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边疆学概论
中国边疆学概论

中国边疆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汕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22094031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国内研究边疆边防问题的专家郑汕教授集多年研究成果的倾心之作。作者围绕“底定边疆”这个中国边疆学的核心要素,系统地梳理和建构了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以边疆与国家中心区域的内部关系、边疆与周边国家的外部关系为主线,论述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筹边观念、疆域规模、边界划分、周边关系、边政模式、边务管理、边防举措、边民社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了不同时代的边疆形态及其特征,强调了“底定边疆”与国家“郅治”的密切联系。
上一篇:台湾攻略下一篇:中国藏西夏文献 16
《中国边疆学概论》目录
标签: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 1

1.什么叫边疆 1

边疆概念的不同含义 1

国家起源与边疆概念的确立 5

边疆是国家相对于统治中心区域的领土边缘部分 6

2.什么叫边疆学 7

边疆学是一门系统学科 7

国际地缘政治对边疆学研究的影响 9

国际上边疆学研究的泛暖现象及其普遍原因 10

3.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义 13

中国边疆学是研究中国边疆的理论学科 13

中国边疆学是总结治边经验的实践学科 14

中国边疆学是新兴的社会综合学科 14

二、中国边疆规模与边疆学研究的意义 15

1.中国边疆的规模与类型 16

中国陆地边疆 16

中国海疆 18

中国空疆 19

中国底土 19

2.中国边疆学的缺失 20

中国学界对边疆研究自发无序的混杂现象 20

历代统治者“重内地而轻边疆”的统治思想 22

边疆学缺失对底定边疆带来的严重后果 23

3.底定边疆与国家生存发展的关系 24

底定边疆是维护国家生存常态的目标任务 24

底定边疆与经略边疆的辩证关系 26

底定边疆是构建国家安全战略屏障的过程 26

三、中国边疆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 27

1.中国边疆学的特征 28

中国边疆学的历史学特征 28

中国边疆学的地理学特征 30

中国边疆学的社会学特征 31

中国边疆学的国防学特征 33

2.研究中国边疆学的着眼点 33

把握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33

着眼于边疆政策的科学组型 35

建构与时俱进的边疆学体系 36

3.研究中国边疆学的原则与方法 37

经世致用的原则与综合对比的方法 3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实践调查的方法 39

要素交汇融通的原则与理论创新的方法 39

第二章 筹边观 42

一、中国古代筹边观 42

1.国家政体对筹边观的决定性影响 42

皇权对筹边观的影响 42

边臣疆吏“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的影响 45

王道与礼制对筹边观的影响 47

2.“建守防”三位一体的古代筹边观 49

开疆拓土的辟疆思想 49

“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 52

“中华一体”的大一统思想 53

“守在四夷”的防御思想 56

3.对中国古代筹边观的价值评说 59

爱国主义与统一观念的结合 59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撞 61

大同理想与和谐边疆的混融 63

二、中国近代筹边观 65

1.帝国主义侵华对中国近代筹边观的影响 65

列强东来对海疆观念的启蒙 65

边疆危机开启了近代“划疆而治”的边界观 67

从“夷夏观念”到“中外观念”的转变 69

2.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条件下的筹边观 71

晚清“保藩固圉”的筹边观 71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筹边观 73

维新派“厚海军”的筹海观 76

民国“攘外必先安内”的筹边观 78

3.对中国近代筹边观的价值评说 80

“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确立 80

爱国主义的匡正与张扬 83

“重边主义”的开启与传播 84

三、中国现代筹边观 86

1.新中国边备观念变化的时代背景 86

人民当家做主形成了新的国家观念 86

美苏争霸对中国边备观的影响 88

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筹边观的影响 89

2.中国现代筹边观的发展变化 91

建国初期以两大阵营划线的筹边观 91

“左”的思想指导下筹边观“泛政治化” 92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筹边观的成熟与发展 94

3.对中国现代筹边观的价值评说 95

由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转化 95

由平面边疆理念向立体边疆理念转化 97

由地理边疆理念向战略边疆理念转化 98

第三章 疆域 102

一、中国古代疆域 102

1.国家起源与古代疆域 103

夏朝的建立与疆域理念 103

商周的民族迁徙与疆域扩大 103

秦汉的疆域范围 104

2.古代疆域规模的盈缩变化 10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规模 106

隋唐五代时期的疆域规模 107

宋辽金夏时期的疆域规模 109

元明至清前期的疆域规模 111

3.中国古代疆域的特征 113

古代疆域的奠基性特征 113

古代疆域的辽阔性特征 113

古代疆域的历史性特征 114

二、中国近代疆域 115

1.晚清时期的疆域规模 115

世界近代化思潮对中国疆域理念的影响 115

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蚕食与鲸吞 116

晚清疆域范围奠定了中国近代的疆域规模 119

2.北洋政府时期的疆域规模 121

北洋政府卖国政策对疆域的危害 121

列宁政府放弃在华特权的主张未能实现 123

外蒙独立与北部疆域的收缩 125

3.国民政府时期的疆域规模 126

国民政府基本继承了清末的疆域遗产 126

蒋介石忙于反共无暇顾及边疆危机 127

日寇侵华使半壁河山殖民地化 129

抗日战争的胜利保证了中国疆域的基本完整 130

4.中国近代疆域的特征 132

近代疆域的失地性特征 132

“国家转型”的民族性特征 133

“领土完整”的主权性特征 134

“屡遭变故”的反侵略特征 136

三、中国现代疆域 138

1.疆域是国家立国的基本要素和发展基石 138

新中国继承了近代中国的疆域遗产 138

新中国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140

新中国的行政着重面与疆域规模 140

2.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最基本的象征 141

中国的主权独立建立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 141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42

“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地位 143

3.中国现代疆域理念的发展与进步 145

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理念 145

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 146

“一国两制”的理念 147

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理念 150

4.中国现代疆域的特征 150

疆域的庄严性特征 150

疆域的不可分割性特征 152

疆域的不可侵犯性特征 152

追求大一统的现实性特征 154

第四章 边界 156

一、中国古代国家边界 156

1.古代国家边界的模糊性与相对确切性 156

古代国家“有边无界”的普遍原因 156

古代国家的内治性与国土范围的确切性 158

古代国家的依存保守性与边界模糊性 159

2.中国古代王朝边界认识的误区 161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识误区 161

“内诸夏外夷狄”的认识误区 162

“君子不治夷狄”的认识误区 164

3.中国古代王朝边界的移动变化 165

国家统治中心区域起源于黄河流域 165

开疆拓土使长江流域拓展进国家统治中心区域 166

古代王朝国家边界延展到漠北、辽东、岭南和西域地区 168

古代王朝国家与周边国家的边界传统习惯线 171

4.中国古代王朝边界的共同特征 177

古代王朝边界的历史性特征 177

古代王朝边界的传统性特征 178

古代王朝边界的习惯性特征 179

二、中国近代国家边界 182

1.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确切国界的普遍原因 182

资本主义兴起对民族国家的催生 182

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导致了国家边界的产生 183

主权观念的形成必然以条约形式明确国界 184

2.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边界内移的影响 185

日本侵华对中朝近代边界条约的影响 185

沙俄侵华对中俄近代边界内移的影响 186

英俄瓜分帕米尔对中阿边界划分的影响 188

“印度中心论”对中国与南亚国家边界的影响 189

英国侵华对中缅边界划分的影响 193

法国侵华对中越和中老边界划分的影响 194

边界内缩造成1/4国土沦丧 195

3.中国近代边界的共同特征 196

边界划分的契约性特征 196

边界条约的不平等特征 197

边界内缩的屈辱性特征 198

三、中国现代国家边界 199

1.中国与相邻国家陆地划界的成果与经验 199

中国与12个相邻国家正式签订边界条约 199

中国与相邻国家陆地划界取得的主要成果 204

中国与相邻国家陆地划界积累的主要经验 206

2.陆地边界遗留问题及其应对思路 207

中印边界争端与应对思路 207

中国与不丹未能正式划界与解决前景 209

陆地边界管理出现的新问题与应对办法 210

3.海空边界面临的形势及其应对思路 211

中越北部湾划界成功的重大意义 211

中国与8个海洋毗邻国家存在着海洋划界的争端 214

解决海洋争端的应对思路 215

空疆管制的复杂性及其应对办法 217

4.中国现代边界的共同特征 219

现代边界符合国际法学特征 219

现代边界的主权宣示特征 220

现代边界的领土完整标志性特征 221

第五章 周边关系 223

一、中国古代周边关系 223

1.中国古代周边思想 223

“华夷之辨”对边疆部族关系的影响 223

“怀德致远”对藩属国关系的影响 225

“协和万邦”对对外开放的影响 227

2.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230

古代中国与东北亚诸邻的交往 230

古代中国与中亚诸邻的交往 232

古代中国与南亚诸邻的交往 234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诸邻的交往 237

3.中国古代周边关系的特征 240

“止戈为武”的和平特征 240

“大而不霸”的文化特征 242

“和而不同”的体制特征 243

“居中驭外”的策略特征 245

二、中国近代周边关系 246

1.中国近代周边思想发生变化 246

“夷夏之变”对周边关系的影响 246

“宗藩之变”对周边关系的影响 248

“中外观念”之变对周边关系的影响 249

2.近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251

东北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 251

中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 253

南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 254

东南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 257

3.中国近代周边关系的特征 258

“唇亡齿寒”的危机特征 258

“辅车相依”的民族特征 259

“相互支持”的民主革命特征 260

三、中国现代周边关系 261

1.中国现代周边观念与周边格局的变化 261

“一边倒”与“一大片”观念对周边关系的影响 261

睦邻友好观念对周边形势的影响 263

中国周边格局的实质 264

2.现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265

东北亚诸邻的对华关系 265

中亚诸邻的对华关系 266

南亚诸邻的对华关系 267

东南亚诸邻的对华关系 269

3.中国现代周边关系的特征 271

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 271

和平共处的大局特征 272

合作共赢的开放特征 273

第六章 边政 275

一、中国古代边政 275

1.古代的边政观念 276

“天下共主”的大中华观念 276

“边缘”与“中心”联动的内治性观念 277

“王霸互用”的“经权”策略观念 279

“重防卫轻开发”的经略观念 281

2.古代的边政政策 282

实边政策 282

和亲政策 282

羁縻政策 285

互市政策 287

屯垦政策 289

3.古代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 291

“因俗因宜”的边疆统治制度 291

“拓边安边”的齐边制度 293

“恩威并用”的管理机构 295

4.古代边政的特征 297

“轻重有序”的内政特征 297

专制主义的体制特征 299

“夷夏分治”的民族特征 300

二、中国近代边政 301

1.近代的边政观念 302

“睁眼看世界”的边政观念 302

“中外大防”的边政观念 303

“共赴国难”的边政观念 304

“安内攘外”的边政观念 306

2.近代的边政政策 307

“内外兼顾”的政策 307

“海陆并重”的政策 308

“改土归流”的政策 309

“封边控边”的政策 310

3.近代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 311

晚清政府对边政的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 311

北洋政府对边政的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 312

国民政府对边政的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 313

4.近代边政的特征 315

近代边政的废弛性特征 315

近代边政的危机性特征 316

近代边政的反侵略特征 318

三、中国现代边政 319

1.现代的边政观念 320

边疆特殊观念 320

边疆发展观念 321

民族团结观念 322

安全防卫观念 323

2.现代边政的政策法规体系 324

现代边政政策法规体系的目标和出发点 324

现代边政政策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325

贯彻现代边政政策法规的指导原则 327

3.现代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 328

建国初期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 328

“左”的思想指导下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 329

改革开放以来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 330

4.现代边政的特征 332

坚持以经济为基础的发展特征 332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特征 333

坚持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管理特征 333

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维稳特征 334

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维权特征 335

第七章 边务 337

一、中国古代边务 337

1.古代边务的性质 337

古代边务的理藩性 337

古代边务的内属性 339

古代边务的行政性 340

2.古代边务的范围和则例 342

民族宗教上层会盟与朝贡 342

驿站管理与烽燧传信 344

盐铁稽查与互市贸易 347

3.古代边务管理的特征 351

古代边务管理的军机性特征 351

古代边务管理的事务性特征 352

古代边务管理的封疆性特征 353

二、中国近代边务 355

1.近代边务的性质 355

近代边务的国务性 355

近代边务的周边性 356

近代边务的国防性 358

2.近代边务管理的变化 359

清朝后期边务管理的变化 359

北洋政府边务管理的变化 365

国民政府边务管理的变化 370

3.近代边务管理的特征 375

边务管理的屈辱性特征 375

边务管理的复杂性特征 376

边务管理的松弛性特征 377

三、中国现代边务 379

1.现代边务的性质 379

现代边务是国家治边的行政行为 379

现代边务是国家处理周边事务的涉外行为 381

现代边务是国家维护主权的防卫行为 382

2.现代边务管理的职能 383

边境保卫 383

边境会谈 384

边境地区管理 385

出入境管理 388

检验检疫 389

3.现代边务管理的原则 390

依法治边的原则 390

国家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391

服务大局的原则 392

各方齐抓共管的原则 393

4.现代边务管理的特征 393

主权与治权相统一的特征 393

内务和外务相联系的特征 394

民务和军务相结合的特征 395

第八章 边防 397

一、中国古代边防 397

1.古代王朝的边防体制 397

“尊王攘夷”的军事制度 397

“内外相维”的国防大势 399

“防夷变夏”的边防实质 400

“因险置塞”的边防布局 402

2.古代王朝的边防格局 403

夏商周时期的边防格局 403

秦汉王朝的边防格局 405

魏晋南北朝的边防格局 407

隋唐五代的边防格局 409

宋辽金元的边防格局 410

明代与清前期的边防格局 412

3.古代边防的突出特征 414

“镇边稳内”的特征 414

“和战相间”的特征 415

“重北轻南”的特征 416

“陆主海从”的特征 418

二、中国近代边防 419

1.近代中国边防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 419

近代世界的国际变局 419

中国近代国防重心的下移 420

海防与塞防的争论 422

2.近代中国的边防格局 423

“中外之防”的开端 423

晚清时期的边防格局 42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边防格局 425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边防格局 427

3.近代边防的显著特征 429

落后挨打的被动特征 429

外防为主的体制特征 431

海陆并重的防御特征 433

三、中国现代边防 435

1.中国现代边防制度的确立 435

从旧式边防制度向人民边防制度的转变 435

从旧式治安功能向多样化功能转变 437

从受人欺辱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438

2.新中国的边防体制 439

新中国建立后边防体制的五次调整 439

现行边防体制的性质 441

现行边防体制的特征 443

3.新中国边防建设的指导原则 445

独立自主的涉外原则 445

积极防御的军事原则 446

统一领导分别指导的管理原则 447

军警民联防的原则 449

4.中国现代边防态势 449

中国现代陆防 449

中国现代海防 451

中国现代空防 453

5.中国现代边防的发展趋势 454

由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向拓展国家安全利益创新发展 454

由传统军事形态向信息化建设为主的方向发展 456

由区域平面防卫向全域立体防卫的方向发展 457

由内部管控向开放有序促进和平的方向发展 458

第九章 边民社会 461

一、古代边民社会 461

1.古代边民的民族结构 462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462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 464

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465

2.古代边民的宗教信仰 468

本土宗教的起源与演变 468

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 469

历代王朝的宗教政策 474

3.古代边民对缔造祖国所做的贡献 476

古代边民对东北边疆的开发 476

古代边民对华北边疆的开发 476

古代边民对西北边疆的开发 477

古代边民对西南边疆的开发 478

古代边民对东部海疆的开发 480

4.古代边民社会的基本形态 481

皇权主义的政治形态 481

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形态 483

内向凝聚的意识形态 485

二、近代边民社会 486

1.列强侵华背景下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化 486

晚清政府的媚外方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486

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与民族矛盾的激化 487

国民政府的抗日方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489

2.列强打着宗教幌子对华文化侵略 491

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化侵略活动 49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493

宗教矛盾对边疆危机的进一步激化 494

3.近代边疆危机中边民的反侵略反分裂斗争 496

东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 496

华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 497

西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 497

西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 499

东部海疆人民的反抗斗争 501

4.近代边民社会的基本形态 502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502

停滞不前的经济形态 503

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505

三、现代边民社会 507

1.中国现代边民的民族构成 508

解放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508

民族区域自治与共治 509

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 512

2.中国现代边民的宗教信仰 513

宗教信仰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513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515

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局面 518

3.现代边疆经济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520

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520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522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 524

4.现代边民社会的基本形态 525

跨越式发展的社会形态 5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 5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528

跋论 530

主要参考文献 551

后记 555

附图 558

附图一:东部海疆示意图 558

附图二:东北边疆示意图 559

附图三:华北边疆示意图 560

附图四:西北边疆示意图 561

附图五:西南边疆示意图 562

附图六:华南边疆示意图 5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