之竞合 338

二、共犯与加重结果犯 339

第八节 间接正犯 341

一、意义 341

二、间接正犯之形态 341

三、间接正犯之责任 342

四、间接正犯与其他犯罪之区别 343

第九节 共犯与身分之关系 346

一、身分犯之意义 346

二、身分犯之种类 346

三、身分犯与共犯 347

第九章 犯罪之罪数与处罚 351

第一节 罪数论 351

一、罪数之意义 351

二、决定罪数标准之学说 352

三、一罪与数罪之分类 353

四、实务上决定罪数之标准 357

第二节 数罪并罚 358

一、意义 358

二、构成要件 358

三、数罪并罚之原则 359

四、刑法对数罪并罚之规定 360

五、数罪并罚之裁判 361

六、数罪并罚与赦免 362

第三节 想像竞合犯 363

一、意义 363

二、想像竞合犯之要件 363

三、想像竞合犯之种类 364

四、想像竞合犯之处罚 364

五、想像竞合犯与法律竞合 364

第四节 牵连犯 366

一、意义 366

二、牵连犯之要件 366

三、牵连犯之处罚 367

四、牵连犯与其他各种犯罪 367

第五节 连续犯 369

一、意义 369

二、连续犯之存废论 369

三、连续犯之要件 370

四、连续犯之处罚 372

五、连续犯与其他各种犯罪 372

六、连续犯牵连犯与想像竞合犯之竞合 374

第三编 刑罚论 377

第一章 刑罚概说 377

第一节 刑罚之意义与作用 377

一、刑罚之意义 377

二、刑罚之作用 378

第二节 刑罚之本质 379

一、绝对学派 379

二、相对学派 379

第二章 刑罚之种类 381

第一节 刑罚种类概说 381

一、刑罚种类说明 381

二、表解 382

第二节 生命刑 382

一、死刑存废论 382

二、刑法规定之死刑 385

三、死刑适用之限制 386

四、特种刑法之死刑规定 386

五、死刑之执行 387

六、死刑制度之改革 389

第三节 自由刑 393

一、意义 393

二、自由刑之存在理由 393

三、无期徒刑 394

四、有期徒刑 395

五、拘役 397

第四节 短期自由刑 398

一、意义 398

二、短期自由刑之弊害 398

三、短期自由刑之存在价值 399

四、改善短期自由刑之方法 399

第五节 不定期刑 400

一、意义 400

二、种类 401

三、不定期刑之存废论 401

四、不定期刑之立法 403

第六节 财产刑 403

一、意义 403

二、罚金刑 403

三、没收 407

第七节 名誉刑 411

一、意义 411

二、名誉刑之本质 411

三、名誉刑之种类 413

第三章 刑罚之适用 417

第一节 各种刑罚之适用 417

一、刑罚适用之意义 417

二、刑罚适用之阶段 417

第二节 刑之量处 419

一、意义 419

二、刑之量处标准 419

三、刑法上量刑标准 422

第三节 主刑重轻之顺序 424

一、不同主刑之重轻 424

二、同种主刑之重轻 424

三、不能依前二项定重轻之补充规定 425

第四节 刑罚之加重 426

一、法律上加重 426

二、裁判上加重 428

第五节 刑罚之减轻 428

一、法律上减轻 429

二、裁判上减轻 430

三、裁判上减轻与法律上减轻之不同 431

第六节 刑罚之免除 432

一、法律上免除 432

二、裁判上免除 433

第七节 刑罚之加减例 434

一、一种主刑之加减标准 435

二、二种以上主刑之加减标准 437

三、刑罚加减之顺序 437

四、加减后之零数 439

第八节 累犯 439

一、累犯之意义 439

二、累犯之成立要件 439

三、累犯之处罚 441

四、特别法之累犯规定 441

第九节 自首 442

一、意义 442

二、自首之成立要件 442

三、自首之效力 443

第四章 刑罚之执行 447

第一节 易刑处分 447

一、意义 447

二、易科罚金 447

三、易服劳役 448

四、易以训诫 450

五、易刑处分之效力 450

第二节 刑期之计算 451

一、刑期之意义 451

二、刑期之起算 451

三、刑期之计算方法 451

第三节 羁押日数之折抵 452

一、羁押折抵之立法理由 452

二、羁押折抵之方法 452

第四节 缓刑 453

一、缓刑之意义 453

二、缓刑之制度 453

三、缓刑之立法理由 454

四、缓刑之要件 455

五、缓刑之撤销 457

六、缓刑之效力 458

第五节 假释 459

一、意义 459

二、假释之本质 459

三、假释之存废论 460

四、假释要件修正之立法意义-八十八年公布之刑法修正案 462

五、假释之要件 463

六、假释之撤销 466

七、假释之效力 468

八、假释之限制 469

九、假释与缓刑之不同 469

十、假释与减刑、赦免、保释之不同 470

第五章 刑罚之消灭 471

第一节 刑罚之消灭事由 471

一、意义 471

二、刑罚消灭事由 471

第二节 时效 472

一、意义 472

二、刑法上时效分类 473

三、时效之论据 473

第三节 追诉权时效 473

一、追诉权时效期间 474

二、追诉权时效期间之起算 474

三、追诉权时效计算标准 475

四、追诉权时效之停止 476

第四节 行刑权时效 478

一、行刑权时效期间 478

二、行刑权时效期间之起算 478

三、行刑权时效之停止 478

第五节 刑法之时效及加减例一览表 480

第四编保安处分论 481

第一章 保安处分之概念 481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意义与立法理由 481

一、意义 481

二、保安处分存废论 482

第二节 保安处分之性质 483

一、保安处分之法律性质 483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异同 485

三、保安处分与行政处分之异同 487

第二章 保安处分之种类 489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种类概说 489

一、感化教育处分 489

二、监护处分 489

三、禁戒处分 489

四、强制工作处分 489

五、强制治疗处分 490

六、保护管束处分 490

七、驱逐出境处分 490

第二节 感化教育处分 490

一、意义 490

二、作用 491

三、感化教育之对象 491

四、感化教育之期间 492

第三节 监护处分 492

一、意义 492

二、作用 492

三、监护之对象 493

四、监护之期间 493

第四节 禁戒处分 493

一、意义 493

二、作用 493

三、禁戒之对象 494

四、禁戒之期间 494

第五节 强制工作处分 495

一、意义 495

二、作用 496

三、强制工作之对象 496

四、强制工作之期间 496

五、强制工作之实施 497

第六节 强制治疗处分 497

一、意义 497

二、作用 498

三、强制治疗之对象 498

四、强制治疗之期间 498

五、强制治疗之执行 499

第七节 保护管束处分 499

一、意义 499

二、作用 500

三、保护管束之对象及期间 500

四、保护管束之执行机关 502

五、保护管束之撤销 502

第八节 驱逐出境处分 503

一、意义 504

二、作用 504

三、驱逐出境之对象 504

四、驱逐出境之执行 504

第三章 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执行 505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宣告 505

一、裁判时并宣告者 505

二、由检察官声请裁定宣告者 505

三、由法院紧急宣告者 506

第二节 保安处分之执行 506

一、执行处所及时间 506

二、保安处分之延长 507

三、保安处分之免除执行 507

四、保安处分之许可执行 507

附录:测验题 509

一、八十九年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三级考试第一试试题,观护人 509

二、九十年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三级考试第一试试题,观护人 511

索引 513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5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