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立明,张成宝,张龙等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1851197
  • 页数:1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商业银行与中小建筑企业的关系研究入手,在服务外包方作为必要性存在的前提下,提出引进共生理论,通过寻求并验证银企之间可以实现的理想共生状态以指导目标共生模式的构建,从而以长期互惠合作的共生方式突进信用机制的健全发展,进而为企业融资困境的缓解提供建设性思路。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 1

1.1.2 中小建筑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1

1.1.3 共生理论的发展应用 3

1.1.4 供应链金融应用渐趋成熟 3

1.1.5 金融服务外包逐渐发展 4

1.2 问题提出 5

1.2.1 中小建筑企业依然面临融资困境 5

1.2.2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融资研究日趋成熟 5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3.1 研究目的 6

1.3.2 研究意义 7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8

1.4.1 关于银企关系的研究 8

1.4.2 共生理论在银企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9

1.4.3 供应链金融和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研究 10

1.4.4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0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1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

1.6.1 研究方法 12

1.6.2 技术路线 12

1.7 结构框架与研究创新 14

1.7.1 结构框架 14

1.7.2 研究创新 16

第2章 银企共生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7

2.1 概念界定 17

2.1.1 中小企业 17

2.1.2 中小建筑企业 18

2.1.3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 19

2.1.4 服务外包 21

2.1.5 金融服务外包 24

2.1.6 金融服务外包方 27

2.2 理论基础 31

2.2.1 中小建筑企业融资理论 31

2.2.2 共生理论 37

2.2.3 交易成本理论 42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42

2.2.5 委托代理理论 43

2.3 本章小结 44

第3章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研究基础 46

3.1 运用共生理论研究银企关系的必要性 46

3.1.1 银企共生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46

3.1.2 运用共生理论研究银企关系的必要性论证 46

3.2 银企共生与中小建筑企业传统融资模式比较 49

3.3 银企共生条件分析 49

3.3.1 银企共生的必要条件 49

3.3.2 银企共生的充分条件 51

3.3.3 银企共生的均衡条件 52

3.4 银企共生单元分析 52

3.4.1 银企共生单元特征 53

3.4.2 银企共生单元共生定位 54

3.5 银企共生环境分析 56

3.6 本章小结 58

第4章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驱动因素识别分析 59

4.1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驱动因素概述 59

4.2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前驱动因素 61

4.2.1 供应链金融 61

4.2.2 金融服务外包 64

4.2.3 经济金融方针政策 66

4.3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后驱动因素 68

4.3.1 二元嵌入性后驱动结构模型 68

4.3.2 经济性因素 69

4.3.3 非经济性因素 70

4.3.4 共生合作效应 71

4.4 本章小结 72

第5章 中小建筑企业银企共生模式分析与选择 73

5.1 银企共生组织模式分析 73

5.1.1 点共生模式 73

5.1.2 间歇共生模式 75

5.1.3 连续共生模式 76

5.1.4 银企共生组织模式简要比较 78

5.2 银企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78

5.2.1 寄生模式 78

5.2.2 偏利共生模式 79

5.2.3 互惠共生模式 80

5.2.4 银企共生行为模式简要比较 81

5.3 银企共生目标模式分析 82

5.3.1 银企共生现状实证 82

5.3.2 银企共生目标模式选择 87

5.4 银企共生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89

5.4.1 银企共生目标模式演进模型构建 89

5.4.2 银企共生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 90

5.4.3 银企共生稳定性分析 92

5.4.4 银企共生模型数学解释 94

5.5 银企共生目标模式预期效果 95

5.6 本章小结 97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98

6.1 主要成果 98

6.2 研究展望 99

附录 100

参考文献 1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