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纳米毒理学  第2版
纳米毒理学  第2版

纳米毒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宇亮,柴之芳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37112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影响、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及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所有关于纳米技术风险知识的空白领域,涵盖了纳米材料暴露风险涉及的主要方面,概述了各种人造纳米结构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和生物学性质(体内或体外),其中包括金属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树状大分子、量子点、纳米簇、纳米结晶、纳米线、富勒烯、富勒烯衍生物、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功能性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颗粒、炭黑、纳米涂层、纳米药物等其它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和生物学性质,阐明纳米颗粒穿越不同生物屏障的能力以及与纳米特性的关系;揭示生物微环境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规律;阐明进入体内的纳米颗粒的迁移行为、蓄积靶器官及其对纳米特性的依存性;揭示纳米特性、剂量、暴露途径等与其生物毒性的关系,揭示决定纳米材料的安全暴露剂量、安全纳米尺寸、安全暴露途径的共性规律。
《纳米毒理学 第2版》目录

第1章 纳米毒理学概述 1

1.1 纳米毒理学与研究现状 1

1.1.1 什么是纳米毒理学? 1

1.1.2 纳米技术:从科学预言到市场产品 1

1.1.3 纳米科技发展必然出现的分支领域:纳米毒理学 5

1.1.4 纳米毒理学研究现状分析:国家、研究机构、实验室 6

1.1.5 纳米毒理学研究现状思考 10

1.2 纳米毒理学的溯源 12

1.2.1 病毒学(病毒是典型的活着的纳米颗粒) 13

1.2.2 工业烟雾颗粒 14

1.2.3 大气颗粒物 15

1.2.4 人造纳米颗粒 15

1.3 纳米毒理学的特征 17

1.3.1 新的剂量单位在纳米毒理学中的重要性 18

1.3.2 表面吸附在纳米毒理学中的重要性 18

1.3.3 医学应用广泛 19

1.4 纳米毒理学:迫切需要体内研究 21

1.5 纳米毒理学:阶段与问题 24

1.6 纳米毒理学:重要目标 26

1.7 纳米毒理学:利益与风险之间平衡的桥梁 28

1.8 纳米毒理学:展望 30

参考文献 32

第2章 纳米材料的生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急性毒性 41

2.1 纳米颗粒的体内吸收 44

2.1.1 纳米颗粒在肺部的沉积和吸收 44

2.1.2 纳米颗粒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 47

2.1.3 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沉积和吸收 48

2.2 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迁移和分布 50

2.2.1 吸入暴露的迁移和分布 50

2.2.2 口服暴露的迁移和分布 57

2.2.3 其他暴露途径的迁移和分布 61

2.2.4 迁移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62

2.3 纳米颗粒的代谢和排泄 63

2.4 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 65

2.4.1 心血管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65

2.4.2 呼吸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67

2.4.3 肝脏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72

2.4.4 肾脏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73

2.4.5 神经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75

2.4.6 皮肤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76

2.4.7 系统急性毒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 77

参考文献 78

第3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86

3.1 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 86

3.1.1 细胞摄入的纳米表面结构效应以及表面修饰效应 87

3.1.2 细胞摄入的纳米尺寸效应 89

3.2 纳米颗粒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89

3.2.1 细胞吞噬能力和趋化性 89

3.2.2 细胞膜和细胞骨架 91

3.2.3 细胞坏死和凋亡 93

3.3 纳米颗粒对其他肺细胞的影响 95

3.4 纳米颗粒对皮肤细胞的影响 96

3.5 纳米颗粒对肝细胞的影响 97

3.6 纳米颗粒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98

参考文献 101

第4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效应机制:纳米材料的细胞摄取、胞内转运及其细胞毒性 107

4.1 背景 107

4.2 纳米材料的细胞吸收 108

4.2.1 纳米颗粒(NPs)可能的细胞吸收途径 108

4.2.2 纳米颗粒尺寸和形状依赖的细胞吸收 112

4.2.3 纳米颗粒表面化学性质依赖的细胞吸收 114

4.2.4 纳米颗粒表面电荷依赖的细胞摄取 118

4.3 纳米颗粒细胞内的定位和迁移 119

4.3.1 金纳米材料 119

4.3.2 碳纳米材料 120

4.4 纳米颗粒的细胞清除及其细胞毒性 122

4.4.1 金纳米材料 123

4.4.2 碳纳米材料 123

4.5 展望 124

参考文献 127

第5章 纳米材料理化性质与其细胞摄取、转运及命运的关系 133

5.1 概述 133

5.2 纳米材料化学性质对细胞摄取、转运和累积的影响 135

5.2.1 纳米材料表面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影响 135

5.2.2 纳米材料的表面功能化和表面电荷的影响 137

5.2.3 纳米材料及其表面组成的影响 138

5.3 纳米材料理化性质对细胞吸收、运输和累积的影响 139

5.3.1 纳米材料尺寸的影响 139

5.3.2 纳米材料纵横比的影响 139

5.4 纳米材料表面积对其溶解性和降解性的影响 142

5.5 展望 143

参考文献 143

第6章 分子纳米毒性学: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146

6.1 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46

6.1.1 结构特性和化学效应 147

6.1.2 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尺寸效应 147

6.1.3 弱相互(非共价键)作用 148

6.1.4 靶蛋白作用的选择性及其医学应用 148

6.1.5 细胞信号通道调节 150

6.1.6 纳米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150

6.2 纳米颗粒的抗原性 151

6.2.1 人造纳米材料的免疫学性质 151

6.2.2 纳米颗粒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152

6.2.3 生物体系对纳米体系的识别作用 152

6.3 纳米颗粒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155

6.3.1 尺寸效应 155

6.3.2 协同效应 155

6.3.3 DNA切割 156

6.3.4 诱导基因突变 156

6.3.5 基因转运载体 157

参考文献 159

第7章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及神经生物学效应 162

7.1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与途径 162

7.1.1 纳米颗粒跨越血脑屏障进脑 162

7.1.2 纳米颗粒通过嗅觉神经转运进脑 163

7.1.3 感觉神经末梢摄入纳米颗粒再转运进脑 165

7.2 纳米颗粒在脑中的迁移、输运与代谢 166

7.2.1 纳米颗粒在脑中迁移、输运与尺寸效应 166

7.2.2 纳米颗粒在脑中的化学种态 167

7.3 纳米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学效应 167

7.3.1 大气纳米颗粒物暴露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 167

7.3.2 人造纳米颗粒暴露与神经系统损伤 168

7.3.3 神经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入作用 171

7.4 纳米颗粒的神经细胞生物学效应 173

7.5 纳米颗粒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生化标志物与神经递质的影响 175

7.6 纳米颗粒的其他神经生物学效应 181

7.7 纳米颗粒神经毒性的机制 182

参考文献 185

第8章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肺系统的毒理学效应 190

8.1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90

8.1.1 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代谢 190

8.1.2 纳米颗粒穿越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能力 191

8.1.3 纳米颗粒的肺外转运及代谢动力学 192

8.1.4 低剂量长期暴露纳米颗粒的肺部毒性 194

8.2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肺部损伤的年龄差异 200

8.2.1 纳米颗粒引起肺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的年龄差异 200

8.2.2 纳米颗粒引起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年龄差异 201

8.2.3 纳米颗粒引起肺部损伤的敏感性的年龄差异 201

8.2.4 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的毒性评价指标 202

8.3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年龄差异 203

8.3.1 纳米颗粒引起血清中组胺含量变化的年龄差异 203

8.3.2 纳米颗粒引起心肌缺氧的年龄差异 204

8.3.3 纳米颗粒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年龄差异 205

8.3.4 纳米颗粒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年龄差异 206

8.3.5 纳米颗粒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年龄差异 207

8.4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209

8.4.1 吸入纳米颗粒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 209

8.4.2 吸入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210

8.4.3 纳米颗粒暴露对血管内皮系统的影响 212

参考文献 216

第9章 胃肠道摄入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 220

9.1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 221

9.2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引起的离子超载 222

9.3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引起的碱中毒 223

9.4 纳米颗粒超高化学反应活性决定其生物毒性 224

9.5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毒性与尺寸效应 227

9.6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毒理学效应的异常与复杂性 230

参考文献 233

第10章 决定碳纳米管毒性的主要因素 237

10.1 概述 237

10.2 碳纳米管内残留的金属杂质影响其毒性 238

10.3 碳纳米管的理化和结构特征影响其毒性 240

10.3.1 表面电荷和化学修饰 240

10.3.2 形状 242

10.3.3 长度 242

10.3.4 团聚程度 242

10.3.5 层数 242

10.4 细胞培养环境和分析方法影响碳纳米管的毒性测试结果 245

10.5 碳纳米管产生毒性的机制 246

10.6 展望 248

参考文献 248

第11章 纳米特性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 251

11.1 纳米尺寸对纳米毒性的影响 251

11.1.1 急性毒性中的纳米尺寸效应 251

11.1.2 观测对象器官选择影响纳米尺寸效应 254

11.1.3 毒性级别的判定与纳米尺寸效应 255

11.1.4 呼吸系统毒性的纳米尺寸效应 257

11.2 纳米结构化学效应 259

11.3 纳米表面化学 261

11.4 纳米表面化学:降低或消除纳米颗粒毒性的有效途径 263

11.5 纳米颗粒的安全剂量 270

参考文献 273

第12章 纳米毒理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 278

12.1 体外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 278

12.1.1 纳米颗粒实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78

12.1.2 纳米颗粒实验样品的表征方法 283

12.2 纳米颗粒体外细胞摄入和定位的检测方法 284

12.2.1 透射电镜法 284

12.2.2 元素分析法 285

12.2.3 荧光光谱法 286

12.2.4 纳米颗粒细胞摄取研究的新方法 289

12.3 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研究方法 290

12.3.1 纳米颗粒影响细胞繁殖能力的评估方法 291

12.3.2 纳米颗粒引起细胞坏死的评估方法 291

12.3.3 纳米颗粒引起细胞凋亡的评估方法 292

12.3.4 纳米颗粒引起DNA损伤的评估方法 293

12.3.5 纳米颗粒引起氧化应激的标志物与检测方法 293

12.3.6 体外纳米毒理学新的研究技术 296

12.4 纳米颗粒体内毒性的研究方法 296

12.4.1 纳米颗粒生物分布和清除的检测方法 297

12.4.2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303

12.4.3 组织学/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 304

12.4.4 体内纳米毒理学新的研究技术 307

12.4.5 新的纳米分析技术 308

12.5 现有方法学的问题和挑战 309

参考文献 312

第13章 基于核技术与同步辐射的纳米生物效应分析方法 324

13.1 概述 324

13.2 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核分析技术 325

13.2.1 纳米材料表征中的分析化学 325

13.2.2 分子水平上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 329

13.2.3 纳米材料在细胞内的可视化成像研究 331

13.2.4 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定量研究方法 335

13.3 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小结 343

13.4 展望 345

13.4.1 纳米生物效应中的其他科学问题 345

13.4.2 更多核分析手段的出现 346

参考文献 3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