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
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

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友峰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307189041
  • 页数:5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认为从媒介历史发展来看,文学视觉审美形态的确立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文学视觉审美形态一方面表现为图文移位——文学图像化趋向明显,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网络审美形态的兴盛。这种文学视觉审美形态的确立,对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应:文字沦为图像的配角、文学成为影视的脚本、多媒体文学文本的呈现以及文学性的扩张。
《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目录

导言: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研究 1

一、媒介生态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2

二、“媒介与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6

三、本书的框架结构及其研究任务 14

上编: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 21

第一章 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 21

一、当代文学出版领域的研究概况 21

二、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当代文学的发生 25

三、文学出版观念的变革与当代文学的演进 29

第二章 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十七年文学生态 35

一、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当代文学的发生 36

二、当代文学出版制度下的作家生态 43

三、出版体制变革与十七年小说叙述模式 47

四、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当代文学读者 53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 56

一、意识形态规训下的文学出版(1949—1976) 56

二、双重语境下的文学出版(1978—1992) 66

三、文学出版观念的多元化(1992年至今) 71

第四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生成 78

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建立与出版特色 78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生成机制——以《青春之歌》的出版为例 86

三、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接受效应 90

四、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打造红色经典的历史评价 93

第五章 文艺出版社的转型与文学出版策划 95

一、国家出版政策的调整与文艺出版社的转型 95

二、市场竞争机制与文学出版策划 101

三、多元化出版战略与当代文学发展导向 106

第六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21世纪的文学出版 113

一、21世纪文学出版环境 114

二、21世纪文学出版的“嫁接”——影视、互联网的工具性 120

三、21世纪网络文学出版及其问题 127

中编: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 145

第七章 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 145

一、文学期刊与文学发展互动共生 146

二、文学制度影响文学期刊的发展 151

三、文学期刊推动文学思潮的流变 157

第八章 《文艺报》与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批评 166

一、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场域的《文艺报》 166

二、丁玲与《文艺报》 181

三、《文艺报》“编者按”的文学批判功能 195

第九章 诗歌传播与文学政治——论《诗刊》的创刊与复刊 198

一、《诗刊》的初创 198

二、创刊后的《诗刊》(1957—1964) 201

三、《诗刊》的停刊与复刊 210

四、《诗刊》的前进与后撤 213

结论 220

第十章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221

一、《诗刊》的复刊与朦胧诗的兴起 221

二、《诗刊》与朦胧诗的论争 229

三、后朦胧诗时代《诗刊》的走向 242

第十一章 《他们》:未完成的诗歌“现代性” 246

一、诗歌“现代性”的承续与《他们》的创刊 246

二、诗歌“现代性”的焦虑与《他们》的停复刊 260

三、未完成的现代性:《他们》与中国新诗 267

结语 274

第十二章 《人民文学》与“人民的文学” 275

一、《人民文学》的复刊与“人民”意义的重构 277

二、《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复兴 284

三、《人民文学》的“人民文学”制度建构 294

第十三章 《收获》: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版 302

一、《收获》的创刊与发展 303

二、《收获》的编辑理念 314

三、《收获》与先锋作家 318

下编:电子媒介与中国当代文学 327

第十四章 电子媒介的兴起与当代自主性文学场的裂变 327

一、精英文学后期转型与自主性文学场的裂变 327

二、知识分子的去精英化与大众文学场的形成 331

三、传统文学范式的转型与网络文学场域的形成 336

四、市场化的运作与青春文学场域的形成 341

第十五章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 346

一、审美范式转型:从形像、影像到拟像 346

二、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背景下文学的异变 354

三、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突破之径 362

第十六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368

一、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溯源 368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独特性 371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378

第十七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消费”问题 383

一、从文学消费到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 383

二、媒介文学视域中文学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 388

三、媒介文学消费的文本形态——以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为例 393

四、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的合理性 399

第十八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危机” 402

一、“文学危机说”的提出背景及其核心问题 402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表征:“图文战争”抑或“图像对文字的优势” 406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本质:从虚构到构虚 409

第十九章 春晚: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文化标本 415

一、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媒介文化溯源及其特征 415

二、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运行机制 424

三、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哲学批判 436

第二十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变 441

一、媒介转型与文学审美形态的历史关联 442

二、从“读字”到“看图”——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视觉审美形态 445

三、文学视觉审美形态的确立及其效应 452

第二十一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 458

一、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的置换:从文学性到娱乐性 459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的原因 463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的反思 468

第二十二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 474

一、审美趣味:从传统到现代 474

二、文学审美趣味的历史演变 478

三、从精神审美到肉身体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 480

四、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变迁的原因 485

第二十三章 反本质主义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论知识空间的重组 492

一、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困境与反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出场 492

二、反本质主义的谱系及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 498

三、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 503

结语:媒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自主性”问题 510

一、印刷媒介的兴起与中国自主性文学场的初现 511

二、中国自主性文学场的形成的要素分析 517

三、出版制度的变革与自主性文学场的断裂 521

四、文学出版的主导与自主性文学场的再建构 524

五、电子媒介的兴起与自主性文学场的解构 537

参考文献 541

后记 5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