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医学之路应向何处延伸——循经推运医学的思路 1
(上篇)循经推运医学的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循经推运医学理论之一——阴阳五行 3
第一节 阴阳 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3
对立和统一的规律 4
阴阳互根和彼此消长的规律 5
标本和常变之规律 6
二.阴阳在循经推运医学中的应用 8
在生理学方面的应用 8
在发病学上的应用 8
在病理学上的应用 9
在诊断学方面的应用 9
在辨证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0
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的意义 10
第二节 五行 1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1
五行学说的起源 11
五行学说的应用规律 11
二.五行学说在循经推运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4
五行在医学和大自然归类推演上的运用 14
归类推演法则 14
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16
五行对人体性质的归类 18
五行在循经推运医学辨证论治上的实用价值 18
五行与五脏疾病的转变关系 18
五行学说在辨证论治方面的运用 20
五行生克在循经推运医学治疗上的运用 23
三.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24
四.阴阳五行在循经推运医学中之运用 24
调阴阳 24
调五行 25
第二章 循经推运医学的理论之二——经络 26
第一节 循经推运医学验证经络在人体中是客观存在的 26
一.经络的定义 26
二.经穴的定义 27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 27
一.经络的联系与反应点的关系 28
二.经络的主要功能——转输营养、传送病物 29
三.经络的传导反应与腧穴的关系 29
四.经络有调节机体平衡的功能 30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31
第三节 经络学说在循经推运医学中的探讨和应用 32
一.经络学说能充分说明人体内的健康和病理变化 32
二.经络学说可以指导人们辨证归经明确诊断 33
三.经络学说直接指导循经推运医学的治疗 33
局部治疗 33
全身治疗 34
全身治疗结合局部治疗 34
四.经络学说在循经推运医学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35
五.循经推运医学主治范围的一般规律 36
十二经腧穴 37
任督二脉和背腹部腧穴 38
所在区(区域性)腧穴 38
特定穴 39
第四节 经络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 40
一.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 40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 41
三.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 42
四.经络在治疗上的作用 43
第五节 十二经脉 43
一.经脉的分类与命名 43
二.十二经脉与脏腑、体表的关系 44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病候 45
手太阴肺经脉 45
手阳明大肠经脉 47
足阳明胃经脉 48
足太阴脾经脉 48
手少阴心经脉 51
手太阳小肠经脉 52
足太阳膀胱经脉 53
足少阴肾经脉 53
手厥阴心包经脉 53
手少阳三焦经脉 56
足少阳胆经脉 57
足厥阴肝经脉 60
第六节 奇经八脉和有关知识 60
一.奇经八脉 60
奇经的命名 60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61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61
奇经八脉循行部位与病候 63
二.十二经别 70
经别的作用 70
经别的循行通路 70
三.十二经筋 71
四.十五络脉 71
五.十二皮部 72
六.经络系统的体现 72
七.气街与四海 76
八.十二经与四海 76
九.五十营及营气运行途径 77
十.二十八脉的长度和测量方法 78
十一.阳?脉与阴?脉的起止濡养和在人体内如何计算长度 79
第三章 循经推运医学理论之三——脏象 80
概说 80
第一节 五脏 82
一.心、心包络 82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82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83
心和舌的关系 83
心主夏 83
心包络同心的关系 83
二.肝 84
肝藏血 84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 84
肝和筋及爪甲的关系 84
肝和目的关系 85
肝主春 85
三.脾 85
脾主运化 85
脾统血 86
脾和四肢、肌肉及口唇的关系 86
脾主长夏 87
四.肺 87
肺主气 87
肺佐心脏而主治节 88
肺合皮毛 88
肺开窍于鼻 88
肺与音的关系 89
肺主秋 89
五.肾 89
肾脏藏精 89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90
肾为作强之官,主伎巧 90
肾开窍于耳、二阴 90
肾其华在发 91
肾主冬 91
第二节 六腑 92
一.胆 92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 92
胆和肝的相互关系 92
胆为中清之腑,也为奇恒之腑 92
胆的病理变化 92
二.胃 93
胃为水谷之海 93
胃主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的源泉 93
胃和脾脏的关系 93
五味出于脾、胃以生五脏 93
三.大肠、小肠 94
小肠主分泌清浊 94
大肠主传泻糟粕 94
大肠和小肠的关系 95
心和小肠的关系 95
肺和大肠的关系 95
四.膀胱 95
膀胱主藏津液 95
膀胱主小便 96
膀胱与肾的关系 96
五.三焦 96
三焦的意义 96
三焦的功能 97
在部位和功能上有上、中、下三焦的划分 97
三焦和心包络的关系 98
三焦气的散布 98
第三节 奇恒之腑 99
一.脑、髓 100
脑和髓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 100
脑和髓的正常作用和病变的关系 100
脑、髓与肾脏的关系 101
二.女子胞 101
主月经 101
主胎胞 102
第四节 卫气、营血、精神、津液 102
一.卫气、营血的生成、分布和会合 103
五十度而复大会 103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104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 104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104
二.营气的来源与循行 105
三.卫气运行的情况与治疗的准则 107
卫气运行的规律 107
气血的生成形态和功能 111
四.卫气和营气的生理功能 113
五.精神 116
精 116
神 116
神与精、气的关系 117
六.津液 117
津液是人体各脏器、组织中的正常液体 117
津液是血液的组成成分 117
津和液的区别 118
第四章 循经推运医学理论之四——对子午流注时间治疗学的运用第一节 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子午流注的渊源 119
第二节 循经推运医学对子午流注意义的认识 121
第三节 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子午流注的理论基础 122
一.人与自然相融合是循经推运医学的治疗目的 122
二.循经推运医学对人体节律的认识和应用 124
年(包括季节)节律 124
月节律 125
日节律 125
三.循经推运医学对因时制宜的认识和应用 126
四.循经推运医学对生物钟学说的理解和认识 127
生物钟的概念 127
生物钟的现象 127
生物钟理论问题的探讨 128
生物钟与时间治疗学 129
因时制宜,治疗时间表 129
五.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子午流注的基本内容 133
干支与干支序数 133
循经推运医学对六十花甲子的认识和运用 134
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十天干与脏腑经络的配合 134
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十二地支与脏腑经络的配合 135
循经推运医学中的五腧穴与五行十天干的配合方法 136
五门十变 138
六.循经推运医学巧妙运用子午流注干支推算法 138
日干支的推算法 138
时干支的推算法 139
七.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子午流注中纳甲法开穴的推算方法 140
阳进阴退是循经推运医学临床应用时的常用方法 140
经生经、穴生穴在循经推运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141
返本还原应用于循经推运医学临床的方法 141
循经推运医学如何将气纳三焦、血归包络的理论应用于临床 141
循经推运医学将经穴的相生与相克关系应用于临床 143
循经推运医学认为合日互用在临床中的重要价值 145
循经推运医学中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147
循经推运医学在临床上对子午流注计算盘的使用方法 148
八.子午流注纳甲法在循经推运医学中的应用 152
按时寻穴治疗法 152
按时开穴会给病人带来好处 152
定时开穴做到有的放矢 152
配穴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52
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153
虚实的处理 153
观形体定手法 153
按季节施治 155
取穴之法 155
迎随逆顺 155
补泻时须查五脏精气之供养 156
以病人的感觉定虚实 159
新旧病的施治原则 159
五脏由外向内的分布 159
应用五子元建日取穴 160
九.子午流注纳子法在循经推运医学中的应用 160
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160
十二经按时辰流注施治 161
经脉在体内循行之状况 162
异经补母泻子方法 164
十.循经推运医学对三焦、心包络二经流注学说的认识和应用 165
十一.循经推运医学应用五腧穴歌诀六十首 165
甲.足少阳胆经 165
乙.足厥阴肝经 166
丙.手太阳小肠经 167
丁.手少阴心经 167
戊.足阳明胃经 168
己.足太阴脾经 169
庚.手阳明大肠经 169
辛.手太阴肺之经 170
壬.足太阳膀胱之经 171
癸.足少阴肾之经 171
(附)手少阳三焦之经 175
(附)手厥阴心包之经 176
(附)循经推运医学在临床应用六十六穴阴阳二经相合相生养子流注歌 177
十二.子午流注的临床应用 182
五腧穴与五行的配合方法 182
接气通经法 183
第五章 循经推运医学理论之五——《周易》 185
第一节 循经推运医学运用灵龟八法调合人体阴阳 185
第二节 八卦在循经推运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奇经八脉和八穴 186
第三节 循经推运医学对灵龟八法之妙用 190
一.手太阳小肠经脉的后溪穴通于督脉 193
二.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通于任脉 194
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通于冲脉 199
四.足少阳胆经的临泣穴通于带脉 200
五.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通于阴?脉 202
六.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通于阳?脉 205
七.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通于阴维脉 207
八.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通于阳维脉 209
第四节 循经推运医学运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探索 211
一.手太阴肺经脉症诊治 211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症诊治 214
三.足阳明胃经脉症诊治 216
四.足太阴脾经脉症诊治 217
五.手少阴心经脉症诊治 218
六.手太阳小肠经脉症诊治 220
七.足少阴肾经脉症诊治 221
八.足太阳膀胱经脉症诊治 222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脉症诊治 222
十.足厥阴肝经脉症诊治 223
十一.足少阳胆经脉症诊治 224
(中篇)循经推运医学的新理论 231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 231
第一节 经典生物学之现状 231
第二节 循经推运医学探中医和经络的奥秘 234
第二章 循经推运医学在经络学科中的新突破 238
第一节 循经推运医学探查出经络传感的一般规律 238
一.循经推运医学发现经络传导的方向 238
二.循经推运医学用气功时发现气感传导的宽度和形状 239
三.循经推运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气感传导的速度和条件 239
四.气感传导的部位感觉和其特性 240
第二节 循经推运医学对经络现象的初步研究 241
一.循经推运医学的发现和发展过程 241
多方探寻无痛苦治疗法 241
实践出真知 242
整体治疗和亲人同治的效果 243
二.循经推运医学发现经络阻塞与内脏疾病的关系 244
第三节 经络学说在循经推运医学中的运用 245
一.在经络中阻塞物对经络传导信息的影响 245
二.循经推运医学运用气功信息刺激经络感传导的特点 246
三.循经推运医学运用气功信息循病人经络走行治疗时,发现感传导的宽度为带状和点状 247
四.循经推运医学运用气功信息刺激经络感传导的速度和条件 248
五.气功信息循经感传速度的特点 249
六.循经推运医学刺激感传导的几个特性 251
经络的双向传导性 251
刺激传导方向的观察 251
经络感传阻滞现象 251
七.循经推运医学观察经络感传线上的痛阈变化 255
八.循经推运医学观察经络感传线上的组织感觉麻的变化与阻塞的关系 256
九.循经推运医学观察经络感传线上的组织感觉木的变化与阻塞的关系 257
十.循经推运医学刺激经络信息感传与内脏联系的特点观察 257
第四节 循经推运医学刺激经络后,临床观察经络感传的变异(即“气至病所”的现象) 258
第五节 循经感传现象的激发和控制 258
一.对循经感传现象激发和控制的其它方法 259
二.循经推运医学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激发和控制 259
三.循经推运医学在激发和控制经络感传的治疗过程中对十二经脉循行特症的观察 261
第六节 循经感传线的发现及生理学特性 263
一.循经感传线的测定法 264
什么叫经气,何叫激发现象 264
经气激发时的环境和病人的条件 265
经气如何激发 265
经气激发后的判断标准 266
二.循经感传线的临床意义 267
三.循经感传线的生理学特性 271
循经感传线是人体普遍存在的 272
循经感传线有明显的定位性和循经性 273
循经感传线的阻滞性及其临床意义 274
隐性感传和显性感传的相互转化及临床意义 276
第三章 循经推运医学对经络概念的新认识 278
第一节 揭示经络学的奥秘 278
一.对经络研究的新发现 278
循经线在人体的客观存在性 278
经络在功能上作用的范围 279
经络的遗传性 280
经络的连带关系 281
经络的受病、存病和发病的特点 282
动病与不动病 285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286
经络的生理功能 286
经络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287
三.经络是人体的高级控制体系 288
经络的变化与形体的关系 290
经络的变化与美容的关系 290
经络的变化与思维的关系 291
经络的变化与软组织变化的关系 292
经络的变化与脏腑功能和组织器质变化的关系 292
第二节 经络阻塞的病因与发病的关系 292
一.病因——经络阻塞 293
二.经络阻塞后发病的原理 294
三.循经推运医学探索出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经络阻塞的象征 294
一切发病的原因都是经络阻塞的象征 294
外因 294
内因 295
第四章 经络循行线的电学特性 299
第一节 经穴电学特性研究的概况 299
一.穴位的低阻特性 299
二.穴位的电阻特性 300
三.不同机能状态下穴位的电阻变化 301
四.有“诸内必形诸外”——循经推运医学诊断、治疗的准则 302
第二节 仪器测试与循经推运医学测试的比较 304
第五章 循经推运医学的诊断 307
概说 307
第一节 中医诊法是循经推运医学诊断学的启蒙和先导 308
第二节 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的特点 310
一.循经推运医学诊断学中的望诊 311
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望神 311
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望色 313
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望形体 319
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望姿态 324
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望局部情况 325
二.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闻诊 332
听声音 332
嗅气味 334
嗅体味 334
三.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问诊 334
四.初学循经推运医学时如何运用切诊 336
脉诊 336
触诊 337
五.循经推运医学在诊断过程中如何观察运用舌诊 337
舌与脏腑的关系 338
舌的部位划分 338
舌体与舌苔 339
舌诊的注意事项 339
舌诊的内容 339
望诊 340
问诊 354
第三节 循经推运医学的诊断方法及新发现 354
一.人体内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原理 354
循经推运医学的新发现——软组织性质的变化 355
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形成和发展原理 355
形态变化的软组织种类 356
正常形态软组织 357
实阻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57
粘连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58
虚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58
瘀血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58
水肿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59
气肿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59
橡胶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60
板结状形态变化的软组织 360
形态变化软组织的类型 362
单纯型 362
混合型 362
体表软组织形态变化的程度 362
部分形态变化软组织的鉴别要点 366
形态变化的软组织与经络阻塞的关系 367
形态变化软组织诊断方法的优缺点 367
二.诊断的方法 368
诊断的部位 368
诊断的方法 371
经络状态的辨证 375
影响准确诊断的常见原因 378
三.软组织形态变化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379
查其前病因,知其现病状,预其后发展 379
通过软组织的变化判断正气的盛衰 380
通过软组织的变化分辨病位深浅 381
循经推运医学根椐软组织的变化来区别病邪性质 388
循经推运医学如何辨别治疗进展情况 390
对初学循经推运医学者在临床治疗时的辅导 390
在临床治疗中如何预测治疗反应和判断反应顺逆 391
四.综合诊断 392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肿瘤患者的中医饮食疗法》胡家才,胡钦勇主编 2018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急诊医学法语缩写速查手册》夏婧 2018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基础 临床 预防 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第2版》诸欣平,苏川 2018
- 《深筋膜徒手松解疗法》盛德峰著 2019
- 《中医学原理探究》祝世讷 2019
- 《中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百科全书 4 综合素质》曾新平,孟宪明,杨永胜编著 2003
- 《中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百科全书 1 生活饮食》曾新平,孟宪明,杨永胜编著 2003
- 《城镇园林绿化工培训教程(技师)》杨永花,张玉霞主编 2018
- 《中国故事绘 文成公主入藏》杨永青图;陈秋影文;龚燕灵,于心越译 2016
- 《基于FT-IR的红外线气体分析系统设计与研发》严玥,严实,杨永斌著 2018
- 《中国故事绘 司马光砸缸》杨永青编绘;龚燕灵,于心越译 2016
- 《中国故事绘 龙门点额》杨永青图;张菱儿文;李朝渊译 2016
- 《中国故事绘 西瓜女》杨永青图;张菱儿文;龚燕灵,于心越译 2016
- 《中国故事绘 凤栖梧桐》杨永青图;张菱儿文;李朝渊译 2016
- 《中国故事绘 曹冲称象》杨永青编绘;龚燕灵,于心越译 2016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吴厚庆 2019
- 《上海市订购苏联情报出版物联合目录与索引 19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中国骨干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编写出版项目 中国饮食文化》邵万宽 2016
- 《出版词典》《出版词典》(修订本)编委会编 2014
- 《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何朝晖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