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玉英主编;屠鹏飞,杨秀伟副主编;叶敏,白焱晶,李军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811167166
  • 页数:8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多年进行本科和硕士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为六年制药学专业学生编写的。本书包括16章内容绪论、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论、糖和苷、苯丙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鞣质、萜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生物碱、动物药化学、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天然产物生物转化、天然产物体内代谢、天然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在化合物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方面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进展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绪论 1

第二节 生物合成 6

一、概述 6

二、生物合成研究的基本方法 11

三、基本生源生物合成途径 16

第二章 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 22

第一节 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方法 22

一、溶剂提取法 22

二、水蒸气蒸馏法 25

三、升华法 25

四、提取方法进展 25

第二节 天然药物成分分离、纯化方法 27

一、一般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7

二、色谱法 30

第三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 41

一、红外光谱 42

二、紫外光谱 43

三、核磁共振谱 44

四、质谱 56

五、圆二色谱 61

六、单晶X线衍射 63

第三章 糖和苷 65

第一节 糖的结构及分类 65

一、单糖 65

二、低聚糖 72

三、多糖 74

第二节 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82

一、单糖和低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82

二、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83

第三节 糖的结构鉴定 86

一、单糖的结构研究 86

二、低聚糖和多糖的结构研究 93

第四节 苷类 105

一、苷的分类 106

二、苷的性质 114

三、苷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115

第五节 苷的结构鉴定 118

一、组成苷的苷元(配基)的结构确定 118

二、苷中单糖种类的确定 118

三、苷中糖数目的确定 120

四、苷元与糖键合位置的确定 121

五、苷中糖与糖键合位置的确定 123

六、苷中糖与糖连接顺序的确定 127

七、苷键立体构型的确定 132

第四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136

第一节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 137

一、结构与分类 137

二、理化性质 142

三、提取分离 142

四、结构鉴定 143

五、生物活性 146

第二节 香豆素 147

一、结构与分类 149

二、理化性质 161

三、香豆素及其苷的提取分离 162

四、检识方法 165

五、结构鉴定 167

六、结构解析实例 181

七、定量分析方法 187

八、生物活性、用途和毒性 187

第三节 木脂素 188

一、结构与分类 193

二、理化性质 206

三、提取和分离 207

四、检识方法 209

五、结构鉴定 209

六、结构研究实例 226

七、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230

八、生物活性、用途和毒性 231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236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236

一、黄酮苷元的主要结构类型 237

二、黄酮苷中常见糖 248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48

一、性状 248

二、溶解性 249

三、酸碱性 249

四、荧光 250

五、显色反应 250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53

一、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活性 253

二、抗肝毒性作用 253

三、抗炎作用 253

四、雌激素样作用 253

五、抗骨质疏松作用 254

六、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254

七、解痉作用 254

八、抗糖尿病作用 254

九、抗肿瘤作用 254

十、抗氧化作用 255

十一、抗心律失常作用 255

十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55

十三、对消化性溃疡的保护作用 255

十四、甜味剂 255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55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56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259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69

一、紫外光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69

二、1H-NMR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77

三、13C-NMR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82

四、质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86

五、旋光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95

六、结构研究实例 295

第六章 醌类化合物 305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305

一、苯醌类 305

二、萘醌类 307

三、蒽醌类 309

四、菲醌类 312

第二节 理化性质 313

一、物理性质 313

二、化学性质 314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317

一、提取 317

二、分离 318

第四节 结构鉴定 320

一、化学方法 320

二、醌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322

三、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323

四、醌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324

五、醌类化合物的质谱 334

六、结构鉴定实例 337

第五节 生物活性 339

第七章 鞣质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及分类 345

一、可水解鞣质 345

二、缩合鞣质 352

三、复合鞣质 356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 358

一、性状及溶解度 358

二、还原性 358

三、颜色及沉淀反应 358

四、稳定性 358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359

一、样品的预试 359

二、鞣质的提取 360

三、鞣质的纯化和分离 360

第五节 鞣质的结构鉴定 362

一、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 362

二、质谱 363

三、核磁共振氢谱 363

四、核磁共振碳谱 365

五、二维核磁共振谱 366

六、圆二色谱 368

第六节 鞣质的生物活性 369

一、抑菌和抗病毒作用 369

二、抗氧化和延缓衰老作用 369

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369

四、抗过敏作用 370

五、抗肿瘤和促进免疫作用 370

六、对肝、肾的作用 370

七、其他作用 370

第八章 萜和挥发油 372

第一节 概述 372

一、萜的定义和分类 372

二、萜的生源关系 372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及研究进展 373

第二节 单萜 374

一、概述 374

二、单萜的结构及分类 376

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381

四、单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84

五、单萜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385

六、单萜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85

七、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387

第三节 倍半萜类 388

一、概述 388

二、结构及分类 388

三、理化性质 393

四、提取和分离 394

五、结构鉴定 395

六、生物活性 396

第四节 二萜类及二倍半萜类 397

一、概述 397

二、结构及分类 397

三、理化性质 404

四、提取和分离 405

五、结构鉴定 407

六、生物活性 411

七、二倍半萜类 412

第五节 挥发油 412

一、概述 412

二、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413

三、挥发油的组成 415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417

五、挥发油的研究实例 422

六、挥发油的生物活性 426

第九章 皂苷 430

第一节 概述 430

第二节 甾体皂苷的结构及分类 430

一、螺旋甾烷与异螺旋甾烷及其苷 431

二、呋甾烷及其苷 435

三、变形螺甾烷及其苷 436

第三节 四环三萜皂苷结构和分类 436

一、达玛烷型 437

二、羊毛脂烷型 439

三、甘遂烷型 441

四、环阿屯烷型 442

五、葫芦烷型 442

六、楝烷型(四降三萜) 444

第四节 五环三萜皂苷的结构和分类 445

一、齐墩果烷型 445

二、乌苏烷型 450

三、羽扇豆烷型 451

四、木栓烷型 452

五、何伯烷型 453

六、结构新颖的三萜类化合物 453

第五节 三萜和甾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454

第六节 理化性质 458

一、性状及溶解度 458

二、颜色反应 458

三、表面活性 459

四、溶血作用 459

五、沉淀反应 459

第七节 提取和分离 460

一、皂苷元的提取和分离 460

二、皂苷的提取和分离 460

三、皂苷提取和分离实例 461

第八节 结构测定 464

一、甾体皂苷元的波谱特征 464

二、三萜皂苷元的波谱特征 470

第九节 生物活性 481

一、免疫和抗炎活性 481

二、抗肿瘤活性 482

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482

四、防治心血管疾病活性 483

五、杀软体动物活性 483

六、抗生育作用 484

七、其他活性 484

第十章 强心苷 488

第一节 概述 488

一、植物甾醇 488

二、C—21甾类化合物 489

三、昆虫变态激素 489

第二节 强心苷的结构及分类 490

第三节 强心苷的性质 493

一、性状和溶解度 493

二、苷键及酯键的断裂 494

三、显色反应 495

第四节 强心苷的提取和分离 497

一、提取 497

二、分离 497

三、提取和分离实例 497

第五节 强心苷的结构鉴定 501

一、色谱方法 502

二、紫外光谱 502

三、红外光谱 502

四、质谱 502

五、核磁共振谱 503

第六节 强心苷的生理活性及构效关系 508

一、苷元 508

二、糖部分 509

第十一章 生物碱 510

第一节 概述 510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及分类 511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 511

二、吡咯烷类生物碱 514

三、吡啶和哌啶类生物碱 517

四、喹啉类生物碱 521

五、异喹啉类生物碱 522

六、吲哚类生物碱 528

七、肽类生物碱 532

八、萜类生物碱 533

九、甾体类生物碱 534

十、大环生物碱 536

十一、海洋生物中的生物碱 537

第三节 生物碱的性质 538

一、性状及溶解性 538

二、鉴别反应 538

三、生物碱的碱性 539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548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和纯化 548

二、生物碱的分离 550

第五节 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554

一、红外光谱 554

二、质谱 554

三、紫外光谱 554

四、核磁共振 555

五、结构鉴定方法及实例 555

第六节 生物活性 573

一、止咳和平喘等活性 573

二、抗疟活性 574

三、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活性 574

四、抗菌、抗炎活性 574

五、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活性 574

六、抗糖尿病活性 575

七、抗癌活性 575

八、镇静和镇痛活性 576

第十二章 动物药化学 577

第一节 概述 577

一、动物药应用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577

二、动物药活性成分的特点 578

三、动物药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579

四、动物药活性成分研究趋势 582

第二节 氨基酸 583

一、结构分类及分布 583

二、理化性质 587

三、提取与制备 589

四、生物活性及应用 592

第三节 蛋白质 594

一、蛋白质的分类 594

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596

三、蛋白质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598

第四节 脂质 605

一、醇类 605

二、醛类 606

三、脂肪酸 607

四、前列腺素 608

五、酮类 610

六、醌类 612

七、其他脂质类成分 614

第五节 甾体化合物 616

一、蟾毒类甾体化合物 617

二、胆汁酸类甾体化合物 624

三、甾体激素 628

第十三章 海洋天然产物 632

第一节 概述 632

一、海洋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632

二、目前我国重点发展的海洋生物研究技术 634

三、海洋生物的分类 635

四、海洋中药 637

第二节 海洋天然产物结构及其分类 642

一、多糖类 642

二、聚醚类 642

三、大环内酯类 643

四、萜类 644

五、前列腺素类似物 655

六、生物碱类 655

七、甾醇类 666

八、苷类 675

九、其他成分 676

第三节 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方法 677

一、样品的采集 677

二、提取 677

三、纯化与分离 678

四、结构鉴定 682

五、有机合成研究 690

第四节 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 690

一、药用活性物质 691

二、海洋生物毒素 692

三、信息素与防御剂 694

四、功能性材料 694

第十四章 天然产物生物转化 697

第一节 概述 697

一、生物转化的特点 697

二、研究生物转化的意义 699

三、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702

四、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研究 704

第二节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转化 704

一、植物组织培养简介 704

二、天然产物的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转化 709

第三节 微生物转化 710

一、微生物培养基础 710

二、微生物转化的一般方法 711

三、天然产物的微生物转化实例 712

第十五章 天然产物的体内代谢 715

第一节 研究药物代谢的意义 715

一、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与新药设计 715

二、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了新种细菌的发现 717

三、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了新酶的发现 717

四、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新酶的发现促进了器官或组织生化特性的研究 718

五、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了对肝细胞色素药物代谢酶的认识 719

六、中药成分的肠内细菌转化研究加深了对中医“证”的认识 719

七、中药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719

八、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 721

九、中药成分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与药物原始创新 722

十、药物代谢研究与药效结构优化 723

十一、新药开发 723

第二节 中药成分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和/或代谢 723

一、中药成分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的生物学基础 723

二、肠内细菌与中药成分结构的生物转化 729

第三节 中药成分的肝生物转化和/或代谢 742

一、肝药物代谢的生化基础 742

二、肝药物代谢酶系统 743

三、肝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 745

四、药物代谢与细胞色素药物代谢酶 747

五、天然化合物肝代谢反应类型和特点 753

六、肝药物代谢的结合反应 770

七、影响肝药物代谢的因素 780

第四节 中药成分体内代谢研究与有效成分的发现 786

一、芍药的研究 787

二、人参的研究 790

三、柴胡的研究 792

四、刺楸的研究 800

五、大黄和番泻叶的研究 804

第十六章 天然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 812

第一节 天然创新药物的发现 812

一、新药发现的过程 812

二、天然创新药物发现的途径 814

第二节 天然创新药物的研发 818

一、天然创新药物研发的一般程序与主要研究内容 818

二、新药申报与审批 820

主要参考书目 82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8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