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中国计时仪器通史  古代卷
中国计时仪器通史  古代卷

中国计时仪器通史 古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美东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33657444
  • 页数:548 页
图书介绍:“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计时仪器通史》分为上卷(古代卷)、下卷(近现代卷),全书文字约120万,图文并茂。著名天文学家和科学史家王绶琯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天文台)和席泽宗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全书的总主编。上卷由中国计时仪器史学会主持编写,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系和广州大学等。古代卷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历史展开全面、系统的探讨,以史料(包括文物)的广泛收集和整理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复原研究和模拟实验,充实了各个部分的内容,补齐了诸多环节,如各式日晷的天文、数学原理的论述等等,包括如下4篇:时政制度,漏刻,日晷,机械计时器、香漏及其他。本书由数位专家学者集数十年学术研究之精华编撰而成,全书以技术为主线,全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计时仪器发展的历程,是一部填补专业史空白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供天文学史、计时仪器史专家学者以及钟表业内人士收藏阅读。
《中国计时仪器通史 古代卷》目录

古代卷 1

引论 1

第一篇 时政制度 23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时间工作 23

第二章 天文台和进行时间工作的地方机构 37

第三章 计时制度 52

第二篇 漏刻 71

第一章 漏刻概说 71

第二章 漏刻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81

第三章 民用漏刻 159

第四章 有关漏刻的几个物理问题 176

第五章 漏刻换箭和昼夜漏刻计算 210

第六章 历代漏刻著述 256

第七章 现存漏刻 267

第三篇 日晷 285

第一章 日晷概说 285

第二章 中国日晷之起源与早期发展 305

第三章 元明时期的日晷 315

第四章 西方日晷之传入与早期研究 327

第五章 《数理精蕴》中的日晷 356

第六章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方日晷及其他 368

第七章 清代民间对日晷之研究 379

第八章 民国时期对日晷之研究 406

第九章 现代学者对日晷之研究 421

第四篇 机械计时器、香漏及其他 439

第一章 机械计时器概说 439

第二章 水运浑象型机械计时器 446

第三章 独立机械计时器 523

第四章 香漏和辊弹漏刻 535

后记 547

近现代卷 3

第一篇 综述 3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计时仪器史(1601—1949) 3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计时仪器史(1949—2009) 14

第二篇 清代机械钟表 93

第一章 西洋机械钟表的传入及各地的仿制 93

第二章 最大的钟表制作中心——清宫做钟处 99

第三章 几个主要地区的钟表制造 138

第四章 《自鸣钟表图法》——中国古代唯一的一部钟表专著 153

第三篇 时钟 159

第一章 机械钟 159

第二章 电钟和晶体管钟 181

第三章 石英电子钟 189

第四章 电波钟 202

第四篇 表 209

第一章 概述 209

第二章 机械表 217

第三章 电子表 254

第五篇 特殊用途计时仪器 273

第一章 公共用计时仪器 273

第二章 军用计时仪器 294

第三章 工业及工业产品用计时仪器 306

第四章 其他特殊用途计时仪器 313

第六篇 钟表外观件 323

第一章 手表外观件 323

第二章 时钟外观件 369

第七篇 钟表用元器件 393

第一章 钟表发条 393

第二章 钟表游丝 401

第三章 钟表宝石元件 406

第四章 手表防震器 414

第五章 钟表集成电路 418

第六章 钟表石英振子 423

第七章 钟表步进电机 428

第八篇 钟表用材料设备仪器 437

第一章 钟表材料 437

第二章 钟表设备 445

第三章 钟表仪器 457

第九篇 原子钟 467

第一章 绪论 467

第二章 原子钟的发明与我国原子钟发展简述 476

第三章 我国第一台“原子钟”——氨分子钟 492

第四章 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子钟 497

第五章 新型原子钟 535

附录 553

后记 577

引论 1

第一篇 时政制度 23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时间工作 23

第一节 周代以前的时间工作 24

第二节 周代的时间工作 26

第三节 秦汉到隋以前的时间工作 29

第四节 隋唐的时间工作 31

第五节 宋辽金元的时间工作 32

第六节 明清的时间工作 34

第二章 天文台和进行时间工作的地方机构 37

第一节 古代的国家天文台 37

第二节 见于史料的其他天文台 39

第三节 地方的时间工作机构 40

第四节 城市中时间讯号的播送 44

第三章 计时制度 52

第一节 一天分为若干时段法与十六时制 53

第二节 百刻计时制 56

第三节 以太阳地平方位为准的十二时辰制与二十四时辰制 59

第四节 以漏刻刻数为准的十二辰刻制 61

第二篇 漏刻 71

第一章 漏刻概说 71

第二章 漏刻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81

第一节 漏刻的起源 81

第二节 单壶泄水型沉箭漏 87

第三节 多级补偿型浮箭漏 98

第四节 秤漏 114

第五节 漫流平水型浮箭漏 134

第六节 漫流平水补偿混合型浮箭漏 151

第三章 民用漏刻 159

第一节 盂漏(附莲花漏、碗漏、椰漏) 159

第二节 几漏 167

第三节 田漏 169

第四节 船用漏刻 171

第四章 有关漏刻的几个物理问题 176

第一节 漏刻流量的稳定问题 176

第二节 漏刻流量的计算问题 193

第三节 流量可以与温度无关的问题 198

第五章 漏刻换箭和昼夜漏刻计算 210

第一节 漏刻换箭制度 210

第二节 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方法 238

第六章 历代漏刻著述 256

第一节 历代漏刻著述概况 256

第二节 重要漏刻著作简介 258

第七章 现存漏刻 267

第一节 汉代漏刻 267

第二节 宋元漏刻 274

第三节 明清漏刻 280

第三篇 日晷 285

第一章 日晷概说 285

第一节 日晷的定义与功能 285

第二节 日晷的分类 287

第三节 日晷发展史简述 300

第四节 日晷及日晷史的研究价值 303

第二章 中国日晷之起源与早期发展 305

第一节 中国日晷的起源 305

第二节 最早的中国日晷 307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日晷 310

第四节 宋代的赤道式日晷 313

第三章 元明时期的日晷 315

第一节 “西域”日晷 315

第二节 仰仪 316

第三节 西安化觉寺日晷 319

第四节 “量天尺”及“马上日晷”史料 321

第五节 “仰釜日晷”与明仿制简仪中的“日晷盘” 323

第四章 西方日晷之传入与早期研究 327

第一节 西方日晷之传入与徐光启等人的研究 327

第二节 陆仲玉与《日月星晷式》 331

第五章 《数理精蕴》中的日晷 356

第一节 梅文鼎等人对日晷的研究 356

第二节 分圆线、正弦线、正切线与正割线法 358

第三节 画日晷法 361

第四节 假数尺 366

第六章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方日晷及其他 368

第一节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赤道式日晷 368

第二节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地平式日晷 372

第三节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子午式日晷、月晷及星晷 374

第四节 贝子庙蒙文日晷及其他 376

第七章 清代民间对日晷之研究 379

第一节 齐彦槐与张作楠对日晷之研究 379

第二节 刘衡对日晷之研究 387

第三节 徐朝俊对日晷之研究 393

第四节 邹伯奇所制日晷 397

第五节 温葆深对日晷之研究 400

第八章 民国时期对日晷之研究 406

第一节 高鲁对日晷之研究 406

第二节 阮志明之五种日晷 409

第三节 刘复设计的时节日晷 415

第九章 现代学者对日晷之研究 421

第一节 陈宛如等对日晷之介绍 421

第二节 吴振华对日晷之研究 427

第三节 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仿制的日晷 431

第四节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日晷 435

第四篇 机械计时器、香漏及其他 439

第一章 机械计时器概说 439

第一节 机械计时器的三要素 439

第二节 机械计时器的产生 440

第三节 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442

第四节 中国古代机械计时器在世界机械钟表史上的重要地位 443

第二章 水运浑象型机械计时器 446

第一节 水运浑象概说 446

第二节 带日历的机械计时器:张衡水运浑象 451

第三节 长期积累后的飞跃 459

第四节 登峰造极的北宋水运浑象 473

第五节 水运浑象型机械计时器制作的尾声 520

第三章 独立机械计时器 523

第一节 郭守敬的大明殿灯漏 523

第二节 元末宫漏和明初水晶刻漏 529

第三节 詹希元沙漏及其他 531

第四章 香漏和辊弹漏刻 535

第一节 香漏 535

第二节 辊弹漏刻 543

后记 5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