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业全书  湖南卷
中国农业全书  湖南卷

中国农业全书 湖南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906199X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湖南卷》目录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1

(一)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 1

序 1

概述 1

一、基本省情 1

(四)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8年) 2

(三)“文化大革命”动乱中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7年) 2

(二)“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1958—1965年) 2

(六)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生活有了普遍改善 3

(五)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3

三、农村经济主要成就 3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

(二)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

(三)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 3

(四)市场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3

(四)各级领导对加快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比较清晰,目标明确 4

(三)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4

(七)农业、农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4

四、农村经济发展前景 4

(一)实施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给湖南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4

一、地形地貌 5

第一节 土地资源 5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5

(四)河流与水面 6

(三)洞庭湖冲积平原 6

(一)山地 6

(二)丘陵与盆地 6

(二)林业用地 7

(一)农业用地(耕地) 7

二、土地类型 7

1.土壤形成、发育 8

(一)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规律 8

(三)牧业用地 8

(四)渔业用地(水面) 8

(五)其他用地 8

三、土壤类型 8

2.土壤分布规律 9

1.黄壤 10

(四)黄壤、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沼泽土 10

(二)潮土 10

(三)红壤 10

2.红色石灰土 11

1.黑色石灰土 11

2.黄棕壤 11

3.山地草甸土 11

4.沼泽土 11

(五)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红黏土、粗骨土、石质土 11

(六)水稻土 12

5.粗骨土和石灰土 12

3.紫色土 12

4.红黏土 12

2.土地利用充分,生产水平较高 13

1.土地资源条件好,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13

四、土地利用的演变分析与评价 13

(一)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13

1.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差异明显 13

2.土地利用集中程度较高 13

3.土地利用组合结构类型多样 13

(二)土地利用综合评价 13

1.改善水利条件 14

(三)耕地的保护 14

3.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土地质量变劣 14

4.调整作物布局 15

3.调整种植制度 15

2.改良低产土壤 15

(二)温度 16

(一)光照 16

第二节 气候资源 16

一、气候资源的构成 16

(三)降水 17

(四)气候地区差异 18

(三)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18

二、气候特征 18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丰富性 18

(二)气候在年际和季节上的多变性 18

2.气候不利因素 19

1.气候优势 19

(五)气候条件分析与评价 19

3.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0

(一)地表水 21

一、水量 21

第三节 水资源 21

1.水系分布 23

2.区域分布 24

3.时间分布 25

(二)地下水 27

(二)地下水质 28

(一)地表水质 28

二、水质 28

三、水利资源 29

2.对农业的危害 29

(三)水污染 29

1.水产资源遭到破坏 29

四、水资源特征 30

1.水稻 31

(一)粮食作物 31

五、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31

(一)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31

(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31

(三)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31

第四节 生物资源 31

一、农作物资源及分布 31

4.薯类 32

3.麦类 32

2.玉米 32

2.麻类 33

1.棉花 33

5.豆类 33

(二)经济作物 33

9.果树 34

8.蔬菜 34

3.茶叶 34

4.蚕桑 34

5.甘蔗 34

6.油菜 34

7.烤烟 34

2.林木资源 35

1.林地面积与蓄积量 35

二、森林资源及分布 35

(一)资源分布状况 35

1.森林自然保护区 37

(三)森林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 37

3.资源的生长与消耗 37

(二)森林植被类型与林木种类 37

1.树种资源 37

2.植被的地理分布 37

2.森林公园 39

2.牛 40

1.生猪 40

三、畜禽资源及分布 40

(一)家畜 40

2.鸭 41

1.鸡 41

3.羊 41

4.兔 41

(二)家禽 41

(三)水生经济动物 42

(二)虾贝类 42

3.鹅 42

四、水产资源及分布 42

(一)鱼类 42

1.华南虎 43

(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43

(四)水生经济植物 43

五、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43

(一)珍稀野生植物资源 43

1.银杉 43

2.珙桐 43

3.水杉 43

4.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 43

5.长苞铁杉、南方铁杉、资源冷杉 43

6.水松 43

7.银杏 43

8.黄杉 43

9.穗花杉 43

1.稻田害虫天敌 44

(二)益虫 44

2.金钱豹(豹)、云豹(龟纹豹) 44

3.金猫(原猫) 44

4.白鹳、黑鹳 44

5.游隼 44

6.黄腹角雉、红腹角雉 44

7.莽山烙铁头 44

8.大鲵 44

六、害虫天敌资源 44

(一)益鸟 44

1.大山雀 44

2.大杜鹃 44

3.红尾伯劳 44

4.大斑啄木鸟 44

1.薪柴 45

(一)农村能源资源构成 45

2.棉田害虫天敌 45

3.森林害虫天敌 45

第五节 农村能源 45

一、农村能源构成 45

6.微水电资源 46

5.太阳能、风能 46

2.秸秆 46

3.人畜粪便沼气 46

4.生物质能构成 46

(二)农村能源消费分布 47

2.太阳能资源分布 47

(二)农村能源消费构成 47

二、农村能源分布 47

(一)农村能源资源分布 47

1.生物质能资源分布 47

(二)突出重点发展沼气 48

(一)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48

三、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 48

(二)降水环境质量评价 49

(一)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49

(三)农村能源产业 49

(四)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49

第六节 农业环境 49

一、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49

3.生物资源衰减 50

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50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50

1.湘江水系 50

2.资江水系 50

3.沅水水系 50

4.澧水水系 50

5.洞庭湖水域 50

6.大中型水库 50

(四)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50

(五)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50

二、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50

(一)农业资源衰减 50

1.耕地资源减少 50

3.农用化学物质污染不容忽视 51

2.乡镇企业污染加剧 51

(二)土地退化严重 51

1.水土流失加剧 51

2.土壤潜育化加重 51

3.土地日趋贫瘠化 51

(三)江湖库塘功能衰退 51

(四)自然灾害频繁 51

(五)农业环境污染加剧 51

1.城市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51

3.污染治理 52

2.环境科研、监测 52

三、农业环境保护 52

(一)发展历程 52

1.孕育时期(1949—1971年) 52

2.发动时期(1972—1976年) 52

3.创建时期(1977—1980年) 52

4.发展时期(1981—1995年) 52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成绩 52

1.环境监督管理 52

1.洪涝灾害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53

(二)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 53

4.水土保持 53

5.生态农业建设 53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 53

一、洪涝灾害 53

(一)洪涝灾害的地域分布 53

5.1994年湘水大水 54

4.1988年洞庭湖秋汛 54

2.洪涝灾害的年际发生规律 54

(三)历史上有记录的最严重的洪涝年 54

1.1935年 54

2.1949年 54

3.1954年特大洪水 54

(三)旱涝同年 55

2.干旱灾害的年际发生规律 55

6.1995年资江、沅江大洪水 55

二、干旱灾害 55

(一)干旱灾害的地域分布 55

(二)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 55

1.干旱灾害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55

2.5月低温的地域分布 56

1.5月低温标准 56

(四)历史上有记载的最严重的干旱年 56

1.1835年 56

2.1934年 56

3.1963年特大干旱 56

4.1985年大旱 56

5.1990年大旱 56

三、冷害 56

(一)倒春寒 56

1.倒春寒标准 56

2.倒春寒的地域分布 56

3.倒春寒的时间分布 56

(二)5月低温 56

3.严寒冰冻的时间分布 57

2.严寒冰冻的地域分布 57

3.5月低温的年际变化规律 57

(三)寒露风 57

1.寒露风标准 57

2.寒露风的地域分布 57

3.寒露风的时间分布 57

四、严寒冰冻 57

1.严寒冰冻的标准 57

七、森林病虫灾害 58

六、雷击 58

五、大风 58

(一)大风的标准 58

(二)大风的种类 58

1.寒潮大风 58

2.飑线大风 58

3.雷雨大风 58

(三)大风的地域分布规律 58

(四)大风的时间分布规律 58

1.发展历程 60

(三)农村计划生育 60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60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60

一、农村人口的增长与构成 60

(一)农村人口数量 60

(二)农村人口构成 60

(二)农村劳动力的分布 61

(一)农村劳动力的数量 61

2.计划生育政策 61

3.计划生育网络建设 61

4.计划生育宣传活动 61

二、农村劳动力增长与分布 61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 62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62

(三)农村劳动力的结构 62

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劳动力转移 62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 62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62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 62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构成 62

2.新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63

1.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63

四、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的分析评价 63

(一)农村人口分布不均,人地矛盾较大 63

(二)农村人口比重大,提高城镇化水平任务艰巨 63

(三)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压力增大 63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增多,需广辟就业渠道 63

(二)支援农村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 64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64

3.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64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64

一、财政支农资金 64

2.集体农业贷款 65

1.农民贷款 65

(三)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65

二、农村信贷资金 65

(一)农业信贷 65

(二)乡镇企业贷款 67

3.国营农业企业贷款 67

1.供销合作社贷款 68

(三)农村商业信贷 68

4.粮食企业贷款 69

3.农村国营商业贷款 69

2.集镇集体商业、个体工商业贷款 69

2.家庭联产承包以后集体资金的投入 70

1.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资金投入 70

三、农村集体与农户资金投入 70

(一)农村集体资金投入 70

1.农户的资金投入 71

(二)农户的生产经营投入 71

(二)农业保险的恢复期 72

(一)50年代的农业保险 72

2.农户义务工和积累工的投入 72

四、农业保险 72

3.业务收入呈亚稳态发展,灾害年的补偿职能充分体现 73

2.农业保险的服务项目和范围不断扩大 73

(三)农业保险的发展期 73

1.机构和队伍得到发展 73

(一)化肥的使用 74

一、化肥 74

(四)农业保险的改革 74

(五)农业保险基础工作的研究 74

(六)农业保险的社会效益 74

第三节 化肥、农药与农膜 74

(一)农药的使用 75

二、农药 75

(二)化肥的经营 75

四、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效益评价 76

三、农膜 76

(二)农药的经营 76

(二)以集体投入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 77

(一)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引导、示范发展阶段 77

第四节 农业机械 77

一、发展历程 77

(一)管理体系 78

三、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 78

(三)以农户投入为主的普及发展阶段 78

二、发展水平 78

(一)农业机械拥有量与总动力 78

(二)农业机械构成 78

(三)农业机械使用水平 78

四、农机化发展评价及发展方向 79

(三)农机安全监督体系 79

(二)服务体系 79

1.农机科研推广体系 79

2.农机教育培训体系 79

3.农机维修体系 79

4.农用油料供应体系 79

5.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79

6.农业机械供销体系 79

一、发展历程 80

第五节 农田水利 80

二、水利建设投入情况 81

三、水旱灾害 82

五、山丘区水利建设 83

四、洞庭湖治理 83

一、发展历程 84

第六节 农村电力 84

六、城市防洪 84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二)地方电力发展前景 86

(一)农村电气化建设 86

二、农村用电水平 86

(一)农村用电量增长幅度大 86

(二)通电面增加快 86

三、农村电气化发展的分析与评价 86

3.发展壮大阶段(1971—1980年) 87

2.稳步发展阶段(1958—1970年) 87

第七节 农用工业 87

一、农业机械工业 87

(一)发展历程 87

1.初创阶段(1949—1957年) 87

3.小型氮肥厂 88

2.中型氮肥厂 88

4.调整提高阶段(1981—1995年) 88

(二)生产能力 88

(三)名牌产品 88

二、农用化学工业 88

(一)化学肥料工业 88

1.大型化肥厂 88

4.磷肥厂(车间) 89

(二)化学农药工业 90

(一)起步阶段(1980—1985年) 91

三、农用饲料工业 91

2.饲料品种增加,产品质量提高 92

1.饲料加工业已具规模 92

(二)发展阶段(1986—1995年) 92

4.饲料工业为社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93

3.依靠科学技术促进饲料工业发展 93

一、交通道路建设 94

第八节 农村交通、邮电通信 94

(一)发展历程 95

二、邮电通信建设 95

(二)农村电话 96

(三)农村邮件投递 9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 99

2.农业区划工作 99

第九节 农业区划 99

一、农业区划的历史沿革 9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 99

1.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99

4.湖南省地表水资源区划 100

3.湖南省农业气候区划 100

二、农业区划的主要内容 100

(一)农业综合区划 100

1.湖南省综合农业区划 100

2.湖南省农业综合自然区划 100

(二)农业资源环境区划 100

1.湖南省农业地貌区划 100

2.湖南省土壤利用改良区划 100

1.湖南省种植业区划 101

(三)农业部门区划 101

5.湖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农业水文地质区划 101

6.湖南省植被区划 101

7.湖南省稻、棉病虫害及天敌昆虫区划 101

8.湖南省森林病虫害及其天敌资源研究 101

9.农用矿产资源与乡镇企业适采矿产资源 101

10.湖南省旅游资源及分区研究 101

4.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区划 102

3.湖南省水土保持区划 102

2.湖南省林业区划 102

3.湖南省畜牧业区划 102

4.湖南省水产区划 102

5.湖南省乡镇企业区划 102

(四)农业现代技术改革区划 102

1.湖南省化肥区划 102

2.湖南省水利区划 102

(六)武陵山地林、牧区 103

(五)雪峰山地林、经作、粮、牧区 103

5.湖南省林副产品开发利用区划 103

6.湖南省乡镇企业建材工业发展区划 103

三、农业分区简介 103

(一)洞庭湖平原粮、渔、牧、经作区 103

(二)长衡丘陵盆地粮、油、养殖区 103

(三)南岭山地丘陵林、粮、经作、牧区 103

(四)祁邵丘陵粮食、经济、养殖区 103

(二)坚持以资源环境条件研究为基础,努力探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 104

(一)历史悠久,承前启后 104

四、农业区划的特色 104

(四)务实、求索、开创农业区划新局面 105

(三)坚持“三服务”方针,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105

一、主要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 106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06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106

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与布局 107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108

三、农林牧副渔业结构与布局 108

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评价 109

(一)新中国成立前 110

一、发展历程 110

第二节 种植业 110

1.水稻生产的五次改革 112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2

2.耕作制度的三大调整 114

3.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115

5.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业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116

4.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初步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116

二、生产水平 116

1.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16

2.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16

3.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有较大改善,农民的劳动强度逐步减轻 116

1.林业管理 117

(一)新中国成立前 117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117

第三节 林业 117

一、发展历程 117

4.森林工业 118

3.造林育林 118

2.森林保护 118

3.基地建设阶段(1964—1978年) 119

2.调整阶段(1958—1963年) 119

5.林业教育 119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

1.初创阶段(1950—1957年) 119

(一)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120

二、生产水平 120

4.林业改革阶段(1979—1988年) 120

5.消灭宜林荒山,实现绿化阶段(1989—1998年) 120

(二)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121

1.木材生产与经营 124

(三)森林工业稳步发展 124

2.林产工业 125

1.森林防火 128

(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加强 128

2.制止乱砍滥伐森林 129

3.防治森林病虫害 130

(五)林业勘察设计卓有成效 131

4.野生动植物保护 131

4.林区总体设计 132

3.造林设计 132

1.森林经理 132

2.森林资源调查 132

(四)“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 133

(三)调整阶段(1961—1965年) 133

5.林产工业工程设计 133

6.森工采运工程设计 133

7.农业工程规划设计 133

第四节 畜牧业 133

一、发展历程 133

(一)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33

(二)“大跃进”阶段(1958—1961年) 133

(一)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年) 134

二、生产水平 134

(五)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 134

(六)高速发展阶段(1985—1998年) 134

2.商品猪外调率提高 135

1.养猪生产力水平提高 135

(二)改革开放以后(1979—1998年) 135

三、商品瘦肉型猪基地 135

(一)瘦肉型猪基地建设 135

(二)基地建设效益 135

2.迅速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36

1.恢复时期(1950—1952年) 136

第五节 水产业 136

一、发展历程 136

(一)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36

2.调整时期 137

1.“大跃进”时期 137

(二)徘徊和停滞阶段(1958—1977年) 137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38

2.取消派购,放开鱼价和市场 139

1.建立健全渔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 139

(三)大发展阶段(1978—1995年) 139

4.优化养殖品种和饲料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 140

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140

6.加强渔政管理,实行以法治渔 141

5.发展水产科技教育事业,大力推广普及水产实用新技术 141

1.区域分布 142

(一)淡水养殖 142

二、生产水平 142

2.生产方式 143

(二)淡水捕捞 145

4.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145

3.苗种生产 145

4.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 146

3.渔具渔法 146

1.渔场 146

2.渔汛 146

三、水产基地建设 147

(一)初创阶段(1956—1960年) 148

一、发展历程 148

第六节 乡镇企业 148

(六)持续发展阶段(1989—1998年) 149

(五)蓬勃发展阶段(1984—1988年) 149

(二)调整阶段(1961—1963年) 149

(三)恢复发展阶段(1964—1978年) 149

(四)调整改革阶段(1979—1983年) 149

6.交通运输业 150

5.化工行业 150

二、企业、产业、产品结构 150

(一)企业结构 150

(二)产业结构 150

(三)行业结构 150

1.轻工行业 150

2.建筑建材业 150

3.冶金行业 150

4.机电行业 150

(二)制定政策,扶植乡镇企业发展 151

(一)加强领导,营造发展乡镇企业的良好氛围 151

7.商品流通及餐饮业 151

(四)产品结构 151

三、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做法 151

(四)抓住重点,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152

(三)增加投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152

五、技术进步与人才开发 153

(五)实行优惠政策 153

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153

(一)加强管理 153

(二)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153

(三)增加投入 153

(四)鼓励到小区办企业 153

一、国营农场、良(原)种场、园艺场 154

第七节 国营农业企业 154

六、外向型经济 154

七、体制改革 154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 155

2.调整和巩固阶段(1962—1965年) 155

(一)发展历程 155

1.建立和发展阶段(1949—1961年) 155

(二)生产水平 156

4.稳步发展,繁荣昌盛阶段(1978—1995年) 156

(一)发展历程 158

二、国营林场 158

(二)生产水平 162

(三)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64

(二)巩固阶段(1962—1978年) 164

三、国营种畜场 164

(一)起步阶段(1949—1961年) 164

四、国营水产养殖场 165

4.种畜场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165

1.繁育和推广良种,推动了畜牧业向良种化、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165

2.加强种畜场的基本建设,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 165

3.开展科学美验,为大面积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65

(一)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情况 167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167

第八节 农业综合开发 167

(二)主要工作措施 168

3.开发效益情况 168

1.投资完成情况 168

2.任务完成情况 168

(一)基本特征 169

二、扶贫开发 169

(三)基本经验 170

(二)成效 170

1.农作物良种选育 173

(二)应用研究 173

第四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 173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173

一、农业 173

(一)基础研究 173

1.原子能利用 174

(三)高新技术研究 174

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74

3.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 174

4.农业宏观、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科技信息研究 174

(四)重大科技成果 175

3.植物细胞工程 175

2.激光技术 175

1.籼型水稻杂交优质利用研究 177

7.杂交稻晚籼威优46 178

6.杂交水稻新品种威优6号 178

2.湘矮早9号 178

3.洞庭晚籼 178

4.湘早糯1号 178

5.晚籼品种“湘晚籼2号” 178

18.辐射小麦品种湘原2号 179

17.玉米单交种湘单2号 179

8.杂交水稻良种威优64 179

9.湘矮早系统良种选育 179

10.油菜新品种湘油5号 179

11.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79

12.油菜良种湘油2号 179

13.红薯品种湘农黄皮 179

14.芙蓉花生 179

15.湘秋豆1号 179

16.湘麦2号 179

25.紫云英旱土留种技术研究 180

24.湘鄂赣3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 180

19.湘研系列辣椒品种 180

20.杂交茄子新品种湘早茄 180

21.柑橘芽变新品种“黔阳冰糖橙” 180

22.杂交西瓜湘蜜瓜 180

23.蕨状满江红(红萍)有性繁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80

36.茶树早成园持续高产稳产研究 181

35.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181

26.氮磷钾化肥肥效演变及提高增产效益研究 181

27.应用抗坏血酸和氯化亚锡混合还原测定土壤全磷的比色法研究 181

28.紫云英与苕子根瘤菌剂研究 181

29.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 181

30.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181

31.农药混合粉剂研究 181

32.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181

33.水稻纹枯病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181

34.水稻褐边螟的研究 181

45.湖南省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研究 182

44.稻田有效磷含量与水稻磷素营养的研究 182

37.茶园化肥施用技术研究 182

38.茶毛虫的防治研究 182

39.湖南名茶高桥银峰、湘波绿 182

40.机采茶树栽培技术的研究 182

41.江华苦茶的研究与利用 182

42.红碎茶精制以拣代飘新工艺研究 182

43.放线铜防治茶树病害的研究 182

(二)林业科研主要成果 183

(一)林业科研机构的设置 183

二、林业 183

(一)江湖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84

三、水利水电 184

(一)科研机构 185

四、畜牧业 185

(二)工程水力学研究 185

(三)岩土力学及其基础研究 185

(四)水工结构学研究 185

2.兽医主要成果 186

1.畜牧主要成果 186

(二)主要科研成果 186

(二)科研成果和水平 187

2.高等院校水产科研力量 187

五、渔业 187

(一)科研机构、队伍 187

1.水产科研机构 187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以后) 188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88

1.鱼类育种 188

2.鱼类养殖 188

3.养鱼饲料 188

4.鱼病防治 188

5.大水面开发 188

6.水产品加工 188

(三)水产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188

1.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1959—1965年) 188

七、农业机械 189

六、乡镇企业 189

八、气象 190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稳步发展 191

(二)新中国成立后 191

第二节 技术推广 191

一、农业技术推广 191

(一)新中国成立前 191

1.传统技术交流和清末官办技术推广事业 191

2.民国时期技术推广事业的初创和发展 191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干扰破坏和群众科技组织的兴起 192

2.“大跃进”时期的瞎指挥和调整时期的恢复与加强 192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蓬勃发展 193

(二)技术推广内容与成果 194

(一)技术推广机构 194

二、林业技术推广 194

3.ABT生根粉系列产品推广 195

2.杉木优良无性系推广 195

1.巴陵籽油茶丰产示范 195

5.白光散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96

4.岩石压剪断裂研究 196

4.欧美黑杨无性系推广 196

三、水利水电技术推广 196

(一)技术推广队伍 196

(二)主要研究成果 196

1.湖南省历史洪水分析 196

2.长江中游江湖关系研究 196

3.韶山灌区水利水电综合自动化 196

2.新中国成立后的推广机构 197

1.新中国成立前的推广机构 197

(三)主要推广成果 197

1.水稻控水增产灌溉技术 197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197

3.渠道防渗技术 197

4.洞庭湖全面推广避洪安全楼台 197

5.高压定喷技术 197

四、畜牧业技术推广 197

(一)技术推广机构 197

2.重大项目推广成果 198

1.科技推广 198

(二)科技推广项目及成果 198

(二)推广内容与成果 199

(一)技术推广队伍 199

五、水产技术推广 199

(一)提高了农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200

一、丰收计划 200

(三)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200

1.引进国外新品种 200

2.移植国内品种 200

3.湖南培育的新品种 200

4.特种水产养殖推广 200

第三节 科教兴农 200

二、星火计划 201

(五)提高了农业科技投入水平 201

(二)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01

(三)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201

(四)调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

5.以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动力,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 202

4.以培养星火科技人才为手段,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202

(一)项目安排 202

(二)项目实施的效果 202

1.以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为目的,加快了农村产业化进程 202

2.以建设星火技术密集区为突破口,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02

3.以推动乡镇企业科技进步为重点,提高了乡镇工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02

(一)机构、设施日趋完善 203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3

三、燎原计划 203

(一)加强对实施燎原计划工作的领导 203

(二)明确燎原计划实施步骤 203

(三)加强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建设 203

(四)加强对燎原计划贷款的管理 203

第四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3

(五)种子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204

(四)种子产业化已经起步 204

(二)科研繁育形成体系 204

(三)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204

(三)70年代的发展阶段 205

(二)60年代的推广阶段 205

二、林木良种体系建设 205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5

(一)50年代的试验阶段 205

(一)改革开放前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6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6

(四)80年代起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良种繁育体系阶段 206

1.种畜禽场数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 206

2.种畜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新的突破 206

3.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 206

4.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轨道。 206

(二)改革开放后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蓬勃发展 207

3.加强经营管理,严格经济核算 207

1.调整布局 207

2.明确办场方针和任务 207

(一)农业高等教育 208

一、高等农业教育 208

第五节 农业教育 208

1.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210

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招生分配制度,严格教学管理 211

3.湖南林业专科学校 212

2.中南林学院 212

3.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 212

(二)林业高等教育 212

1.湖南农学院林学系 212

1.湖南林业学校 213

(二)林业中等教育 213

二、中等农业教育 213

(一)农业中等教育 213

(三)水利中等教育 214

8.洪江林校 214

2.湖南森林工业学校 214

3.湖南林业机械化学校 214

4.湖南省林业技工学校 214

5.芦头林校 214

6.江华林校 214

7.郴州林校 214

(五)农业机械化中等教育 215

(四)乡镇企业中等教育 215

1.教学与基础设施 215

2.师资力量 215

3.专业设置 215

2.教学与管理 216

1.发展历程 216

(六)供销中等教育 216

(一)发展历程 217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 217

3.教材编写与师资队伍建设 217

第六节 农村教育 217

(二)教育改革 218

二、农村职业教育 219

4.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0

3.大面积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220

三、农村成人教育 220

(一)成人教育取得可喜成绩 220

1.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办学体系 220

2.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干部和教师队伍 220

7.严格坚持标准,确保扫盲工作质量 221

6.增加经费投入,保证扫盲基本需要 221

(二)扫盲教育 221

1.统一思想认识,落实扫盲工作责任 221

2.广泛宣传发动,激励文盲自觉学习 221

3.部门通力协作,形成扫盲强大合力 221

4.突出工作重点,促进扫盲平衡发展 221

5.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推进扫盲工作 221

2.办学机构与体系 222

1.发展历程 222

(三)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222

2.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223

1.农民人口教育 223

3.主要成效 223

(四)其他成人教育及专业培训 223

一、发展历程 224

第七节 农科教结合 224

(三)利用结合优势,发挥结合效能,切实抓好“培训、示范、推广、服务” 225

(二)选准结合基点,抓住结合重点,下大力建好乡镇农科教中心 225

二、基本作法 225

(一)深化结合意识,加强统筹领导、为农科教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225

(五)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增加投入,为农科教结合提供经济支撑 226

(四)兴办经济实体,狠抓综合经营,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之路 226

一、粮食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 227

第一节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227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与农村集贸市场 227

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228

三、粮食放开搞活时期(1979年以后) 233

一、棉花生产流通 242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及基础设施建设 242

(一)加工能力 243

二、粮油产品的加工、仓储、运销能力 243

(二)仓储能力 246

(三)运输能力 248

(一)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 249

一、农产品价格变化 249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249

1.收购价格 250

(二)粮食价格 250

2.销售价格 252

1.收购价格 253

(三)食用植物油价格 253

2.销售价格 255

(四)棉花价格 256

1.收购价格 256

2.销售价格 257

(五)烤烟价格 259

2.猪肉销售价格 262

1.生猪收购价格 262

(六)生猪(猪肉)价格 262

二、工农商品交换综合比价 263

三、主要农产品交换比价 266

(二)时起时落,缓慢发展阶段(1953—1965年) 268

(一)清理整顿,建立秩序阶段(1949—1952年) 268

第四节 农村集贸市场 268

一、发展历程 268

(五)积极扶植,大力发展阶段(1984—1991年) 269

(四)重新认识,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3年) 269

(三)严加限制,呆滞不前阶段(1966—1976年) 269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270

4.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加 270

(六)积极培育,规范发展阶段(1992—1995年) 270

1.农村集市贸易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70

2.促进了农副产品流通,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 270

3.促进了第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70

(二)邵东县工业品市场 272

(一)攸县皇图岭市场 272

三、农村集贸市场管理 272

四、主要集贸市场介绍 272

(六)祁阳文明铺市场 273

(五)岳阳县中心市场 273

(三)祁东中心市场 273

(四)西套大市场 273

二、农村代购代销店 274

一、供销合作社购销门店 274

第五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 274

三、农村私营个体商店 275

一、概况 276

第一节 外资利用 276

第六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 276

1.湖南人造板厂 277

三、林业项目 277

二、农业项目 277

1.粮食增长项目 277

2.南山示范牧场项目 277

3.WFP3779项目 277

4.澳大利亚柑橘示范援助项目 277

5.湖南省发展水果加工试验示范项目 277

6.钾肥施用技术及增产效益研究 277

7.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277

6.外商直接投资 278

5.中密度纤维板项目 278

2.油茶更新改造工程(WFP—中国2696项目) 278

3.中国国家造林项目 278

4.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FRDPP) 278

五、乡镇企业项目 280

2.间接利用外资项目 280

四、水利项目 280

1.直接利用外资项目 280

5.日本落叶松 281

4.墨西哥柏 281

第二节 技术引进 281

一、品种引进 281

(一)林业良种引进 281

1.桉树 281

2.本兰科树种 281

3.杨树 281

(二)水稻良种引进 282

6.湿地松、火炬松 282

(一)林业设备引进 284

三、设备引进 284

二、技术引进 284

(一)农业技术引进 284

(二)林业技术引进 284

(二)水利设备引进 285

1.技术援助 286

(一)农业 286

(三)乡镇企业设备引进 286

(四)农村供销社设备引进 286

(五)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引进 286

第三节 农业对外合作 286

一、对外技术援助与合作 286

1.技术援助 287

(二)林业 287

2.杂交水稻综合技术转让 287

3.与国际水稻所的科技协作项目 287

4.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培训 287

(一)农业 288

二、出国考察学习 288

2.中—芬自然保护区管理合作 288

3.汉语培训中心 288

(三)水利 288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 289

(一)新中国成立前 289

(二)林业 289

三、邀请来访 289

(一)农业 289

(二)林业 289

第四节 进出口贸易 289

一、发展历程 289

(二)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培育了拳头商品 290

(一)出口主体增加,大外贸格局初步形成 290

(三)改革开放以来 290

二、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 290

(五)农副产品进口 291

(四)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91

(三)出口市场多元化 291

三、林业进出口贸易 292

五、农村供销社系统进出口贸易 293

四、乡镇企业进出口贸易 293

(一)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 294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294

第七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294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294

一、合作化时期的收益分配 294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收益分配 295

(二)人民公社的粮食分配 295

(三)平均每个劳力创造财富 299

(二)平均每个劳力供养人口 299

第二节 农业经济效益 299

一、土地产出率 299

(一)单位面积产值 299

(二)单位面积产量 299

1.水稻单产 299

2.棉花单产 299

3.油菜籽单产 299

二、劳动生产率 299

(一)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面积 299

3.头利润 300

2.头成本 300

三、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300

(一)水稻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300

1.亩收入 300

2.亩成本 300

3.亩利润 300

(二)棉花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300

1.亩收入 300

2.亩成本  300

3.亩利润 300

(三)生猪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300

1.头收入 300

(二)改革开放后(1979—1995年) 301

(一)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301

第三节 农业经济收支 301

一、农户收入 301

(三)农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 302

2.农民负担高位运行阶段(1985—1992年) 303

1.负担合理增长阶段(1979—1984年) 303

二、农户支出 303

(一)改革开放前 303

(二)改革开放后 303

三、农民负担 30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7年) 303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78年) 303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5年) 303

(二)改革后的农民生活 304

(一)改革前的农民生活 304

3.农民负担超常规增长阶段(1993年以后) 304

第四节 农民生活 304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民生活 304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 304

4.住房面积增加,居住条件改善 305

3.衣着消费趋于高档化、成衣化 305

1.农民生活全面改善,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 305

2.食品消费趋向多样化,营养状况更加改善 305

(二)稳步发展、不断完善阶段 306

(一)初步建立阶段 306

5.用品消费趋向高档化 306

6.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服务得到改善 306

7.农民储蓄增加,抗风险能力增强 306

第五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306

一、农村五保供养 306

(一)敬老院的兴起 307

二、敬老院建设 307

1.代耕土地阶段 308

(一)发展历程 308

(二)敬老院的发展提高 308

1.院容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08

2.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08

3.老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08

4.敬老院功能日益完善 308

三、农村优抚 308

(三)孤老优抚对象供养 309

(二)抚恤和补助 309

2.优待劳动日阶段 309

3.改革开放阶段 309

1.起步阶段(1987—1989年) 310

(一)发展历程 310

(四)老复员军人问题的解决 310

四、农村救灾保险 310

1.拓宽了救灾资金来源渠道 311

(二)农村救灾保险的成效 311

2.完善阶段(1990—1995年) 311

(三)艰难曲折阶段(1993年) 312

(二)积累经验阶段(1991—1992年) 312

2.保护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12

3.救灾款发放工作更加准确科学 312

4.增强了农民群众自我保障意识 312

5.初步建立救灾工作管理责任制 312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312

(一)萌芽阶段 312

(五)大发展阶段(1995年) 313

(四)转机阶段(1994年) 313

(一)土改过程 314

二、土地改革 314

第八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314

第一节 土地改革 314

一、土地占有 314

5.有区别地对待地主 315

4.保存富农经济 315

(二)土改政策 315

1.坚决依靠贫农、雇农 315

2.紧密地团结中农,切实保护中农利益 315

3.坚决保护工商业 315

3.文化迅速提高 316

2.经济彻底翻身 316

6.紧密结合土改运动搞好农业生产 316

(三)土改成果 316

1.政治上当家作主 316

(四)公共财产的积累和使用管理 317

(三)耕牛、农具的处理 317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317

一、互助合作 317

(一)评工记分和劳动报酬 317

(二)清工结账 317

1.建社前的准备 318

(二)作法与步骤 318

(五)民主管理 318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18

(一)发展历程 318

1.建社过程 318

2.巩固提高过程 318

(一)建社过程 319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19

2.建社 319

(三)问题的处理与解决 319

1.土地入社问题 319

2.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的处理 319

3.社内资金和公共财产 319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320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320

(二)问题的处理与解决 320

1.土地的处理 320

2.耕畜、大农具以及大型副业工具和副业设备的处理 320

3.山林的处理 320

4.股份基金的摊纳办法 320

5.初级社公有财产的处理 320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321

三、农村的“四清”运动 32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3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23

(一)现状 324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24

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24

(一)建立健全了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324

(二)积极稳妥地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 324

(三)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324

(四)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324

2.在服务内容上,主要是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向一体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325

1.在指导思想上,要帮助农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产 325

1.国家经济技术部门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325

2.乡村合作服务有了较好的基础 325

3.农民自办的专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 325

(二)措施 325

四、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 326

3.在组织管理上,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组织的建设 326

2.羊楼司综合改革试验区 327

1.怀化山区开放开发试验区 327

(一)主要进展和成果 327

3.及时总结了改革成果和经验 328

2.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328

3.桃川洞名特优新产品开发试验区 328

4.屈原农垦综合改革试验区 328

5.吉首市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328

6.桑植县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 328

(二)主要特点 328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328

5.重视宣传和信息交流 329

4.在改革中注意两手抓 329

(二)新中国成立后 330

(一)新中国成立前 330

第九章 农村卫生、文化与体育 330

第一节 农村卫生 330

一、发展历程 330

1.流行概况 331

(一)血吸虫病 331

二、地方病防治 331

2.防治措施 332

2.加强领导,抓制度,促建设,实现计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333

1.普种牛痘、消灭天花,带动其他疫苗的接种,奠定了计划免疫的基础 333

(二)碘缺乏病防治 333

(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333

三、卫生防疫 333

(一)计划免疫 333

4.性病和霍乱有回升势头 334

3.传染病从确认到发展到控制的过程 334

3.计划免疫成绩辉煌,相应疾病显著下降 334

(二)食品卫生 334

(三)传染病防治 334

1.烈性传染病得到消灭或控制 334

2.许多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都已有效控制 334

1.农村改水 335

(一)农村改水、改厕 335

5.结核病防治做了大量工作 335

6.麻风病防治取得显著成绩 335

7.农村职业病防治 335

四、妇幼保健工作 335

(一)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建设 335

(二)培训和推广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的技术干预措施 335

(三)积极开展妇幼系列保健服务 335

五、爱国卫生运动 335

(二)巩固和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组织保证 336

(一)正确认识农村卫生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思想基础 336

2.农村改厕 336

(二)健康教育 336

(三)除四害工作 336

六、基本经验 336

(一)农村文化的内容 337

二、新中国成立后 337

(三)建设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技术素质的农村卫生队伍,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技术条件 337

(四)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客观要求 337

(五)大力提倡和组织城市卫生支农,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措施 337

第二节 农村文化 337

一、新中国成立前 337

2.民间文艺 338

1.农村文化网 338

(二)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338

4.文物古迹 339

3.电影 339

(一)50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 340

一、发展历程 340

5.社会风情 340

第三节 农村体育 340

(四)90年代 341

(三)80年代 341

(二)70年代 341

(三)省内农民体育竞赛 342

(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 342

二、运动水平 342

(一)体育组织及体育设施 342

(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344

一、民主革命时期 344

第十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344

第一节 农村党支部 344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345

(四)解放战争时期 346

(三)抗日战争时期 346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47

二、新中国成立后 347

(二)人民公社时期 348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349

三、改革开放以来 350

二、新中国成立后 353

一、新中国成立前 353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353

(二)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 354

(一)建立村民委员会 354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354

(一)普及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 355

二、供销合作组织 355

第四节 乡村合作经济组织 355

一、社区性、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355

三、信用合作组织 356

3.建立和完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 356

(二)变动时期(1958—1978年) 356

(三)改革振兴时期(1979年以后) 356

1.恢复供销合作社“三性” 356

2.经营体制改革 356

(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358

一、发展历程 358

四、股份合作制 358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58

二、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59

2.1986年9月—1995年12月 359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359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359

1.80年代初—1986年8月 359

(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360

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60

(二)创建文明乡(镇)、村、户活动 361

2.主要内容 362

1.指导思想 362

(三)移风易俗活动 362

四、民主与法制建设 362

(一)普法教育 362

(二)依法治村 363

4.主要成效 363

3.基本作法 363

(三)农村社会治安 364

(三)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366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366

第十一章 地县农村经济 366

第一节 地、市、州农村经济 366

一、长沙市 366

(一)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 366

2.养殖业 367

1.粮食生产 367

(四)农村改革有突破性进展 367

(五)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367

二、株洲市 367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67

(二)农业发展展望 368

6.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68

3.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 368

4.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68

5.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368

2.积极推进了农业产业化 369

1.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369

三、湘潭市 369

(一)农村经济特征 369

1.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369

2.经济作物逐步形成规模生产 369

3.畜牧生产迅速发展 369

4.森林覆盖率高 369

5.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369

6.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较快 369

(二)主要措施 369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370

(二)主要成绩 370

3.努力推动了科技进步 370

4.切实加强了农业基本建设 370

5.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工作领导 370

四、衡阳市 370

(一)基本情况 370

(三)发展潜力 371

6.农村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业招商引资成绩斐然 371

2.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371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371

4.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大为提高 371

5.农业科教体系健全,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371

6.农业开发取得突破性发展 372

5.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372

五、邵阳市 372

(一)概况 372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 372

1.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 372

2.经济作物增产增收 372

3.绿化造林成就显著 372

4.畜牧业由副业变成农村支柱产业 372

4.农业基本建设步伐加快,抗灾夺丰收能力增强 373

3.农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推广日益普及 373

六、岳阳市 373

(一)基本情况 373

(二)农业发展主要成绩 373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373

2.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373

3.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374

2.农业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374

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374

七、常德市 374

(一)基本情况 374

(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374

1.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374

1.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375

(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375

4.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375

5.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速度和效益稳步增长 375

八、张家界市 375

(一)基本情况 375

1.基本情况 376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色 376

2.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376

3.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376

4.畜牧水产业迅猛发展 376

5.农业生产发展条件改善 376

九、益阳市 376

4.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377

3.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377

2.主要特色 377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77

1.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377

2.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 377

5.农业综合开发和丘岗山地开发成效显著 378

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78

5.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378

十、郴州市 378

(一)基本情况 378

(二)农业经济发展 378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378

2.林业建设成绩斐然 378

3.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迅猛发展 378

2.农业结构趋向优化,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379

1.农业基础明显加强,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 379

6.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379

7.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379

十一、永州市 379

(一)基本情况 379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79

(一)基本情况 380

十二、娄底地区 380

3.农业综合开发方兴未艾,资源得到进一步发挥 380

4.专业大户成批涌现,农业规模经营大有发展 380

5.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成批量辐射沿海市场 380

6.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生产要素配置日趋合理 380

(一)主要资源 381

十三、怀化地区 381

(二)主要成就 381

1.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381

2.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81

3.“六大重点工程”建设成效大,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 381

4.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381

5.试验区建设硕果累累 382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382

(二)主要成就 382

1.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382

2.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合理 382

3.丘岗山地开发正向产业化迈进 382

4.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383

3.林业和丘岗山地开发成就斐然 383

十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83

(一)基本情况 38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83

1.农村经济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 383

2.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383

一、浏阳市 384

第二节 部分县、市农村经济 384

5.扶贫攻坚成绩显著 384

6.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84

三、南县 385

二、湘潭县 385

五、双峰县 387

四、湘阴县 387

六、衡东县 388

八、祁阳县 389

七、洞口县 389

九、资兴市 390

十、慈利县 391

十一、龙山县 392

(一)机构沿革 394

一、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湖南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394

第十二章 农业机构 394

第一节 省级管理农业机构 394

(一)机构沿革 395

二、湖南省农业厅 395

(二)主要职能 395

(三)内设机构 395

(四)下属副厅级单位 395

1.主要职能 395

2.内设机构 395

1.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396

(四)厅属副厅级单位 396

(二)主要职能 396

(三)内设机构 396

4.湖南省水产局 397

3.湖南省农垦局 397

2.湖南省畜牧局 397

(三)内设机构 398

(二)主要职能 398

三、湖南省林业厅 398

(一)机构沿革 398

(三)内设机构 399

(二)主要职能 399

四、湖南省水利水电厅 399

(一)机构沿革 399

(一)机构沿革 400

六、湖南省气象局 400

(四)厅属事业单位 400

(五)厅属企业单位 400

五、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400

(一)机构沿革 400

(二)主要职能 400

(三)内设处室 400

(四)科研单位 401

(三)机构设置 401

(二)主要职能 401

(三)机构设置 401

(四)直属单位 401

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401

(一)机构沿革 401

(二)主要职能 401

二、地、州、市农业科研机构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