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平著
  • 出 版 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10374966
  • 页数:664 页
图书介绍: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目录

一、交往实践观:当代哲学哥德巴赫猜想的科学解答 1

1.主体际何以可能:当代哲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1

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自序) 1

2.交往实践观:科学解答 14

二、交往实践观:超越后现代哲学的积极尝试 15

三、交往实践观:21世纪融会中、西、马的新视界 19

第一编 导论 25

第一章 实践之思:当代全球的中心视界 25

一、世界主题的全球学转向 26

1.市场化:交往实践的转向 32

二、中国发展的哲学精神 32

2.开放精神:全球交往实践观 36

三、文明对话的深层底蕴 38

四、全球问题的主导趋势 42

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界 44

第二章 哲学之思:交往实践的新理性精神 48

一、存在与虚无:客体中心论理性观 52

二、我思故我在:主体理性话语 58

三、多元分裂的理性:晚期工业文明的哲学话语 67

四、众声喧哗:后现代理性观 73

五、交往实践:一种新理性向度 124

第三章 交往实践:概念与结构 129

一、交往实践的概念 130

1.交往实践: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考察 130

2.现代实践观的误区 138

3.后现代实践观的偏向 141

4.马克思的解释 146

5.交往实践:特征与功能 153

二、交往实践的结构 158

1.交往实践:实体结构 159

2.交往实践:意义结构 164

3.交往实践:辩证结构 169

第四章 交往实践:运行方式 175

一、交往实践活动 175

1.交往实践活动:发生学基础 175

2.交往活动:逻辑分析 180

二、交往实践关系 185

1.交往实践关系:基本特征 185

2.交往关系:结构与功能 187

1.交往场:意义分析 194

三、交往实践场 194

2.生产性消费:实践的解读 200

四、交往实践形态 202

第五章 交往主体与主体际 206

一、主体际转向:话语分析 206

1.大写的自我:单一主体性 206

2.类的话语:走出自我困境 213

3.主体的分裂:复主体 214

4.主体性的黄昏:无主体话语 216

5.主体际:逃出围城 218

二、交往之谜:结构分析 221

1.他人的目光:美杜莎之谜 221

2.父法权威:他者话语 225

3.共在与差异性:延搁出场之谜 227

三、交往主体:综合分析 230

1.交往主体:本性分析两向度 231

2.历史交往结构与主体资质 236

3.全球化交往结构与主体资质 244

一、“合晶”:中介化的对象,对象化的中介 246

第六章 “底板”:中介客体 246

二、中介客体:存在方式 252

三、意义占有与延搁:异化及扬弃 254

第二编 交往社会 实体结构 261

第七章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 261

一、“人类困境”的哲学阐释 261

1.自然崇拜:天地人神 262

2.天人合一:营造农耕文明生态圈 270

3.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 277

二、生态中心论:后现代视野 287

三、交往实践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性 296

1.新理性视野 296

2.从环境保护到环境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301

3.环境支持:中国的选择 304

第八章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与交往实践 306

一、生产方式的交往实践观分析 307

1.生产方式:交往实践原生态范式分析 307

2.生产方式:分类与演化图式 318

3.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交往实践新生态范式分析 326

二、知识—技术交往结构:共同体与游戏规则 337

1.实验室共同体 338

2.产业共同体 348

3.消费大众:社会共同体 351

三、交往实践观:一种经济学范式 353

1.经济学范式:演化及其旨归 355

2.交往共同体经济学:一种探索 366

第九章 日常生活世界 369

一、日常生活:存在的家园 370

1.本性:日常交往实践 370

2.特性:总体性分析 374

1.日常生活时间 378

二、日常生活条件 378

2.日常生活空间 381

3.日常生活资料 383

三、日常交往 385

1.在场与延异:日常交往活动的划界 385

2.双重整合:自我同一性与交往共同体 395

四、日常意识与合法性 403

五、重建日常生活世界 408

第十章 交往实践、公共管理与后现代政治学 414

一、差异政治 416

1.启蒙话语:现代政治学的哲学基础 417

2.多元视角:政治文化论研究 423

3.差异政治:政治学范式 428

二、后理性主义政治学 434

1.启蒙理性:五大特征 434

2.后理性政治学:一种思索 438

三、游戏政治观 444

四、“后政治”之政治学 449

五、交往实践共同体:一种当代政治学范式 466

第十一章 交往实践:意义的共在结构 477

第三编 交往社会意义世界 477

一、意义的向度 478

1.意义的客体向度 478

2.意义的主体向度 485

3.意义的现代解释 490

4.意义的主体际向度 499

二、交往实践观:意义的新叙事方式 501

1.交往实践意义论与客体向度意义论 503

2.交往实践意义论与主体向度意义论 506

3.交往实践意义论与后现代意义观 509

三、意义·价值·文化 514

1.意义的界定 514

2.价值的意义 519

3.文化的意义 522

第十二章 精神交往:共识体系 524

一、体系转换:精神交往的基本特征 525

二、意义共识:公众精神 530

1.体验与公共体验 530

2.领会与共悟 536

3.理解和共识 538

三、常识 549

1.常识:观视公众精神世界的方式 549

2.常识化 554

3.常识的变构与发展 566

第十三章 话语的秩序 574

一、语言学转向:现代、后现代与交往实践观 575

1.现代语言学转向 576

2.后现代哲学话语观 581

3.交往实践观的转向 594

二、话语的秩序:存在及其变构 598

1.两种向度 599

2.话语辩证法:交往与秩序 611

第四编 交往社会辩证结构 627

第十四章 交往实践辩证法:历史与未来 627

一、辩证法:历史考察 627

1.存在与虚无:本体论辩证法 628

2.“主体—客体”:人学辩证法 633

3.主体际:交往辩证法 636

4.“主—客—主”:交往实践辩证法 638

5.交往实践辩证法:理解马克思 641

二、合法化及其重建:两种向度 644

1.合法化:规范结构 644

2.解放:否定向度 652

3.变构:交往实践辩证法范畴论 653

三、历史与未来 655

1.重建“历史” 655

2.全球化与“世界历史” 659

3.时代、发展和未来 660

后记 6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