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粮食微生物学
粮食微生物学

粮食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殷蔚申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3245·19
  • 页数:407 页
图书介绍:
《粮食微生物学》目录

目录 1

一、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特性 2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

三、微生物与粮食贮藏、粮食食品的关系 5

四、粮食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6

五、粮食微生物学研究的历史概况及发展方向 6

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 1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 12

一、微生物分类单位和命名 12

三、真菌的分类 14

二、真菌和细菌的分类依据 14

四、细菌的分类 17

第二节 真菌 21

一、真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22

二、酵母菌 27

三、霉菌 32

第三节 细菌和放线菌 84

一、细菌 84

二、放线菌 97

第四节 病毒 100

第五节 粮食上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102

第二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113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114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14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及其功能 116

三、微生物的酶 118

四、微生物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20

五、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23

六、培养基 126

一、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130

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 130

二、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38

三、微生物对多糖类物质的分解 140

四、微生物对脂肪的分解 142

五、微生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 145

六、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152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155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55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156

二、真菌的生长繁殖 158

第二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159

一、生活周期与遗传系统 160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64

三、基因 168

四、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密码 169

五、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72

六、遗传变异与进化 176

第四章 微生物与环境因素 180

第一节 物理因素 181

一、温度 181

二、水分和湿度 184

三、温度与水分的联合作用 191

四、渗透压 193

五、干燥 193

六、气体 194

七、辐射 199

第二节 化学因素 200

一、酸碱类物质 200

二、重金属盐类 202

三、氧化剂 203

四、有机化合物 204

第三节 生物因素 205

一、寄生、共生、互生和抗生 206

二、微生物与贮粮害虫 208

第五章 粮食微生物区系 210

第一节 粮食微生物的来源与传播 211

一、粮食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 212

二、风力的传播 212

三、昆虫的传播 213

四、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进行传播 213

一、微生物在粮食上存在的部位 214

五、各种机具中隐藏和沾附的微生物 214

第二节 粮食微生物区系特征 214

二、粮食上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215

第三节 种子粮和商品粮的微生物区系 222

一、种子粮微生物区系 223

二、商品粮微生物区系 226

第四节 微生物对贮粮品质的影响 241

一、粮食发热 241

二、导致粮食的变色和变味 243

三、影响粮食发芽率 246

四、粮食食用品质的变化 248

五、粮食加工工艺品质的变化 251

第六章 真菌毒素 254

第一节 曲霉毒素及其中毒症 257

一、黄曲霉毒素 257

二、杂色曲霉素 266

三、棕曲霉素A 267

第二节 青霉毒素及其中毒症 269

一、黄天精和含氯肽 269

二、桔青霉素 270

三、黄绿青霉素 271

四、其他青霉毒素 273

第三节 镰刀菌毒素及其中毒症 275

一、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277

二、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 279

三、丁烯酸内酯 280

四、赤霉病麦中毒症 280

第四节 其他真菌毒素中毒症 282

一、葡萄穗霉中毒症 282

二、麦角中毒症 283

第七章 防霉去毒 285

一、对贮粮状况和贮藏稳定性进行评价 286

第一节 防霉 286

二、选育抗霉品种及改进种植收获方法 288

三、加强贮粮管理工作 293

四、控制粮食水分及粮堆温度 293

五、密闭与气调贮藏 295

六、化学药剂防霉 296

第二节 去毒 305

一、物理方法 306

二、化学方法 310

三、生物方法 314

第一节 利用酵母制作面包等发酵食品 316

第八章 微生物在粮食科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316

第二节 微生物油脂 318

一、生产油脂的微生物 318

二、生产原料和条件 319

三、培养方法 320

四、从菌体分离油脂 321

第三节 微生物蛋白 322

一、生产蛋白的微生物 323

三、单细胞蛋白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评价 324

二、生产原料和条件 324

第四节 淀粉糖 325

一、生产果葡糖浆的酶 326

二、果葡糖浆的生产工艺 327

三、果葡糖浆的性质和用途 329

第五节 利用微生物防治贮粮害虫 329

一、苏云金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330

二、苏云金杆菌的分类地位 331

三、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毒素 332

四、苏云金杆菌的应用 332

第一节 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 336

第九章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336

一、普通光学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及性能 337

二、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方法 340

三、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342

第二节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技术 344

一、几种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44

二、培养基的分装方法 348

三、无菌水的制备 349

四、灭菌与消毒的方法 349

一、细菌的制片、染色与观察 355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与观察技术 355

二、霉菌的制片、染色与观察 360

三、酵母菌的制片、染色与观察 363

四、放线菌的制片与观察技术 364

五、永久性玻片标本的封固和常用的封固剂 364

第四节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技术 365

一、生理特征的测定 365

二、生化特征的测定 371

第五节 粮食微生物区系的研究法 379

一、微生物区系的研究方法 380

二、粮食中大肠菌群的检验方法 384

三、植物病原真菌的检验方法 390

四、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 393

第六节 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397

一、菌种保藏的原理 397

二、菌种保藏的方法 398

第七节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验方法 401

一、感官检验方法 401

二、化学检验方法 402

三、生物检验方法 4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