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上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上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弘祺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67532656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上》目录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2

第一节 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为己之学” 3

2.教育的社会目的 9

3.通才、经学者与君子 14

4.理学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 22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4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保守主义 26

2.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8

3.儒家正统 31

4.权威的生活态度、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3

第三节 关键论点 4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7

第一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Ⅰ) 47

1.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7

2.稷下学宫 48

3.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69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Ⅱ) 72

1.隋、唐的高等教育 72

2.隋、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2

5.辽、金、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6

6.元代书院 91

7.明代的国子监 93

8.明代地方官学 94

9.明代的书院 96

10.结论 100

第三节 考试制度:从察举到科举 101

1.古代背景 101

2.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养士 105

4.汉代察举制度 107

5.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3

6.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6

7.科举制度的兴起 122

8.唐代的科举制度 123

9.科举制度的完备 127

10.科举文化的兴起 133

11.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36

12.明代的科举制度 142

13.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49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7

第一节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57

1.六艺 157

2.孔子 158

3.孟子与荀子 165

4.孝道与家法 172

5.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3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77

1.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77

2.经学、政治与教育 179

3.礼仪与仪式主义 183

4.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85

5.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8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89

1.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0

2.思想的重新评价 191

3.佛教征服中国 192

4.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199

5.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1

6.经学的新方向 204

7.经学、史学与文学 211

第四节 隋唐的兼容并蓄态度与自我知识认同的探求 215

1.“正”的观念: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15

2.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0

3.韩愈、李翱与道统 225

4.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30

5.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35

第五节 道学教育和博学 241

1.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42

2.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44

3.童年与童科考试 248

4.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51

5.经学与“四书” 254

6.博学 260

7.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63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68

1.辽、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68

2.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71

3.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74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 282

1.陈白沙与湛若水 283

2.王阳明 287

3.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89

4.庶民主义、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 294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05

1.善书与功过格 306

2.学术研究的仪式化:以经学为例 309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17

第一节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17

1.《论语》、《孝经》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18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20

3.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25

4.宋朝早期的变化 329

5.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33

6.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38

7.明朝的道学课程 340

8.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45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 348

1.勤奋学生的故事 349

2.藏书 351

3.私人藏书和爱书 359

第三节 结论:自得、自由和自任 375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81

第一节 识字教育 381

1.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81

2.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84

3.唐代蒙书 389

4.宋代蒙书与朱熹 396

5.元、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02

6.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07

第二节 家庭教育和家训 414

1.古代理论与理想 415

2.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16

3.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24

4.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34

第三节 技术教育 442

1.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42

2.宋、辽、金、元的技术教育 446

3.明代的技术教育 450

4.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51

第六章 学生的理想与现实 466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466

1.孔子及其门徒观 466

2.战国时期的弟子 469

3.秦、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从礼仪中学习 472

4.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478

5.唐代的学生: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488

6.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00

7.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宋代的学生 503

8.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06

9.学习成为汉人: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21

10.明代的学校生活: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24

11.明代学规 527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 539

1.汉代的学生运动 539

2.宋代的学生运动 542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58

第一节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58

1.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58

2.文献与学术 561

3.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 564

第二节 自我、宗教性与道德感 569

1.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69

2.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572

3.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573

4.道德感 576

5.英国善书 578

6.权威、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580

7.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582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 586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586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593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597

四、庶民教育:格言、戏剧、家训、善书、祀典及儒家正统 600

五、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05

六、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08

七、权威人格的形成 612

八、结论 615

参考书目 617

索引 6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