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海洋水团分析
海洋水团分析

海洋水团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凤岐,苏育嵩编著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10671006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
《海洋水团分析》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海洋水团分析的内容及研究史 1

1.1.1 海洋水团分析的研究内容 1

1.1.2 水团分析的意义 1

1.1.3 水团分析的回顾 2

1.1.4 中国水团分析研究概况 3

1.2 水团的有关概念 5

1.2.1 水团的概念与定义 5

1.2.2 水型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8

1.2.3 水系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9

1.2.4 水团的核心和强度 10

1.2.5 水团的边界与混合区 12

1.2.6 水团的形成和变性 13

1.3 水团的主要指标 14

1.3.1 均值指标 15

1.3.2 均方差指标 16

1.3.3 区间指标 16

1.3.4 极值指标 16

1.4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与海洋气候区的划分 17

1.4.1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划分 17

1.4.2 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区的划分 22

第二章 环流、海洋锋和跃层 24

2.1 环流及有关概念 24

2.1.1 环流的定义 24

2.1.2 海流的主轴、流幅和强度 25

2.1.3 水团的运动和海流 26

2.1.4 中尺度涡 28

2.2 海洋锋 29

2.2.1 海洋锋的定义 29

2.2.2 海洋锋的分类 30

2.2.3 海洋锋的特性、形成与强度 31

2.2.4 海洋锋的分布 33

2.2.5 研究海洋锋的意义 35

2.3 海洋中的跃层 36

2.3.1 跃层的形成及其“屏障作用” 37

2.3.2 跃层的示性特征 39

2.3.3 跃层顶界和底界的确定 40

2.3.4 中国近海跃层简介 40

2.4 海洋细微结构 45

第三章 水团的综合分析法 47

3.1 概述 47

3.1.1 综合分析法的特点和实用价值 47

3.1.2 综合分析法的某些基本原则 48

3.2.2 水团边界的划法 50

3.2.1 水团个数的确定 50

3.2 水团的划分 50

3.3 水团消长变化的分析 55

3.3.1 水团第一强度变化的分析 55

3.3.2 水团第二强度变化的分析 58

第四章 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法 61

4.1 水团的浓度混合理论 61

4.1.1 浓度 61

4.1.2 无界水团混合理论 62

4.1.3 有界水团混合理论 67

4.2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 69

4.2.1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 69

4.2.2 水团核心空间位置的确定 70

4.3 水团边界的确定 72

4.3.1 水团的本体和边界 72

4.3.2 两个水团混合的边界 72

4.3.3 三个水团边界的确定 73

4.3.4 四个水团边界的确定 75

4.4 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 78

4.4.1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优点 78

4.4.2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缺点 78

第五章 温-盐图解的统计分析 80

5.1 温-盐图解 80

5.1.1 温-盐曲线 80

5.1.2 温-盐关系 80

5.1.3 温盐点聚图 81

5.1.4 温-盐图解 83

5.2 温-盐图解的一维频率分析 84

5.2.1 单站温-盐特征的频数分析 85

5.2.2 面积和体积的温-盐特征的频率分析 85

5.3 海水体积输送的温-盐图解统计 89

5.4.1 温盐图解及一维频率分析在东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91

5.4 温-盐图解频率分析在中国浅海中的应用 91

5.4.2 温-盐图解体积统计在台湾暖流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92

5.5 温-盐图解上的二维频率分析 94

5.5.1 二维等频数面分析 94

5.5.2 二维分布密度函数方法 95

5.6 温-盐图解上的回归分析 99

5.6.1 线性回归线θ(S)和S(θ) 99

5.6.2 非线性回归(回归曲线) 100

第六章 水团划分及预报中的分割法 102

6.1 引言 102

6.2 极差分割法 103

6.2.1 有关概念和记法 103

6.2.2 最优极差二分割 104

6.2.3 三分割 105

6.2.4 四分割 106

6.2.5 五、六、七分割 107

6.2.6 某些问题的讨论 108

6.3 最优分割法 111

6.3.1 组内变差和总变差 111

6.3.2 简便算法及最优性的证明 113

6.3.3 实例与计算步骤 114

6.3.4 某些问题的讨论 117

6.4 AID方法 119

6.4.1 方法概述 119

6.4.2 计算步骤 119

6.4.3 示例 120

6.4.4 几个问题的讨论 122

6.4.5 AID方法与水团的逐级分割 123

7.1 相似系数和距离 125

7.1.1 相似系数 125

第七章 水团的聚类分析法 125

7.1.2 距离 126

7.2 系统聚类法 128

7.2.1 系统聚类的思路与做法 129

7.2.2 类间距离与8种聚类法 129

7.2.3 示例与计算步骤 133

7.3 系统聚类有关问题的讨论 137

7.3.1 统一递推公式 137

7.3.2 关于水团个数的确定 138

7.3.3 关于F检验 140

7.3.4 关于指标的选取 141

7.3.5 系统聚类8种方法的比较 141

7.4 逐步聚类法 142

7.4.1 逐步聚类的思路与流程 142

7.4.2 逐步检验聚类法 144

8.1.1 原理简介 148

第八章 水团的判别分析及预报 148

8.1 距离判别 148

8.1.2 步骤概述 149

8.2 两个水团的判别 150

8.2.1 引言 150

8.2.2 两个水团的线性判别函数 151

8.2.3 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函数 151

8.2.4 判据yc 153

8.2.5 计算步骤与示例 153

8.2.6 两个水团多指标的非线性判别 155

8.3 多个水团的判别 155

8.3.1 逐次二级判别 155

8.3.2 Bayes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 156

8.3.3 Fisher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 162

8.4.1 水团划分的显著性检验 167

8.4 划分的显著性检验及指标的鉴定评估 167

8.4.2 不同准则划别的讨论 171

8.4.3 关于指际的选择 171

8.5 水团的逐步判别 173

8.5.1 逐步判别的思路 173

8.5.2 逐步判别的指标(或因子)筛选步骤 174

8.5.3 Bayes型判别函数的建立与检验 178

8.5.4 Fisher型判别函数的建立 179

8.6 水团的判别预报 180

8.6.1 使用指标预报值进行水团的判别预报 180

8.6.2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 181

8.6.3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的特征 182

9.1 正交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187

9.1.1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187

第九章 水团分析中的正交分解法 187

9.1.2 时间函数 190

9.1.3 正交分解式的对应特征与省略误差 191

9.1.4 奇异值分解 193

9.2 奇异值分解法及其应用 195

9.2.1 数据矩阵的处理 195

9.2.2 分析式的建立 196

9.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197

9.3 替代分析法 201

9.3.1 一般平均场的局限性 202

9.3.2 分解式的建立 203

9.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204

9.4 对应分析法 206

9.4.1 方法概述 206

9.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08

第十章 水团分析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210

10.1 模糊子集与水团的有关概念 210

10.1.1 模糊概念与模糊子集 210

10.1.2 水团与模糊子集 211

10.1.3 水团的核心、本体、边界及混合区 212

10.1.4 水型和水系的模糊集合定义 213

10.2 模糊聚类分析 213

10.2.1 模糊相似关系与模糊等价关系 214

10.2.2 动态聚类图 217

10.2.3 几个问题的讨论 220

10.3 水团的Fuzzy模式划分 222

10.3.1 水团核心指标的确定 222

10.3.2 Fuzzy模式的建立 224

10.3.3 水团的划分 226

10.3.4 几个问题的讨论 226

10.4.1 模糊密度聚类法 227

10.4 水团聚类中心的确定 227

10.4.2 移动格域法 230

10.4.3 模糊积分法 232

10.5 聚类中心的调整与水团的软划分 235

10.5.1 水团的软划分调整 235

10.5.2 模糊目标函数聚类算法 239

10.5.3 F统计、FF统计和Fuzzy伪F统计比率 240

10.6 水团的模糊分析 242

10.6.1 水团特征、模糊度及贴近度 242

10.6.2 水团的模糊判别分析及综合评判 247

10.7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 253

10.7.1 确定隶属函数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53

10.7.2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形式的探讨 253

10.7.3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椭圆拟合法 255

10.7.4 水团隶属函数的其他拟合方法 263

第十一章 世界大洋的环流与水团 267

11.1 环流系的划分 267

11.2 太平洋的环流 268

11.2.1 上层环流 268

11.2.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 278

11.3 大西洋的环流 283

11.3.1 上层环流 283

11.3.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 287

11.4 印度洋的环流 292

11.4.1 上层环流 292

11.4.2 次表层及中、深层环流 294

11.5 南大洋和北冰洋的环流 295

11.5.1 南大洋的环流 295

11.5.2 北冰洋的环流 297

11.6.1 世界大洋水的温盐特征 299

11.6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 299

11.6.2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 303

11.7 太平洋的水团 306

11.7.1 表层水团 306

11.7.2 次表层水团 310

11.7.3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314

11.8 大西洋的水团 320

11.8.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 320

11.8.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322

11.9 印度洋的水团 328

11.9.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 328

11.9.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330

11.10 北冰洋和南大洋的水团 332

11.10.1 北冰洋的水团 332

11.10.2 南大洋的水团 335

12.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341

第十二章 中国近海的环流和水团 341

12.1 中国近海水团环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因素和关系 341

12.1.2 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 343

12.1.3 主体格局与区域特征的互相作用 344

12.1.4 理、化、生、地特征分布的兆示 346

12.2 中国近海的环流 348

12.2.1 上层环流 348

12.2.2 中、下层环流,上升流和涡旋 352

12.3 中国近海的水团 354

12.3.1 中国近海的水型分布与水系划分 354

12.3.2 渤海和黄海的水团 357

12.3.3 东海的水团 362

12.3.4 南海的水团 374

12.3.5 中国近海水团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判别与模糊分析 379

参考文献 3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