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盛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2546766
- 页数:578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药物剂型的发展 1
第二节 药物新剂型的内容 3
一、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 3
二、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 4
三、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 5
第三节 新剂型与传统剂型、常规剂型 7
一、临床用药的需要 8
第四节 新剂型发展的动力 8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9
三、新剂型的市场及价值 11
第五节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11
一、设计 12
二、试制 13
三、质量研究 14
四、剂型的问题和展望 15
参考文献 16
一、水溶性载体 17
第二章 固体分散技术 17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 17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20
三、肠溶性材料 21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21
一、简单低共溶混合物 21
二、固体溶液 21
三、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 22
四、共沉淀物 22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和缓释原理 23
一、速效原理 23
二、缓释原理 23
三、以水溶性聚合物为载体的药物释放机理 24
第四节 固体分散技术 26
一、熔融法 26
二、溶剂法 27
四、研磨法 28
三、溶剂-熔融法 28
五、喷雾(冷冻)干燥法 29
第五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29
一、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 29
二、溶出速率测定 32
三、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 33
四、生物利用度 34
参考文献 34
第一节 概述 36
第三章 环糊精包合物 36
第二节 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 37
一、环糊精的分子结构 37
二、环糊精的性质 38
第三节 环糊精衍生物 40
一、环糊精的结构修饰 40
二、环糊精衍生物的理化性质 41
三、CYD衍生物的安全性 45
一、包合物的热力学 46
第四节 包合物的形成和包合作用 46
二、影响包合物形成的因素 47
三、包合作用的特点 49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举例 49
第六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 51
一、显微镜法和电镜法 51
二、相溶解度法 51
三、薄层色谱法 53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54
五、荧光光谱法 55
六、X射线衍射法 56
七、热分析法 56
八、圆二色谱法 57
九、红外分光光度法 58
十、核磁共振法 58
一、包合物的含量测定 61
二、包合物的溶解性能测定 61
第七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价 61
三、包合物的稳定性测定 62
四、包合物的体内试验 63
第八节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64
一、口服给药制剂的研究 64
二、局部给药剂型的研究 66
三、CYD在中药制剂领域中的研究 71
四、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 72
参考文献 75
第四章 微型包囊技术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药物微囊化的应用 77
二、囊心物与囊材 77
第二节 微囊化的方法 79
一、物理化学法 79
二、物理机械法 88
三、化学法 90
一、微囊中药物释放的机制 91
第三节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91
二、影响微囊药物释放的因素 92
三、微囊中药物释放动力学 93
第四节 微囊的质量研究 96
一、微囊的形态与粒径 97
二、微囊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97
三、微囊药物的释放速率 98
四、微囊的稳定性 98
第五节 人工细胞 98
一、固定化吸附剂 99
二、固定化酶与免疫吸附剂 100
三、固定化细胞及生物组织 100
四、人造血液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五章 口服速释制剂 103
第一节 概述 103
一、水中分散型速释制剂 103
二、口腔应用型速释制剂 104
三、其他机制型速释制剂 106
第二节 分散片 106
一、分散片的特点 106
二、处方设计 107
三、制备方法及举例 109
四、质量评定 112
第三节 自乳化释药系统 112
二、处方设计及制备举例 113
一、速效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13
三、质量评价 115
第四节 泡腾片 115
一、处方设计 115
二、制备方法及举例 116
三、质量检查 117
第五节 口腔速崩片 118
一、处方设计 118
二、制备工艺及举例 119
一、处方设计 120
三、质量评定 120
第六节 口腔速溶片 120
二、制备工艺 121
三、影响速溶制剂质量的因素 123
参考文献 123
第六章 口服缓控速给药系统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及类型组成 125
二、控释制剂的设计 126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区别 129
四、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现状 130
第二节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132
一、释药机理 133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33
三、处方设计 141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 150
一、释药机理 152
第三节 溶蚀性骨架片 152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55
三、处方设计 157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 157
第四节 不溶性骨架片 157
一、释药机理 158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58
三、处方设计 160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 162
第五节 包衣缓释制剂 162
一、释药机理 162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64
三、处方设计 167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 169
第六节 微丸 171
一、微丸的类型 171
二、释药机理 172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73
四、处方设计 176
五、制备方法与举例 176
六、中药缓释(微丸)胶囊 182
第七节 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 183
一、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的特点 183
二、释药机理 183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85
四、处方设计 186
五、制备方法与举例 188
第八节 渗透压控释体系 192
一、口服渗透泵释药机理 192
二、影响渗透泵释放药物的因素 194
三、渗透泵的组成 196
四、口服渗透泵制剂的设计 196
五、渗透泵的制备和举例 197
第九节 膜扩散控释给药系统 200
一、膜扩散控制释药机理 200
二、影响扩散控速释药的因素 201
三、膜扩散控释剂型的组成 203
四、膜控释制剂的制备及举例 203
第十节 控制溶解给药系统 205
一、控制溶解释药的机理 205
二、控制溶解体系释药恒速的可能性 205
三、控制溶解释药制剂的制备和举例 206
第十一节 控制蚀解给药系统 206
二、制备与举例 207
一、概述 207
第十二节 液体控释给药系统 207
第十三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208
一、体外评价 208
二、体内评价 211
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214
四、缓控释制剂安全性检查 215
参考文献 215
第一节 概述 217
第七章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 217
第二节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 219
一、利用渗透泵机制控制释药时间 219
二、利用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控制释药时间 219
三、利用包衣层控制释药时间 219
第三节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 221
一、药物的选择 221
二、辅料 222
第四节 制备方法及举例 225
一、渗透泵定时给药系统 225
二、包衣定时给药系统 225
三、三层片定时释放技术 228
四、定时胶囊技术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八章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231
第一节 胃内滞留制剂 231
一、胃内滞留的机理 231
二、影响药物漂浮的因素 234
三、处方设计 236
四、制备方法及举例 237
五、质量评价 238
第二节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239
一、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240
二、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241
三、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241
四、结肠定位释药方法及举例 242
五、质量评价 248
参考文献 250
第九章 口腔黏膜给药 251
第一节 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 252
第二节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253
一、吸收机制和途径 253
二、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254
第三节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 256
一、吸收促进剂 256
一、生物黏附机理 259
第四节 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 259
二、生物黏附材料 259
三、酶抑制剂 259
二、生物黏附材料 260
三、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 262
四、口腔生物黏附剂型和应用实例 264
五、口腔生物黏附制剂的评价 265
第五节 口腔黏膜吸收试验 266
一、体外吸收模型 267
二、体内研究 268
三、细胞模型 268
参考文献 268
第十章 鼻黏膜给药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一、鼻黏膜给药的特点 270
二、鼻腔的生理特征 270
一、药物的分子量 271
第二节 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271
二、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272
三、溶液的pH和渗透压 273
四、药物的浓度和制剂的黏度 273
五、剂型 273
第三节 鼻黏膜吸收促进剂 275
一、胆酸盐及其衍生物 275
二、环糊精 276
三、壳聚糖 277
四、聚左旋精氨酸 279
第四节 鼻腔给药研究的模型 279
一、动物模型 279
二、细胞模型 282
第五节 鼻腔用药新剂型 283
一、喷雾剂和粉雾剂 283
二、微球 283
一、黏膜形态学考察 286
第六节 鼻腔给药的黏膜毒性的评价 286
三、脂质体 286
二、纤毛清除作用的测定 288
三、溶血实验 288
四、生化指标测定 288
第七节 应用实例 289
一、尼古丁鼻腔喷雾剂 289
三、胰岛素鼻腔给药制剂 290
四、生长抑素多肽类似物或衍生物的鼻腔给药制剂 290
二、鲑降钙素滴鼻剂 290
第八节 鼻腔用药新用途 291
一、脑靶向鼻腔给药 291
二、疫苗鼻黏膜给药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十一章 粉雾剂 295
第一节 呼吸道吸收机理 295
一、呼吸道生理 295
二、药物在呼吸道的分布 296
第二节 吸入装置 297
三、肺内的药物代谢 297
第三节 粉雾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举例 299
一、主药 300
二、载体 300
三、粉碎工艺 301
四、无载体粉雾剂 301
五、制备和举例 302
第四节 质量研究 303
参考文献 303
第十二章 经皮给药系统 304
第一节 概述 304
一、经皮给药的发展与特点 30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305
三、中药经皮给药 306
第二节 皮肤结构和生理 306
一、表皮 307
三、皮肤附属器 308
二、真皮与皮下组织 308
第三节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309
一、给药系统中药物的释放 309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311
三、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 311
四、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 311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312
六、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 312
一、药物性质的影响 315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315
二、生理因素的影响 316
三、剂型与制剂的影响 318
第五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318
一、经皮吸收促进剂 319
二、微粒载体 325
三、前体药物 326
四、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物理学方法 327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 332
第六节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 332
二、体内经皮吸收研究 334
第七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334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选择与剂量设计 33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336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 338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 342
五、经皮给药系统举例 343
六、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控制 344
参考文献 345
第十三章 眼科用给药系统 347
第一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及药物动力学 347
一、眼部组织结构与药物的吸收特征 347
二、眼部给药的药物动力学 350
三、黏附材料与药物的眼部吸收 351
四、环糊精用做滴眼剂辅料 352
第二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设计 352
二、眼内释药实验 353
第三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 353
一、体外释药试验 353
三、药效学试验 354
四、刺激性试验 354
第四节 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 354
一、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 354
二、影响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释放的因素 354
三、制备和举例 355
第五节 控制溶解眼科用给药系统 356
第六节 脂质体眼科用给药系统 356
一、脂质体眼用制剂的类型 356
二、脂质体眼用给药系统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357
三、制备和举例 358
第七节 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 358
一、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 358
一、特点 359
第八节 植入型眼科用给药系统 359
二、制备与举例 359
二、制备及举例 360
参考文献 360
第十四章 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 362
第一节 阴道给药 362
一、阴道的结构与生理 362
二、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62
三、局部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 364
四、全身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 366
第二节 子宫内给药系统 373
一、概述 373
二、子宫结构 373
三、子宫内给药系统的设计 374
四、应用实例 375
参考文献 378
第十五章 直肠给药系统 380
第一节 概述 380
一、双层栓 381
第二节 栓剂 381
二、中空栓剂 382
三、微囊栓剂 386
四、渗透泵栓剂 387
五、凝胶栓剂 388
六、骨架控释栓剂 388
七、膜控释直肠给药系统 389
第三节 微型灌肠剂 389
参考文献 390
第十六章 植入给药系统 391
一、膜-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391
二、渗透压控释植入给药 393
三、溶解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395
四、溶蚀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396
五、骨架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396
参考文献 399
一、热控制脉冲式给药 400
第十七章 其他控释给药系统 400
第一节 非口服脉冲给药系统 400
二、电化学控制脉冲式给药 401
三、超声波控制脉冲式给药 403
四、光控脉冲式给药 403
第二节 自调式给药系统 404
一、pH敏感型自调式给药 404
三、尿素-尿素酶体系 405
四、胰岛素自调式反应器 405
二、竞争结合机制的自调式给药 405
第三节 静脉给药系统 406
第四节 肌内或腹腔注射给药系统 407
参考文献 407
第十八章 脂质体 408
第一节 概述 408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410
一、脂质体的组成 410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414
二、脂质体的结构 414
四、脂质体的分类 417
第三节 脂质体的靶向性 419
一、靶向性的概念 419
二、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特点 420
三、脂质体靶向治疗的限制 421
四、靶向类型 422
五、靶向性评价 425
第四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 425
一、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425
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427
第五节 脂质体的制法与举例 428
一、薄膜法 428
二、逆相蒸发法 430
三、溶剂注入法 432
四、去污剂分散法 433
五、钙融合法 433
七、主动包封法 434
六、冻结融解法 434
八、冷冻干燥法 435
九、复乳法 436
十、离心法 436
十一、前体脂质体法 436
十二、制备脂质体气雾剂 437
十三、脂质体制备方法比较 437
十四、脂质体的分离与灭菌 438
一、脂质体的包封率 440
第六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440
二、稳定性与渗漏 441
三、脂质体的粒径和分布 444
四、表面电性的测定 445
五、体内分布试验和药效学试验 446
第七节 特殊性能脂质体 460
一、免疫脂质体 460
二、多糖(糖脂)被复的脂质体 462
四、pH敏感脂质体 463
三、热敏感脂质体 463
五、长循环脂质体 464
六、光敏感脂质体 465
七、前体脂质体 465
八、聚合膜脂质体 466
九、经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修饰的脂质体 466
十、提高脂质体肝靶向性研究 467
参考文献 468
第十九章 微球 471
第一节 概述 471
第二节 成球材料 475
一、成球材料的分类及应具备的条件 475
二、主要成球材料 476
第三节 靶向性和栓塞性与释放机制 479
一、靶向性 480
二、栓塞性 483
三、微球的释药机制 488
四、影响微球的释药因素 490
一、加热固化法 491
第四节 制备和举例 491
二、加交联剂固化法 492
三、溶剂挥发法 493
四、照射聚合法 496
五、喷雾干燥法 496
第五节 质量研究 497
一、载药量 497
二、含量测定 497
三、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 498
四、溶出度测定 499
五、体外释放实验 499
六、溶胀率和溶胀压测定 500
九、栓塞性试验 501
十、有机溶媒的残留 501
十一、微球表面的PVA含量测定 501
八、稳定性考察 501
七、体内分布试验 501
十二、表面特性 502
十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502
参考文献 503
第二十章 新型乳剂 506
第一节 概述 506
一、与普通乳剂的区别 506
三、发展状况 507
二、分类与特点 507
四、乳化剂 508
第二节 静脉输送营养乳剂 509
一、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特点 510
二、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处方 510
三、制备和举例 511
第三节 靶向性给药乳剂 512
一、靶向性作用 512
二、靶向性一级乳剂 514
三、复乳 514
第四节 新型乳剂稳定性 516
一、一级乳剂的稳定性 517
二、复乳的稳定性 518
第五节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522
一、明胶微球乳剂 522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乳 522
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凝胶乳 523
四、其他乳剂 523
参考文献 524
第一节 概述 525
第二十一章 纳米粒 525
第二节 纳米球与纳米囊 526
一、制备方法 527
二、纳米粒性质的影响因素 529
三、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530
第三节 药质体 530
一、药质体的制备 531
第四节 脂质纳米球 532
二、药质体的稳定性 532
三、体内分布与毒性 532
一、脂质纳米球的特点及对被包裹药物的要求 533
二、工艺 533
三、稳定性 533
四、体外释放模型 533
五、体内靶向性 534
第五节 纳米乳 534
一、形成机理 534
二、乳化剂使用选择依据 535
三、常用的乳化剂 535
四、制备方法 536
五、助乳化剂对纳米乳制备的影响 536
第六节 聚合物胶束 537
参考文献 538
一、分类与特点 540
二、发展简况 540
第二十二章 磁性药物制剂 540
第一节 概述 540
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541
第二节 组成材料 543
一、磁性材料 543
二、骨架材料 543
三、药物 544
第三节 磁控定位及其影响因素 544
一、磁性物质的磁化 544
三、影响磁控定位的因素 545
二、磁控定位 545
第四节 磁性微球与磁性纳米球的制备 547
一、磁性微球的制备 547
二、磁性纳米球的制备 551
三、磁性微米与纳米药物制剂安全性要求 552
第五节 磁性片剂和磁性胶囊 552
一、治疗用磁性缓释片剂和胶囊 552
二、药物标记和监测分析用磁性片剂和胶囊 553
二、体内磁控定位试验 554
第六节 磁控定位试验 554
一、体外磁控定位试验 554
参考文献 555
第二十三章 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 557
第一节 概述 557
一、大分子载体与前体药物 557
二、研究进展 558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559
一、单克隆抗体的性质 560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载体药物 560
二、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的偶联 562
三、药物-抗体偶联物的制备 567
四、药物-抗体偶联物的质量研究 572
第三节 其他大分子载体药物 575
一、多肽与蛋白载体药物 575
二、多糖载体药物 576
三、合成高分子载体药物 576
参考文献 577
- 《天然药物化学》孔令义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贡济宇主编 2017
- 《药物合成反应》姚其正主编 2019
- 《动物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王桂琴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童珊珊,余江南 2019
-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程》胡芳弟 2016
- 《新编临床药物使用规范》孙国栋,解华主编 2017
-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系列教材 药物制剂工 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2016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教材 药物合成反应实验 第3版》翟鑫 2019
- 《全国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实验教材 校企合作示范教材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程》张羽男,王存琴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