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古生物学  上
古生物学  上

古生物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永辂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116001484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
《古生物学 上》目录

目录 1

上册 1

第一部分 总论 1

第一章 古生物学概述 1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发展和分科 1

第二节 化石的种类和保存 3

一、化石的种类 3

二、化石的保存条件 5

三、化石保存的方式 9

一、分类等级和分类群 12

第三节 古生物分类、命名和系统学 12

二、命名 14

三、系统学 15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附:古生物地理学 18

第一节 生物生活方式 19

一、活动性 19

二、营养类型 21

第二节 生态因素 22

第三节 群落和生态系 27

第四 节古生物地理学(附) 28

一、变异和遗传 32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32

第一节 微进化 32

二、自然选择 33

第二节 成种作用 34

一、物种的概念和识别 34

二、成种作用和成种模式 35

第三节 大进化 40

一、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40

二、生物进化的模式 44

三、进化的速度和速率 47

四、生物的绝灭 48

第四章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50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50

一、划分和对比地层 50

二、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 51

三、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生因 51

四、解释地质构造问题 51

五、验证大陆漂移 53

六、用于古天文学的研究 54

一、标本的采集 57

二、标本的处理 57

第二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57

三、标本的检查和观察 58

四、标本的鉴定和描记 59

五、标本的照相、制图和复原 60

六、计算机的应用 60

第二部分 古无脊椎动物 62

第五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62

第一节 概述 62

一、壳体形态 63

第二节 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 63

二、分类 68

三、地质史和进化 82

四、生物地层学意义 85

五、生态 86

六、构造地质学意义 87

第三节 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 88

一、骨骼成分和形态 88

二、分类 88

三、地质史 90

四、生态和地理分布 90

第四节 铃纤虫类(Tintinnids) 91

五、放射虫的研究意义 91

第六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 93

第一节 骨骼形态 93

第二节 分类 94

第三节 生物学特征和古生态 96

第四节 地质史 98

第七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99

第一节 形态 99

一、软体形态 99

二、骨骼形态 100

第二节 分类 101

第三节 生态 106

第四节 埋葬学 107

第八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108

第一节 水螅纲(Hydrozoa) 111

第二节 层孔虫类(Stromatoporoids)(分类位置未定) 114

第三节 钵水母纲(Scyphozoa) 118

第四节 原水母纲(Protomedusae)附:侧肋虫类(Dipleurozoans)(分类位置未定) 122

第五节 珊瑚纲形态和分类 123

一、软体形态 123

二、骨骼形态 124

三、珊瑚体外形和繁殖方式 127

四、骨骼微细结构 128

五、分类 130

第六节 横板珊瑚目(Tabulata)附:日射珊瑚类(Heliolitids) 132

第七节 海剌毛类(Chaetetids)(分类位置未定) 138

第八节 皱壁珊瑚目(Rugosa) 139

一、骨骼形态 139

二、分类 143

三、构造类型 148

四、地质史 149

五、标本的室内加工 150

第九节 异形珊瑚目(Heterocorallia) 151

第十节 硬珊瑚目(Scleractinia) 152

第十一节 珊瑚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155

第十二节 珊瑚纲生态 156

第十三节 珊瑚生长周期性 158

第九章 无体腔和假体腔的后生动物 160

第一节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es) 161

一、中生动物门(Mesozoa) 161

二、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161

三、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161

一、袋虫动物门(Aschelminthes) 162

二、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162

第二节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s) 162

三、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163

第十章 具体腔的蠕形动物 164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64

一、多毛纲(Polychaeta) 165

二、虫颚(Scolecodonts) 166

第二节 其他具体腔的蠕形动物(环节动物除外) 168

一、螠门(Echiuroidea) 168

二、星虫门(Sipunculoidea) 168

五、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169

六、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169

四、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169

三、鳃曳动物门(Priapuloidea) 169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171

第一节 分类 172

一、原节肢亚门(Protoarthropoda) 173

二、三叶形亚门(Trilobitomorpha) 173

三、螯肢亚门(Chelicerata) 174

四、坚角蛛亚门(Pycnogonida) 175

五、有颚亚门(Mandibulata) 175

第二节 三叶虫纲(Trilobita) 176

一、形态 176

二、分类 181

三、生活方式和形态适应 188

四、地质史 190

五、异域成种作用和迭接进化 191

第三节 肢口纲(Merostomata) 192

第四节 蛛形纲(Arachnida) 195

第五节 甲壳纲(Crustacea) 196

第六节 昆虫纲(Insecta) 208

一、形态 208

二、分类 210

四、地质史 211

三、生态和协同进化 211

第七节 个体发育的研究 212

第十二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216

第一节 单板纲(Mono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和无板纲(Aplacophora) 217

第二节 掘足纲(Scaphopoda) 219

第三节 腹足纲(Gastropoda) 220

一、壳体形态 221

二、分类 224

三、地质史和生态 228

第四节 双壳纲(Bivalvia) 229

一、形态 230

二、分类 236

古栉齿亚纲(Palaeotaxodonta)·隐齿亚纲(Cryptodont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异韧亚纲(Anomalodesmata) 241

三、形态适应和幼期性熟 244

四、地质史 244

五、性双形 245

第五节 头足纲(Cephalopoda) 245

一、形态 245

二、分类 253

三、地质史 263

四、进化趋向和菊石绝灭 263

五、性双形 265

六、生活方式和功能形态分析 266

第六节 软舌螺纲(Hyolitha) 270

第七节 竹节石纲(Tentaculita) 272

第八节 喙壳纲(Rostroconchia)和狭壳纲(Stenothecoida) 273

第九节 小壳动物Small Shelly Animals(附) 274

第十三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 276

第一节 形态 276

第二节 分类 280

第三节 生态 285

第四节 地质史和地质意义 286

第一节 软体形态 287

第十四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287

第二节 壳体形态 290

一、壳体外部特征 290

二、壳体内部形态 294

第三节 分类 297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腹茎纲Gastrocaulia) 297

二、有铰纲(Articulata)(=伟茎纲Pygocaulia) 298

第四节 地质史和进化 307

第五节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309

第十五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附:原始脊索动物(PROTOCHORDATES) 318

第一节 分类 319

第二节 海林檎纲(Cystoidea) 322

第三节 海蕾纲(Blastoidea) 324

第四节 海百合纲(Crinoidea) 326

一、形态 326

二、分类和地质史 328

三、生态 330

四、埋葬学 330

第五节 海星纲(Asteroidea)和蛇尾纲(Ophiuroidea) 331

第六节 海胆纲(Echinoidea) 333

一、形态 333

二、地质史和生态 337

三、Micraster(小蛸枕)的进化 339

第七节 海参纲(Holothuroidea) 339

第八节 原始脊索动物(Protochordates)(附) 340

第十六章 笔石动物(GRAPTOLITHINES) 343

第一节 形态 343

第二节 分类 351

第三节 地质史和进化 357

第四节 生态 360

第五节 保存和笔石相 362

第六节 化石标本的室内处理 362

第七节 亲缘关系 363

下册 365

第三部分 古脊椎动物 365

第十七章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65

一、起源 365

二、鉴别特征 365

三、骨骼特征 365

四、分类和地质史 368

第十八章 鱼形动物超纲无颌纲(AGNATHA) 370

第一节 七鳃鳗亚纲(Petromyzones)和盲鳗亚纲(Myxini) 370

第二节 骨甲亚纲(Osteostraci) 371

第三节 盔甲亚纲(Galeaspida) 372

第四节 异甲亚纲(Heterostraci) 373

第十九章 鱼形动物超纲(续) 376

第一节 盾皮鱼纲(Placodermi) 381

第二节 棘鱼纲(Acanthodii) 382

第三节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382

一、形态 384

二、分类 384

第四节 硬骨鱼纲(Osteoichthyes) 387

一、形态 388

二、分类 388

第五节 鱼形动物超纲小结 395

第二十章 两栖纲(AMPHIBIA) 396

第一节 形态 396

第二节 分类 397

第二十一章 爬行纲(REPTILIA) 401

第一节 形态 401

一、羊膜卵的形态和功能 401

二、硬体特征 401

第二节 分类 402

一、无孔亚纲(Anapsida) 403

二、双孔亚纲(Diapsida) 405

三、上孔亚纲(Euryapsida) 411

四、下孔亚纲(Synapsida) 412

第三节 起源、进化及恐龙绝灭 415

第二十二章 鸟纲(AVES) 417

第一节 形态 417

第二节 分类 417

第二十三章 哺乳纲(MAMMALIA) 422

第一节 形态 422

一、骨骼 422

二、牙齿 424

一、原兽亚纲(Prototheria) 427

第二节 分类 427

三、表皮衍生物 427

二、兽亚纲(Theria) 429

第三节 哺乳动物的发展 466

第四节 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 466

第四部分 古植物 468

第二十四章 低等植物 附: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468

第一节 细菌门(Bacteriophyta) 468

一、形态 468

二、分类 468

一、形态 469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469

二、化石蓝藻 470

第三节 绿藻门(Chlorophyta) 475

第四节 轮藻门(Charophyta) 480

一、化石藏卵器的形态 480

二、分类和化石代表 483

三、生态 484

四、进化趋向和地质史 485

第五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 485

一、内生孢子 486

第六节 金藻门(Chrysophyta) 486

二、颗石藻类(Coccolithoporids) 487

三、硅鞭毛藻类(Silicoflagellates) 487

第七节 黄藻门(Xanthophyta) 489

第八节 甲藻门(Pyrrophyta) 490

第九节 疑源类(Acritarch) 493

第十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494

一、壳壁构造 494

二、分类 494

三、生态和地质意义 495

第十一节 红藻门(Rhodophyta) 496

第十二节 褐藻门(Phaeophyta) 498

一、形态 499

第十三节 叠层石(Stromatolith) 499

二、形成方式和生态 502

三、分类 503

四、地质史 504

第十四节 粘菌门(Myxomycophyta)和真菌门(Eumycophyta) 504

第十五节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附) 505

第二十五章 原始陆地维管植物——无叶植物 506

一、形态 506

二、分类 506

一、两种不同起源的叶 510

第二十六章 小叶植物门(MICROPHYLLOPHYTA) 510

二、分类 511

第二十七章 有节植物门(ARTHROPHYTA) 521

一、形态 521

二、分类 521

第二十八章 羽叶植物门(PTEROPHYTA) 531

第一节 隐花羊齿植物(Cryptogamic fern) 531

第二节 裸子植物(Gymnosperm) 540

一、前裸子植物(Progymnosperms) 540

二、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 541

三、苏铁纲(Cycadopsida) 552

四、苛达树纲(Cordaitopsida) 556

五、银杏纲(Ginkgopsida) 559

六、松柏纲(Coniferopsida) 561

七、买麻藤纲(Gnetopsida) 565

第三节 被子植物(Angiosperm) 566

一、形态 567

二、分类 567

三、叶化石的研究 567

四、地质史 567

五、叶化石对古气候的指示作用 570

第二十九章 孢子和花粉(SPORES AND POLLEN) 572

第一节 概述 572

第二节 形态 573

第三节 各类植物的孢子花粉形态 578

一、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 578

二、裸子植物花粉的形态 578

三、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态 581

第四节 化石孢子花粉的分类 581

第三十章 牙形刺(CONODONTS) 583

第一节 形态 583

第五部分 亲缘关系不明的门类和遗迹化石 583

第二节 牙形刺集群和牙形刺动物 586

第三节 古生态和地质意义 587

第三十一章 几丁虫(CHITINOZOA) 590

第一节 形态 590

第三十二章 遗迹化石(ICHNOFOSSIL) 594

第一节 概述 594

一、研究范围 594

二、特征 594

四、命名 596

三、保存 596

第二节 地质意义和生态 597

第二节 分类 597

一、系统发生分类 597

二、形态分类 597

三、行为分类 600

第三节 研究意义 601

一、古生态学意义 601

二、沉积学意义 603

三、生物地层学意义 603

索引 605

主要参考文献 6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