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药物分析  第3版
药物分析  第3版

药物分析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登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117000287
  • 页数:3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绪论、药物的杂质检查、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药物分析中几种新近常用的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和技术等14章。
《药物分析 第3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任务与发展 1

二、药物分析与药典以及药品质量标准 2

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3

四、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 4

五、药物分析所用测定方法的效能指标 5

(一)精密度 6

(二)准确度 6

(三)检测限 6

(四)定量限 6

(五)选择性 6

(六)线性与范围 6

(七)耐用性 6

六、药物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学习方法 7

七、药物分析的主要参考书目简介 8

第二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 11

药物的纯度 11

药物中杂质的来源 12

药物中杂质检查的要求及其限量计算 13

药物中杂质的检查方法 15

一、利用药物和杂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16

(一)臭味及挥发性的差异 16

(二)颜色的差异 16

(三)溶解行为的差异 16

(四)旋光性质的差异 16

(五)对光选择吸收性质的差异 16

(六)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 19

二、利用药物和杂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23

(一)酸、碱性的差异 23

(二)氧化还原性的差异 24

(三)杂质与一定试剂产生沉淀 24

(四)杂质与一定试剂产生颜色反应 24

(五)杂质与一定试剂反应产生气体 25

(六)药物经有机破坏后测待检杂质 26

药物中杂质的一般检查项目 27

一、氯化物检查法 27

二、硫酸盐检查法 28

三、铁盐检查法 29

(一)硫氰酸盐法 29

(二)巯基醋酸法 30

四、重金属检查法 30

(一)硫代乙酰胺法 30

(二)微孔滤膜过滤法 32

五、砷盐检查法 32

(一)古蔡法 32

(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 34

六、酸碱度检查法 36

(一)酸碱滴定法 36

(二)指示剂法 36

(三)pH值测定法 36

七、溶液澄清度检查法 36

八、溶液颜色检查法和易炭化物检查法 37

(一)溶液颜色检查法 37

(二)易炭化物检查法 38

九、炽灼残渣检查法 38

十、干燥失重测定法 38

(一)常压恒温干燥法 38

(二)干燥剂干燥法 38

(三)减压干燥法 39

(四)热分析法 39

参考文献 43

第三章 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 44

概述 44

化学性质与鉴别反应 45

一、母核结构部分的反应 45

(一)弱酸性 45

(二)水解反应 45

(三)与重金属离子的反应 46

(四)与香草醛的反应 49

二、取代基部分或结构中硫元素的反应 50

(一)不饱和烃取代基的反应 50

(二)芳环取代基的反应 51

(三)硫元素的反应 51

三、其他 51

(一)显微结晶 51

(二)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52

(三)色谱行为特征 53

(四)衍生物的制备 54

含量测定方法 54

一、酸量法 54

(一)在水-醇混合溶剂中的滴定法 54

(二)在胶囊水溶液中进行滴定法 55

(三)非水溶液滴定法 55

二、溴量法 56

三、银量法 56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 57

(一)经提取分离后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58

(二)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 58

(三)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 59

参考文献 59

第四章 芳酸及芳胺类药物的分析 60

概述 60

芳酸及芳胺类药物的鉴别反应 62

一、三氯化铁反应 62

二、水解产物反应 64

三、重氮化-偶合反应 65

四、与重金属离子及茚三酮反应 66

(一)与钴及铜离子反应 66

(二)羟肟酸铁盐反应 66

(三)与汞离子及茚三酮反应 67

五、氧化反应 67

六、制备衍生物测熔点 69

(一)二乙酰化衍生物 69

(二)苯甲酰衍生物 69

(三)硫氰酸盐衍生物 69

(四)三硝基苯酚衍生物 69

七、紫外特征吸收 69

八、红外吸收光谱法 71

(一)水杨酸和乙酰水杨酸的红外吸收光谱 72

(二)苯佐卡因、盐酸普鲁卡因和盐酸普鲁卡因胺的红外吸收光谱 74

九、薄层色谱 74

(一)乙酰水杨酸及其有关杂质的薄层色谱 74

(二)乙酰水杨酸等几种解热镇痛药的薄层色谱 75

(三)对乙酰氨基酚及其有关杂质的薄层色谱 75

(四)盐酸普鲁卡因与对氨基苯甲酸的薄层色谱 75

芳酸和芳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76

一、乙酰水杨酸的含量测定 76

(一)中和法测定乙酰水杨酸 76

(二)柱分配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酰水杨酸胶囊 78

(三)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酰水杨酸 80

二、芳酸碱金属盐及氨甲苯酸的测定 80

(一)双相滴定法 80

(二)非水溶液滴定法 80

(三)氨甲苯酸的含量测定 81

三、对氨基水杨酸钠的含量测定 81

(一)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 81

(二)非水溶液滴定法 84

(三)溴量法 86

(四)亚硝酸钠滴定法 86

四、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86

(一)亚硝酸钠滴定法 8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89

(三)非水溶液滴定法 90

五、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 91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91

(二)对乙酰氨基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92

参考文献 93

第五章 含卤素与含金属有机药物的分析 95

概述 95

一、含卤素有机药物的结构特征与其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 95

二、含金属有机药物的结构特征与其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 97

含卤素有机药物的分析 98

一、直接回流后测定法 98

(一)方法原理 98

(二)测定示例 98

(三)适用范围 99

二、碱性还原后测定法 99

(一)方法原理 99

(二)测定示例 99

(三)应用范围 100

三、碱性氧化后测定法 100

(一)方法原理 100

(二)测定示例 100

四、氧瓶燃烧分解后测定法 101

(一)氧瓶燃烧法 101

(二)经燃烧分解后的测定方法 103

含金属有机药物的分析 112

一、不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方法 112

(一)直接测定法 112

(二)经水解后测定法 113

(三)经还原-汞齐化后测定法 113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4

二、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法 115

(一)湿法破坏 115

(二)干法破坏 115

(三)破坏后测定方法的选择 116

参考文献 116

第六章 杂环类药物的分析 117

概述 117

吡啶类药物的分析 117

一、鉴别试验 118

(一)吡啶环的反应 118

(二)与酸或碱共热降解、以降解物进行鉴别 120

(三)酰肼基团的反应 120

(四)2-吡啶甲醛肟盐降解后的荧光反应 121

(五)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122

二、检查—异烟肼中游离肼的检测 122

(一)薄层色谱法 122

(二)比浊法 122

(三)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呈色反应 123

(四)差示分光光度法 123

(五)气相色谱法 124

三、含量测定—以异烟肼的测定为例 125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 125

(二)碱量法与酸量法 126

(三)比色法 126

吩噻嗪类药物的分析 128

一、鉴别试验 129

(一)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129

(二)显色反应 130

(三)薄层色谱 131

二、检查—氯丙嗪中有关物质的检测 132

三、含量测定 133

(一)碱量法与非水碱量法 133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134

(三)?量法 134

(四)钯离子比色法 135

(五)铁盐比色法 136

(六)2-碘氧苯甲酸-50%硫酸比色法 136

苯骈二氮杂?类药物的分析 137

一、鉴别试验 140

(一)化学鉴别 140

(二)紫外吸收特征光谱 140

(三)薄层色谱 140

二、检查—相关物质及分解产物的检测 142

(一)氯氮?相关物质的薄层色谱检测 142

(二)安定有关物质及分解产物的薄层色谱检测 142

(三)氯氟?中相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143

三、含量测定 143

(一)非水滴定法 143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143

(三)比色测定法 143

参考文献 144

第七章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145

概述 145

鉴别 145

一、物理方法 145

(一)熔点和衍生物熔点 145

(二)旋光 146

(三)紫外吸收光谱 146

(四)红外吸收光谱 146

二、化学反应 146

(一)沉淀反应 147

(二)显色反应 147

(三)官能团反应 147

三、色谱方法 147

含量测定 149

一、非水溶液滴定法 151

(一)基本方法 151

(二)应用讨论 151

二、提取中和法 154

(一)基本原理 154

(二)有关问题的讨论 155

(三)应用示例 157

三、置换滴定法 158

(一)原理 158

(二)应用示例 158

(三)讨论 159

四、酸性染料比色法 160

(一)基本原理 160

(二)实验条件与应用 161

(三)应用示例 164

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滴定法 165

(一)原理 165

(二)方法 165

(三)讨论 165

六、色谱分析法 166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166

(二)气相色谱法 170

参考文献 174

第八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175

概述 175

脂溶性维生素 175

一、维生素A 175

(一)鉴别试验 177

(二)含量测定 179

二、维生素E 186

(一)鉴别试验 186

(二)杂质检查 187

(三)含量测定 187

水溶性维生素 191

一、维生素B1 191

(一)鉴别试验 192

(二)杂质检查 193

(三)含量测定 193

二、维生素C 195

(一)鉴别试验 196

(二)杂质检查 198

(三)含量测定 198

参考文献 203

第九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204

概述 204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 204

二、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 204

三、孕激素 205

四、雌激素 205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鉴别 206

一、显色反应 206

(一)与强酸的呈色反应 206

(二)某些官能团的呈色反应 206

二、衍生物的制备 207

(一)酯的形成 207

(二)酮肟的生成 208

(三)缩氨基脲的生成 208

(四)酯的水解 208

三、薄层色谱 208

四、红外吸收光谱 209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杂质检查 213

一、游离磷酸盐 214

二、甲醇和丙酮 214

三、乙炔基 214

四、炔雌醇中雌酮的检查 214

五、其他甾体 215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215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215

二、四氮唑比色法 218

(一)基团影响 219

(二)温度与时间?影响 219

(三)空气中氧与光线?影响 219

(四)溶剂和水分的影响 220

(五)碱的种类和浓度 220

(六)试剂的影响 220

(七)呈色物稳定性 220

(八)干扰 220

三、异烟肼法 220

(一)溶剂的选择 221

(二)酸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异烟肼的浓度 221

(三)水分、温度、光线和氧的影响 221

(四)关于反应的专属性 221

四、Kobe?反应及铁-酚试剂比色法 222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 223

(一)系统适用性试验 223

(二)校正因子测定 224

(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 224

六、其他方法 225

参考文献 226

第十章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228

概述 22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29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29

二、鉴别试验 232

(一)羟肟酸铁反应 232

(二)各种盐的鉴别 233

(三)与硫酸及硫酸-甲醛试剂呈色反应 233

(四)红外吸收光谱 234

三、含量测定 234

(一)碘量法 234

(二)汞量法 235

(三)酸碱滴定法 236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 236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238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38

二、鉴别试验 239

(一)茚三酮反应 239

(二)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240

(三)麦芽酚(Maltol)反应 240

(四)坂口(Sakaguchi)反应 241

(五)薄层色谱 241

(六)核磁共振谱 241

三、含量测定 242

四、环类抗生素 243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43

(一)差向异构化反应 244

(二)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245

(三)碱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245

(四)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反应 246

二、鉴别试验 246

(一)浓硫酸反应 246

(二)三氯化铁反应 246

(三)荧光反应 246

(四)薄层色谱 247

三、杂质检查 247

四、含量测定 248

(一)三氯化铁比色法 248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24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49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49

(一)成盐成酯性质 250

(二)基团反应 251

(三)降解反应 251

二、鉴别试验 252

(一)红外光谱 252

(二)呈色反应 253

(三)薄层色谱 253

三、含量测定 253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253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254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量考察研究示例 255

一、青霉素中含有高分子杂质 255

二、高分子杂质的分离 256

(一)凝胶过滤法 256

(二)GDX104柱色谱 256

三、杂质的研究 256

(一)Penamaldate法测定青霉?唑基团 256

(二)杂质和青霉素聚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257

(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57

(四)氨基酸分析 257

(五)圆盘电泳分析 258

(六)薄层色谱 258

(七)凝胶过滤法测定分子量 258

(八)红外光谱分析 258

(九)豚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258

参考文献 260

第十一章 制剂分析 261

片剂 261

一、片剂分析的基本步骤 261

二、片剂的常规检查 262

(一)一般检查 262

(二)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262

(三)溶出度检查法 263

三、片剂的含量测定 265

(一)直接测定 265

(二)赋形剂的干扰及其排除 265

(三)片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 267

注射剂 268

一、注射剂分析的基本步骤 268

二、注射剂的常规检查 268

(一)一般检查 268

(二)特殊检查 268

三、注射剂的含量测定 269

(一)直接测定法 269

(二)附加成分的干扰及其排除 269

(三)注射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 273

糖浆剂 274

一、简述 274

二、含量测定 274

(一)重量法 274

(二)容量法 275

(三)经有机溶剂提取后采用的测定方法 275

软膏剂 276

一、简述 276

二、含量测定 276

(一)灼烧法 276

(二)双相滴定法 277

(三)加热液化后直接测定 277

(四)有机溶剂萃取法 277

(五)柱色谱分离-分光光度测定 277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 278

复方制剂 280

一、复方制剂分析的特点 280

二、复方制剂分析示例 280

(一)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化学测定 280

(二)复方乙酰水杨酸(APG)散剂的分光光度测定 281

(三)复方SMZ片中SMZ和TMP的HPLC分离测定 282

(四)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气相色谱测定 284

(五)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荧光分光光度测定 284

(六)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制剂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285

参考文献 287

第十二章 体内药物分析 288

概述 288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和任务 288

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学的特点和动向 289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 290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 290

(一)血样 290

(二)尿样 291

(三)唾液 292

二、样品的储存和稳定性考察 293

测定前样品的制备 293

一、一般考虑 294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294

(二)待测物的浓度范围 294

(三)药物测定的目的 295

(四)选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的类型 295

(五)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 296

二、蛋白质的处理 296

(一)加入沉淀剂和变性试剂 296

(二)加入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 296

(三)组织的酶消化法 297

三、提取 298

(一)溶液的pH调节 298

(二)提取溶剂的极性 298

(三)提取技术 299

(四)提取溶剂的蒸发 299

四、固相分离 300

五、利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供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测定 300

六、导致待测物损失的因素 300

(一)吸附 300

(二)化学降解 301

(三)衍生化反应 301

(四)络合 301

(五)蒸发 301

七、样品沾污 301

(一)增塑剂的沾污 301

(二)脂肪酸及其酯类 301

(三)溶剂中杂质 301

(四)化学衍生化带来的杂质 302

(五)实验环境和器皿、材料的污染 302

八、展望 30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设计与评价 302

一、分析方法的设定依据 303

(一)重视并做好文献总结、整理工作 303

(二)充分了解待测药物的特性及体内存在状况 303

(三)明确测定的目的要求 303

(四)实验室条件 303

二、方法建立的一般实验步骤 303

(一)以纯品进行测定 303

(二)以经过纯化处理过的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303

(三)空白样品添加标准后的测定 304

(四)体内实际样品测定 304

三、方法的评价 304

(一)准确度 304

(二)精密度 305

(三)灵敏度 306

(四)专属性 306

(五)不同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程度的比较 306

分析质量管理 306

示例 血清或血浆中安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安定)的RP-HPLC测定 308

参考文献 309

第十三章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310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 310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基础 311

一、查阅文献和新药命名 311

二、新药化学结构或处方的确定 311

(一)新药化学结构的确定 311

(二)新制剂处方的研究 311

三、生产工艺和晶型 312

四、晶型的性质与药效 312

五、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带来的杂质或降解产物 313

六、含量测定方法的制订 314

七、药理及毒理作用的研究 314

八、药物动力学研究 315

(一)吸收和排泄试验 315

(二)分布试验 315

(三)血浆蛋白结合试验 315

九、适当剂型的研究 315

十、新药的适应症、用法和用量 315

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要点 316

一、名称 316

(一)药品的十大命名法 316

(二)国际上药品命名情况 317

(三)我国对新药命名的若干规定 317

二、性状 318

(一)聚集状态 318

(二)晶型 318

(三)色泽 319

(四)嗅味 319

(五)溶解行为 319

(六)稳定性 319

三、物理常数 319

(一)熔点和熔距 320

(二)沸点和沸程 321

(三)比旋度 321

(四)折光率 321

(五)粘度 322

四、鉴别 323

(一)药典常用鉴别方法类型 323

(二)不宜采用的鉴别方法 324

(三)鉴别方法优劣的评价 326

五、杂质检查 327

(一)制订杂质检查的原则 327

(二)方法选择 327

(三)杂质来源的考虑 327

(四)其他问题 328

六、含量测定 328

(一)制订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依据 328

(二)含量限度的制订 328

(三)方法选择 329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示例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330

一、概况 330

二、生产工艺 330

三、修订的意见和理由 331

(一)中文名称 331

(二)外文名 331

(三)结构式 331

(四)分子量 331

(五)含量限度 331

(六)性状 332

(七)鉴别 332

(八)检查 332

(九)含量测定 332

(十)作用与用途 335

(十一)用法与用量 335

(十二)注意 335

(十三)规格 335

(十四)贮藏 335

参考文献 335

第十四章 药物分析中几种新近常用的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和技术 336

概述 336

某些新近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 336

一、胶囊色谱 336

(一)简述 336

(二)原理 337

(三)方法特点 337

(四)胶囊色谱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338

(五)应用示例 338

二、手性分离色谱 339

(一)简述 339

(二)方法与原理 339

(三)三类手性分离方法的比较 342

(四)应用示例 342

三、离子色谱 344

(一)简述 344

(二)类型特点与原理 344

(三)离子色谱中最常用的检测器 347

(四)应用示例 347

四、高分辨气相色谱简述 348

(一)HRGC的色谱柱 348

(二)开管柱的进样方式 349

(三)开管柱的选择和性能评价 350

(四)应用沿变略述以及今后发展趋向 350

五、多维气相色谱简述 351

(一)多维气相色谱的定义 351

(二)MDGC的工作过程和相应设备 351

(三)MDGC的应用与最新发展 351

六、常用的药物色谱分离的优化方法 352

(一)色谱响应函数 352

(二)色谱优化函数 353

(三)单纯形法 353

几种颇有应用潜力的光谱分析方法 355

一、差示分光光度法 355

(一)简述 355

(二)△A法的类型和方法 356

(三)应用示例 358

二、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 358

(一)简述 358

(二)基本原理 358

(三)四个重要参数的选择及转换曲线的意义 361

(四)应用示例 362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法 364

(一)简述 364

(二)常见的NIR吸收波长及其结构归属 364

(三)应用 365

四、核磁共振光谱定量分析法 369

(一)简述 369

(二)特点 369

(三)定量分析方法 370

(四)应用示例 372

五、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上的应用简介 373

(一)简述 373

(二)质谱法常用的离子化方式 373

(三)MS与分离步骤的联用 375

(四)MS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方面 379

参考文献 3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