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普通微生物学
普通微生物学

普通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联邦德国)H.g.施莱杰著;陆卫平等译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309002687
  • 页数:545 页
图书介绍:由联郊德国哥丁根大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H
上一篇:生物化学下一篇:自然的启示 第2版
《普通微生物学》目录

第1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

1.1 生物的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1

1.2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

1.3 参与自然界的元素循环 3

1.4 有益微生物 8

1.5 微生物的共同特性 10

第2章 细胞及其构造 13

2.1 真核生物的细胞(真核细胞) 14

2.2 原核生物的细胞(原核细胞) 18

2.2.1 细菌的“核” 22

2.2.2 细胞质和细胞质膜 33

2.2.3 细胞壁 41

2.2.4 荚膜和粘液 52

2.2.5 鞭毛和运动 56

2.2.6 贮藏物和其他细胞内含物 63

2.2.7 芽孢及其他抗性(存活)形态 68

2.2.8 细菌和真菌的色素 75

第3章 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 78

3.1 引言 78

3.2 原核生物多样性的概貌 81

3.3 革兰氏阳性球菌 86

3.4 革兰氏阴性球菌 87

3.5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88

3.6 棒状细菌 89

3.7 分枝细菌 91

3.8 真放线菌 92

3.9 产生内生芽孢的杆菌和球菌 96

3.10 假单胞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 99

3.11 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102

3.12 革兰氏阴性厌氧细菌 102

3.13 产甲烷细菌和其他古细菌 103

3.14 弯曲杆菌:螺旋状细菌和弧菌 105

3.15 螺旋体 108

3.16 滑动细菌 111

3.17 有柄细菌和生芽细菌 116

3.18 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118

3.19 枝原体(柔膜体纲) 120

3.20 厌氧、不产氧光合细菌 122

3.21 好氧、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 122

第4章 病毒:分布与结构 130

4.1 病毒 133

4.2 细菌病毒(噬菌体) 138

4.2.1 烈性噬茵体的增殖:溶菌周期 141

4.2.2 温和噬菌体的发育:溶源性 143

4.3 病毒和质粒与肿瘤形成的关系 148

4.3.1 植物肿瘤的形成 148

4.3.2 DNA病毒引起的动物肿瘤 149

4.3.3 RNA病毒(逆转病毒)引起的动物肿瘤 150

4.4 类病毒 150

第5章 真菌(Mycota) 152

5.1 集胞粘菌纲(Acrasiomycetes) 156

5.2 粘菌纲(真粘菌) 158

5.3 藻状菌纲(低等真菌) 159

5.4 子囊菌纲 164

5.5 担子菌纲 171

5.6 半知菌类(半知菌纲) 173

6.1 微生物的营养 175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 175

6.2 营养培养基和生长条件 177

6.3 营养类型 183

6.4 选择性培养方法 184

6.5 生长的生理学 188

6.5.1 测定细菌细胞数和细菌生物量的方法 189

6.5.2 指数生长和世代时间 190

6.5.3 分批培养中的细菌生长 192

6.5.4 生长曲线参数 195

6.5.5 连续培养中的细菌生长 197

6.5.6 细胞的同步分裂 200

6.6 生长的抑制和致死作用 201

6.6.1 灭菌方法 204

6.6.2 防腐措施 208

第7章 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基本机制 210

7.1 基本理论 211

7.2 己糖分解途径 220

7.2.1 果糖-1,6-二磷酸途径(糖酵解) 222

7.2.2 戊糖磷酸途径 223

7.2.3 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 225

7.2.4 丙酮酸的氧化 227

7.3 三羧酸循环 228

7.4 呼吸链和电子传递磷酸化 230

7.5 辅助性循环和葡糖异生作用 243

7.6 一些小分子量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 248

7.7 溶质运输进入细胞 252

第8章 特殊发酵 258

8.1 酵母菌和细菌的乙醇发酵 261

8.1.1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261

8.1.2 细菌产生乙醇 266

8.2 乳酸发酵和乳酸细菌 267

8.3 丙酸发酵和丙酸细菌 275

8.4 甲酸的形成和肠杆菌 278

8.5 丁酸发酵和梭菌 285

8.6 同型乙酸发酵:二氧化碳作为氢受体 295

8.7 可发酵和不可发酵的天然产物 296

9.1 反硝化作用和硝酸还原 298

第9章 无氧条件下的电子传递 298

9.1.1 硝酸呼吸:反硝化作用 300

9.1.2 硝酸呼吸:还原至亚硝酸 302

9.2 硫酸还原而形成硫化氢 303

9.3 硫还原成硫化氢 308

9.4 碳酸还原而形成甲烷 309

9.5 碳酸还原而形成乙酸 315

9.6 延胡索酸还原成琥珀酸 316

9.7 铁(Ⅲ)还原为铁(Ⅱ)离子 317

10.1 乙酸的形成和乙酸细菌 319

第10章 不完全氧化反应 319

10.2 其他有机酸的生产 321

10.2.1 利用真菌生产酸 322

10.2.2 细菌产生氨基酸 327

10.3 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作用 328

10.4 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 330

10.4.1 抗生素的产生 330

10.4.2 真菌毒素的分泌 337

10.4.3 其他次级代谢产物 338

10.4.4 来自微生物的其他产物 339

第11章 无机氢供体:好氧化能无机营养细菌 342

11.1 氨和亚硝酸的氧化:硝化作用 342

11.2 还原性硫化合物的氧化 346

11.3 亚铁离子的氧化 349

11.4 分子氢的氧化 351

11.5 二氧化碳的固定 354

第12章 光合细菌和光合作用 359

12.1 红螺菌目:绿色细菌和紫色细菌 359

12.1.1 红螺菌亚目 359

12.1.2 绿菌亚目 365

12.1.3 光合作用装置的色素 367

12.1.4 代谢 371

12.1.5 光合细菌的分布 373

12.2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376

12.2.1 产氧光合作用 377

12.2.2 不产氧光合作用 382

12.3 嗜盐细菌对光能的利用 384

第13章 生物固氮 386

13.1 共生菌的固氮作用 386

13.2 自生细菌和蓝细菌的固氮作用 390

13.3 固氮的生物化学和基因转移 391

第14章 天然物质的降解 394

14.1 纤维素 394

14.2 木聚糖 399

14.3 淀粉和其他葡聚糖 400

14.4 果聚糖 403

14.6 果胶 404

14.5 甘露聚糖 404

14.7 琼脂 405

14.8 几丁质 405

14.9 木质素 407

14.10 腐殖质的形成 409

14.11 烃类 411

14.11.1 甲烷 411

14.11.2 乙烷、丙烷和丁烷 414

14.11.3 长链烃类 414

14.11.4 芳香烃类 415

14.12 蛋白质 421

15.1 蛋白质合成和遗传密码 425

第15章 遗传信息的保持、改变和传递 425

15.2 突变的起因 430

15.2.1 突变的非定向性 430

15.2.2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432

15.2.3 突变型的选择 439

15.3 性状的转移和遗传重组 443

15.3.1 遗传重组 444

15.3.2 接合作用 446

15.3.3 转导 455

15.3.4 转化 457

15.3.5 限制作用和修饰作用 458

15.3.6 分子克隆技术 460

15.3.7 原生质体融合 461

第16章 新陈代谢的调节 462

16.1 酶合成的调节 463

16.1.1 诱导作用 464

16.1.2 阻遏作用 466

16.1.3 调节机制 470

16.2 酶催化活力变化的调节 475

16.2.1 调节机制 476

16.2.2 调节模型的特殊例子 480

16.3 调节缺陷型的突变菌株 487

第17章 微生物和环境 491

17.1.1 导言 492

17.1 微生物生态学 492

17.1.2 水生生态体系 494

17.2 微生物作为共生伙伴 500

17.2.1 互惠共栖 500

17.2.2 拮抗性共生 505

17.3 微生物和地球的演变 505

17.4 微生物的进化 507

17.4.1 原核生物的进化 508

17.4.2 真核生物的进化 510

附录1 本书所用生物学名 513

附录2 学名中常用的希腊、拉丁词汇及其释义 527

附录3 阅读目录 5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