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  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  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 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裕瑞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30493583
  • 页数:1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在探讨村域发展的过程、机理与效应,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农区农业型村域转型发展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分析;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理论位点分析,大城市郊区典型村域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传统农区典型村域空心村整治的过程、机理、效果、适应性和障碍点分析;典型村域对西部大开发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农业声场支持政策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的相应及其效应分析。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 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乡村发展差异增大,协调发展呼声渐高 1

1.1.2 资源环境压力骤增,亟须推进整治配置 3

1.1.3 村域发展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仍待加强 4

1.2 概念辨析 5

1.2.1 村域与村域发展 5

1.2.2 村域发展机理 6

1.2.3 村域发展效应 7

1.3 相关进展 8

1.3.1 农村发展理论 8

1.3.2 村域发展机理 9

1.3.3 村域发展效应 11

1.3.4 简要评述 11

1.4 理论基础 12

1.4.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12

1.4.2 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理论 13

1.4.3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15

1.4.4 社会网络理论 16

1.5 研究方案 18

1.5.1 研究内容 18

1.5.2 研究区域 19

1.5.3 研究方法 23

1.5.4 总体框架 23

第二章 我国村域发展与建设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 25

2.1 村域数量动态变化及省际差异 25

2.1.1 行政村和自然村数量的动态变化 25

2.1.2 行政村和自然村数量变化的省际差异 26

2.2 村落分布的空间特征和类型特征 28

2.2.1 行政村数量分布的县域格局 28

2.2.2 黄淮海地区村落分布的空间特征 28

2.2.3 黄淮海地区村落分布的类型特征 34

2.2.4 现状格局视域下的乡村重构探讨 35

2.3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投资的区域差异 37

2.3.1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累计投资的省际差异 38

2.3.2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的城乡差异动态 39

2.3.3 因地制宜加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39

2.4 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格局特征 41

2.4.1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41

2.4.2 乡村发展水平的格局特征 42

2.4.3 乡村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 44

2.5 小结 45

第三章 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 46

3.1 引言 46

3.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8

3.3 结果与分析 49

3.3.1 村域发展的动态过程 49

3.3.2 村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3.3.3 村域转型发展的共性特征 53

3.3.4 村域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 58

3.3.5 村域转型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优化模式 59

3.4 小结 61

第四章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 63

4.1 引言 63

4.2 理论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 65

4.2.1 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变化 65

4.2.2 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66

4.3 案例研究:大城市郊区的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67

4.3.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67

4.3.2 村域转型发展的过程特征 69

4.3.3 村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变化 69

4.3.4 村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变化 72

4.3.5 资源环境效应优化调控的特征及机理 74

4.3.6 大城市郊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村域发展途径思考 78

4.4 小结 78

第五章 参与式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机理与效应研究——以河南省郸城县赤村和王村为例 80

5.1 引言 80

5.2 农村空心化进程中的土地综合整治与社区复兴 81

5.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83

5.4 空心村整治的过程与效应之案例一:赤村 84

5.4.1 问题呈现 84

5.4.2 战略决策与规划 85

5.4.3 行动 86

5.4.4 效果 87

5.5 空心村整治的过程与效应之案例二:王村 88

5.5.1 契机 88

5.5.2 规划 89

5.5.3 行动 89

5.5.4 效果 91

5.6 赤村和王村空心村整治的主要经验 93

5.6.1 村民的切身需求是空心村整治的内发动力 93

5.6.2 村庄能人对内外部需求的激发与整合是整治得以成功的关键 93

5.6.3 村域社会资本是增进信任、达成共识的重要整合力 94

5.6.4 政府的适当扶持起到了积极作用 94

5.7 赤村和王村空心村整治的适应性和障碍点 94

5.7.1 适应性 94

5.7.2 障碍点 95

5.8 小结 97

第六章 西部山地丘陵区宏观政策转型的地方响应与效应——以四川省隆昌县李村为例 99

6.1 引言 99

6.2 理论背景 101

6.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02

6.4 新中国建立以来李村的村域发展历程 104

6.4.1 1949~1982年: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传统农业带动村域发展 104

6.4.2 1983~1999年:资源开采、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带动村域发展 105

6.4.3 2000年以来:多元化发展阶段 106

6.5 宏观政策、地方响应及其乡村系统效应 107

6.5.1 西部大开发 107

6.5.2 退耕还林 110

6.5.3 农业生产支持 112

6.5.4 新农村建设 114

6.6 讨论 116

6.7 小结 119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121

7.1 主要结论 121

7.1.1 我国村域发展与建设的多尺度时空格局 121

7.1.2 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发展的特征与机理 121

7.1.3 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122

7.1.4 农区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机理与效应 122

7.1.5 西部山地丘陵区乡村对宏观政策的响应 123

7.2 乡村发展常态化机制探讨 123

7.2.1 自我发展机制 124

7.2.2 反哺互动机制 125

7.2.3 和谐公平机制 127

7.3 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129

7.3.1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 129

7.3.2 着力加强相关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建设 129

7.3.3 逐步建立和完善参与式乡村发展机制 129

7.3.4 深入开展相关政策与体制的创新实践 130

7.4 研究展望 131

7.4.1 继续深化村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31

7.4.2 着力开展中心村镇发展的地理学研究 131

7.4.3 加强乡村发展新情况与新问题的研究 131

参考文献 133

编后记 1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