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经络腧穴学  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经络腧穴学  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经络腧穴学 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玲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2398843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和附录,系统阐述经络、腧穴理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上篇为经络腧穴总论,概述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中篇为各论,主要介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腧穴定位和主治。下篇讲述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和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附录中列有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部分经络腧穴歌赋;人体重要部位及脏器经络分布表;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图表。
《经络腧穴学 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目录

绪论 1

一、针灸的起源 1

二、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三、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 2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9

第一章 经络总论 9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 9

一、经络概念的产生 9

二、经络理论的形成 10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 11

一、十二经脉 11

二、奇经八脉 14

三、十二经别 15

四、十五络脉 16

五、十二经筋 16

六、十二皮部 16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概况 17

一、根结与标本 17

二、气街与四海 18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8

一、经络的作用 19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0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1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1

一、腧穴的分类 21

二、腧穴的命名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23

一、腧穴的作用 23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4

第三节 特定穴 27

一、五输穴 27

二、原穴 28

三、络穴 29

四、郄穴 30

五、背俞穴 30

六、募穴 31

七、下合穴 32

八、八会穴 32

九、八脉交会穴 33

十、交会穴 34

第四节 腧穴定位方法 35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37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38

三、“指寸”定位法 40

四、简便取穴法 41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45

第三章 十二经络与腧穴 45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45

一、手太阴经络 46

二、手太阴腧穴 48

1.中府 48

2.云门 49

3.天府 49

4.侠白 49

5.尺泽 49

6.孔最 50

7.列缺 50

8.经渠 51

9.太渊 51

10.鱼际 52

11.少商 53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53

一、手阳明经络 53

二、手阳明腧穴 55

1.商阳 55

2.二间 56

3.三间 56

4.合谷 57

5.阳溪 58

6.偏历 58

7.温溜 59

8.下廉 59

9.上廉 59

10.手三里 59

11.曲池 60

12.肘髎 61

13.手五里 61

14.臂臑 61

15.肩髃 61

16.巨骨 62

17.天鼎 62

18.扶突 62

19.口禾髎 63

20.迎香 63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63

一、足阳明经络 64

二、足阳明腧穴 66

1.承泣 66

2.四白 67

3.巨髎 68

4.地仓 68

5.大迎 68

6.颊车 69

7.下关 69

8.头维 70

9.人迎 70

10.水突 70

11.气舍 70

12.缺盆 71

13.气户 71

14.库房 71

15.屋翳 71

16.膺窗 71

17.乳中 71

18.乳根 71

19.不容 72

20.承满 72

21.梁门 72

22.关门 72

23.太乙 72

24.滑肉门 73

25.天枢 73

26.外陵 73

27.大巨 73

28.水道 74

29.归来 74

30.气冲 74

31.髀关 74

32.伏兔 75

33.阴市 75

34.梁丘 75

35.犊鼻 76

36.足三里 76

37.上巨虚 77

38.条口 78

39.下巨虚 78

40.丰隆 79

41.解溪 80

42.冲阳 80

43.陷谷 81

44.内庭 81

45.厉兑 81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82

一、足太阴经络 82

二、足太阴腧穴 84

1.隐白 84

2.大都 85

3.太白 85

4.公孙 86

5.商丘 86

6.三阴交 86

7.漏谷 87

8.地机 87

9.阴陵泉 87

10.血海 88

11.箕门 89

12.冲门 89

13.府舍 89

14.腹结 89

15.大横 89

16.腹哀 90

17.食窦 90

18.天溪 90

19.胸乡 90

20.周荣 91

21.大包 91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91

一、手少阴经络 92

二、手少阴腧穴 93

1.极泉 93

2.青灵 94

3.少海 94

4.灵道 95

5.通里 95

6.阴郄 95

7.神门 96

8.少府 97

9.少冲 97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98

一、手太阳经络 98

二、手太阳腧穴 100

1.少泽 100

2.前谷 100

3.后溪 101

4.腕骨 101

5.阳谷 102

6.养老 102

7.支正 103

8.小海 103

9.肩贞 103

10.臑俞 104

11.天宗 104

12.秉风 105

13.曲垣 105

14.肩外俞 105

15.肩中俞 105

16.天窗 105

17.天容 105

18.颧髎 106

19.听宫 106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107

一、足太阳经络 107

二、足太阳腧穴 109

1.睛明 109

2.攒竹 110

3.眉冲 111

4.曲差 111

5.五处 111

6.承光 111

7.通天 111

8.络却 112

9.玉枕 112

10.天柱 112

11.大杼 113

12.风门 113

13.肺俞 114

14.厥阴俞 114

15.心俞 114

16.督俞 115

17.膈俞 115

18.肝俞 116

19.胆俞 116

20.脾俞 117

21.胃俞 118

22.三焦俞 118

23.肾俞 118

24.气海俞 119

25.大肠俞 119

26.关元俞 120

27.小肠俞 120

28.膀胱俞 121

29.中膂俞 121

30.白环俞 121

31.上髎 121

32.次髎 122

33.中髎 122

34.下髎 122

35.会阳 123

36.承扶 123

37.殷门 123

38.浮郄 123

39.委阳 123

40.委中 124

41.附分 124

42.魄户 125

43.膏肓 125

44.神堂 126

45.譩譆 126

46.膈关 126

47.魂门 126

48.阳纲 126

49.意舍 126

50.胃仓 127

51.肓门 127

52.志室 127

53.胞肓 127

54.秩边 128

55.合阳 128

56.承筋 128

57.承山 128

58.飞扬 129

59.跗阳 130

60.昆仑 130

61.仆参 131

62.申脉 131

63.金门 131

64.京骨 132

65.束骨 132

66.足通谷 132

67.至阴 132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133

一、足少阴经络 133

二、足少阴腧穴 135

1.涌泉 135

2.然谷 136

3.太溪 137

4.大钟 138

5.水泉 138

6.照海 138

7.复溜 139

8.交信 140

9.筑宾 140

10.阴谷 140

11.横骨 140

12.大赫 140

13.气穴 141

14.四满 141

15.中注 141

16.肓俞 141

17.商曲 142

18.石关 142

19.阴都 142

20.腹通谷 142

21.幽门 143

22.步廊 143

23.神封 143

24.灵墟 143

25.神藏 143

26.彧中 143

27.俞府 143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144

一、手厥阴经络 144

二、手厥阴腧穴 146

1.天池 146

2.天泉 147

3.曲泽 147

4.郄门 148

5.间使 148

6.内关 149

7.大陵 150

8.劳宫 151

9.中冲 151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152

一、手少阳经络 152

二、手少阳腧穴 154

1.关冲 154

2.液门 155

3.中渚 155

4.阳池 156

5.外关 156

6.支沟 157

7.会宗 158

8.三阳络 158

9.四渎 158

10.天井 158

11.清冷渊 158

12.消泺 158

13.臑会 159

14.肩髎 159

15.天髎 159

16.天牖 159

17.翳风 160

18.瘈脉 160

19.颅息 160

20.角孙 160

21.耳门 161

22.耳和髎 161

23.丝竹空 162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162

一、足少阳经络 162

二、足少阳腧穴 165

1.瞳子髎 165

2.听会 166

3.上关 166

4.颔厌 166

5.悬颅 167

6.悬厘 167

7.曲鬓 167

8.率谷 167

9.天冲 168

10.浮白 168

11.头窍阴 168

12.完骨 168

13.本神 168

14.阳白 169

15.头临泣 169

16.目窗 170

17.正营 170

18.承灵 170

19.脑空 170

20.风池 170

21.肩井 171

22.渊腋 172

23.辄筋 172

24.日月 172

25.京门 173

26.带脉 173

27.五枢 174

28.维道 174

29.居髎 174

30.环跳 174

31.风市 175

32.中渎 176

33.膝阳关 176

34.阳陵泉 176

35.阳交 177

36.外丘 177

37.光明 177

38.阳辅 178

39.悬钟 178

40.丘墟 178

41.足临泣 179

42.地五会 180

43.侠溪 180

44.足窍阴 180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181

一、足厥阴经络 181

二、足厥阴腧穴 183

1.大敦 183

2.行间 184

3.太冲 184

4.中封 186

5.蠡沟 186

6.中都 187

7.膝关 187

8.曲泉 187

9.阴包 188

10.足五里 188

11.阴廉 188

12.急脉 188

13.章门 188

14.期门 189

第四章 奇经八脉 191

第一节 督脉 191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191

二、主要病候 193

三、功能与主治 193

四、腧穴 193

1.长强 193

2.腰俞 194

3.腰阳关 194

4.命门 195

5.悬枢 195

6.脊中 196

7.中枢 196

8.筋缩 196

9.至阳 196

10.灵台 197

11.神道 197

12.身柱 197

13.陶道 197

14.大椎 197

15.哑门 198

16.风府 199

17.脑户 199

18.强间 200

19.后顶 200

20.百会 200

21.前顶 201

22.囟会 201

23.上星 201

24.神庭 202

25.素髎 202

26.水沟 202

27.兑端 203

28.龈交 203

29.印堂 203

第二节 任脉 204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04

二、主要病候 205

三、功能与主治 205

四、腧穴 205

1.会阴 205

2.曲骨 205

3.中极 206

4.关元 206

5.石门 207

6.气海 207

7.阴交 208

8.神阙 208

9.水分 208

10.下脘 209

11.建里 209

12.中脘 209

13.上脘 210

14.巨阙 210

15.鸠尾 210

16.中庭 210

17.膻中 211

18.玉堂 211

19.紫宫 211

20.华盖 211

21.璇玑 211

22.天突 212

23.廉泉 212

24.承浆 213

第三节 冲脉 213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13

二、主要病候 215

三、主要功能 215

第四节 带脉 216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16

二、主要病候 216

三、主要功能 217

第五节 阴蹻、阳蹻脉 217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17

二、主要病候 218

三、主要功能 219

第六节 阴维、阳维脉 219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19

二、主要病候 220

三、主要功能 220

第七节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221

一、统领、联络作用 221

二、溢蓄、调节作用 221

第五章 常用经外奇穴 222

第一节 头颈部穴 222

1.四神聪 222

2.鱼腰 222

3.太阳 223

4.耳尖 223

5.球后 223

6.上迎香 223

7.金津、玉液 223

8.夹承浆 224

9.牵正 224

10.翳明 224

11.安眠 225

第二节 胸腹部穴 225

1.子宫 225

2.三角灸 225

3.提托 226

第三节 背部穴 226

1.定喘 226

2.夹脊 226

3.胃脘下俞 226

4.腰眼 226

第四节 上肢穴 227

1.二白 227

2.腰痛点 227

3.外劳宫 227

4.八邪 227

5.四缝 228

6.十宣 228

7.肩前 228

第五节 下肢穴 228

1.鹤顶 228

2.百虫窝 229

3.膝眼 229

4.胆囊 229

5.阑尾 229

6.八风 230

下篇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与现代研究进展第六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233

第一节 根结与标本 233

一、根结 233

二、标本 235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 237

一、气街 237

二、四海 239

第七章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241

第一节 经络的现代研究 241

一、经络现象的研究 241

二、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 246

三、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247

四、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248

第二节 腧穴的现代研究 253

一、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253

二、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255

三、腧穴功能的研究 256

四、腧穴刺激效应的研究 257

附录 263

附录1 《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 263

一、手太阴 263

二、手阳明 263

三、足阳明 263

四、足太阴 264

五、手少阴 264

六、手太阳 264

七、足太阳 264

八、足少阴 265

九、手厥阴 265

十、手少阳 265

十一、足少阳 266

十二、足厥阴 266

附录2 经络、腧穴歌赋选 267

一、回阳九针歌 267

二、四总穴歌 267

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267

四、肘后歌 268

五、玉龙歌 268

六、标幽赋 270

附录3 人体重要部位及脏器经络分布表 272

附录4 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276

一、手背侧常用反射区 276

二、手掌侧常用反射区 276

三、足底部常用反射区 277

四、足背侧常用反射区 280

五、足内侧常用反射区 281

六、足外侧常用反射区 2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