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燕,陆林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22064041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为医学院学生使用的专门教材,讲解艾滋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原理,以及艾滋病的检测与临床治疗等专业知识。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目录

第一章 艾滋病的病原学 1

第一节 HIV的基本生物学特点 1

一 形态与结构 1

二 基因组 2

三 培养特性 3

四 抵抗力 3

五 HIV的分类学地位 4

六 HIV的变异 4

七 HIV的生活史及其感染动力学 5

第二节 艾滋病的病理生理 6

一 HIV的细胞嗜性 6

二 HIV感染导致体内CD4 + T细胞耗竭 6

三 促使潜伏型HIV激活、增殖,发展为艾滋病的有关因素 7

四 HIV致病机制 7

五 AIDS的发病机制 8

第三节 HIV感染的免疫应答与免疫逃逸机制 11

一 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11

二 HIV的免疫逃逸机制 11

第二章 艾滋病流行病学 15

第一节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15

一 传染源 15

二 传播途径 15

三 非传播途径 16

四 人群易感性 16

第二节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16

第三节 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17

一 艾滋病流行状况 17

二 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因素 20

第四节 云南省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20

第五节 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22

一 艾滋病对个人的影响 22

二 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 22

三 艾滋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

第三章 艾滋病与弱势群体 26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关系 26

一 社会性别的概念 26

二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27

三 社会性别关系运作模式 28

四 社会性别意识与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 29

第二节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妇女艾滋病问题 32

一 感染艾滋病病毒与社会性别差异 32

二 社会性别与艾滋病感染的易感性与脆弱性 33

三 在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性别分析工具 37

四 现实性社会性别利益和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38

第四章 艾滋病健康教育 41

第一节 概述 41

一 健康教育的概念 41

二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42

三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 42

四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42

第二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43

一 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原则 43

二 信息传播 45

三 社会教育与培训 48

四 社区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 52

五 倡导与社会动员 53

第三节 公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内容、方法 54

一 对普通公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54

二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59

三 对医护人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61

四 对青少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63

第四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划与实施过程 67

第五章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70

第一节 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 70

一 行为改变交流 70

二 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 73

三 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 73

第二节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 74

一 艾滋病高危行为 74

二 高危人群(重点人群) 75

三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应遵循的原则 77

第三节 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78

一 女性性工作者行为干预 78

二 吸毒人群行为干预 88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行为干预 93

四 流动人口行为干预 96

第六章 艾滋病咨询检测 106

第一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概述 106

一 什么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106

二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目的 106

三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作用 107

四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原则 107

五 自愿咨询检测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108

六 VCT服务程序 109

第二节 艾滋病咨询的要求和技巧 109

一 咨询员的素质和价值观 109

二 咨询技巧 110

第三节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 115

一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的基本内容 115

二 咨询中的危险评估 116

三 危险评估的目的 117

四 评估某种行为HIV感染的可能性 117

五 危险评估应注意事项 117

六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注意事项 117

第四节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的基本内容 119

一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的基本内容 119

二 通知做HIV抗体检测阴性结果 119

三 通知做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 119

四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注意事项 120

五 获知HIV阳性结果后常见的心理反应有哪些 120

第五节 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 124

一 概述 124

二 PITC的服务对象和实施单位 126

三 PITC的基本原则 127

四 PITC服务内容、方式与流程 129

附件 134

第七章 艾滋病的监测与检测 137

第一节 艾滋病监测 137

一 艾滋病疫情报告 137

二 艾滋病哨点监测 140

三 艾滋病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142

第二节 艾滋病实验室检测 142

一 艾滋病检测样本采集和处理 143

二 HIV抗体检测 144

三 HIV抗原检测 152

四 HIV病毒核酸定性检测 152

五 HIV病毒核酸定量检测 153

六 HIV病毒分离培养 157

七 CD 4 + T淋巴细胞检测 157

八 HIV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158

第八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的综合服务 161

第一节 艾滋病社区支持关怀服务 161

一 关怀与支持的含义 161

二 建立社区支持关怀的必要性 162

三 关怀支持的主要内容 162

第二节 艾滋病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护理关怀 163

一 艾滋病病人护理 163

二 艾滋病病人临终关怀 167

第三节 艾滋病感染者与病人的综合管理 168

一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工作措施 169

第九章 艾滋病的临床与治疗 174

第一节 艾滋病发病机制 174

一 艾滋病病毒感染过程 174

二 抗HIV-1免疫反应 175

三 免疫病理 175

四 病理变化 176

第二节 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进展模式 178

一 急性HIV感染 178

二 无症状感染期 179

三 艾滋病(AIDS)期 180

第三节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81

一 临床表现 181

第四节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183

一 中国艾滋病分期和诊断标准 183

二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93年修订的青少年和成人HIV-1/AIDS分类和AIDS诊断标准 185

三 确诊HIV-1感染的WHO临床分期(2006年) 188

第五节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191

一 肺孢子菌肺炎 191

二 结核病 192

三 分支杆菌感染 193

四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脉络膜炎 193

五 弓形虫脑病 193

六 真菌感染 194

第六节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 195

一 治疗目标 195

二 开始ART的指征和时机 195

三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197

四 成人及青少年几种推荐用药方案 201

五 疗效的评估 202

第七节 常见药物副反应和推荐处理方法 203

一 常见药物副反应和推荐处理方法 203

二 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潜在毒性和WHO推荐的替换用药 204

三 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205

第八节 治疗失败的确定与二线治疗方案 205

一 治疗失败、药物副反应、依从性不良与其他因素的鉴别 205

二 治疗失败的定义 206

三 抗病毒治疗失败换药病例入选标准 207

四 成人 青少年二线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209

第九节 免疫重建综合征 210

一 免疫发病机制 210

二 流行病学 211

三 临床表现 211

四 诊断要点 211

五 治疗原则 211

六 预防 212

第十章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215

第一节 艾滋病母婴传播与危险因素 215

一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概念 215

二 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216

第二节 预防婴幼儿HIV感染综合策略 217

一 预防婴幼儿HIV感染综合策略 218

二 母婴保健服务在预防婴幼儿HIV感染中的作用 221

第三节 预防HIV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 221

一 预防HIV母婴传播的主要干预措施 221

二 HIV感染孕产妇的保健服务 225

三 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幼儿的保健随访管理 227

第四节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职业防护与消毒隔离措施 228

一 职业防护 228

二 消毒隔离措施及要求 228

第十一章 艾滋病职业暴露 236

第一节 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 236

一 发生职业暴露常见的职业 236

二 艾滋病职业暴露常见的情况 236

三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 237

四 不会导致HIV感染的暴露 237

第二节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 238

一 普遍性防护原则 238

二 艾滋病毒的消毒 239

三 如何避免职业暴露 239

第三节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239

一 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 240

二 职业暴露评估及操作 241

第十二章 药物滥用概述 251

第一节 药物的概念和分类 251

一 与药物相关的重要概念 251

二 药物的分类 252

第二节 药物滥用的危害 254

一 药物滥用对健康的危害 254

二 药物滥用所致社会问题 256

第三节 依赖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机制 257

一 快感-戒除反应理论 257

二 条件化理论 257

三 诱因-易感化模型 258

第十三章 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 260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历史 260

第二节 全球药物依赖流行态势 261

一 阿片类 261

二 苯丙胺类兴奋剂 264

三 可卡因 266

四 大麻 268

第三节 中国药物依赖流行态势 268

一 阿片类 268

二 苯丙胺类兴奋剂 270

第十四章 药物依赖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272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理论解释 272

第二节 药物依赖的个人原因 273

一 心理和精神因素 273

二 生活技能缺乏 274

三 行为及其他原因 275

第三节 药物依赖的家庭特征 276

一 家庭缺少管理 276

二 父母、家庭成员使用药物 276

三 家庭关系紧张、冲突,负性的沟通模式 276

四 家庭不良教养方式 277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社会环境 278

一 药物的可获得性 278

二 社会生活的变迁 278

三 社会对药物具有宽容性 278

四 缺医少药 279

第十五章 药物滥用的应对策略 281

第一节 减少供应、减少需求和减少危害 281

一 减少供应 281

二 减少需求 281

三 减少伤害 284

第二节 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康复及预防复发 287

一 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康复概述 287

二 预防复发 289

第十六章 药物滥用与艾滋病 301

第一节 药物滥用人群中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行为现状 301

一 注射使用毒品、共用注射器 301

二 不安全性行为 302

第二节 药物滥用人群中行为相关疾病的感染情况 302

一 性传播疾病 302

二 丙型肝炎病毒 303

三 艾滋病病毒 303

第十七章 减少危害的有效措施 306

第一节 药物替代维持治疗 306

一 美沙酮维持治疗 306

二 其他药物维持治疗 312

第二节 清洁针具交换 313

一 清洁针具交换的定义 313

二 清洁针具交换的目的 313

三 清洁针具交换项目的类型 313

四 清洁针具交换的步骤 314

五 清洁针具交换的效果 314

六 安全注射 315

七 正确消毒和清洁注射器的方法 315

第十八章 减少社会歧视和社会耻辱 318

第一节 社会歧视和社会耻辱产生的原因 318

一 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 318

二 历史积淀 318

三 传统文化 318

四 道德判断取代了理性思维 319

第二节 减少社会歧视与偏见 319

一 减少社会歧视与社会耻辱的策略 319

二 减少歧视和偏见的建议 320

附录一 艾滋病病原的研究简史 322

一 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与命名 322

二 艾滋病研究中的重要事件 322

三 艾滋病研究简史 324

附录二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325

附录三 艾滋病与药物滥用名词和术语注释 328

附录四 英汉名词对照表 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