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学各科教学法
中学各科教学法

中学各科教学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鲁斋编著
  • 出 版 社:台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71
  • ISBN:
  • 页数:535 页
图书介绍:
《中学各科教学法》目录

第一编 通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学各科教学法缺少专本的原因 1

第二节 研究中学各科教学法之必要 6

第三节 中等教育与中学教学之目的 8

第四节 中学和科目与本书的范围 12

第二章 中学教学与中学学生 20

第一节 中学生身体上的特徵 20

第二节 中学生精神上的特徵 28

第三节 中学生思想倾向的调查 32

第四节 中学生的兴趣调查 43

第五节 学生心理与教学法之关系 45

第三章 中学教学之普通原理 50

第一节 教材的选择与组织 50

第二节 讲授与实验 57

第三节 学习辅导与参观教学 71

第四节 教学成绩的考查 73

第四章 中学教学的方式与过程 82

第一节 阶段式教学法的过程 82

第二节 道尔顿制式的教学过程 85

第三节 文纳特卡式的教学过程 90

第四节 做学教的方式与过程 99

第五节 社会化的教学方式与过程 104

第五章 科学教学法泛论 113

第二编 自然科学 113

第一节 自然科学教学的目标 114

第二节 科学教学应有的设备 117

第三节 教学自然学应注意的要点 122

第四节 自然科教学的过程 128

第六章 生物学教学法(请陈兼善先生订正) 136

第一节 生物学教学的目标 136

第二节 生物教学注意的要点 138

第三节 生物教学之设备 146

第四节 生物教学的过程 158

第七章 理化教学法(请甘伟才先生订正) 167

第一节 理化教学的目标 168

第二节 理化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169

第三节 理化教学之设备 176

第四节 理化教学的过程 182

第八章 算学教学法(请王鹤清先生订正) 197

第一节 算学教学的目标 197

第二节 算学的价值 199

第三节 算学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200

第四节 算学教学之过程 217

第三编 语文学科 223

第九章 国文教学法 223

第一节 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 224

第二节 国文教材的选择及其编制 225

第三节 国文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231

第四节 国文教学的过程 241

第一节 英语教学的目标 255

第十章 英语教学法 255

第二节 英语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259

第三节 英语教学的方法 271

第四节 英语教学的进程及其测验 277

第四编 社会学科 287

第十一章 历史教学法 287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目标 289

第二节 历史教材的选择与组织 291

第三节 历史教材应注意的要点 294

第四节 教学历史教员应有的准备 304

第五节 历史教学的过程 308

第一节 地理教学之目的 315

第十二章 地理教学法 315

第二节 地理教材之选择与组织 317

第三节 地理教学的设备 322

第四节 地理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325

第五节 地理教学的方式与过程 334

第十三章 公民教学法(请徐瑛叶德荣先生主稿) 343

第一节 公民教学的目标 343

第二节 选择公民教材的范围及其原则 344

第三节 公民教学的要点 347

第四节 公民教学的过程 352

第五节 公民训练法 354

第十四章 音乐教学法(请何绍甲先生主稿) 367

第一节 音乐教学的重要及目标 367

第五编 技能学科 367

第二节 音乐教材选择与编制 374

第三节 音乐科的设备 380

第四节 音乐教学应注意的要点及其过程 386

第十五章 劳作科教学法(请区植楷先生主稿) 401

第一节 劳作教学的目标及其价值 401

第二节 劳作教学应有的设备 407

第三节 劳作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414

第四节 劳作教学的过程 419

第十六章 图画教学法(请胡根天先生主稿) 440

第一节 图画教学的目标 440

第二节 图画教学的应注意的要点 444

第三节 图画教学应有的设备 448

第四节 图画教学的过程 452

第十七章 体育教学法(请姚佐献生先主稿) 457

第一节 体育教学的目标 457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应有的设备 458

第三节 教材的选择与教师的修养 461

第四节 体育教学与学习律 465

第五节 各种运动的教学法 467

第六编 余论 495

第十八章 新法考试与毕业会考 495

第一节 新法考试的类别及其编造 496

第二节 新法考试与旧法考试的利弊 513

第三节 毕业会考的来由及其意义 517

第四节 毕来会考宜采用新法考试的原因及其问题 521

附录 本书编者论著索引 5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