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跟年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49021
- 页数:419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 1
第二节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 2
一、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2
二、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 5
三、物理性污染物 5
第三节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来源 6
一、化学性污染 6
二、物理性污染 7
三、生物性污染 8
第二章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效应 10
第一节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体内过程 10
一、吸收 10
二、有毒有害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与储留 13
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转化 14
四、有毒物质的排泄 15
第二节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效应 16
一、毒性效应的类型 16
二、化学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17
三、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18
第三节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 18
一、抑制酶的活性 19
二、与受体结合 20
三、干扰生物膜功能 20
四、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 20
五、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21
六、其他毒性机理 21
一、病原体 22
二、物理性污染 22
第四节 环境中其他污染因素的危害 22
第五节 常用毒理学试验方法 23
一、急性毒性试验 23
二、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 26
三、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27
四、慢性毒性试验 28
第六节 遗传毒理学试验方法 29
一、致突变试验 29
二、繁殖试验 32
三、致畸试验 32
四、致癌性试验 33
第七节 其他几种毒理学试验方法 34
一、彗星试验 34
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 35
三、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35
四、大鼠肝脏微粒体的制备及细胞色素P450总含量的测定 36
五、外源性脾结节测定法 37
六、体内扩散盒琼脂培养技术 37
七、骨髓微循环的观察方法 38
第三章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 39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39
一、大气样品的采集 39
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45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0
四、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1
第二节 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 54
一、无机化法 54
二、气态分离法 56
三、萃取分离法 57
四、沉淀分离法 61
一、光谱分析法 62
五、离子交换法 62
第三节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62
二、电化学分析法 65
三、色谱分析法 66
四、高效毛细管电泳 68
五、中子活化分析法 69
六、免疫分析技术 69
七、生物传感技术 70
八、环境样品的快速检验 71
第四章 环境中不毒有害气体及其检测 73
第一节 二氧化硫 73
一、污染来源 73
二、理化性质 73
三、毒性作用 73
四、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76
第二节 氮氧化物 78
一、污染来源 78
二、理化性质 78
三、毒性作用 79
四、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检测空气中的氧化氮 80
第三节 一氧化碳 82
一、污染来源 82
二、理化性质 83
三、毒性作用 83
四、检测方法 84
第四节 臭氧 86
一、污染来源 86
二、理化性质 86
三、毒性作用 87
四、检测方法 88
第五节 氯气 89
一、污染来源 89
二、理化性质 90
三、毒性作用 90
四、甲基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氯气含量 90
第六节 硫化氢 91
一、污染来源 91
二、理化性质 92
三、毒性作用 92
四、检测方法 92
第七节 光气 94
一、污染来源 94
二、理化性质 94
三、毒性作用 94
四、检测方法 95
第八节 氨气 96
一、污染来源 96
二、理化性质 96
三、毒性作用 96
四、靛酚蓝比色法测定空气中氨 96
第九节 氟化氢 97
一、污染来源 97
二、理化性质 97
三、毒性作用 98
四、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含量 98
第十节 乙烯、丙烯、丁二烯 101
一、乙烯 101
二、丙烯 101
四、检测方法 102
三、1,3-丁二烯 102
第一节 氰化物 105
一、污染来源 105
二、理化性质 105
第五章 易挥发性有毒有害物质及其检测 105
三、毒性作用 106
四、检测方法 106
第二节 甲醛、丙烯醛 107
一、甲醛 107
二、丙烯醛 110
第三节 酚类 112
一、污染来源 112
二、理化性质 112
三、毒性作用 112
四、酚的检测 113
一、苯乙烯 116
第四节 苯乙烯、氯乙烯、三氯乙烯 116
二、氯乙烯 119
三、三氯乙烯 120
第五节 苯、甲苯、二甲苯、硝基苯 122
一、苯 122
二、甲苯 123
三、二甲苯 124
四、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苯、甲苯和二甲苯 124
五、硝基苯 125
第六节 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 127
一、氯仿 127
二、四氯化碳 128
三、二氯乙烷 130
一、甲醇 132
第七节 甲醇、硫醇 132
二、硫醇 133
第八节 丙酮 135
一、污染来源 135
二、理化性质 135
三、毒性作用 135
四、检测方法 135
第九节 乙醚、二氯二乙醚 137
一、乙醚 137
二、二氯二乙醚 138
第六章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元素及其检测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一、有毒有害元素的污染来源 140
二、有毒有害元素的代谢转化 140
三、有毒有害元素的毒性危害和毒性机理 142
第二节 砷 143
一、理化性质 143
二、污染来源 144
三、毒性与危害 145
四、砷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146
第三节 铅 147
一、理化性质 147
二、污染来源 148
三、毒性与危害 149
四、铅的测定 150
第四节 汞 153
一、理化性质 153
二、污染来源 154
三、毒性与危害 154
四、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156
第五节 镉 158
一、理化性质 158
二、污染来源 159
三、毒性与危害 159
四、镉的测定 160
第六节 铬 162
一、理化性质 162
二、污染来源 163
三、毒性与危害 163
四、铬的测定 165
三、毒性与危害 168
二、污染来源 168
一、理化性质 168
第七节 铜 168
四、铜的测定 169
第八节 钴 172
一、理化性质 172
二、污染来源 172
三、毒性与危害 172
四、钴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73
第九节 钼 175
一、理化性质 175
二、污染来源 175
三、毒性与危害 176
四、钼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176
二、污染来源 178
三、毒性与危害 178
第十节 镍 178
一、理化性质 178
四、镍的测定 179
第十一节 铝 181
一、理化性质 181
二、污染来源 181
三、毒性与危害 182
四、铝的测定 183
第十二节 硒 183
一、理化性质 183
二、污染来源 184
三、毒性与危害 184
四、硒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86
第一节 概述 189
一、农药的种类 189
第七章 环境中的农药污染及其检测 189
二、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190
三、农药的危害 193
四、防止农药残留毒性的措施 193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 194
一、理化性质 194
二、污染来源及人体吸收代谢 195
三、毒性作用 195
四、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检测 198
第三节 有机氯农药 201
一、理化性质 201
二、污染来源与人体吸收代谢 201
三、毒性作用 202
四、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204
三、毒性作用 207
二、污染来源与人体吸收代谢 207
一、理化性质 207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类 207
四、食品中西维因残留量的测定 209
第五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10
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性质和特点 210
二、毒性作用 210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 211
第六节 有机硫农药 212
一、理化性质 212
二、毒性作用 213
三、有机硫农药的检测 213
第七节 杀鼠药 215
一、杀鼠药的种类与污染来源 215
二、理化性质 215
三、毒性作用 215
四、杀鼠药的检测 217
第八章 环境中兽药与激素污染及其检测 220
第一节 环境中激素类污染物 220
一、雄性激素类 221
二、雌性激素类 223
三、非甾类同化激素及邻苯二甲酸酯 226
四、糖皮质激素类 228
五、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229
第二节 环境中抗微生物药物污染 231
一、抗生素类 231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类 237
第三节 环境中抗寄生虫药物污染 240
一、污染来源及种类 240
二、理化性质 241
四、毒性作用机理 242
三、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242
五、分析检测 243
第九章 二噁英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及其检测 245
第一节 二噁英 245
一、理化性质 245
二、污染来源 245
三、毒性与危害 248
四、食品中二噁英的限量 250
五、食品中二噁英的检测 250
第二节 多氯联苯 251
一、理化性质 251
二、污染来源 252
三、毒性与危害 252
五、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检测 254
四、食品中多氯联苯的限量标准 254
第三节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255
一、理化性质 255
二、污染来源 255
三、毒性与危害 255
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256
第四节 N-亚硝基化合物 259
一、理化性质 259
二、污染来源 260
三、毒性与危害 261
四、控制N-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措施 262
五、食品中N-亚硝胺类的测定 263
第五节 多环芳烃 265
一、理化性质及种类 265
三、毒性与危害 266
二、污染来源 266
四、萘、苊、蒽、菲和苯并[α]芘 267
五、多环芳烃的测定 270
第六节 杂环胺 274
一、杂环胺的种类 274
二、杂环胺的产生 274
三、毒性与危害 275
四、杂环胺产生的控制 276
五、食品中杂环胺的检测 276
第七节 合成洗涤剂 277
一、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 277
二、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278
第八节 原油 279
一、理化性质 279
三、毒性与危害 280
二、污染来源 280
四、原油的检测 281
第十章 环境中的细菌及其检测 285
第一节 细菌对环境的污染 285
一、对空气的污染 285
二、对水体的污染 285
三、对土壤的污染 285
四、对食品的污染 286
第二节 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86
一、细菌生长繁殖及产毒条件 286
二、细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287
第三节 环境中细菌的检验 288
一、空气中细菌的检验 288
二、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289
三、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290
四、土壤中细菌的检验 291
第四节 环境中常见的有害细菌与检验 295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295
二、致病性大肠杆菌 297
三、沙门杆菌 299
四、致病性链球菌 301
五、肉毒梭菌 304
六、炭疽杆菌 307
七、鼠疫杆菌 308
八、副溶血性弧菌 309
九、产气荚膜梭菌 311
十、志贺菌 313
十一、空肠弯曲菌 315
十二、结核杆菌 316
十三、破伤风梭菌 318
第十一章 环境中的真菌毒素及其检测 320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 321
一、结构与性质 321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21
三、毒性与危害 322
四、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措施 323
五、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323
第二节 赭曲霉毒素 328
一、结构与性质 328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28
三、毒性与危害 328
四、防止赭曲霉毒素中毒的措施 329
五、赭曲霉毒素的检测 330
一、结构与性质 332
第三节 晨青霉素 332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33
三、毒性与危害 333
四、防止展青霉素中毒的措施 334
五、展青霉素的检测 334
第四节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335
一、结构与性质 335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35
三、毒性与危害 335
四、防止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毒的措施 336
五、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检测 337
第五节 烟曲霉震颤素 340
一、污染来源与分布 340
三、烟曲霉震颤素的检测 341
二、毒性与危害 341
第六节 玉米赤霉烯酮 342
一、结构与性质 342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42
三、毒性与危害 342
四、防止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措施 343
五、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343
第七节 串珠镰刀菌素 344
一、结构与性质 344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44
三、毒性与危害 344
四、防止串珠镰刀菌素中毒的措施 345
五、串珠镰刀菌素的检测 345
第八节 伏马菌素 345
一、结构与性质 345
五、伏马菌素的检测 346
四、防止伏马菌素中毒的措施 346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46
三、毒性与危害 346
第九节 3-硝基丙酸 347
一、3-硝基丙酸的性质 347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47
三、毒性与危害 347
四、防止3-硝基丙酸中毒的措施 348
五、甘蔗中3-硝基丙酸的检测方法 348
第十节 杂色曲霉素 349
一、结构与性质 349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 350
三、毒性与危害 350
四、防止杂色曲霉素中毒的措施 350
五、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 350
一、胃肠毒素 352
第十一节 蘑菇毒素 352
二、神经精神毒素 353
三、血液毒素 354
四、原浆毒素 354
五、防止毒蘑菇食物中毒的措施 355
六、蘑菇毒素的检验 355
第十二节 麦角毒素 356
一、理化特性 356
二、来源与分布 356
三、毒性与危害 357
四、防止麦角中毒的措施 357
五、麦角碱的检验 357
一、污染来源与途径 358
第十二章 环境中的病毒及其检验 358
第一节 病毒对环境的污染 358
二、病毒污染环境的特点 359
三、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59
第二节 环境中常见的病毒 360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360
二、甲型肝炎病毒 362
三、乙型肝炎病毒 364
四、Norwalk病毒 365
五、猪水疱病病毒 366
六、口蹄疫病毒 367
七、流行性感冒病毒 368
八、轮状病毒 369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70
十、疯牛病病原 372
十一、狂犬病病毒 374
十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375
第三节 环境中病毒的检验 376
一、样品处理 376
二、病毒分离 378
三、病毒检定 380
第十三章 土壤、水和农产品中的寄生虫及其检测 386
第一节 囊尾蚴 387
一、病原体的特性 387
二、流行病学特点 388
三、致病作用 389
四、传播控制 390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 390
一、病原体的特性 391
第二节 旋毛虫 391
二、流行病学特点 392
三、致病作用 392
四、传播控制 393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 393
第三节 弓形虫 394
一、病原体的特性 394
二、流行病学特点 395
三、致病作用 395
四、传播控制 396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 396
第四节 血吸虫 397
一、病原体的特性 397
二、流行病学特点 398
四、传播控制 399
三、致病作用 399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 400
第十四章 环境中的动植物毒素及其检测 401
第一节 动物毒素 401
一、河豚毒素 401
二、组胺 403
三、斑蝥素 405
第二节 植物毒素 406
一、硫代葡萄糖苷 406
二、氰苷 408
三、生物碱 410
四、棉酚 414
附录一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416
附录二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416
主要参考文献 418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分析化学》陈怀侠主编 2019
- 《影响葡萄和葡萄酒中酚类特征的因素分析》朱磊 2019
- 《仪器分析技术 第2版》曹国庆 2018
- 《物联网导论》张翼英主编 2020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Power BI数据清洗与可视化交互式分析》陈剑 2020
- 《行测资料分析》李永新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贡济宇主编 2017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