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通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继兴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35770053
- 页数:872 页
第一部 中国针灸学史 3
第一篇 针灸疗法的起源 3
第一章 砭石疗法 3
一、砭石疗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起源 3
(一)旧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 3
(二)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 5
二、砭石疗法发展的主要过程 6
(一)由砭石到针的应用 6
(二)砭石和针的并用 7
三、砭石的名称 8
四、砭石的用途 11
(一)打击 11
(二)出血 11
(三)溃脓 12
(四)泻水 12
(五)熨法 12
(六)按摩及其他 14
五、砭石的形态 14
(一)砭石形态的主要特征 14
(二)发掘出土的砭石实物 15
(三)民间流传的砭石实物 17
六、砭石的产地和加工 17
七、砭石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8
(一)适应证 18
(二)禁忌证和禁忌事宜 19
八、有关砭石治疗的理论 20
九、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考 21
(一)用于熨法的砭石 22
(二)用于按摩的砭石 23
(三)用于切割痈脓、刺泻瘀血的砭石 23
(四)用于叩击体表的砭石 24
十、商墓(台西村)出土的砭镰 25
第二章 灸法 29
一、用火治疗 29
二、最早的熨法和灸法 29
(一)灸和熨的名称 29
(二)灸和热熨的应用 30
三、灸的方法和材料 31
(一)各种取火法 31
(二)艾叶 32
四、灸疗理论的建立 33
第三章 九针和针法 34
一、金属针的起源 34
(一)铜针 34
(二)铁针 35
二、九针的名称和形态 36
(一)九针的名称 36
(二)九针的形态 36
三、九针的用法和主治 37
(一)九针的用法 37
(二)九针的主治 38
四、针法的进一步发展 40
(一)毫针的应用 40
(二)针法、灸法的统一化 41
第四章 殷商以前的针灸学史迹 41
一、传说中的针灸学家 41
二、甲骨文字中所反映的针灸疗法 42
第二篇 周秦时期的针灸学 44
第五章 概述 44
一、历史特点 44
二、医事制度和教育 45
三、著名的医家 45
1.医缓和医和 45
2.秦越人 46
3.伯乐 47
4.扁鹊弟子 47
四、《黄帝内经》以前的医书 48
(一)仅有存目或佚文的古医书 48
(二)出土古医书 49
五、帛书《脉法》(甲、乙本) 50
六、《足臂十一脉灸经》 51
七、《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丙本) 51
八、《五十二病方》 53
九、《黄帝内经》的撰写和形成 53
十、《灵枢》中的针灸疗法 56
十一、《素问》中的针灸疗法 58
十二、《黄帝内经太素》中的针灸疗法 60
十三、《黄帝八十一难经》 61
〔附〕托名上古医家的针灸书 63
第六章 脏腑及经络学说 64
一、脏腑学说的形态学及功能学基础 64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65
(一)脉的早期概念及不同脉的名称 65
(二)由足臂十一脉系统到阴阳十一脉系统 65
(三)“经脉”一称的出现及十二经脉系统 66
(四)奇经八脉 67
(五)络脉及其支别 68
第七章 针灸“气穴” 69
一、“气穴”的名称、分类和取法 69
(一)“气穴”的名称和数目 69
(二)“气穴”的分类方法 70
(三)“气穴”形成的历史阶段 73
(四)取穴体位和骨度法 74
二、常用要穴的整理 74
(一)脏俞和腑俞 74
(二)背俞和募穴 76
(三)“八会”穴 76
(四)热俞和水俞 77
(五)其他常用要穴 79
第八章 针灸方法 80
一、刺针的工具和方式 80
(一)刺针的工具、深度和留针时间 80
(二)各种刺针方式 83
二、用针的一般手法 86
(一)进针和拔针 86
(二)各种手法 87
三、针的补泻 88
(一)补泻的意义 88
(二)开合补泻 88
(三)迎随补泻 89
(四)呼吸补泻 90
(五)其他补泻法 90
四、禁针事项 91
五、灸法 93
第九章 针灸理论 94
一、应用针灸的原则 94
二、补泻学说和取穴规律 96
三、针灸的适应范围和有关机制问题 97
第十章 针灸治疗和预防 98
一、内科适应证 98
(一)脏腑、经络病候 98
(二)其他内科类的病候 103
二、内科以外的适应证 107
(一)外科适应证 107
(二)妇科和儿科适应证 107
(三)五官科适应证 108
三、针灸禁忌 109
四、针灸预防 110
第十一章 马王堆出土医书中的针灸疗法 110
一、砭法的应用 110
二、灸法的应用 111
(一)《天下至道谈》中的灸法 111
(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灸法 111
(三)《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灸法 111
(四)《脉法》中的灸法 111
(五)《五十二病方》中的灸法 112
第十二章 汉墓出土的木质针灸人 113
一、针灸木人出土后的情况 113
二、针灸木人经脉系统的时代及地点背景 114
三、针灸木人经脉系统的构成 115
(一)针灸木人经脉的名称和数目 115
(二)针灸木人经脉系统的本脉和支脉 116
四、针灸木人经脉流注的方向 118
(一)先秦医籍中有关经脉流注方向的各种意见 118
(二)确定针灸木人经脉流注方向的依据 120
五、针灸木人手三阴脉的循行路径 121
(一)手太阴脉 122
(二)手厥阴脉 122
(三)手少阴脉 122
六、针灸木人手三阳脉的循行路径 123
(一)手阳明脉 123
(二)手少阳脉 124
(三)手太阳脉 124
七、针灸木人足三阳脉的循行路径 124
(一)足阳明脉 125
(二)足少阳脉 125
(三)足太阳脉 126
八、针灸木人督脉的循行路径 127
九、针灸木人和先秦医籍中经脉学说的比较 129
(一)针灸木人和先秦医籍的共同点 130
(二)针灸木人和先秦医籍的异点 130
十、针灸木人经脉学说渊源的考察 134
(一)从针灸木人的支(络)脉追溯先秦时期经络名称的论述 134
(二)《黄帝明堂经》的三阳络穴和针灸木人手三阳脉交会处相符 137
(三)针灸木人的督脉在《庄子》书中已记有其名 137
(四)经脉学说的主要演化过程 138
十一、小结 139
第三篇 两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 144
第十三章 概述 144
一、历史特点 144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 145
(一)医学界概况 145
(二)针灸疗法概况 145
(三)医事制度、教育和流派 146
(四)汉代画像石上的行医针砭图 147
(五)我国针灸学向亚洲地区的传播 148
第十四章 著名的医家 149
一、前汉医家 149
1.淳于意师徒 149
2.高期和王禹 151
3.封君达和修氏 151
4.涪翁和程高 151
二、后汉医家 152
1.郭玉 152
2.张机 152
3.华佗 153
4.樊阿 154
三、三国医家 154
1.吕广 154
2.曹翕 155
3.王熙 156
4.《针灸甲乙经》的撰者皇甫谧 156
第十五章 针灸学著作 160
一、《黄帝明堂经》 160
(一)《黄帝明堂经》的历史价值 160
(二)《黄帝明堂经》的各种传本和佚文 162
二、早期针灸学著作 164
1.《黄帝中诰孔穴图经》 164
2.《扁鹊针灸经》 165
3.《黄帝针灸虾蟆忌》 166
4.《仓公(灸)法》和《涪翁针经》 168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著作 168
1.《枕中灸刺经》 168
2.《曹氏灸经》和《黄帝明堂偃侧人图》 169
3.《玉匮针经》和《募腧经》 170
四、《针灸甲乙经》 171
(一)《针灸甲乙经》的编辑蓝本和流传过程 171
(二)《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173
五、针灸图的产生 175
六、其他医学著作 176
1.《仓公诊籍》 176
2.《中藏经》 176
3.《内视》 177
4.《伤寒论》 178
5.《金匮要略》 179
6.《金匮玉函经》 180
7.《张仲景方》 180
8.《治百病方》 180
9.《脉经》 180
10.《黄帝众难经》 182
〔附〕张仲景医著中的针灸疗法原文 182
第十六章 经络和孔穴 187
一、经络学说的发展 187
二、孔穴的名称、数目和取法 189
(一)孔穴的名称和数目 189
(二)《黄帝明堂经》以外的新孔穴 190
(三)《黄帝针灸虾蟆忌》中针灸的穴名和部位 191
(四)《针灸甲乙经》一书中的孔穴分类法 191
(五)取穴尺度的多种学说 192
(六)其他 194
〔附〕汉代前后医学文献中取背部俞穴的不同学说对照 194
第十七章 针灸方法 196
一、针法 196
(一)针的质地和名称 196
(二)刺针技术 196
(三)刺针方式 197
二、灸法 197
三、针灸禁忌 199
第十八章 针灸治疗 202
一、内科适应证 202
(一)外感热病 202
(二)内脏疾患 203
(三)神经、肌肉和关节疾患 204
(四)内科杂病 205
二、其他各科适应证 206
(一)外科适应证 206
(二)妇产科适应证 206
(三)儿科适应证 207
(四)五官科适应证 207
三、针灸禁忌和针灸预防 207
第四篇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针灸学 209
第十九章 概述 209
一、历史特点 209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 210
(一)医学界概况 210
(二)针灸疗法概况 211
(三)我国针灸学在亚洲的影响 211
第二十章 著名的医家 213
一、晋代医家 213
1.葛洪 213
2.鲍靓 214
3.范汪 214
4.支法存 214
5.于法开 215
6.陈延之 215
7.陶弘景 215
8.徐熙 215
9.徐秋夫 216
二、南北朝医家 216
1.徐道度和徐叔向 216
2.徐文伯 217
3.徐成伯 217
4.徐嗣伯 217
5.徐之才 217
6.秦承祖 217
7.王纂 218
8.李亮、李元孙、李修和李天授 218
9.崔彧、崔景哲、崔率豪、赵约和郝文海 219
10.周澹、阴贞、李潭、周驴和周驹 219
11.程天祚 219
12.李密 219
13.马嗣明 220
14.脚肿医 220
15.释道丰、释道兴、僧匡和僧深 220
16.德贞常、苏孝澄、宋侠、姚僧垣和谢士泰 220
17.徐悦、殷元、谢氏和张子存 221
18.慧龙 221
第二十一章 针灸学著作和针灸图 221
一、现存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针灸书目 222
(一)针灸学专书存目 222
(二)各科医书中的针灸学著作存目 224
1.医方类著作 224
2.兽医类著作 224
二、针灸学专书和针灸图 225
1.古代针灸学著作的整理注释 225
2.《偃侧杂针灸经》 225
3.《(秦承祖)明堂图》 226
4.《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 227
5.《针灸黄疸法并三人图》 227
6.《岐伯灸经》 227
7.《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 228
8.《灸经图》 228
9.《(亡名氏)灸经》 228
10.《僧匡针灸经》 228
11.《背输度量法》 229
12.《扁鹊针灸经》 229
13.《德贞常方》 230
14.《(程天祚)针经》和《(程天祚)灸经》 230
15.《针灸要抄》 230
16.《明堂针灸图》 230
17.《产经·妊娠十月经脉图》 230
18.《马经孔穴图》 231
三、医学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31
1.《玉函方》 231
2.《肘后备急方》 232
3.“(葛仙翁)灸诸发”刻石 233
4.《范汪方》 234
5.《申苏方》 234
6.《徐文伯药方》、《徐嗣伯药方》和《落年方》 234
7.《秦承祖药书》 234
8.《僧深药方》 235
9.《效验方》 235
10.《小品方》 236
11.《集验方》 236
12.《龙门药方》 237
13.《救急单验方》 238
14.《删繁方》 238
15.《新录方》 238
16.《德贞常方》 239
17.《经心录》 239
18.师道兴《治疾方》碑文 239
19.《苏孝澄疗白虎病方》 240
四、妇产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40
1.《素女经》 240
2.《产经》 240
五、儿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41
1.《刘氏小儿方》 241
2.《颅囟经》 242
六、外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42
《刘涓子鬼遗方》 242
七、眼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42
1.《龙树菩萨眼论》 242
2.《天竺经论眼》 243
八、兽医学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43
1.《伯乐针经》 243
2.其他非兽医著作中的兽医针灸 243
第二十二章 经络和孔穴 244
一、经络学说 244
二、孔穴学的发展 244
(一)取穴标准 244
(二)新孔穴 245
1.已定有穴名的新穴 245
2.尚未定名的新穴 246
3.以经脉名称作为穴名的新穴 248
(三)不同学派的取穴方法 248
1.各背腧穴位置相当脊椎高度的异说 248
2.各背腧穴去脊部正中线的距离 250
3.佚名《金腾灸经》一书中的折量取背部脏腑腧穴法 250
(四)取穴原则 250
第二十三章 针灸方法 251
一、针法 251
二、灸法 252
(一)灸法的应用 252
(二)灸法的新种类 254
(三)灸法理论 254
三、针灸禁忌 255
第二十四章 针灸治疗 256
一、内科适应证 256
(一)外感热病类 256
(二)内脏疾患 256
(三)精神、神经病 257
(四)内科杂病 260
二、其他各科适应证 260
(一)外科适应证 260
(二)妇产科和儿科适应证 261
(三)五官科适应证 261
三、兽医针灸 262
第五篇 隋唐五代时期的针灸学 263
第二十五章 概述 263
一、历史特点 263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 264
(一)医学界概况 264
(二)医学制度和教育 264
(三)针灸疗法概况 266
第二十六章 著名的医家 267
一、隋代医家 267
1.巢元方 267
2.全元起 267
3.北山黄公 267
4.梅文枚 267
5.殷元 267
二、唐代医家 267
1.杨上善 267
2.杨玄操 268
3.魏孝澄 268
4.甄权 268
5.甄立言 268
6.孙思邈 268
7.崔知悌 269
8.苏敬 269
9.吴升 269
10.王勃 269
11.张文仲 269
12.孟诜 270
13.苏游 270
14.李洞元 270
15.秦鸣鹤 270
16.狄仁杰 270
17.神素师 270
18.王焘 271
19.王冰 271
20.陈藏器 271
21.刘禹锡 271
22.薛弘庆 271
23.王超 271
24.朱遂 272
25.姚和 272
26.梁革 272
27.马哈也那 272
28.王方庆 272
29.元希声 272
30.徒都子 272
31.刘氏 272
32.姜生 272
三、五代医家 273
义宗 273
第二十七章 学术著作 273
一、隋唐前后的针灸学书目 273
(一)《七录》中的针灸书目 273
(二)《隋书·经籍志》中的针灸书目 274
(三)《旧唐书·经籍志》中的针灸书目 275
(四)《新唐书·艺文志》中的针灸书目 275
(五)其他唐宋时期文献中的针灸书目 276
1.后汉三国文献 276
2.唐代文献 276
3.宋代文献 276
4.日本古文献 276
二、古医籍的隋唐注本 277
(一)《素问》注本 277
(二)《灵枢》注本 277
(三)《黄帝内经太素》注本 277
(四)《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本 278
(五)《黄帝明堂经》注本 278
(六)《针灸甲乙经》注本 279
三、针灸专书和针灸图著作 279
(一)传世古医书中有佚文或佚目者 279
1.《针经十二人形图》 279
2.《明堂灸经》 279
3.《小儿明堂灸经》 280
4.《灸经四十五人形图》 280
5.《黄帝明堂(上、下)经》 280
6.所谓《铜人针灸经》 281
7.《针灸经脉图》 281
8.《骨蒸病灸法》 281
9.《点烙三十六黄经》 283
10.江宁府紫极观石碑 284
11.《十二经筋图》 284
12.《针经抄》 284
13.《新撰明堂图》 285
14.《明堂人形图》 285
15.《明堂三人图》 285
16.《杨玄操灸经》 286
17.《雷氏灸经》 286
18.《朱遂明堂经》 286
19.《百病针灸》 286
20.《小儿惊痫灸法并图》 286
21.《针灸黄疸法并图》 286
22.《灸背部五穴图》 287
23.《明堂十二经脉人图》 287
24.《山眺针灸经》 287
25.公孙克《针灸经》 288
(二)出土古医书中有残文或图者 288
1.《灸法图》及其残卷复原图 288
〔附〕S.6168和S.6262(《灸法图》)的原文 289
2.《新集备急灸经》甲本 292
3.《新集备急灸经》乙本 293
〔附〕P.6275(《新集备急灸经》)正面(甲本)和背面(乙本)的原文 293
4.《灸经明堂》 296
5.《人神流注》 296
〔附〕P.3274《人神流注》的原文 297
6.《黄帝明堂经》 297
〔附〕ⅡⅩ-286(《黄帝明堂经》)的原文 297
7.《亡名氏灸法》 298
8.《针灸节抄》 298
〔附〕65TAM42:48《针灸节抄》的原文 298
四、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299
1.《千金要方》 299
2.《千金翼方》 301
3.《外台秘要方》 302
五、已佚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306
1.《新录单要方》 306
2.《梅师方》 306
3.《古今录验方》 307
4.《崔氏纂要方》 307
5.《随身备急方》 307
6.《救急方》 308
7.《救急单验方》 308
8.《必效方》 308
9.《近效方》 308
10.《开元广济方》 308
11.《贞元集要广利方》 309
12.《传信方》 309
13.《兵部手集方》 309
14.《医门方》 309
15.《极要方》 309
16.《玄感方》 309
六、出土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310
1.《明堂五脏论》 310
2.《亡名氏脉经第二种》 310
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311
4.《杂疗病药方》 311
5.《唐人选方第一种&乙卷》 312
6.《黑帝要略方》 312
7.《单药方》 312
8.《不知名医方第三种》 312
9.《不知名医方第四种》 313
10.《不知名医方第五种》 313
11.《不知名医方第八种》 313
12.《不知名医方第九种》 313
13.《不知名医方第十种》 314
14.《不知名医方第十三种》 315
15.《不知名医方第十六种》 315
七、其他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316
1.《诸病源候论》 316
2.《延年秘录》 318
3.《三家脚气论》 319
4.《膜外气方》 319
5.《子母秘录》 319
6.《刘氏小儿方》 319
7.《众童延龄至宝方》 319
8.《疗齿方》 320
9.《本草拾遗》 320
10.《千金月令》 320
第二十八章 经络和孔穴 320
一、经络学说 320
(一)经脉的分类 320
(二)孔穴的作用、穴名的含义和取穴法 321
(三)取穴时的寸法标准 322
二、新孔穴 322
(一)有穴名的新穴 323
1.头颈部 323
2.胸部 323
3.腹阴部 323
4.背部 324
5.上肢部 325
6.下肢部 325
7.仅记穴名未记部位的新穴 326
(二)只记有部位的新穴 326
1.头部 326
2.胸部 328
3.腹部 328
4.背部 329
5.上肢部 331
6.下肢部 332
(三)折量法所取的经穴 333
1.头部 333
2.胸腹部 334
3.背部 334
4.四肢部 335
5.崔氏四花穴 335
6.道士灸骨蒸穴 336
(四)《点烙三十六黄经》所记的新穴 338
三、经脉名穴、组穴和无定位穴 339
(一)经脉名穴 339
1.以三阴、三阳脉命名的穴 339
2.以手三阳脉命名的穴 339
3.以手三阴脉命名的穴 339
4.以足三阳脉命名的穴 339
5.以足三阴脉命名的穴 340
6.以奇经脉命名的穴 340
(二)组穴 340
1.治疗风寒病的组穴 340
2.治疗神志病的组穴 341
3.治疗其他疾病的组穴 341
(三)无定位穴 342
四、《灸经图》和《新集备急灸经》中穴名和穴位的考证 342
(一)头部腧穴 342
(二)前躯干部腧穴 345
(三)后躯干部腧穴 346
(四)上肢部腧穴 348
(五)下肢部腧穴 350
(六)出土残卷与传世针灸古籍的腧穴比较 352
1.属于敦煌针灸图与传世针灸古籍穴位全同的腧穴 352
2.属于敦煌针灸图与传世针灸古籍穴位不同的腧穴 353
3.属于有疑待考的腧穴 353
(七)出土针灸残卷中特有腧穴的价值 353
1.具有早期穴名特征的腧穴 353
2.属于不同流派的腧穴 354
第二十九章 针灸方法 357
一、针法 357
(一)刺针工具 357
(二)刺针方式 357
(三)刺针的要求和一般手法 358
(四)针法补泻 359
(五)锋针的应用 360
(六)火针的应用 360
(七)针灸法的作用 360
二、灸法的效果、原料和方法 361
(一)灸法的效果 361
(二)艾的选用及其代用品 361
(三)灸法操作 361
三、灸法的种类 363
(一)直接灸法 363
(二)间接灸法 363
1.单方药饼的间接灸法 363
2.复方药饼的间接灸法 364
3.药片成药块的间接灸法 364
4.药碗的间接灸法 365
(三)药物艾卷灸法 365
(四)药物冷灸法 365
四、针灸禁忌 365
(一)禁忌部位和主治 365
(二)人神禁忌 366
第三十章 针灸治疗 366
一、内科适应证 366
(一)外感热病 366
(二)脏腑病 367
(三)循环系统疾病 367
(四)呼吸系统疾病 367
(五)消化系统疾病 368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68
(七)神经系统疾病 369
(八)内科杂病 369
二、其他各科适应证 370
(一)外科疾病 370
(二)妇科疾病 370
(三)儿科疾病 371
(四)五官科疾病 371
三、针灸预防 371
第六篇 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 373
第三十一章 概述 373
一、历史特点 373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 373
(一)医学界概况 373
(二)医事制度和教育 374
(三)针灸疗法概况 375
第三十二章 著名的医家 377
一、北宋医家 377
1.王怀隐 377
2.王惟一 377
3.嘉祐某医 377
4.李明甫 377
5.曹居白 377
6.屠光远 378
7.许希 378
8.史堪 378
9.刘元宾 378
10.钱乙 378
11.庞安时 378
12.王贶 379
13.某太医 379
14.章迪 379
15.章济 379
16.孙用和 379
17.孙兆和孙奇 379
18.张存 379
19.申甫 379
20.石藏用 380
21.叶余庆、潘琪和僧仲闻 380
22.席延赏 380
23.王处明 380
24.吴复圭 380
25.吴简 380
26.杨介 381
27.朱肱 381
28.王通 381
29.范子默 381
30.赵道人 381
31.某道士 382
32.张某 382
33.壶仙翁 382
34.徐德占 382
35.王纂 383
36.曾若虚 383
37.丁德用 383
38.虞庶 383
39.杨康侯 383
40.许叔微 383
二、辽代医家 383
三、南宋医家 384
1.沈好问 384
2.刘防 384
3.洪遵 384
4.王执中 384
5.宋彦举 384
6.丘经历 384
7.范九思 385
8.程约 385
9.王克明 385
10.张济 385
11.闻人耆年 385
12.庄绰 385
13.陈自明 386
14.严用和 386
15.东轩居士 386
16.郭雍 386
17.吴彦虁 386
18.郭坦 386
19.刘党 386
20.徐梦符 386
21.窦材 387
22.某草泽医 387
23.俞山人 387
24.某老媪 387
25.黄士直 387
26.徐文中 387
27.祝定 387
28.张总管 388
29.公孙克 388
30.颜齐 388
31.钱梦符 388
32.黄汉忠 388
四、金朝医家 388
1.马钰 388
2.何若愚 388
3.窦默 389
4.李庆嗣 389
5.王开 389
6.阎明广 389
7.李浩 389
8.李元 389
9.张从正 390
10.张元素 390
11.刘完素 390
12.李杲 390
13.朱震亨 391
五、元代医家 391
1.沈好问 391
2.罗天益 391
3.黄子厚 392
4.徐文中 392
5.窦桂芳 392
6.滑寿 392
7.西方子 392
8.忽公泰 392
9.鲍同仁 392
10.张璧 393
11.姚良 393
12.葛乾孙 393
13.吴宣 393
14.黄士直 393
15.祝定 393
16.王国瑞 393
17.胡元庆 393
18.杜思敬 394
19.郁德之和郁继善 394
20.王宗泽 394
21.郭忠 394
第三十三章 针灸铜人 394
一、天圣铜人的创制 394
二、国内流传的天圣铜人的变迁 395
(一)南宋时期 395
(二)元代时期 395
(三)明代时期 396
三、传入日本的天圣铜人的变迁 397
四、天圣铜人的形象构造特点 397
(一)铜人的造型特征 397
(二)铜人的骨度法和经穴、经脉 399
(三)铜人的脏腑和骨骼 400
(四)用铜人进行试针 400
(五)历史文献的考察 401
五、两具天圣铜人的流传略表 401
(一)流传于国内的一具铜人的演变 401
(二)流传于日本的一具铜人的演变 401
第三十四章 人体解剖图和经脉经穴图 402
一、人体解剖图 402
1.《欧希范五脏图》 402
2.《玄(元)门脉诀内照图》 403
3.《存真图》 404
4.《内外二景图》 405
二、经脉经穴图 405
(一)宋代时期 405
1.王惟一《针灸图》 405
2.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中的经脉图 405
3.《明堂针灸图》 406
4.《针灸资生经》插图 406
5.《备急灸法》插图 406
6.《膏育俞穴灸法》插图 407
7.《黄帝明堂灸经》插图 407
8.《手足井荥俞经合原图》 407
9.《任督二脉十二经流注图》 407
(二)金朝时期 407
1.《子午流注针经》 407
2.《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 407
(三)元代时期 407
1.《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407
2.《十四经发挥》中的插图 407
3.《考古针灸图经》 407
第三十五章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铜人图》 408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产生 408
(一)成书年代及其内容 408
(二)在医学上的贡献 409
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版本 409
(一)宋代镂版原刻本 409
(二)宋代石刻 410
(三)宋刻残石拓片之一 410
(四)宋刻残石拓片之二 412
(五)宋刻残石拓片之三 414
(六)宋代其他版本 414
(七)所谓“元代石刻” 414
(八)明代中期以前的三卷本 414
(九)明代石刻 415
(十)关于正统石刻的原形问题 417
(十一)明代正统刻本及其最早的重雕本 418
(十二)明代其他刻本和抄本 419
1.万历壬寅(1602年)刊本 419
2.书林宗文堂刊本 419
3.无名氏刊本 419
4.郑继华刊本 419
5.三多斋刊本 419
6.明抄本 420
7.明代未详本 420
(十三)清代刻本 420
1.清初刊本 420
2.康熙刊本 420
3.雍正刊本 420
4.书业成刊本 420
5.振贤堂刊本 420
6.三多斋刊本之复刻本 421
7.清代的未详本 421
(十四)日本刊本及影印本 421
1.日承应刊本 421
2.日本影印本之一 421
3.日本影印本之二 421
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补注本 421
(一)补注本改编的过程及其内容 421
(二)《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版本考证 423
1.金刊本 423
2.元刊本之一 423
3.元刊本之二 423
4.明刊本 423
5.清刊本之一 423
6.清刊本之二 423
7.民国刊本 423
8.新中国成立后影印本和重订本 423
9.朝鲜刊本 424
10.日本刊本及抄本 424
11.未详本 424
四、《(天圣)铜人图》 426
(一)针灸铜人图的产生 426
(二)《(天圣)铜人图》的流传 426
五、所谓“《铜人针灸经》”的考证 428
第三十六章 学术著作 430
一、针灸学书目 430
(一)《崇文总目辑释》的针灸书目 430
(二)《中兴馆阁书目辑志》的针灸书目 430
(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的针灸书目 430
(四)《通志·艺文略》的针灸书目 430
(五)《郡斋读书志》的针灸书目 431
(六)《郡斋读书后志》的针灸书目 431
(七)《文献通考》的针灸书目 431
(八)《(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元代部分)》的针灸书目 431
(九)《宋史·艺文志》的针灸书目 431
(十)《辽艺文志》的针灸书目 432
(十一)《补辽史艺文志》的针灸书目 432
(十二)《补辽金元艺文志》(元代部分)的针灸书目 432
(十三)《金史艺文略》的针灸书目 433
(十四)《宋国史艺文志辑本》的针灸书目 433
(十五)《补三史艺文志》(辽代部分)的针灸书目 433
(十六)《补元史艺文志》的针灸书目 433
(十七)《千顷堂书目》的针灸书目 434
二、针灸学著作 434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34
2.《膏育俞穴灸法》 435
3.《扁鹊心书》 435
4.《子午流注针经》 435
5.《(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35
6.《针灸资生经》 436
7.《备急灸法》 437
8.《铜人针灸经》 437
9.《子午经》 437
10.《流注指要赋》 437
11.《针经指南》 437
12.《琼瑶发明神书》 437
13.《骑竹马灸法》 437
14.《黄帝明堂灸经》 438
15.《西方子明堂灸经》 438
16.《子午流注针经》 438
17.《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438
18.《针灸杂说》 438
19.《针灸四书》 438
20.《针经节要》 438
21.《针经摘英集》 439
2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439
23.《十四经发挥》 439
24.《十四经穴歌》 439
25.《痈疽神秘灸经》 439
26.《流注指微赋》 439
27.《明堂图》 439
三、已佚的针灸学著作 440
1.《普济针灸经》 440
2.《岐伯灸经》 440
3.《毛彬灸法》 440
4.《庄氏腧穴》 440
5.《明堂玄真经诀》 440
6.《路氏明堂经》 440
7.《明堂针灸图》 440
8.《黄帝明堂经》 441
9.《针灸脉诀书》 441
10.《小儿明堂针灸经》 441
11.《刺法》 441
12.《玄秘会要针经》 441
13.《黄帝针经音义》 441
14.《洞天针灸经》 441
15.《元悟四神针法》 441
16.《(神应)针经要诀》 441
17.《(商元)针经》 441
18.《(颜齐)灸经》 442
19.《外科灸法论粹新书》 442
20.《灸经背面相》 442
21.《流注指微论》 442
22.《(李庆嗣)针经》 442
23.《六十六穴流注秘诀》 442
24.《铜人针经密语》 442
25.《指迷赋》 442
26.《(重注)标幽赋》 442
27.《(王镜潭)针灸全书》 442
28.《增注针经密语》 443
29.《(公孙克)针灸经》 443
30.《经络十二论》 443
31.《杨氏玉龙歌》 443
32.《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443
33.《流注指南》 443
34.《通玄指要赋注》 443
35.《经验针法》 443
36.《黄君针灸图》 443
37.《子午流注通论》 443
38.《樱宁生五脏补泻正要》 443
39.《琼瑶真人八法神针》 444
40.《窦太师标幽赋注》 444
四、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444
1.《太平圣惠方》 444
2.《史载之方》 445
3.《寿亲养老书》和《寿亲养老新书》 445
4.《脚气治法总要》 445
5.《伤寒总病论》 446
6.《伤寒类证活人书》 446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6
8.《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 446
9.《圣济总录》 447
10.《全生指迷方》 448
11.《鸡峰普济方》 449
12.《普济本事方》 449
13.《普济本事方后集》 449
14.《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49
15.《洪氏集验方》 450
16.《卫济宝书》 450
1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50
18.《杨氏家藏方》 450
19.《传信适用方》 450
20.《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50
21.《叶氏录验方》 451
22.《备全古今十便良方》 451
23.《卫生家宝》 451
24.《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451
25.《医说》 452
26.《儒门事亲》 452
27.《阴证略例》 453
28.《妇人大全良方》 453
29.《洗冤集录》 453
30.《脾胃论》 453
31.《严氏济生方》 453
32.《婴儿病症幼幼方论》 454
33.《全婴方论》 454
34.《外科精要》 454
35.《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454
36.《新大成医方》 455
37.《急救仙方》 455
38.《岭南卫生方》 455
39.《澹寮集验方》 455
40.《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 456
41.《风科集验名方》 456
42.《苏沈良方》 456
43.《银海精微》 457
44.《经验秘方》 457
45.《此事难知》 457
46.《济生拔萃》 457
47.《医方大成论》 457
48.《瑞竹堂经验方》 458
49.《永类钤方》 458
50.《外科精义》 458
51.《兰室秘藏》 458
52.《世医得效方》 459
53.《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 459
54.《卫生宝鉴》 459
55.《十药神书》 460
56.《丹溪心法》 460
57.《金匮钩玄》 460
58.《原机启微》 461
59.《续易简方脉论》 461
60.《伤寒百问经络图》 461
五、已佚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461
1.《秘要指迷(方)》 461
2.《王氏方》 461
3.《庄氏家传方》 461
4.《汉东王先生(方)》 462
5.《内外二景图》 462
6.《左右手足井荥俞经合原》 462
7.《任督二脉十二经流注》 462
8.《孔氏家传方》 462
9.《婴孺方》 462
10.《神巧万全方》 463
11.《婴童宝鉴》 463
12.《黄帝经》 464
六、出土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 464
1.《不知名医方第四种》 464
2.《不知名医方第七种》 464
七、其他非医学文献 464
1.《太平广记》 464
2.《琐碎录》 465
3.《揽辔录》 465
4.《水鉴》 465
5.《清异录》 465
6.《修月鲁班经》 465
7.《夷坚志》 465
8.《东坡诗集注》 465
第三十七章 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流派 466
一、子午流注针法 466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 466
(二)贾氏井荥六十首学说 467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提出 467
(四)关于何若愚的时代 467
(五)子午流注针法的继承者 467
二、灵龟飞腾八法 468
(一)灵龟飞腾八法的提出 468
(二)灵龟飞腾八法的主要内容 469
三、灸膏肓穴法 469
四、小儿天钓病灸法 474
五、发背灸法 475
六、骑竹马灸法 475
(一)骑竹马灸法的产生 475
(二)骑竹马灸法的取穴方法 476
七、“太乙神针”法 476
八、骨蒸病灸法 476
第三十八章 新孔穴和针灸方法 477
一、新孔穴 477
(一)庄绰的“奇偶三十九穴” 477
(二)胡元庆的经外奇穴 478
(三)《普济针灸经》的经外奇穴 478
(四)《癸辛杂识》所记的新穴 478
(五)《秘要指迷方》所记的新穴 478
(六)其他新穴 479
(七)取穴法 479
二、针法 479
(一)打针法 480
(二)指针法 480
(三)松针法 480
(四)透刺法 480
(五)火针法 480
(六)出血法 481
三、各种药灸法 481
(一)巴豆灸 481
(二)葶苈子饼灸 481
(三)商陆饼子灸 481
(四)莨菪根灸 481
(五)独头蒜灸 482
(六)葱灸 482
(七)硫黄灸 482
(八)黄连巴豆灸 482
(九)蒜豉乳香灸 482
四、其他灸法和灸疗工具 483
(一)替灸膏 483
(二)外灸膏 483
(三)代灸膏 483
(四)“遇仙”灸 483
(五)硫黄熨法 484
(六)摩擦穴位法 484
(七)灸板 484
第七篇 明清时期的针灸学 485
第三十九章 概述 485
一、历史特点 485
二、医事制度 486
(一)明代时期 486
(二)清代时期 486
三、针灸疗法概况 487
(一)重铸针灸铜人和针灸著作 487
(二)针灸教育 487
第四十章 著名的针灸学家 488
一、明代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 488
1.韦编 488
2.王肯堂 488
3.王宗诰 488
4.过龙 488
5.叶庭芝 489
6.全循义和金义孙 489
7.孙出声 489
8.刘继芳 489
9.吕虁 489
10.庄某 489
11.邵弁 489
12.吴文炳 489
13.吴崐 490
14.吴嘉言 490
15.吴延龄 490
16.李时珍 490
17.李瞻 490
18.李梴 490
19.杨济时 490
20.杨珣 491
21.杨齐颜 491
22.沈子禄 491
23.沈宗学 491
24.张三锡 491
25.张炳良 491
26.张明 491
27.张介宾 491
28.汪机 492
29.陈会 492
30.刘瑾 492
31.陈言 492
32.邱浚 492
33.何大英 492
34.郑晖 493
35.金孔贤 493
36.岳含珍 493
37.祝定 493
38.赵文炳 493
39.赵献可 493
40.姚宏 493
41.姚良 493
42.施沛 494
43.夏英 494
44.诸祚晋 494
45.顾天锡 494
46.高武 494
47.凌云 495
48.凌贞候 495
49.凌千一 495
50.徐凤 495
51.徐自新 495
52.徐廷蛤 496
53.徐春甫 496
54.徐师曾 496
55.徐师鲁 496
56.黄宰 496
57.黄渊 496
58.彭子岁 497
59.彭用光 497
60.葛乾孙 497
61.蒋示吉 497
62.解延年 497
63.翟良 497
64.薛己 498
二、明代未见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 498
1.丁毅 498
2.殳珪 498
3.钱萼 498
4.宁守道 498
5.瞿奉 498
6.丘珏及其子孙 498
7.安如智桑 499
8.孙卓三 499
9.吉兆来父子 499
10.朱之光 499
11.朱澄 499
12.江德泮子孙 499
13.祁嗣箓 499
14.吴通 499
15.吴士龙 500
16.李玉 500
17.李守道 500
18.李原父子 500
19.李德俊 500
20.张祉 500
21.张思 500
22.张存 501
23.张世贤 501
24.宋子京 501
25.陈光远 501
26.陈景魁 501
27.余绍宁 501
28.坦然 501
29.孟熊 502
30.周汉卿 502
31.周文铨 502
32.茅震 502
33.郁继善父子 502
34.郑郊兄弟 502
35.胡田 503
36.洪魁八 503
37.项嗣宗 503
38.姚井 503
39.郝志才 503
40.俞用古 503
41.贺岳 503
42.药三德 503
43.徐迪医家 504
44.徐锦 504
45.徐孟会兄弟 504
46.徐仲宇 504
47.聂莹 504
48.殷榘 504
49.倪守泰 504
50.陶钦臣 504
51.高道者 505
52.凌凤仪 505
53.钱用时祖孙 505
54.黄良佑 505
55.焦蕴稳 505
56.湛池 505
57.蔡正言 505
58.潘韫辉 505
59.潘仁仲 506
三、清代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 506
1.卫侣瑗 506
2.卫朝栋 506
3.孔广培 506
4.孔继溶 506
5.孔蔼如 506
6.王鋆 506
7.王锡鑫 507
8.王广运 507
9.王树愿 507
10.王瀛洲 507
11.王乾 507
12.王爱 507
13.王馨远 507
14.王崇一 508
15.尤乘 508
16.方慎盦 508
17.毋自欺斋主人 508
18.尹丕 508
19.叶广祚 508
20.叶茶山 508
21.冯应麟 509
22.冯文轩 509
23.代释子本园 509
24.卢梅 509
25.本圆 509
26.石顽 509
27.冉广鲤 509
28.江上外史 510
29.仲山 510
30.竹贤 510
31.刘仲衡 510
32.刘钟俊 510
33.刘润堂 510
34.孙鼎宜 510
35.孙绍闻 511
36.任启淑 511
37.任辛岩 511
38.朱雝模 511
39.朱珩 511
40.邹绍观 511
41.邹于隽 511
42.张希纯 511
43.张镜 512
44.张甘僧 512
45.张希曾 512
46.张永荫 512
47.张麟图祖孙 512
48.张志聪 512
49.张衍思 513
50.张荩臣 513
51.张宿 513
52.杨钟浚 513
53.杨体仁 513
54.杨浚 513
55.李盛卿 513
56.李守先 513
57.李成举 514
58.李昌仁 514
59.李学川 514
60.李万轴 514
61.李潆 514
62.李行芳 514
63.吴亦鼎 515
64.吴之英 515
65.吴谦 515
66.吴超士 515
67.吴砚丞 515
68.苏元箴 515
69.肖福庵 515
70.邹绍观 516
71.何梦瑶 516
72.何第松 516
73.何仲皋 516
74.何惺 516
75.陈廷铨 516
76.陈亦保父子 516
77.陈其殷 517
78.陈景泮 517
79.陈丕显 517
80.陈能澍 517
81.陈瀚琇 517
82.陈金岐 517
83.陈惠畴 517
84.陈埙 517
85.陈秉钧 518
86.沈绂 518
87.沈彤 518
88.沈嘉贞 518
89.邵化南 518
90.连宝善祖孙 518
91.应其南 518
92.应侣笙 518
93.汪昂 519
94.汪椿 519
95.金冶田 519
96.金镕 519
97.范培贤 519
98.范毓? 519
99.郑葆仁 519
100.郑国器 520
101.岳含珍 520
102.岳尊 520
103.单振泗 520
104.郁汉京 520
105.林鼎槐 520
106.易艮山 520
107.周培茂父子 520
108.周丙荣 521
109.周孔四 521
110.周镜 521
111.周士暹 521
112.赵文栋 521
113.荩臣 521
114.徐宝谦 521
115.钟魁伦 521
116.胡杰人 522
117.胡鼎 522
118.胡天铭 522
119.俞明鉴 522
120.俞正燮 522
121.郭景亮 522
122.项耐庵 522
123.姚襄 523
124.栗山痴叟 523
125.钱嘉钟 523
126.夏云 523
127.徐视三 523
128.徐大椿 523
129.高思敬 523
130.高齐岱 523
131.秦守诚 524
132.虚白子 524
133.袁实煌 524
134.翁藻 524
135.盘溪子杭 524
136.黄宗赞 524
137.黄石屏 524
138.章汝鼎 524
139.梅占春 525
140.葛天民 525
141.程兴阳 525
142.程人坊 525
143.韩士良 525
144.韩贻丰 525
145.鄢孝先 525
146.缪云亭 526
147.廖润鸿 526
148.薛夜来 526
四、清代未见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 526
1.马三纲 526
2.马寿齐 526
3.马纯融 526
4.王利仁 526
5.王丹荣 526
6.王有忠 527
7.王廷杰 527
8.王荫陵 527
9.王宸 527
10.王恩溥 527
11.王桓荣 527
12.王祖仁 527
13.王柄 528
14.王稽典 528
15.王东葊 528
16.王锡鑫 528
17.邓生 528
18.方震 528
19.方声炯 528
20.心禅 529
21.艾宏 529
22.冯一梅 529
23.叶茶山 529
24.史节音 529
25.史凤集 529
26.左见龙 529
27.叶志诜 529
28.曲彦贞 530
29.孙毓昆 530
30.孙仁化 530
31.孙珴 530
32.孙贞 530
33.孙月鹏 530
34.过铸 530
35.任仲英 530
36.许叶熊 530
37.刘广荫 531
38.刘丕显 531
39.刘耀先 531
40.刘成玑 531
41.江上外史 531
42.朱世续 531
43.吕肇勋 531
44.连得春 531
45.张廷枢 532
46.张岊善 532
47.张本元 532
48.张林春 532
49.张麟图祖孙 532
50.张楷 532
51.张临丰 532
52.张九文 533
53.张士璧 533
54.张尘生 533
55.杨正纪 533
56.杨玉乾和杨光庭 533
57.杨九牧 533
58.李长忠 533
59.李碧 534
60.李德元 534
61.李玄真 534
62.李爱元 534
63.陈稔春 534
64.余绍宁 534
65.邹廷瑞 534
66.邵家兰 534
67.肖廷龙 535
68.成统枚 535
69.连文冲 535
70.余濂伊 535
71.金云翔 535
72.金兆麟 535
73.岳坤宗 535
74.岳含珍 536
75.杭朝栋 536
76.尚承模 536
77.罗俊彦 536
78.武诩 536
79.郑承瀚 536
80.孟复旦 536
81.俞仁化 537
82.俞明鉴 537
83.俞肇庆 537
84.赵盛池 537
85.姚井 537
86.陶春田 537
87.郭仁宸 537
88.夏巨宽 537
89.夏合贵 537
90.凌一凤 538
91.凌耀 538
92.唐履祥 538
93.贾光明 538
94.贾芳芝 538
95.黄海源 538
96.曹俊 538
97.曹浚来 538
98.梅子元 539
99.蒋树荣 539
100.顾北熊 539
101.顾诜 539
102.蔡体仁 539
103.赖攀桂 539
104.鲍邦伦 539
105.蔡增熔 539
106.熊庆笏 540
107.臧明德 540
108.魏国钦 540
109.魏开 540
第四十一章 针灸铜人 540
一、明代的针灸铜人 541
(一)正统铜人 541
(二)嘉靖铜人 543
(三)明代的其他针灸铜人 544
1.元、明间铜人 544
2.明初铜人 544
3.高武所铸铜人 545
4.蜀府铜人 545
5.半跪式铜人 545
二、清代的针灸铜人 545
(一)乾隆铜人 545
(二)所谓“雍正”铜人 547
(三)光绪铜人(复制正统铜人) 549
(四)锡制“铜人” 551
(五)乐家药铺所铸铜人 552
1.北京同仁堂铜人 522
2.上海达仁堂铜人 553
3.济南宏仁堂铜人 554
4.北京颐龄堂铜人 555
5.天津达仁堂铜人 555
6.汉口达仁堂铜人 555
(六)北京同济堂铜人 555
第四十二章 铜人图和针灸经穴图 556
一、正统铜人图 556
(一)正统铜人图的版本系统 556
(二)北京版的《铜人明堂图》 557
(三)南京版的《铜人明堂图》 558
(四)明末第三次复刊的《铜人明堂图》 558
(五)清初第四次复刊的《铜人明堂图》 559
(六)清代续刻的各种《铜人明堂图》 559
(七)《铜人明堂图》的内容特点 559
(八)《铜人明堂图》版本系统 560
二、《正伏侧人及脏腑明堂图》 561
(一)《正伏侧人及脏腑明堂图》的产生 561
(二)日本宽文间重刻系统 561
(三)武英殿重刻图系统 561
(四)魏玉麟重刻图系统 563
(五)《医学集成》重刻图系统 563
(六)紫文阁重刻图系统 564
(七)乐泽石刻图系统 564
(八)《正伏侧人及脏腑明堂图》版本系统 564
三、明清时期的其他铜人图 565
(一)《针方六集》中的铜人图 565
(二)《摘星楼治痘全书》中的铜人图 566
(三)《经穴指掌图》中的铜人图 566
(四)《铜人穴道图》和《铜人真形图》 566
(五)《铜人明堂之图》 566
(六)《铜人新图》 566
(七)余氏兄弟《铜人图》 566
(八)清代佚名氏《铜人图》 567
(九)蕴真子《铜人图》 567
(十)包氏《铜人图》和张氏缩刻《铜人图》 567
(十一)《理瀹骈文》附刊铜人图 567
(十二)《(童氏重校)医宗必读》中的铜人图 567
(十三)《明堂经络图》、《重刻明堂经络前图》和《重刻明堂经络后图》 567
(十四)宁波府刊《明堂之图》 568
第四十三章 学术著作 571
一、明代针灸学著作 571
(一)按成书年代排列 571
1.《注窦太师标幽赋》 571
2.《全身百穴歌》 571
3.《神应经》 571
4.《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 571
5.《针灸大全》 571
6.《针灸择日编集》 571
7.《灵枢经脉翼》 571
8.《铜人穴经》 572
9.《玉龙歌》 572
10.《针灸捷法》 572
11.《循经考穴编》 572
12.《针灸捷径》 572
13.《(新刊)活人妙法针经》 572
14.《针灸集书》 572
15.《针灸聚英》 573
16.《针灸问对》 573
17.《发明证论》 573
18.《针灸节要》 573
19.《神农皇帝真传针灸经》 573
20.《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 574
21.《经穴发明》 574
22.《针灸直指》 574
23.《经络全书》 574
24.《治病针法》 574
25.《奇经八脉考》 574
26.《(吴氏)针灸大成》 575
27.《铜人针灸全书》 575
28.《徐氏针灸全书》 575
29.《(新刊)徐氏家传针灸捷法大全》 575
30.《经络考》 576
31.《校补痈疽神秘灸经》 576
32.《卫生玄机秘要》 576
33.《(杨氏)针灸大成》 576
34.《针灸准绳》 576
35.《针方六集》 578
36.《类经·针刺类》 578
37.《经络汇编》 578
38.《经络图说》 578
39.《经穴指掌图》 578
40.《十四经合参》 578
41.《针灸六赋》 579
42.《经穴会宗》 579
43.《经络相法》 579
44.《按部分经络》 579
45.《重辑经络全书》 579
46.《砭炳考》 579
47.《铜人图经徐氏针灸合刻》 579
48.《流注辨惑》 579
49.《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580
50.《绘图经络图说》 580
(二)按未记具体年代的书名笔画排列 580
51.《十二经发挥》 580
52.《十二经络治疗溯源》 580
53.《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580
54.《十四经发挥》 580
55.《十四经络发挥》 580
56.《大明琢周针法》 580
57.《大明琢周针法抄》 580
58.《广爱书》 581
59.《飞腾八法》 581
60.《子午流注图说》 581
61.《发挥十二经动脉图解》 581
62.《针灸渊源》 581
63.《针灸集要》 581
64.《针灸至道》 581
65.《针灸六赋》 581
66.《针灸大全》 581
67.《针法要览》 582
68.《针灸要览》 582
69.《针法指南》 582
70.《针法辨》 582
71.《时代金针》 582
72.《足经图》 582
73.《灸经》 582
74.《针灸问答》 582
75.《针灸原枢》 582
76.《针灸图记》 583
77.《针灸会元》 583
78.《针灸详说》 583
79.《针灸详据》 583
80.《针经指南》 583
81.《针经订验》 583
82.《针灸仅存录》 583
83.《针灸秘要》 583
84.《针灸秘奥》 583
85.《经络穴法》 583
86.《经穴指掌》 584
87.《经穴图解》 584
88.《经络笺注》 584
89.《经络详据》 584
90.《经络俞穴》 584
91.《经络发明》 584
92.《经络考正》 584
93.《(张炳良)医案》 584
94.《神针补论》和《医案》 584
95.《神针简要赋》 584
96.《灵枢经脉翼》 584
97.《析骨分经》 585
二、清代针灸学著作 585
(一)按年代顺序排列 585
1.《采艾编》 585
2.《经穴解》 585
3.《改正内景五脏六腑经络图说》 585
4.《经络穴道歌》 585
5.《采艾编翼》 585
6.以“太乙神针”作为书名的著作 585
7.《太乙神针》一书的内容 586
8.《身经通考》 586
9.《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586
10.《针灸要略》 586
11.《灸点图解》 587
12.《罗遗编》 587
13.《经络视诊图》 587
14.《考定经穴》 587
15.《灸关元谱》 587
16.《日熨灸法》 587
17.《太乙神针灸法》 587
18.《周身经络总诀》 587
19.《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587
20.《周氏经络大全》 588
21.《针灸易学》 588
22.《明堂经络图册》 588
23.《身经通考》 588
24.《经络穴道歌》 588
25.《经络全书》 588
26.《针灸秘传》 588
27.《针灸图》 588
28.《经络歌诀》 588
29.《针灸歌括》 589
30.《针灸阐奇》 589
31.《针灸类证》 589
32.《经络解》 589
33.《俞穴》 589
34.《十二经奇经循行图》 589
35.《明堂分类图解》 589
36.《经脉图曜》 589
37.《经络传》 590
38.《针灸捷径》 590
39.《四花灸法》 590
40.《医会元要》 590
41.《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590
42.《针灸内篇》 590
43.《经络图歌》 590
44.《针灸逢源》 590
45.《针灸全生》 590
46.《经穴图考》 591
47.《奇经八脉》 591
48.《脏腑经络指掌》 591
49.《仙传神针》 591
50.《针灸秘授全书》 591
51.《脏腑经络图注》 591
52.《针灸便览》 591
53.《神灸经伦》 591
54.《针灸要略》 592
55.《十二经脉络》 592
56.《针灸便用图考》 592
57.《十二经脉歌》 592
58.《证治针经广证》 592
59.《传悟灵济录》 592
60.《太乙神针集解》 592
61.《济世神针》 592
62.《勉学堂针灸集成》 592
63.《扁鹊针灸纂要》 593
64.《考证周身穴法歌》 593
65.《针灸穴法》 593
66.《刺疗捷法》 593
67.《太乙神针》 593
68.《经脉图考》 593
69.《经络穴位》 593
70.《针家要旨》 593
71.《灸法秘传》 593
72.《灸法心传》 594
73.《(秘传)太乙神针》 594
74.《脉度运行考》 594
75.《太乙离火神针》 594
76.《针法经穴编》 594
77.《秘传经验灸法》 594
78.《太乙神方》 594
79.《经络图说》 594
80.《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595
81.《针灸真诠》 595
82.《考正穴法》 595
83.《奇经琐言》 595
84.《厥阴经发明》 595
85.《订天星十二穴》 595
86.《中西医学大小铜人图经合册》 595
87.《针要诀》 595
88.《针灸发明》 595
89.《疗病选穴》 596
90.《蓄艾录》和《附录》 596
91.《内外针灸图经》 596
92.《内外针灸秘传》 596
93.《(务本堂)针灸摘要》 596
94.《邹氏针灸》 596
95.《霍乱审证举要》 596
96.《铜人图绘注》 596
97.《针灸聚萃》 596
98.《奇经八脉考》 597
99.《金针撮要》 597
100.《十二经脉篇》 597
101.《针灸灵法》 597
102.《经脉分图》 597
103.《金针梅花诗抄》 597
104.《灸法集验》 597
105.《经穴考正》 597
106.《十二经络图典义》 597
107.《杨氏家传针经图像》 597
108.《脏腑总论经穴起止》 598
109.《十二经图并见证用药法》 598
110.《针法图说》 598
111.《针法穴道记》 598
112.《痧惊合璧》 598
113.《经脉一览》 598
114.《十二经经图并见证用法》 598
115.《延寿针治病穴道图》 598
116.《安化弥圆祖遗针灸秘考》 598
(二)按未记具体年代的书名笔画排列 598
117.《十二时辰血脉歌》 598
118.《十二经脉》 599
119.《十二经脉碎金》 599
120.《十二经脉篇》 599
121.《十二经络分解》 599
122.《十二经络针灸秘法》 599
123.《十二经络针灸秘录》 599
124.《十四经通考》 599
125.《人身经脉图》 599
126.《三才解》 599
127.《小儿扣拿点穴医方》 600
128.《五世针灸摘要》 600
129.《气穴考略》 600
130.《太乙神针方》 600
131.《邓子针灸经验》 600
132.《历代针灸医案选按》 600
133.《伤寒针灸》 600
134.《考定周身穴全篇》 600
135.《国医点穴秘诀》和《国医伤穴治法》 600
136.《针法偶抄》 601
137.《针砭指掌》 601
138.《针砭证源》 601
139.《针灸心法》 601
140.《针灸六法秘诀》 601
141.《针家正眼》 601
142.《针灸诀歌》 601
143.《针灸会要》 601
144.《针灸全科秘诀》 601
145.《针灸合编》 601
146.《针灸机要》 602
147.《针灸全书》 602
148.《针灸医案》 602
149.《针灸吹云集》 602
150.《针灸述古》 602
151.《针灸治法》 602
152.《针灸易简》 602
153.《针灸摘萃》 602
154.《针灸知要》 602
155.《针灸要略》 603
156.《针灸要法》 603
157.《针灸拾录》 603
158.《针灸图记》 603
159.《针灸便用》 603
160.《针灸指元》 603
161.《针灸症治诀要》 603
162.《针灸秘本》 603
163.《针灸秘诀辨证》 603
164.《针灸揭要》 603
165.《针灸法剩语》 604
166.《针灸摘要图考》 604
167.《针灸摘要》 604
168.《针灸摘要六十二证》 604
169.《针盘释义》 604
170.《经穴摘要》 604
171.《经穴辑要》 604
172.《经脉指南》 604
173.《经络》 604
174.《经络说》 605
175.《经络全图》 605
176.《经络图说》 605
177.《经俞图说》 605
178.《经络提纲》 605
179.《经络总括附方》 605
180.《金针医学法门》 605
181.《奇传针灸》 605
182.《奇经灵龟飞腾八法》 605
183.《男妇小儿针灸》 606
184.《神应经百穴法歌》 606
185.《络脉真经》 606
186.《脏象经络原委图考》 606
187.《脏腑经络辑要》 606
188.《雷火神针》 606
189.《铜人图》 606
190.《铜人经图考》 606
191.《铜人图考正穴法》 606
- 《泰国通史 珍藏本》段立生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7卷》张静如总主编 2014
- 《中国通史》崇贤书院主编 2016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温乐群,周良书 2014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5卷》陈明显,李永丰,苗伟东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1卷》王令金 2014
- 《西方地理通史》文聘元编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