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东秦岭-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特征
东秦岭-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特征

东秦岭-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特征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路凤香,张本仁,韩吟文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6048820
  • 页数:2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示了东秦岭—大别—苏鲁地区的岩石地球化学的结构,进一步认识了岩石圈的演化与动力学过程,提出了秦岭及天安—黄石地学断面的岩石地球化学模型。
《东秦岭-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特征》目录

1 东秦岭-大别-苏鲁地区的构造格架及分区 1

1.1 造山带的主要构造边界 1

1.1.1 造山带北部构造边界 1

1.1.2 造山带南部构造边界 2

1.1.3 商丹构造带 2

1.1.4 桐柏-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北部构造边界 3

1.1.5 郯庐断裂带 3

1.2 结构单元的划分 4

1.3 各主要结构单元的特征 6

1.3.1 华北陆块南缘 6

1.3.2 北秦岭 6

1.3.3 南秦岭 8

1.3.4 桐柏-大别-苏鲁带 9

1.3.5 扬子陆块北缘 12

1.4 桐柏-大别-苏鲁带的基本结构 13

1.5 中央造山带内部的两个超高压变质带 16

1.6 小结 17

2 东秦岭-大别地区二维岩石地球化学图 20

2.1 图件的基本结构和编图范围 21

2.1.1 编图范围和底图的选择 21

2.1.2 基本编图单元 21

2.1.3 资料来源及数据质量 23

2.2 同位素组成化学结构平面图的编制 23

2.2.1 铅同位素组成图的编制 23

2.2.2 钕同位素模式年龄图件编制 36

2.2.3 花岗岩年代图件的编制 44

2.3 元素组成平面图的编制 44

2.3.1 强相容元素(ln(Cr×Co×Ni))组成图的编制 47

2.3.2 高场强元素(Nb/Ta)图的编制 47

2.4 秦岭-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化学结构平面图所反映的基本规律和问题探讨 47

2.4.1 构造区划和地壳增生 47

2.4.2 造山过程的记录 48

2.4.3 深部地壳抬升和地壳演化 49

2.4.4 北淮阳基底的时代和北淮阳构造带的归属 49

2.5 结论和问题 52

3 东秦岭QB-1地学断面与邻区的地壳化学结构 53

3.1 QB-1地学断面及其三维地球化学结构 53

3.1.1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53

3.1.2 东秦岭及邻区地壳三维地球化学结构 55

3.2 南秦岭与扬子陆块北缘元古宙主要岩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3.2.1 南秦岭武当群和耀岭河群及结晶基底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4

3.2.2 汉南地区中、新元古代构造岩石单元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9

4 大别-桐柏块体和六安-黄石断面的地壳化学结构 72

4.1 大别核杂岩与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72

4.1.1 大别杂岩和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岩石组合与岩石系列 73

4.1.2 变质岩(或其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76

4.2 白垩纪花岗岩类岩浆源区对地壳结构的地球化学示踪 83

4.2.1 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84

4.2.2 Nd和Sr同位素组成 84

4.2.3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88

4.2.4 白垩纪花岗岩的源区示踪及其对地壳结构的揭示 89

4.3 桐柏山块体地壳结构的地球化学约束 91

4.3.1 桐柏山块体地质简述 91

4.3.2 桐柏杂岩在桐柏山-大别山地壳结构中的位置 92

4.3.3 鸡公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桐柏地区地壳结构的约束 94

4.4 大别山六安-黄石断面地壳的岩石-化学结构模型 100

4.4.1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100

4.4.2 大别山六安-黄石断面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图 100

5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 106

5.1 引言 106

5.2 扬子和华北原为两个独立发展的陆块或不同大陆的裂解部分 107

5.2.1 同位素填图证据 107

5.2.2 扬子和华北陆块上地幔和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 109

5.2.3 地壳增生历史的不同 110

5.2.4 早期地幔源区的性质与演化 111

5.3 东秦岭构造-地球化学分区:南、北秦岭的归属 113

5.3.1 Pb同位素组成的约束 113

5.3.2 南、北秦岭元古宙变玄武岩地幔源区化学组成特征 113

5.3.3 南、北秦岭地壳增生特征 114

5.3.4 南、北秦岭早期地幔源区的性质与演化 114

5.3.5 北秦岭微陆块的成因与商丹洋盆的属性 115

5.4 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 118

5.4.1 大别造山带各块体属于扬子的地球化学证据 118

5.4.2 大别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架 123

5.5 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 127

5.5.1 地质构造概况 127

5.5.2 成矿带的Pb同位素分区 127

6 秦岭-大别地区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和结构 131

6.1 安徽女山新生代的地幔组成及结构 131

6.1.1 女山玄武岩岩区地质概况及地幔、下地壳捕虏体的岩石类型 131

6.1.2 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化学成分 132

6.1.3 女山地区下地壳麻粒岩的化学成分 135

6.1.4 女山地区新生代地幔地温 135

6.1.5 重建的地幔剖面 136

6.2 河南明港中生代壳-幔组成及南秦岭拆离俯冲模型 137

6.2.1 明港火山角砾岩岩区地质概况及深源捕虏体的岩石类型 137

6.2.2 深源捕虏体的化学成分 139

6.2.3 明港地区下地壳-地幔结构 146

6.2.4 与邻区的对比——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 148

6.3 陕西岚皋古生代地幔组成和结构 149

6.3.1 岚皋煌斑岩岩区地质概况及深源捕虏体岩石类型 149

6.3.2 深源捕虏体的化学成分 150

6.3.3 岚皋地区古生代地幔地温 153

6.4 甘肃宕昌-礼县新生代地幔组成和结构 154

6.4.1 宕昌-礼县钾质超基性火山岩岩区地质概况及深源捕虏体的岩石类型 154

6.4.2 深源捕虏体的化学成分 155

6.4.3 宕昌-礼县新生代地幔地温 157

6.5 小结 157

7 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及深部过程 159

7.1 火山岩的时空分布 159

7.1.1 北坡火山岩带 159

7.1.2 腹部火山岩 159

7.1.3 南坡火山岩 159

7.2 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 161

7.3 火山岩的主元素特征 163

7.3.1 岩石组合及岩石系列 163

7.3.2 主量元素特征 168

7.4 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169

7.4.1 稀土元素 169

7.4.2 过渡族元素 172

7.4.3 其他不相容元素 172

7.5 火山岩的同位素特征 175

7.5.1 北坡火山岩Sr-Nd同位素 175

7.5.2 南坡玄武岩Sr-Nd同位素 175

7.5.3 南坡玄武岩Pb同位素 176

7.6 中生代火山作用与深部过程 176

7.6.1 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规律 176

7.6.2 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火山系统及构造背景的对应 177

8 显生宙以来岩石圈-软流圈的相互作用 180

8.1 岩石圈-软流圈的概念 180

8.1.1 一般概念 180

8.1.2 岩石圈力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180

8.1.3 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地球化学 181

8.1.4 小结 182

8.2 中国东部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带(L/A相互作用带)的存在与依据 182

8.2.1 地球物理资料的启示 183

8.2.2 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185

8.2.3 小结 190

8.3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 190

8.3.1 古生代 190

8.3.2 中生代 192

8.3.3 中生代末期—新生代 192

8.4 秦岭-大别-苏鲁地区显生宙以来的深部作用 194

9 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地球化学的约束 196

9.1 北秦岭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196

9.1.1 古、中元古代地壳发展 196

9.1.2 中新元古代之交构造体制的转化 198

9.1.3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壳的增生和演化 199

9.2 南秦岭和大别造山带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205

9.2.1 南秦岭地壳形成、组成和演化 205

9.2.2 大别造山带地壳形成、组成与演化 208

结束语 224

参考文献 2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