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兴杰主编;白小兵,熊志立,黄荣增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6774420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本书系统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的特点,适当增加了药学领域应用的新技术、新仪器。本书可供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本专科师生使用,对从事药品分析的科研、生产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析化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和一般分析过程 2

一、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2

二、分析化学的一般分析过程 4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5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统计处理 7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7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 8

三、误差的传递 12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

一、有效数字 13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4

三、数字的修约规则 15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6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16

二、t分布 17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18

四、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19

五、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5

第四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6

一、不确定度 26

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6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0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30

一、滴定分析法 30

二、滴定方式 31

第二节 标准溶液 33

一、标准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33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4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35

一、计算依据 35

二、计算示例 36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8

一、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 38

二、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 41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7

第一节 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47

一、一元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47

二、多元弱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49

三、两性物质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49

四、缓冲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50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51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51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52

三、混合指示剂 54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5

一、强酸(碱)的滴定 55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57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60

四、酸碱标准溶液 63

五、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64

第四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66

一、非水酸碱滴定法原理 67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71

第五节 应用实例 75

一、药用NaOH的测定 75

二、铵盐和有机氮测定 75

三、硼酸的测定 76

四、萘普生钠的含量测定 77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79

第一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80

一、配位平衡 80

二、EDTA配位滴定曲线 84

三、金属指示剂 86

四、配位滴定标准溶液 89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89

一、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89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92

三、提高滴定选择性 93

第三节 应用实例 95

一、配位滴定方式 95

二、示例 97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9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99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99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03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04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105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05

二、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109

三、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110

第三节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110

一、碘量法 111

二、高锰酸钾法 114

三、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16

第四节 应用实例 119

一、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119

二、置换碘量法测定漂白粉中的有效氯 119

三、剩余碘量法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119

四、溴量法测定苯酚的含量 120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22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122

一、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122

二、银量法终点的指示方法 125

三、银量法的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29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129

一、沉淀重量分析法 130

二、挥发重量分析法 140

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 143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概述 143

第二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44

一、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144

二、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145

三、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46

第三节 直接电位分析法 149

一、溶液pH的测定 149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53

三、超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57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59

一、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159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159

三、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160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61

一、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61

二、永停滴定法的应用 163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66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6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66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8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68

一、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169

二、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69

三、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 171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173

一、辐射源 173

二、分光系统 173

三、辐射的检测 175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75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77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77

一、电子的跃迁类型 177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术语 179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80

四、影响吸收带的主要因素 181

五、朗伯-比尔定律 183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185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88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88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190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194

一、定性鉴别 194

二、单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195

三、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196

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00

第四节 光电比色法 203

一、显色反应 203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204

三、干扰及其消除 205

第十一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08

第一节 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 209

一、分子的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209

二、分子的振动形式 210

三、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13

四、吸收峰强度 213

五、吸收峰的位置 214

六、特征峰和相关峰 217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吸收光谱 217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217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220

三、醇、酚、醚类化合物 222

四、羰基类化合物 223

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227

第三节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29

一、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29

二、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30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30

一、样品的制备 230

二、红外光谱解析 231

第十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36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36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236

二、共振吸收线 237

三、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238

四、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238

五、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40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41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241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44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性能参数 244

第三节 实验技术 246

一、样品处理 246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 246

三、干扰及其抑制 248

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49

一、定量分析法 249

二、应用实例 250

第十三章 荧光分析法 25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53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 253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255

三、荧光的量子效率和荧光寿命 257

四、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58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61

一、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61

二、定量分析方法 262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 263

第四节 荧光分析新技术 264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68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269

一、原子核的自旋 269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70

三、自旋弛豫 272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73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273

二、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273

三、溶剂和试样测定 274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74

一、屏蔽效应 274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275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76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278

第四节 自旋偶合与自旋系统 281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81

二、偶合常数 283

三、自旋系统 285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87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287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288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290

一、核磁共振碳谱 290

二、相关谱 294

第十五章 质谱法 299

第一节 质谱仪 299

一、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299

二、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300

三、离子检测器 304

四、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304

第二节 质谱和主要离子类型 305

一、质谱 305

二、主要离子类型 306

三、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308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310

一、分子离子峰的确认 310

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11

三、分子式的确定 311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12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综合解析 319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323

第一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概念 323

一、色谱过程 323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324

三、色谱分离术语与定义 328

第二节 色谱法的分类及基本类型 330

一、色谱法的分类 330

二、分配色谱法 331

三、吸附色谱法 332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334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335

第三节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337

一、塔板理论 337

二、速率理论 340

三、色谱分离方程 344

第十七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347

第一节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347

一、硅胶柱色谱法 347

二、聚酰胺柱色谱法 348

三、凝胶柱色谱法 349

四、大孔吸附树脂法 350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351

一、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概念 351

二、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53

三、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354

四、薄层色谱实验方法 356

五、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358

六、薄层扫描法简介 360

第三节 纸色谱法 362

一、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62

二、纸色谱实验方法 362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法 365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365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365

二、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366

第二节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和载气 366

一、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366

二、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369

三、载气 369

第三节 气相色谱仪 369

一、气路系统和进样系统 370

二、色谱柱 370

三、检测器 370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375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375

二、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 376

三、衍生化法 378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78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的特点 378

二、毛细管柱的分类和性能评价 379

三、毛细管色谱进样系统 380

第六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81

一、定性分析方法 381

二、定量分析方法 382

第七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384

一、CC-MS系统的组成 384

二、GC-MS所提供的信息 385

第十九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88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固定相和流动相 389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89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389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392

四、正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94

五、反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95

六、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395

七、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397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 399

一、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 399

二、分离条件的选择 400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401

一、输液系统 402

二、分离和进样系统 403

三、检测系统 404

四、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408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408

一、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408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409

第五节 高效液相色谱其他技术 410

一、新型固定相和新型检测器 410

二、色谱联用新技术 410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413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413

一、电泳和电泳淌度 414

二、电渗和电渗淌度 414

三、表观淌度 416

四、柱效及其影响因素 417

五、分离度 419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主要分离模式 419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420

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422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423

四、毛细管电色谱 424

五、毛细管等电聚焦和等速电泳 424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和实验方法 425

一、毛细管电泳仪 425

二、实验方法 426

附录 433

附录一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33

附录二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437

附录三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4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