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仁学解释学  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
仁学解释学  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

仁学解释学 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幼蒸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0056962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讨论春秋孔子仁学的基本结构和战国仁道法三极伦理学对话场中孟子仁学的发展。
《仁学解释学 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目录

目 录 1

序言 1

引论:什么是仁学 1

上编:春秋孔学和仁学的形成 13

A仁学和基本伦理学模型 13

导论:伦理学的类型和孔子仁学 13

1.伦理学的解释学 13

2.伦理学的现代意义 15

3.伦理学话语类型 18

第一章基本伦理学模型 22

1.基本伦理学的概念 22

2.实践域二分法 25

3.基本伦理学模式的结构 28

4.压力场和意识形态分析 31

5.理论认知和实践信仰 33

第二章仁学作为基本伦理学 35

1.孔子伦理学的性质 37

2.仁学原型和其历史作用形态 39

B仁学的构成 41

第三章孔子伦理学的定位 41

1.《论语》文本读解的有效性 43

2.《论语》的历史真实性 44

1)史料考据 45

2)文本内容 45

3)《论语》中的疑点 45

3.孔子思想的界定 46

1)原始成分 46

2)文本的历史形成和读解的完整性 47

3)孔子思想的历史性存在 48

4.历史读解的连续性和区分性 49

5.原初结构和历史中的读解 51

第四章仁学的实践和功能 55

1.伦理实践运作方式 56

2.仁学的性格 58

1)主题选择本位 58

2)态度伦理学 58

3)实践的结构性特征 59

C仁学实践区段和选择指令句例型分类 . 62

第五章仁学实践学的结构 62

1.实践情境的位级 64

1)划分原则 65

2)划分类别 66

3)指令句的规定 67

4)二项对比原则:选择和决断的层次 68

2.伦理选择情景模式及其一致性运作 70

1)选择模式的结构 70

2)伦理情境 71

3)选择模式的读解 72

3.《论语》指令句分类法 73

第六章仁学指令句例型分类(1): 75

仁(基本价值) 75

1.目标 75

2.方向 82

3.态度 90

第七章仁学指令句例型分类(2): 98

礼(实践途径) 98

1.礼学 98

2.政学 105

3.孝学 111

4.友学 115

第八章仁学指令句例型分类(3): 120

德(品德修养) 120

第九章仁学指令句例型分类(4): 129

学(智慧手段) 129

1.理念 130

2.态度 132

3.内容 139

4.方法 146

第十章仁学指令句例型分类(5): 152

志(意志方向) 152

1.立志 152

2.危抗 155

3.困勇 158

4.奋发 163

D《论语》的解释学 169

第十一章《论语》读解的结构分析 169

1.《论语》文本的结构特征 170

1)单字词概念的意义构成 170

2)汉字的混合性意义和所指 171

3)字词表达性和激动性功能的复合:情志语用学 171

4)单字词的独立性象征功能 172

2.价值的等级系统和实践的次序系统:搭配关系 172

1)价值系统 172

2)实践次序 173

3)内外实践次第 173

3.指令句运用的结构性特征 173

1)词句结构 173

3)行动链结构 174

2)句段结构 174

4.选择系列间的结构关系 175

5.一般指令和具体指令 176

6.人格的二元张力构成 176

1)内外实践学的互动 177

2)仁学实践学张力关系 177

第十二章《论语》思想的认识论前提 179

1.“仁”字的意义构造 180

2.仁学原型的建立 181

3.困逆美学 182

4.最小运作域 184

5.仁学主题的认识论限界范围 184

1)非自然界关切 185

2)现世经验域本位 185

3)政法主题的疏略性 189

4)人类本位意义 191

5)性主题的欠缺 192

6)不变基本人性前提 193

7)或然性的实践命令 194

8)主体意志论 196

6.仁学理性主义 197

1)经验实证性 197

2)运作域同质性 197

3)运作步骤一致性 198

4)价值学统一性 198

第十三章仁学的君子学 201

1.君子学的意义 202

1)力势场和异质性选择实践 202

2)君子学和士学的伦理实践学 205

2.人生哲学 206

1)信仰和人生哲学 207

2)人生观和正义观的统一 208

下编战国孟学和仁学的完成 213

引言仁学和先秦伦理学 213

E先秦伦理思想和仁学对话场 216

第一章先秦伦理学三极对话场结构 216

1.先秦典籍文本的界定和仁学的思想环境 218

1)文本史料和思想身份 218

2)书籍思想内容和其历史现实指涉 220

3)文本历史真实性和伦理学分析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220

2.战国先秦思想 222

1)先秦思想的历史身份 223

2)先秦伦理学对话场的设定 224

1)先秦伦理学流派和伦理逻辑类型 226

3.先秦伦理学三极对话场 226

2)伦理学对话场的组成 228

3)三极对话场作为E模型的意义 230

第二章道家本体虚无论 233

1.自然主义和价值虚无论 237

1)齐万物:存在论虚无性 237

2)泯是非:价值论虚无性 239

3)除真伪:认知论虚无性 240

4)一死生:生存论虚无性 241

2.替代性的价值偏好:道家人生观 242

1)排除意志和顺随自然 242

2)自利养生论 243

3)生死观和出世观 244

3.道和真人 246

4.道家认识论对仁学的质疑 247

1)自然世界和客观规律 249

2)伦理价值问题 249

3)主体意志选择问题 250

4)主体实践能力养成问题 251

5.道家人本主义避世观 252

第三章法家权力哲学 254

1.法家伦理学的构成 255

1)法家概念的界定 255

2)法家思想的扩解 257

2.法家思想的理论背景 259

第四章法家的道学基础 268

1.世界观:客观力势的绝对支配性 268

2.伦理观:反仁义价值 271

1)无为之道 273

3.君主权势学:势道与人道 273

2)技术理性主义 276

第五章法家权术心理学 280

1.权势技术 280

1)君主权术学 280

2)法制主义 284

3)赏罚策略 286

4)权谋学 287

5)制驭术 289

2.法士人格 290

3.法家伦理学的构成 292

F孟子士学和仁学的展开 295

第六章仁学政治伦理学的定位 295

1.孔孟学和其他先秦流派之间的解释学关系 296

2.《孟子》文本的界定 297

3.孟子政治伦理学 298

1)政治价值学 299

2)历史体验和思想表达的关系 302

3)仁学伦理实践学和士学 304

第七章孟子伦理实践学的理论化发展 307

1.伦理实践学的理论根据 307

1)力势场中的态度学:身心性勇气观 307

2)准形上学理据形式:人本性天命观 309

3)人性论理据形式:人本善观 311

4)孟子修辞学意指关系的扩解 312

2.孟学和孔学的区别 314

1)编述与创作 314

2)一般伦理学和政治伦理学 315

3)静态实践学和动态实践学 315

4)格言诗学和叙事史学 316

第八章孟子选择指令句例型分类(1): 317

基本价值(仁义与利暴) 317

1.选择句型分类法 318

2.基本价值二分法 320

第九章孟子选择指令句例型分类(2): 326

政治价值(王道与霸道) 326

1.王道 326

2.霸道 334

第十章孟子选择指令句例型分类(3): 344

理据象征(形象范畴) 344

1.天论 345

2.气论 349

3.性善论 352

4.孝论 356

士学精神(二元对决) 362

第十一章孟子选择指令句例型分类(4): 362

1.人格和士志 363

2.义勇与出处 379

第十二章诚学的定位 396

1.士学模型和人格结构 396

2.士学的解释学分析 399

3.诚学原型 403

1)具体指令和引申意义 405

2)诚学和意志自由 406

3)志与诚的结构 407

G仁学的实践论结构主义 410

引言:基本伦理学模型的应用 410

第十三章先秦伦理思想的认识论结构 413

1.先秦三派的互动关系 415

2.先秦三派的实践论框架 418

3.先秦伦理学原型的普遍意义 420

第十四章历史解释学和仁学结构化实践 424

1.历史解释学的三种功能 424

2.三派思想和三类文本的相互关系 425

3.历史话语中仁学的构成和功能 429

1)两个实践域的统一性 431

2)仁学的双重实践性 432

3)仁学实践的双功能:认知和信仰 432

4)仁学和诚学解释学 437

第十五章仁学解释学和实践结构主义 443

1.个别化历史性和普遍化伦理性 443

2.意志学的结构化实践 449

1)多元化选择实践 449

2)伦理学实践的结构化特征 455

参考书目 4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