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诊断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锡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7048263
- 页数:1137 页
第一篇 基本理论和新技术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诊断微生物学的概念 3
一、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3
二、传染病的特征 4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周期 5
第三节 诊断微生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7
一、现代诊断微生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7
二、对临床医师和病人所负的责任 7
第四节 诊断微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 7
一、标本的收集和运送 7
二、诊断的非培养方法 8
三、抵制标本 8
四、鉴定的范围 8
五、结果的定量 9
六、快速报告结果 9
七、与临床医师的相互关系 9
八、医院感染的监测 10
九、报告细菌耐药趋势,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 10
第二章 细菌分类学原理和细菌分类 11
第一节 细菌的超微形态学与比较生化学 12
一、超微形态学 12
二、比较生化学 13
第二节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 25
一、核酸分子生物学 25
二、细胞壁的分子生物学 39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52
一、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 52
二、细菌分类法的现状 54
三、医学常见细菌分类检索 56
第四节 色谱法在细菌分类上的应用 60
一、基本理论 60
二、色谱法与色谱仪 61
三、色谱法在细菌分类上的应用 61
第三章 细菌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宿主的免疫性 65
第一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65
一、碳和能量的来源 65
二、葡萄糖至丙酮酸的降解途径 65
三、丙酮酸的有氧利用(需氧呼吸) 68
四、丙酮酸的利用 69
第二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 71
一、侵袭力 71
二、毒素 73
三、其他毒力因子 76
四、细菌致病性的调节 77
五、病毒的致病性 77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性 79
一、非特异性免疫 79
二、特异性免疫 82
三、抗病毒免疫 83
第四章 临床流行病学与诊断微生物学 85
一、什么是临床流行病学 85
二、对诊断试验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认识 89
三、诊断试验评价研究 90
四、联合试验的评价 100
五、两个诊断试验的比较 101
六、筛检试验及其在筛查中的应用 104
第五章 临床微生物学的技术进展及自动化检测系统 109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系统的发展概况 109
第二节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 109
一、工作原理 110
二、数码分类鉴定系统的组成和操作 111
第三节 血培养检测系统 112
一、血培养系统的发展概况 113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114
三、配套试剂及操作要点 114
四、国内外常用的血培养系统及其性能特点 114
五、血培养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116
第四节 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117
一、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发展概况 117
二、国内外常用的鉴定系统及其性能特点 117
第五节 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121
第六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免疫学方法 122
第一节 酶免疫试验(EI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 122
一、固相载体试验 123
二、均相酶免疫测定法 125
三、影响EIA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因素 126
第二节 荧光抗体(FA)技术 128
一、FA技术测定抗体 129
二、FA技术测定抗原 129
三、固相荧光免疫试验 129
第三节 胶乳凝集试验 130
第四节 蛋白质的免疫印迹 130
第五节 发光分析和发光免疫技术 132
一、生物发光法 132
二、化学发光法 133
三、发光免疫技术 133
第七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35
第一节 分子诊断试验的优点和限制 135
第二节 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分子探针 136
一、固相杂交 137
二、液相杂交 137
三、原位杂交 138
第三节 信号放大模式 138
一、支链DNA信号放大系统 138
二、核酸扩增技术 140
三、自主序列复制系统 143
四、链替代扩增反应 144
五、Qβ复制酶系统 146
六、连接酶链反应 148
七、循环探针反应 149
第四节 核酸扩增中的几个问题 150
一、扩增产物的灭活方法 150
二、扩增前的灭活 150
三、扩增后的灭活 151
四、扩增后的检测 154
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156
六、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 157
第五节 不能培养的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157
第六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和质量控制 158
一、实验室设计的一般要求 158
二、诊断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159
第八章 抗感染药物治疗概论 161
第一节 抗感染药物与病原体 161
一、抗菌药物与病原菌 161
二、细菌耐药机制 163
三、抗感染药物治疗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66
第二节 常用抗感染药物 169
一、常用抗菌(细菌、真菌)药物简介 169
二、抗病毒药物简介 177
三、抗寄生虫药物简介 179
四、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183
第九章 生物芯片技术 206
第一节 蛋白质芯片 206
一、基本原理 207
二、应用 207
三、前景 210
第二节 DNA芯片技术的基础研究 211
一、基本原理 211
二、遗传测序的基本原理 212
三、产品发展的推动力 213
四、如何制造DNA芯片 214
五、DNA芯片的合成和杂交 216
六、未来的挑战 219
第三节 最新的DNA芯片技术和竞争技术 219
一、飞速发展的最新技术 219
二、DNA芯片的种类 220
三、设计方针 220
第四节 基因芯片在微生物菌种鉴定及致病机制中的应用 221
一、利用基因芯片对病毒基因组、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 221
二、利用DNA芯片进行菌种鉴定和研究细菌耐药性基因 222
第五节 DNA芯片技术的未来 224
一、目前的市场 224
二、技术趋势 225
三、商业障碍 227
第二篇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233
第十章 感染材料的显微镜检查 233
第一节 标本的质量检查 233
一、标本的特征 233
二、评价痰液标本的分级法 233
三、材料分类的级别 234
第二节 未染色标本的直接检查技术 238
第三节 染色标本的检查法 239
第十一章 利用菌落形态对微生物进行推测性鉴定 244
第一节 菌落形态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的重要性 244
第二节 最初的观察和培养物的解释 245
第三节 用于区别和推测性鉴定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 246
第四节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249
第十二章 分离培养及结果报告 250
第一节 初次培养基的选择 250
第二节 接种技术 252
一、平板培养基接种法 252
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253
三、琼脂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254
第三节 培养物的鉴定 255
一、菌落的一般特征 255
二、革兰氏染色和显微镜检查 256
三、根据代谢特征初步鉴定细菌 256
四、利用菌落的生物化学反应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257
第四节 细菌属和种的初步鉴定 258
第五节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61
第六节 结果的报告 264
第十三章 实验室的安全 265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等级 265
一、实验室的设施 265
二、实验室的运行规则 266
第二节 菌种管理等级 268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操作 269
一、实验菌种安全管理 269
二、实验动物安全管理 270
三、传染因子简介 270
第四节 生物安全操作系统 272
一、生物安全柜 272
二、其他专用生物安全操作系统 274
三、展望 275
第十四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276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 276
一、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方法 276
二、质量保证的必要性 277
三、质量保证工作的指导思想 278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 278
一、质量保证中的智力因素 278
二、质控物和质量控制标准 279
三、室内质量监测 283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 285
一、作用 285
二、方法 285
第十五章 微生物学临床标本的收集、运送和初步处理 288
第一节 标本收集的基本原则 288
第二节 标本的运送 289
一、保存剂的应用 289
二、抗凝剂的应用 290
三、无掩护的标本 290
四、标本的贮存 290
五、标本运送的保护 290
第三节 各种解剖部位标本的采集 291
一、呼吸系统感染 291
二、下呼吸道和痰液 293
三、尿液 294
四、伤口 295
五、粪便 295
六、脊髓液 296
七、女性生殖道 297
八、眼、耳和窦 298
九、血液 298
十、组织和活检 302
第四节 临床标本的初步处理 304
一、革兰氏染色 305
二、抗酸染色法 306
三、钙黄光白染色/真菌-荧光试剂盒 308
四、快速改良Wright-Giemsa染色 308
第三篇 感染性疾病病原的鉴定方法 317
第十六章 葡萄球菌及相关细菌 317
第一节 微球菌科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317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320
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24
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326
第二节 微球菌科细菌的鉴别 329
一、涂片革兰氏染色 329
二、菌落形态 329
三、触酶试验 329
四、微球菌与葡萄球菌的鉴别 330
第三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331
一、玻片凝固酶试验 331
二、试管凝固酶试验 331
三、其他凝固酶试验 331
四、其他确证试验 333
五、鉴定金葡菌的其他方法 333
六、动物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的鉴别 334
第四节 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鉴定 334
一、磷酸酶试验鉴定表发葡萄球菌 334
二、去铁胺敏感性试验鉴定表皮和人葡萄球菌 335
三、新生霉素敏感试验鉴定腐生葡萄球菌 335
四、菌藻糖-甘露醇-磷酸盐琼脂鉴定表皮和腐生葡萄球菌 335
五、荧光/色原法鉴定金黄色、表皮、腐生葡萄球菌 336
六、常用的鉴定方法 336
七、商品鉴定系统 337
第五节 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与鉴定 342
第六节 微球菌及相关菌的鉴定问题 343
第十七章 链球菌及有关细菌 345
第一节 链球菌及有关细菌的初步区分 345
第二节 链球菌的实验室诊断 346
一、分类 346
二、临床意义 347
三、生物学特性 347
四、实验室诊断 348
第三节 肠球菌属的实验室诊断 351
一、分类 351
二、生物学特性 352
三、鉴定 352
第四节 无色藻菌的实验室诊断 353
一、分类 353
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354
三、实验室诊断 354
第五节 其他相关细菌 355
一、孪生球菌 355
二、创伤球菌 355
三、费克蓝姆氏菌 356
第十八章 奈瑟氏菌属和莫拉氏菌属 357
第一节 奈瑟氏菌属 357
一、概述 357
二、命名与分类 359
三、生物学特性 363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 366
五、标本的收集、运送和处理 367
六、实验室诊断 367
第二节 莫拉氏菌属 371
一、分类及命名 371
二、卡他布兰汉菌 371
第十九章 肠杆菌科 375
第一节 肠杆菌科细菌的识别 375
第二节 增菌分离和生化鉴别试验 378
一、增菌培养基 378
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380
三、初步识别用的培养基 383
四、重要的鉴别试验 384
第三节 肠杆菌科的分类 390
一、常见的14个属的分类鉴定 391
二、罕见的16个属的分类鉴定 424
第四节 生化鉴定系统 429
一、经典的鉴定系统 429
二、直接快速鉴定 429
三、五项生化试验 430
四、编码鉴定系统 432
五、各种微量生化鉴定系统介绍 433
六、微生物分析仪 434
第二十章 非发酵菌 436
第一节 概述 436
一、概述 436
二、分类与命名 436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437
一、非发酵菌的基本鉴定要求 437
二、重要的鉴定试验 437
第三节 临床及流行病学 439
一、第一组 有动力、有极鞭毛的非发酵菌 439
二、第二组 有动力、有周鞭毛的非发酵菌 446
三、第三组 氧化酶阳性、无动力的非发酵菌 449
四、第四组 无动力、氧化酶阴性细菌 452
第四节 非发酵菌的实验室检查 454
一、概述 454
二、常见菌种的鉴定 455
第二十一章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弯曲菌属、弓形菌属和螺杆菌属 463
第一节 弧菌属 463
一、概述 463
二、01群霍乱弧菌 464
三、0139群霍乱弧菌 466
四、其他非01群霍乱弧菌 467
五、其他致病性弧菌 467
六、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469
七、实验室诊断 469
八、抗生素敏感试验 472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 472
一、概述和分类 472
二、生物学性状 473
三、临床症状 473
四、临床标本的采集 474
五、实验室检查 474
六、抗生素敏感试验 475
第三节 邻单胞菌属 476
一、概述和分类 476
二、生物学性状 476
三、临床症状 476
四、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476
五、实验室检查 476
六、抗生素敏感试验 477
第四节 弯曲菌属 477
一、概述 477
二、分类 477
三、生物学性状 478
四、弯曲菌的临床意义 479
五、标本的采集、运送 481
六、实验室检查 481
七、抗生素敏感试验 482
第五节 弓形菌属 482
一、分类 482
二、生物学性状 482
三、临床症状 482
四、实验室检查 483
五、抗生素敏感试验 483
第六节 螺杆菌属 483
一、概述 483
二、分类 484
三、幽门螺杆菌 484
四、其他螺杆菌 486
第二十二章 嗜血杆菌属 488
第一节 概述 488
一、概述 488
二、分类与命名 488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489
一、形态及培养特性 489
二、毒力因子及免疫力 490
第三节 临床意义及流行病学 491
一、脑膜炎 492
二、会厌炎 493
三、中耳炎 493
四、鼻窦炎 494
五、上呼吸道感染 494
六、急性发热性气管支气管炎 494
七、肺炎 495
八、菌血症 495
九、心内膜炎 495
十、泌尿生殖道、母系及产期感染 496
十一、结膜炎 497
十二、巴西紫癜热 497
十三、b型、非b型及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其他感染 498
十四、由其他嗜血杆菌属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499
十五、软下疳 500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及药敏试验耐药株的筛选 500
一、标本的采集和运输 500
二、实验室诊断 500
三、药敏试验 503
第五节 对抗菌剂的敏感性 504
一、抗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 504
二、抗氯霉素流感嗜血杆菌 504
三、对抗菌剂敏感的类型 504
第六节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505
第二十三章 革兰氏阴性苛养菌 507
第一节 HACEK细菌群 507
一、嗜沫和副嗜沫嗜血杆菌 507
二、伴放线放线杆菌 509
三、人型心杆菌 512
四、侵蚀艾肯菌 513
五、金氏杆菌和产吲哚苏通菌 515
第二节 其他革兰氏阴性苛养菌 517
一、碳酸噬胞菌 517
二、念珠链杆菌 522
三、巴斯德氏菌属 523
四、鲍特氏菌属 526
五、布鲁氏菌属 530
六、土拉热弗朗西丝氏菌 533
七、巴尔通氏体(罗卡利马体) 536
八、阿菲波体 539
第三节 革兰氏阴性苛养菌分离、鉴定的一般原则 540
第二十四章 军团菌属 542
第一节 概述 542
一、概述 542
二、分类及命名 543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545
一、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545
二、抵抗力 546
三、军团4菌质粒 546
四、抗原结构 547
五、生化特性 547
第三节 军团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550
第四节 军团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552
第五节 实验室诊断 555
一、标本的选择、收集、运送和处理 555
二、实验室诊断 556
第六节 抗生素敏感性和治疗 563
第二十五章 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 565
第一节 形成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芽胞杆菌 570
一、芽胞杆菌的种 570
二、栖息地 571
三、标本的收集和培养物的处理 571
四、芽胞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573
第二节 规则的非芽胞杆菌 576
一、李斯特氏菌属 577
二、丹毒丝菌属 580
三、乳酸杆菌属 581
四、库特氏菌属 582
第三节 不规则的或棒状的非芽胞杆菌 582
一、初次分离培养或临床标本涂片中观察为“棒状”或类白喉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583
二、临床实验室将非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进一步鉴定到属的水平 584
三、棒杆菌属 587
四、其他棒杆菌和相关菌 592
五、其他革兰氏阳性杆菌 596
六、不规则棒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 598
第四节 诺卡氏菌型和需氧放线菌 598
一、需氧放线菌: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 599
二、诺卡氏菌属 600
三、诺卡氏菌属的细菌和相关菌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 605
第二十六章 临床上重要的厌氧菌及检验 606
第一节 厌氧菌概述 606
一、厌氧菌的厌氧原理 606
二、人体正常厌氧菌群 607
三、厌氧菌的分类 608
四、临床常见厌氧菌与相关疾病 609
五、厌氧菌感染的指征 610
六、厌氧菌感染的临床 611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分离培养 611
一、标本的采取 611
二、标本的送检 611
三、厌氧菌的分离培养 612
第三节 厌氧菌的初步鉴定 616
一、厌氧菌的初代培养 616
二、初步鉴定常用的试验 616
三、厌氧菌成套鉴定系统 620
第四节 厌氧菌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法 623
一、材料和方法 623
二、对厌氧菌最终代谢产物进行测定 624
第五节 厌氧菌主要菌属的鉴定 628
一、厌氧无芽胞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鉴定 628
二、厌氧球菌的鉴定 635
三、厌氧无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的鉴定 637
四、梭菌属的鉴定 640
第六节 厌氧菌的药敏试验 645
一、琼脂稀释法 645
二、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647
三、肉汤纸片法 648
第二十七章 分枝杆菌属 649
第一节 概述 649
一、概述 649
二、分类与命名 649
第二节 生物学特征 651
一、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651
二、麻风分枝杆菌 655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 655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菌种 664
第三节 临床及流行病学 664
一、临床 664
二、流行病学 665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667
一、标本的收集、运送、处理 667
二、实验室诊断 669
第五节 药敏试验 681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 682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 683
三、联合用药的药敏试验 685
第六节 抗菌药物治疗 686
第二十八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688
第一节 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敏感性试验的方法和选择 688
一、稀释法 688
二、纸片扩散法 699
三、E试验 700
四、耐药筛选试验和折点敏感试验 702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质量控制 702
一、质量控制的职责 703
二、质量控制的参考菌株 703
三、质控菌株的贮存和复苏 711
四、药敏试验批量平板、肉汤的质量控制 711
五、质控试验频率 711
六、误差原因 712
七、质量控制对照试验 712
第三节 特定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712
一、苛养菌 712
二、耐药菌株的监测 718
三、β-内酰胺酶检测 722
第四节 厌氧菌、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723
一、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723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724
三、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727
第五节 耐药菌的基因检测 728
一、耐药基因DNA探针和PCR引物 728
二、耐药基因的检测 733
第六节 联合药敏试验和杀菌试验 735
第七节 监控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试验 737
一、血清抗菌药物浓度的测定 737
二、血清抗菌活性的测定 738
第二十九章 支原体 740
第一节 概述 740
一、概述 740
二、分类与命名 740
三、生物学特性 741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 743
五、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744
六、实验室诊断 744
第二节 呼吸道致病性支原体 746
一、肺炎支原体 746
二、其他呼吸道致病性支原体 748
第三节 泌尿生殖道致病性支原体 748
一、解脲支原体 748
二、人型支原体 752
三、生殖支原体 752
第四节 AIDS协同感染因子 753
一、发酵支原体 754
二、穿透支原体 754
三、梨形支原体 754
第三十章 螺旋体感染 756
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 757
一、概述 757
二、生物学特性 758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759
四、标本采集 762
五、微生物学检验 762
第二节 非性病性密螺旋体 766
一、概述 766
二、生物学特性 766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767
四、标本采集 768
五、微生物学检验 768
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 769
一、概述 769
二、分类与命名 769
三、生物学特性 770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771
五、标本采集和运送 773
六、微生物学检验 773
第四节 布氏疏螺旋体 775
一、概述 775
二、分类与命名 776
三、生物学特性 776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777
五、标本采集 778
六、微生物学检验 778
第五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 779
一、概述 779
二、分类与命名 780
三、生物学特性 780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781
五、标本采集 783
六、微生物学检验 783
第三十一章 临床真菌学 785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和鉴定基础 785
一、真菌的分类 785
二、真菌的形态特征 786
三、与临床相关的真菌种类 788
四、医学真菌分类和命名的原则 789
第二节 真菌感染的分类 789
一、浅表真菌病 790
二、皮肤真菌病 791
三、皮下组织真菌病 791
四、系统性真菌病 793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 794
一、实验室安全 794
二、样本收集和送检 795
三、标本的处理 799
四、真菌标本的镜检 800
五、真菌的培养检查 804
六、真菌的鉴定 807
第四节 致病性酵母菌 810
一、概述 810
二、酵母菌的鉴定程序 811
三、酵母菌鉴定的快速筛选试验 811
四、酵母菌鉴定的常规方法 812
五、几种常见的酵母菌 813
第五节 致病性丝状真菌 814
一、皮肤癣菌 814
二、青霉和曲霉 817
三、接合菌 819
四、暗色真菌 821
五、镰刀菌 823
六、枝顶孢霉 824
七、波氏假性阿利什霉 824
第六节 双相真菌 825
一、概述 825
二、各论 826
第七节 真菌感染病的血清学诊断 830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真菌感染诊断上的应用 831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 831
二、分子杂交 832
三、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DNA 833
四、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834
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835
六、DNA序列分析 835
第九节 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 835
第三十二章 诊断寄生虫学 839
第一节 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839
一、肠道原虫 839
二、肠道线虫 844
三、肠道棘头虫 850
四、肠道绦虫 851
五、肠道吸虫 857
六、血液与组织寄生虫 861
七、医学节肢动物 878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884
一、粪便检查 887
二、肛门周围寄生虫的检查 894
三、血液检查 895
四、骨髓中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查 898
五、痰液检查 898
六、泌尿生殖系标本检查 899
七、十二指肠液检查 900
八、口腔检查 900
九、脑脊液检查 900
十、活组织检查 900
十一、原虫的人工培养 903
十二、动物接种与病原分离 904
十三、血清学诊断 905
第三节 常见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909
一、肠道蠕虫 909
二、组织内蠕虫 911
三、组织切片中蠕虫的形态鉴别 911
四、肠道原虫 912
五、血液原虫 914
第三十三章 其他新发现的传染病病原 916
第一节 川崎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916
一、概述 916
二、病因学 916
三、发病机制 917
四、临床表现 917
五、诊断 919
六、治疗 919
第二节 人埃里希氏体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920
一、概述 920
二、分类与命名 921
三、生物学特征 921
四、临床与流行病学 923
五、实验室检查 923
六、致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924
七、病原学实验诊断 924
八、治疗 925
第三节 猫抓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926
一、概述 926
二、生物学特征 926
三、流行病学 927
四、临床表现 928
五、实验室检查 930
六、治疗 930
第四节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微生物学检查 931
一、概述 931
二、分类与命名 931
三、生物学特征 932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 933
五、实验室检查 935
六、治疗 936
第五节 埃博拉出血热的微生物学检查 937
一、概述 937
二、生物学特征 937
三、临床及流行病学 938
四、临床病理与发病机制 939
五、实验室检查 940
六、诊断 941
七、治疗 942
第三十四章 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其他微生物感染 943
第一节 衣原体的检验 943
一、概述 943
二、生物学特性 945
三、临床及流行病学 953
四、实验室诊断 958
五、抗微生物敏感性 964
第二节 立克次体及埃里希氏体的检验 966
一、分类与命名 966
二、生物学特性 969
三、临床及流行病学 973
四、实验室诊断 976
五、抗微生物敏感性 981
第三十五章 细菌L型及其检验 984
第一节 概述 984
一、细菌L型的发生 984
二、细菌L型的一般性状 986
三、细菌L型的致病力 986
四、细菌L型的免疫学 987
五、流行病学的细菌L型 988
第二节 细菌L型检验 988
一、培养检验法 988
二、血液、分泌物直接涂片或组织切片快速诊断法 998
三、临床细菌L型检查步骤 999
四、细菌L型的鉴定 999
五、细菌L型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002
六、细菌L型的实验室诱导法 1003
第三节 细菌L型检验的临床意义 1004
一、L型与临床病原菌的检出率 1004
二、L型与临床选用抗生素治疗 1004
三、L型与临床慢性感染反复发作 1005
四、L型与肿瘤 1006
五、L型的垂直感染 1006
六、L型与流行病学 1006
第三十六章 噬菌体在细菌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 1009
第一节 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 1009
一、噬菌体的分类和形态 1009
二、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 1010
三、宿主细菌细胞上的受体 1010
四、宿主细菌对噬菌体的限制与修饰 1013
五、内因裂解和外因裂解 1013
第二节 噬菌体试验基本技术 1014
一、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1014
二、pfu和RTD 1014
三、平板接种效应 1016
四、噬菌体的制备 1016
五、裂解谱和裂解模式 1017
第三节 噬菌体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1017
一、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技术 1017
二、布鲁氏菌噬菌体诊断技术 1025
第四节 噬菌体用于细菌的分型 1028
一、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1028
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1029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型 1031
四、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 1034
五、绿脓假单胞菌的噬菌体分型 1035
六、空肠和结肠弯曲菌的噬菌体分型 1035
七、大肠埃希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1035
八、副溶血弧菌的噬菌体分型 1036
第三十七章 诊断病毒学 1037
第一节 概述 1037
一、历史回顾 1037
二、有关病毒诊断的几个误解 1038
三、服务的水平 1040
第二节 分类 1041
第三节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 1046
第四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1048
第五节 弹状病毒 1049
第六节 砂粒病毒 1050
第七节 丝状病毒 1051
第八节 披膜病毒 1052
第九节 布尼亚病毒 1053
一、加州脑炎病毒 1053
二、汉坦病毒 1053
第十节 小RNA病毒 1055
一、轮状病毒 1056
二、诺瓦克样病毒 1057
三、杯状病毒 1057
四、星状病毒 1057
五、肠冠状病毒 1058
六、肠腺病毒 1058
七、冠状病毒 1058
八、环状病毒 1058
第十一节 反转录病毒 1058
第十二节 疱疹病毒 1065
一、单纯疱疹病毒 1066
二、巨细胞病毒 1069
三、EB病毒 1071
第十三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1072
一、快速诊断试验的选择 1072
二、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1073
三、肝炎病毒和EB病毒 1073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074
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075
六、IgM抗体 1075
七、各种血清学检测方法 1076
八、其他病毒感染的诊断 1077
附录1 诊断微生物学的部分实验技术 1078
附录2 属以上分类单元名录 1114
附录3 人体不同部位细菌感染的诊断 1121
索引 1124
- 《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 消化影像诊断学 原著第3版》王振常,蒋涛,李宏军,杨正汉译;(美)迈克尔·P.费德勒 2019
- 《急诊影像诊断学》程晓红责任编辑;(中国)许乙凯 2019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2018十三五本科教材 物理诊断学 第44版》马明信,贾继东主编;李海潮,胡桂才,刘新兰等副主编 2019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
- 《颅脑影像诊断学 第3版》郑帅责任编辑;(中国)于春水,马林,张伟国 201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发育生物学》(芬)S.F.吉尔伯特,(美)M.J.F.巴雷西编者;罗静,岳漫宇,刘晶责编石德利译者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