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楠,王建国著;董卫,陈薇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64167837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目录

绪论 1

0.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

0.2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4

0.2.1 研究对象界定 4

0.2.2 研究内容 6

0.2.3 研究视角 7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8

0.3.1 国外研究综述 8

0.3.2 国内研究综述 13

0.4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9

0.4.1 研究目的 19

0.4.2 研究意义 19

0.4.3 研究方法 20

0.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20

0.5.1 技术路线 20

0.5.2 研究框架 22

第1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的理论概述与体系建构 23

1.1 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23

1.1.1 概念阐释:评价、综合评价与评价体系 23

1.1.2 流程解析:评价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25

1.1.3 评价方法:常用综合评价方法汇总 26

1.1.4 评价主体:专业人员与普通公众 29

1.2 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及其类型 30

1.2.1 适应性再利用:建筑遗产的动态保护方式 30

1.2.2 以原建筑功能分类 32

1.2.3 以结构形式分类 33

1.2.4 以更新改造手段分类 33

1.3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内容与类型 36

1.3.1 全程评价: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内容 36

1.3.2 有的放矢: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类型 38

1.4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技术要点 43

1.4.1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技术特征 43

1.4.2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技术手段 45

1.4.3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技术应用 47

1.5 体系建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体系 48

1.5.1 评价程序: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流程拆解 48

1.5.2 评价标准:制定原则、制定依据与相关参照 48

1.5.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构建过程与单元切分 54

1.5.4 指标量化:分类分层与多级评分 57

1.5.5 权重设置:权值评价、层次分析与类型辨析 60

1.6 本章小结 62

第2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现状调研与评价 65

2.1 现状调研与评价的理论及方法 65

2.1.1 概念阐释:现状调研的含义 65

2.1.2 理论基础:建筑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66

2.1.3 内容特点:近现代建筑遗产调研的特殊性 69

2.1.4 架构流程:现状调研与评价的程序整合 69

2.2 前期基础研究 70

2.2.1 文档:历史文献与背景资料 71

2.2.2 图档:图纸、图像与照片 73

2.2.3 数字化:测绘与制图 75

2.3 现场调研与检测内容 77

2.3.1 建筑现状调研 77

2.3.2 结构检测鉴定 79

2.3.3 材料技术调研 82

2.3.4 环境设施调研 84

2.4 现状检测与评价技术 84

2.4.1 现状检测技术 84

2.4.2 调查记录与图示分析 88

2.5 实证研究:现状调研与评价案例 90

2.5.1 综合调研:评价对象的信息集成 90

2.5.2 分项调研:建筑构件的现状情况 93

2.5.3 指标体系:现状综合调研评价指标体系 95

2.5.4 权重设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96

2.5.5 评分标准:现状调研评价指标的量化衡量 102

2.5.6 综合评价:建筑遗产现状综合评价及其结果 107

2.6 本章小结 112

第3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价 114

3.1 价值理论与科学评价 114

3.1.1 概念阐释:价值的含义 114

3.1.2 关系辨析Ⅰ:价值与评价 115

3.1.3 关系辨析Ⅱ: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 115

3.2 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价 116

3.2.1 价值构成:建筑遗产价值的具体内容 116

3.2.2 评价原则:确定建筑遗产价值的依据 117

3.2.3 步骤方法: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的流程 120

3.2.4 实践应用:以价值为核心的建筑遗产综合评价机制 122

3.3 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24

3.3.1 相关价值指标体系回顾 124

3.3.2 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28

3.4 价值评价相关量化方法 138

3.4.1 层次分析法与权重设置 138

3.4.2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139

3.5 实证研究:综合价值评价案例 141

3.5.1 价值初判:评价对象概况 141

3.5.2 指标评分:价值指标量化评价 143

3.5.3 权重设置:价值指标权重计算 144

3.5.4 模糊评价:价值评价的量化模式 144

3.5.5 技术总结:价值评价技术与应用 149

3.6 本章小结 150

第4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 151

4.1 理论初探: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概述 151

4.1.1 更新模型:建筑遗产老化与再生的演进 151

4.1.2 内涵解读: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的含义及其评价 153

4.1.3 研究意义: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的必要性 154

4.2 潜力解析:适应性再利用潜力的四个方面 155

4.2.1 历史文化层面的潜力 155

4.2.2 产业转型层面的潜力 156

4.2.3 功能空间层面的潜力 158

4.2.4 经济效益层面的潜力 159

4.3 模式建立:适应性再利用潜力(ARP)评价模式 161

4.3.1 ARP评价模式的建立及其实证 161

4.3.2 不同功能类型建筑的ARP评价 165

4.4 潜力挖掘:从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到更新改造设计 169

4.4.1 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与更新改造建议 169

4.4.2 实证研究Ⅰ:北京焦化厂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 170

4.4.3 实证研究Ⅱ:南京压缩机厂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 173

4.5 本章小结 179

第5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 181

5.1 概念阐释: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的含义 181

5.2 指标构建: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182

5.2.1 历史文化延续 184

5.2.2 公共形象提升 185

5.2.3 使用功能改善 188

5.2.4 空间形态优化 192

5.2.5 艺术审美提升 195

5.2.6 室内外环境升级 204

5.2.7 绿色环保改造 209

5.2.8 经济效益提升 212

5.3 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标准与量化方法 215

5.3.1 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标准 215

5.3.2 类型分析与权重体系 219

5.3.3 层次分析法与权重设置 219

5.4 实证研究: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案例 220

5.4.1 项目类型与评价侧重 220

5.4.2 适用性的指标评分 224

5.4.3 适用性的模糊评价 225

5.4.4 适用性评价结果分析 226

5.5 本章小结 232

第6章 以评价为中介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操作新思路 234

6.1 评价与登录制度实现——为遗产登录的申报者 234

6.1.1 登录制度: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想选择 234

6.1.2 科学评价:有效实施登录制度的可靠保证 236

6.1.3 价值评价:建立遗产登录标准的直接依据 237

6.2 评价与遗产维护管理——为遗产利用的管理者 243

6.2.1 现状跟踪评价:遗产管理的有力手段 243

6.2.2 评价记录建档:遗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246

6.2.3 数据管理软件:遗产评价与管理的量化工具 251

6.3 评价与改造策划设计——为遗产利用的执行者 258

6.3.1 流程指引: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的策划程序 258

6.3.2 执行主体:建筑师应在保护利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260

6.3.3 可视化: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设计的新手段 262

6.4 评价与后续使用反馈——为遗产利用的使用者 267

6.4.1 供需匹配:使用反馈评价的本质特征 267

6.4.2 体系引入:以“供需匹配”为特征的ASTM评价体系 268

6.4.3 反馈实证:建筑遗产再利用ASTM评价 269

6.4.4 差距辨析:基于ASTM评价的使用反馈总结 270

6.5 评价与遗产群体保护——群体环境中的建筑遗产普查与评价 274

6.5.1 工业类历史地段中的建构筑普查与评价 274

6.5.2 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遗产普查与评价 281

6.5.3 文化线路中的建筑遗产普查与评价 283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288

7.1 主要研究结论 288

7.1.1 技术层:建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体系 288

7.1.2 机制层:以评价为中介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整体优化解决方案 290

7.2 研究创新点 291

7.3 研究展望 292

参考文献 293

后记 3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