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32589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改革专业设置方向,调整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与大力改革的特色专业之一,其教材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编写一套“适应社会、突出能力、注重整体、做学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优质教材便显得尤为重要。本套教材编写着力构建具有护理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内涵的教材体系,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力求满足学科、教学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拟编写的护理改革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体现教育改革的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准确,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编写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免疫、微生物和寄生虫,在突出其特色同时,将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本书在章节中分别设置“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任务引领”、“知识拓展”及“目标检测”等栏目,密切联系临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 免疫系统 5

第一节 免疫器官 5

一、中枢免疫器官 6

二、外周免疫器官 6

第二节 免疫细胞 7

一、T淋巴细胞 7

二、B淋巴细胞 8

三、第三类淋巴细胞 9

四、单核-巨噬细胞 9

五、其他免疫细胞 10

第三节 细胞因子 10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0

二、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 11

三、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12

目标检测 12

第二章 抗原 14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14

一、抗原的概念及特性 15

二、抗原的构成条件 15

第二节 抗原的分类及其医学意义 16

一、根据抗原的特性进行分类 17

二、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进行分类 17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17

四、根据胸腺依赖性抗原在进入加工途径前所处的位置进行分类 18

五、其他分类 18

第三节 重要的抗原物质及其医学意义 18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19

二、动物免疫血清 19

三、异嗜性抗原 19

四、同种异型抗原 19

五、自身抗原 19

六、肿瘤抗原 20

七、超抗原 20

目标检测 20

第三章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2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2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3

二、免疫球蛋白分子单体的分区 23

三、免疫球蛋白的特殊结构 23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 24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5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25

二、激活补体 25

三、结合细胞 25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 26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6

一、IgG 26

二、IgM 27

三、IgA 27

四、IgD 27

五、IgE 27

目标检测 27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9

第一节 概述 29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30

二、补体的命名 30

三、补体的合成 30

四、补体的理化性质 30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30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1

二、MBL途径 32

三、旁路途径 32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3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34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34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34

目标检测 35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36

第一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的构成 36

第二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8

一、HLA-Ⅰ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8

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9

第三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临床医学 39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与器官移植 40

二、人类白细胞抗原与疾病 40

三、免疫应答 41

四、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肿瘤的关系 41

五、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在法医学上的应用 41

目标检测 41

第六章 免疫应答 43

第一节 体液免疫应答 44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发的体液免疫应答 44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发的体液免疫应答 45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5

四、体液免疫的生物学作用 46

第二节 细胞免疫应答 47

一、抗原递呈和识别阶段 47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47

三、效应阶段 47

四、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48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49

一、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49

二、研究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49

三、免疫调节 50

目标检测 50

第七章 超敏反应 52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52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53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55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56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5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57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58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59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59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60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6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61

二、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62

目标检测 62

第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65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65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5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66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67

一、自身免疫病的诱因 67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68

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及效应机制 68

四、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69

目标检测 69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70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70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71

二、淋巴细胞的检测 74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75

一、免疫预防 75

二、免疫治疗 76

目标检测 77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第十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79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79

一、细菌的大小 80

二、细菌的形态 80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81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81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85

第三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86

一、显微镜放大法 86

二、染色法 87

目标检测 87

第十一章 细菌的生理 89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89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90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规律 90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 91

一、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 91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92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93

一、培养基的概念及分类 93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94

三、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 94

目标检测 95

第十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96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96

一、正常菌群 97

二、条件致病菌 97

第二节 消毒灭菌 98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99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00

目标检测 101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02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102

一、细菌染色体 103

二、质粒 103

三、转座因子 103

四、噬菌体 103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机制 104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05

二、细菌的变异机制 105

第三节 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107

一、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07

二、在检查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107

三、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108

四、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108

目标检测 108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10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10

一、细菌的毒力 111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113

三、细菌的侵入部位 113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113

一、非特异性免疫 113

二、特异性免疫 115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15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 116

二、感染的类型 116

目标检测 117

第十五 章球菌 11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18

一、生物学性状 119

二、致病性 120

三、检查方法 120

四、防治原则 12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21

一、生物学性状 121

二、致病性 121

三、检查方法 122

四、防治原则 122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22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23

一、淋病奈瑟菌 123

二、脑膜炎奈瑟菌 124

目标检测 124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与弧菌 126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26

一、生物学性状 127

二、致病性 127

三、检查方法 127

四、防治原则 128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28

一、生物学性状 128

二、致病性 129

三、检查方法 129

四、防治原则 129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30

二、致病性 130

三、检查方法 131

四、防治原贝 131

第四节 弧菌属 131

一、霍乱弧菌 132

二、副溶血性弧菌 133

目标检测 133

第十七章 分枝杆菌属 135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35

一、生物学特性 1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6

三、检查方法 137

四、防治原则 138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38

目标检测 138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140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140

一、破伤风梭菌 141

二、产气荚膜梭菌 142

三、肉毒梭菌 142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43

一、致病条件 143

二、感染特征 144

三、所致疾病 144

四、防治原则 144

目标检测 144

第十九章 其他致病菌 146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46

一、生物学性状 146

二、致病性 146

三、检查方法 147

四、防治原则 147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147

第三节 百日咳鲍氏杆菌 148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148

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 149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149

第七节 空肠弯曲菌 150

第八节 布鲁司杆菌 150

第九节 鼠疫耶尔森菌 151

第十节 炭疽杆菌 152

一、生物学性状 152

二、致病性 152

三、防治原则 152

目标检测 152

第二十章 其他微生物 154

第一节 支原体 154

一、肺炎支原体 155

二、溶脲脲原体 155

第二节 衣原体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 155

第三节 螺旋体 156

一、钩端螺旋体 156

二、梅毒螺旋体 157

第四节 立克次体 158

第五节 放线菌 159

目标检测 159

第二十一章 真菌 161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61

一、形态与结构 162

二、培养特性与繁殖方式 164

三、致病性和免疫性 165

四、抵抗力 165

五、变异性 166

第二节 致病性真菌 166

一、浅部感染真菌 166

二、深部感染真菌 167

目标检测 172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74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74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75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175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77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77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179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79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180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 180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80

一、病毒变异的类型 180

二、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181

目标检测 181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83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183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84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84

三、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85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186

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187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188

目标检测 188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19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90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90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91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191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92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 192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193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193

目标检测 194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195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95

一、生物学性状 19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97

四、防治原则 197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97

一、生物学性状 19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8

三、防治原则 198

第三节 冠状病毒 198

一、冠状病毒 198

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199

三、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199

目标检测 200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201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01

一、生物学性状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2

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02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203

第三节 轮状病毒 204

目标检测 204

第二十七章 肝炎病毒 20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06

一、生物学性状 2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7

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08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08

一、生物学性状 20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0

三、检查方法 211

四、防治原则 212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12

一、生物学性状 2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3

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13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213

一、丁型肝炎病毒 214

二、戊型肝炎病毒 214

三、已型肝炎病毒 214

四、庚型肝炎病毒 214

五、TT病毒 214

目标检测 215

第二十八章 其他病毒 216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16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8

三、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19

第二节 疱疹病毒 220

一、单纯疱疹病毒 221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21

三、EB病毒 221

四、巨细胞病毒 222

第三节 黄病毒 22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22

二、登革病毒 223

第四节 出血热病毒 223

一、汉坦病毒 224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24

三、埃博拉病毒 224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 224

一、生物学性状 22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5

三、检查方法 225

四、防治原则 225

目标检测 226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基础第二十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论 227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生活史 227

一、寄生现象 228

二、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别 228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229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229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229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230

三、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的结果 230

四、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231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检验方法 231

一、病原检查 231

二、免疫学诊断 232

三、其他新方法 232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32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33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233

目标检测 233

第三十章 医学蠕虫 235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 235

一、形态 236

二、生活史 237

三、致病性 237

四、实验室诊断 237

五、防治原则 237

第二节 毛首鞭形线虫 238

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 238

一、形态 239

二、生活史 239

三、致病性 240

四、实验室诊断 240

五、防治原则 240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240

一、形态 240

二、生活史 241

三、致病性 242

四、实验室诊断 242

五、防治原则 242

第五节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242

一、形态 243

二、生活史 244

三、致病性 244

四、实验室诊断 245

五、防治原则 245

第六节 华支睾吸虫 245

一、形态 245

二、生活史 246

三、致病性 246

四、实验室诊断 246

五、防治原则 247

第七节 布氏姜片吸虫 247

一、形态 247

二、生活史 247

三、致病性 248

四、实验室诊断 248

五、防治原则 248

第八节 卫氏并殖吸虫 248

一、形态 249

二、生活史 249

三、致病性 249

四、实验室诊断 249

五、防治原则 250

第九节 日本裂体吸虫 250

一、形态 251

二、生活史 251

三、致病性 253

四、实验室诊断 253

五、防治原则 253

第十节 链状带绦虫 253

一、形态 254

二、生活史 254

三、致病性 254

四、实验室诊断 255

五、防治原则 255

第十一节 肥胖带绦虫 255

目标检测 256

第三十一章 医学原虫 258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258

一、形态 259

二、生活史 259

三、致病性 260

四、实验室诊断 260

五、防治原则 261

第二节 阴道毛滴虫 261

一、形态 261

二、生活史 261

三、致病性 261

四、实验室诊断 262

五、防治原则 262

第三节 疟原虫 262

一、形态 262

二、生活史 263

三、致病性 264

四、实验室诊断 265

五、防治原则 265

目标检测 265

第三十二章 医学节肢动物 267

第一节 疥螨 267

一、形态 267

二、生活史 268

三、致病性 268

四、实验室诊断 268

五、防治原则 268

第二节 蠕形螨 268

一、形态 268

二、生活史 269

三、致病性 269

四、实验室诊断 269

五、防治原则 269

第三节 虱 269

第四节 蚊 270

第五节 蝇 271

目标检测 272

选择题参考答案 273

参考文献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