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传播学概论  第2版
传播学概论  第2版

传播学概论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凌凌主编;方雪琴,郑素侠副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4515867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传播学概论》从回顾人类的传播史入手,细数传播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模式,讨论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类型的特点和基本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几大基本问题:大众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自由和控制、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和大众传播效果,介绍了传播学批判学派和两大学派的差异,分析了全球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最后又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传播学概论 第2版》目录

1 从结绳记事到天下一网——人类传播史回顾 1

1.1 口语传播时代 2

1.2 手抄传播时代 3

1.3 印刷传播时代 4

1.4 电子传播时代 6

1.5 网络传播时代 9

2 传播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3

2.1 传播学的理论渊源 14

2.1.1 传播学在欧洲的萌芽 14

2.1.2 传播学的欧洲奠基 15

2.1.3 传播学“登陆”美国 16

2.1.4 传播学在美国的本土化 16

2.2 传播学的代表人物 18

2.2.1 拉斯韦尔 18

2.2.2 拉扎斯菲尔德 19

2.2.3 卢因 20

2.2.4 霍夫兰 21

2.2.5 施拉姆 22

2.3 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24

2.3.1 经验学派 24

2.3.2 批判学派 26

2.4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27

2.4.1 控制研究 27

2.4.2 内容分析 28

2.4.3 媒介分析 29

2.4.4 受众分析 29

2.4.5 效果分析 30

3 信息、符号与意义 33

3.1 信息与传播 34

3.1.1 信息 34

3.1.2 传播 35

3.2 传播与符号 36

3.2.1 符号的定义 36

3.2.2 符号的分类 37

3.3 符号与意义 45

3.3.1 意义是什么 45

3.3.2 符号意义的分类 45

3.3.3 编码与译码 46

3.3.4 象征性社会互动 49

4 传播过程模式 54

4.1 传播过程的特点 55

4.2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55

4.3 传播过程模式 56

4.3.1 传播过程的单向直线模式 57

4.3.2 传播过程控制论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 59

4.3.3 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64

5 人际传播 69

5.1 人际传播概述 70

5.1.1 人际传播的内涵 70

5.1.2 人际传播的要素 71

5.1.3 人际传播的分类 71

5.1.4 人际传播的方式 72

5.1.5 人际传播的动机 72

5.2 人际传播的特点与功能 73

5.2.1 人际传播的特点 73

5.2.2 人际传播的功能 74

5.3 人际传播的规律 75

5.4 人际传播的障碍与克服 76

5.4.1 人际传播障碍的表现 76

5.4.2 人际传播障碍的克服 76

6 群体传播 80

6.1 群体的特征与分类 81

6.1.1 群体的特征 81

6.1.2 群体的分类 83

6.2 群体传播的功能 85

6.2.1 群体传播对个人的功能 85

6.2.2 群体传播对社会的作用 86

6.2.3 群体传播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87

6.3 群体传播与集合行为 88

6.3.1 集合行为的定义与特点 88

6.3.2 集合行为的发生条件与过程 90

6.3.3 流言与集合行为 93

7 组织传播 98

7.1 组织与组织传播 99

7.1.1 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99

7.1.2 组织传播的定义及分类 99

7.2 组织传播的功能 100

7.3 组织传播的模式 101

7.4 组织传播的渠道与方法 102

7.4.1 组织内传播的渠道 102

7.4.2 组织外传播的方法 104

8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106

8.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07

8.2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08

8.2.1 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109

8.2.2 赖特的四功能说 109

8.2.3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110

8.2.4 施拉姆的功能说 110

9 大众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13

9.1 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 114

9.1.1 古希腊与言论自由 114

9.1.2 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116

9.1.3 《人权宣言》与《宪法第一修正案》 119

9.2 传播控制的两个层面 120

9.2.1 媒介的受控 120

9.2.2 媒介的施控——把关与拟态环境的建构 124

9.3 几种媒介规范理论 128

9.3.1 极权主义理论 128

9.3.2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129

9.3.3 社会责任理论 131

9.3.4 民主参与理论 133

9.3.5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135

10 大众传播媒介 138

10.1 媒介的分类与特点 139

10.2 媒介环境学派概述 140

10.3 麦克卢汉与媒介环境学派 141

10.4 口语与书写 142

10.5 印刷机与印刷文化 144

10.6 电子媒介及其以后 145

11 受众研究 148

11.1 受众概念的由来及变迁 149

11.1.1 “大众”的概念 149

11.1.2 丹尼斯·麦奎尔的受众概念 150

11.1.3 能动的受众概念 150

11.1.4 受众概念的变迁 151

11.2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52

11.2.1 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152

11.2.2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153

11.2.3 作为“市场”的受众观 154

11.2.4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 155

11.2.5 作为“分众”的受众观 156

11.3 使用与满足理论 158

11.3.1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思想 158

11.3.2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 159

11.3.3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160

11.3.4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161

11.3.5 期望价值模式:“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后续研究 162

11.4 接收分析 163

11.4.1 接收分析的类型 163

11.4.2 接收分析的特色 163

11.4.3 霍尔的“编码与译码模式” 164

11.4.4 民族志学的受众研究 166

11.5 网络时代的受众 167

11.5.1 受众地位的变化 167

11.5.2 “受众”概念的质疑 168

12 大众传播的效果 170

12.1 传播效果的含义 171

12.1.1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171

12.1.2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71

12.1.3 传播效果的类型 172

12.2 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173

12.2.1 “子弹论”时期 173

12.2.2 有限效果论时期 174

12.2.3 适度效果论时期 181

12.3 重回强大效果 203

12.3.1 传播技术的变革 203

12.3.2 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 203

12.3.3 重回强大传播效果 204

12.3.4 防范新媒介的消极影响 205

13 传播学批判学派 208

13.1 经验学派 209

13.1.1 经验性方法 209

13.1.2 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 209

13.1.3 经验学派的缺陷 210

13.2 批判学派的崛起 210

13.2.1 批判学派的由来 210

13.2.2 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211

13.2.3 批判学派的勃兴 212

13.3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 213

13.3.1 政治经济学派 213

13.3.2 文化研究 214

13.3.3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215

13.3.4 后现代主义 215

13.3.5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216

13.4 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 217

13.4.1 传播与意识形态 217

13.4.2 传播与垄断控制 218

13.4.3 传播与大众文化 219

13.5 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差异比较 220

13.5.1 态度取向的差异 220

13.5.2 关注焦点的差异 221

13.5.3 研究方法的差异 221

14 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222

14.1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23

14.1.1 国际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223

14.1.2 全球化与全球传播 225

14.1.3 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不同 226

14.2 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27

14.2.1 设置国际关系的重心 228

14.2.2 加快国际关系的节奏 228

14.2.3 增加国际事务的透明度 228

14.2.4 扩大国际事务的参与者 229

14.3 当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的热点问题 229

14.3.1 新闻价值 229

14.3.2 国家软实力 230

14.3.3 信息主权 230

14.3.4 文化帝国主义 231

14.3.5 世界传播新秩序 233

14.4 跨文化交流 235

14.4.1 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236

14.4.2 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难 236

14.5 我国对外传播的跨文化策略 240

14.5.1 寻找文化价值普遍性 240

14.5.2 加强传播的针对性 241

14.5.3 建立起对外传播的“对话”机制 241

15 传播研究方法 244

15.1 定性研究方法 245

15.1.1 访谈法 245

15.1.2 焦点团体访谈法 248

15.1.3 观察法 251

15.1.4 个案分析法 254

15.2 量化研究方法 255

15.2.1 问卷调查法 255

15.2.2 内容分析法 263

15.2.3 实验法 2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