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道 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成鸢著
- 出 版 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3401210
- 页数:492 页
前言 15
本书观点体系梗概 23
上编 饮食的历史 31
第一部“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 31
为什么管洋人叫“禽兽” 31
万物由来:洋人的上帝、华人的吃 31
游牧民族低“人”一等 33
农夫认为抢粮的无异于野兽 35
“粒食者”本是华人的正式自称 37
畜牧是“走享其成”华人何以无缘 39
牧牛阳关道 种粟独木桥 41
答客问:回应怀疑者的论难 44
兽肉匮乏 渔压倒猎 47
冰河——黄河:泽国之梦 47
猎神伏牺不识弓箭? 49
靠水吃水:渔猎与舟车 51
八卦三划“爻”:稀泥上的鸟爪印 53
捕兽机:分布全球,中国独无 55
人生常恨水常东 56
中国话为什么总是鸟在兽先 58
边吃边生的“视肉”:肉食者饥饿的神话 58
孔子曰:“鸟” 59
捕鱼得鸟:从捕鱼篓到天罗地网 61
网开一面鸿荒之世 63
弋:带线的箭射什么鸟 65
龙、凤的由来:鱼、鸟——中国先民的肉食 67
中国独无图腾? 67
龙蛇混杂:水怪臆造缘于食物 68
凤=鹏=朋:无非大量的鸟肉 70
出身于鱼的龙凤为什么都飞上了天 72
龙凤呈祥:两部族结合的媒人找到了 73
第二部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 77
坐吃山空:饥饿文化的形成 77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 77
茹毛吞草:从人倒退到畜生 79
神农并非神医尝草岂为寻药 81
“甘”何以成为美味标准 82
饥馑:逃荒者的尸体填平“沟壑” 84
“菜色”与“鬼火” 85
西方:只有近代一国有大饥荒 87
生存压力:环境与人文的互动 89
洋人纳闷:饿死的伯夷兄弟何不打猎吃肉? 89
炎帝焚山一把火尧帝烧窑万年炉 91
大粪:中华文化定型的关键 93
华人种族生存的“鱼子战略” 96
假说:繁生、聚居两大基因的由来 98
粟:伟大的中华文化从细小的草籽中生成 100
百谷选一:粟(稷)成了粮食的代表 100
麦=来:天赐瑞物“不期而来” 103
神农为什么弃优取劣 104
最庞大的人口 最细小的食物 106
禾:文化“恋根”之由 107
为什么饿极反有肉吃 109
奇妙的循环:粮→粪→猪鸡→农家肥→粮 110
饮食歧路造成文化的种种古怪——饥饿文化面面观 112
独有三脚鼎 竟无三角形 112
社稷:中国人的谷神、土神 115
为何中华文化崇尚黄色 117
万本位来自谷穗 千本位来自羊群 119
医食同源 药膳共功 122
筷子由来之谜 124
“假谦虚”是饿出来的 128
第三部饭菜分野与味的启蒙 131
“生米做成熟饭”曾历尽艰难曲折 131
中国最早有石碓而无石磨 131
“粗糙”一词来源于谷粒 133
“粒食”起初只能在石板上烘熟 135
早期陶器:非盛水之罐 乃烹饪之鼎 137
黄帝教民喝粥 孔子之祖吃? 139
蒸饭:甑(蒸锅)的伟大发明 140
“蒸”的意义涵盖了中华文化 142
从汽到“气”:煮、蒸及“饮食哲学”的萌生 144
从“水火不容”到“水火相济” 144
反自然的“水在火上”:烹饪的卦象 145
五千年前的蒸汽装置 147
“阴阳”的抽象:日月、雌雄与水火 148
“五行”:聚焦于一幅“先民烹饪图” 150
揭开“盖子”的秘密 152
“空气”的缺失与哲学之“气”的由来 154
羹:润滑助咽剂、唾液分泌刺激剂 157
老周公为何一饭三吐哺 157
吃粟饭离不开助咽剂的羹 159
羹:从纯肉一步步变成无肉 161
从羹里加“糁”到“菜”里勾芡 162
中国美食“滑”倒天下 165
羹叫你“垂涎六尺” 167
饭菜分野与“两点论”思维模式 169
齁咸的酱、咸菜 169
洋人哪懂下饭、菜肴? 172
主食、副食:饿出来的概念 174
饭:从“蒸米”到“日常的一饱” 176
菜:从“能吃的野草”到“龙肝凤胆” 178
多汤的羹怎么变成了无汤的“菜” 180
吃与中国人的“两点论”思维模式 182
餐式种种尽成双 185
饮食文化的“开天辟地”:食的异化与味的启蒙 191
大谬千古无人觉:有味鸡肋变“无味” 191
异化:“味”的灵魂背弃了“食”的躯壳 192
“民以食为天”新解 195
彩画要靠白地衬:甘受和,白受彩 198
吃螃蟹为什么必须自己剥 199
中餐使洋人“举国若狂”,何不痛快接受? 201
中编“味道”的哲学 207
第四部 华人“味道”感官功能的调适 207
难以捉摸的“味”:中华文化的灵魂 207
满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 207
“味”与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观念 209
饮食之“味”:三物同名的谜团 215
知味:困倒古今圣哲的难题 211
“味”字蕴涵着远古的奥秘 213
“味”谜团的破译(之一):华人嗅觉的退隐 217
古人说兰花是“臭”的 217
“臭”何时变得臭不可闻 219
花草“芬芳”黄米才“香” 221
臭→齅→嗅 223
洋人“香臭不知” 226
香臭对立与中国的伦理文化 227
鼻子的感觉迷失在“口”中 229
“味”谜团的破译(之二):华人味觉的弥漫 231
西汉以前没人知道舌头管尝五味 231
洋人不知“苦”味 233
科学的“味觉”概念 完成于中西印的协力 235
“味觉”上的人格分裂 237
老子“五味”太糊涂 食客“味觉”大倒退 239
昏话一句:五味调和百味香 240
“味”谜团的破译(之三):鼻口之合,良缘天成 242
神秘的“人中穴” 242
乾坤(男女)、天地:鼻君临于口舌之上 244
味蕾的逃逸 245
中国调料当“红娘” 246
诗人的鼻子能闻出苦味 247
吃出来的华人“通感”及“诗性思维” 249
华人美学“通感”的超常发达 249
“味”的感觉与模糊逻辑 251
惊人的考证结论:馄饨=混沌=糊涂=古董=黄帝 253
中国人艺术生活、诗性思维的由来 254
第五部中餐“味道”审美内涵的形成 257
火胄赘华越万里——“香”的由来 257
鱼香肉丝香型香水? 257
色鬼之“香”?馋鬼之“香”? 258
香艳奇案的侦破:编磬是关键 260
“香”是中华魂 262
椒香与牛芗的“热”恋 264
没有“恶臭”哪来肉“香” 266
“香”不离热 268
火胄西来 入赘中国 269
与“油”失之交臂与“香”相见恨晚 271
“香”的成熟:元代“香油”是标志 274
水妖现体历千年——鲜的由来 276
鲜自来就没法捉摸 276
肉食文化不知“鲜”味? 278
鼎里烹羹 妙味萌生 279
隐约水中善匿形 百般描绘长无名 281
迟至宋初 芳名始露 283
“模特”是鲥鱼 嫩手如春笋 285
千年“老味精”就差没提纯 287
味の素:日人捷足先登“新鱼精”:神秘谶言证实 290
鲜:日人擅改名,洋人终不悟 292
道分阴阳 味合鲜香——“味道”在近代的形成 294
美食价值标准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94
“甘”的神秘字形预言“味”的一分为二 296
从“甘”到“鲜”“香” 298
谁想到“味道”是个近代新名词? 299
反向合抱“阴阳鱼”:“味”→“味道”的分合过程 301
“阴阳鱼”的黑白眼 303
倒流嗅觉:味道的奥秘在于“倒味” 305
哥哥是个“瞎鼻子” 305
智者林语堂差点闯进“倒味”暗堡 307
点破千古难题:人人熟悉的倒味体验 309
“七咂汤”气坏洋绅士 311
烹字倒立 把戏惊人 313
给想得诺贝尔奖的研究者指条明路 315
道可道是“味道” 317
“道”没法说,只能借“味”来领会 317
味无味:无为有处有还无 319
禅味:佛教禅宗的由来 320
洋国师取字“道味” 322
张果老倒骑驴:“倒”与“道” 323
下编 调和的艺术 329
第六部吃与华人的生活艺术 329
中餐的口感:譬如乐器的音色 329
洋人纳闷:木耳、竹笋有啥吃头 329
鱼翅“滋味”:口中的触觉 331
胶牙饧的游戏:“好吃”在“难吃” 332
慈禧太后馋臭萝卜 334
提琴曲悦耳:旋律、节奏,更有音色 336
口感基因来自粒食 337
“三”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339
颠覆常理的烹饪绝技 水火交战的炒、炸 341
煮→蒸→炒:水火调控的三次飞跃 341
炒有点像“可控”氢弹爆炸 343
炒=吵:水火关系的万年演进 345
发明炒的诱因 347
炒遍全球 无所不炒 349
炸:冰激凌也敢炸 350
华人与“水火”(上):烹饪的基础原理 352
西方:历来无人喝开水 中国:自古有“汤”常沸腾 352
烹饪使华人对“水火”关系独有认识 354
“火食之道”始于水煮 356
华人与“水火”(下):文化的独特范畴 358
为什么食物要分寒凉温热 358
解开中国人“上火”的大谜 360
饮食能不能改变人体基因? 362
水火:烹饪给中国哲学带来独特范畴 364
水火范畴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366
中华的贵水文化 368
中华神话解读:水的渴望与火的恐惧 370
热吃是中餐的灵魂 371
美食家满头大汗 371
冷吃?热吃?知味与否的表征 373
寒食节的意义:凉吃近于挨饿 374
脍何以失传? 376
为什么中国话“衣在食先”? 378
忘记黄酒热饮 危及中餐生存 381
“自助餐”会毁掉中国文化 383
时空互动(上):中国烹饪的刀口、火候 385
从时空范畴看饮食万象 385
空间与时间:刀口、火候没关系吗 388
肉食文化“有割无切” 390
肉片薄如蝉翼:无限小观念的由来 392
怎么样把人“化为齑粉” 394
馅的由来:披萨饼的官司 397
炼丹和烹茶:火候向时间的两极进军 400
主妇为什么不如厨师? 403
时空互动(下):中餐之美实现在变化的追求中 405
错而不乱:时空变化的追求 405
韭黄与粽子:时序的超越和延续 407
时空转换:移步换景的动态美 410
“盖浇饭”现吃现浇 411
四大菜系与仿古菜 414
“馋”的研究 417
美食家=大肚汉? 417
用“馋虫”替换“老饕” 419
口刁:美食家不吃黄瓜与香肠 422
尖馋与清馋:黛玉爱吃螃蟹吗? 424
发动机与制动器 427
大馋者寡食 428
和>烹调+音乐+伦理+政治+艺术+哲学 430
为什么避免用“和”字 430
先秦论文NO.1:《论烹羹等同于奏琴》 432
中华文化“和”于一鼎 434
原汤化原食及平抑百味大“酱”军 436
中国古代厨师都是宰相级的 438
德国的“和声”中国的“和味” 441
烹调出来的“中庸之道” 444
渺无际涯的“食德饮和” 446
艺术的生活与人生哲学 449
第七部 吃与文明:演进的大势 453
饮食功用中西异型:营养vs味道;科学vs艺术 453
“捣皮拳”与太极拳怎么比赛? 453
洋人不明“味道”华人未闻“营养” 455
两个相反的苏东坡 457
营养学家孙中山帮我说话 458
美食家梁实秋有个营养学家女儿 460
中餐发展“内在必然性”的认识 463
中华茶文化:美食运动进程的反映 463
羊→鱼、西北→东南:中华美食大运动 465
解读伊尹他娘的怪梦 468
人类文明进程的“火盛水亏” 471
吃与“和”:文化全球化前景 474
饮食在中西文化中地位悬殊 474
中西文化:男女文化vs饮食文化 477
学科地位:烹饪不比扇子重要? 479
学科归属:文化人类学的半壁江山 483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教主的预言、国父的诠释 487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吃出健康来 胃肠病的饮食调养》上海市中医医院余莉芳老中医工作室,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