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8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8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8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关心,徐威主编;邵世和,强华,黎明副主编;王海河,官杰,边育红等编者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1722097X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每门教材都以上版教材为基础,结合调研反馈意见对原有主体框架适度调整;充实更新近年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对实践案例进行更新与增补;对知识内容进行文字叙述的精炼和合理的图表化;根据本门课程增加一些特色栏目。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8版》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免疫与免疫学 3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9

一、微生物学与抗感染免疫发展时期 9

二、现代免疫学与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9

第三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医药学中的作用 11

第一章 抗原 13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3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3

二、抗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4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4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4

二、交叉反应 16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及其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 17

一、抗原的分类 17

二、抗原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 18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9

一、免疫佐剂 19

二、超抗原 20

三、丝裂原 21

第二章 抗体 22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22

一、基本结构 22

二、J链和分泌片 24

三、水解片段 24

第二节 抗体的异质性 25

一、抗原的多样性 25

二、抗体的类型 25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26

一、抗体的主要功能 27

二、各类抗体的主要特性 27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及抗体的多样性 29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 29

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30

三、抗体类别转换 30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30

一、多克隆抗体 31

二、单克隆抗体 31

三、基因工程抗体 32

第三章 补体系统 34

第一节 概述 34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34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35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 35

四、补体的理化性质 35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35

一、经典激活途径 35

二、旁路激活途径 36

三、MBL激活途径 37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37

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38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38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40

第五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40

一、补体遗传性缺陷 40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 41

三、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41

第四章 细胞因子 42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42

一、细胞因子的来源 42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2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 43

第三节 细胞因子分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44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44

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5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医药学 46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49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遗传特征 49

一、HLA复合体的结构、分区及分类 49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50

第二节 HLA及其功能 51

一、HLA的分子结构 51

二、HLA-抗原肽复合物 52

三、HLA的生物学功能 53

第三节 HLA在医药学中的意义 54

一、HLA与组织、器官移植 54

二、HLA与临床疾病 54

三、HLA与法医学 55

四、HLA与药物不良反应 56

第六章 免疫细胞 58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58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59

一、吞噬细胞 59

二、自然杀伤细胞和其他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 59

三、抗原提呈细胞 61

四、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64

第三节 T、B淋巴细胞 64

一、T淋巴细胞 64

二、B淋巴细胞 71

第七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74

第一节 免疫应答概述 74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74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75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 75

一、固有免疫的组成 76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77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77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78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78

一、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78

二、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80

三、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81

四、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82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85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85

二、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87

三、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88

四、B细胞应答的效应 88

第五节 免疫耐受 88

一、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和形成机制 89

二、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 90

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90

第六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91

第八章 超敏反应 9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93

一、发生机制 93

二、常见疾病 96

三、防治原则 96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97

一、发生机制 97

二、常见疾病 98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99

一、发生机制 99

二、常见疾病 100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01

一、发生机制 101

二、常见疾病 102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 102

一、各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比较 102

二、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03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105

第一节 免疫检测 105

一、免疫学检测原理 105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106

三、免疫细胞的测定 111

四、免疫学检测在医学中的应用 113

五、免疫学检测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114

第二节 免疫预防 114

第三节 免疫治疗 116

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 11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119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19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120

三、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29

第二节 细菌的物理性质 131

一、细菌的胶体性质 131

二、细菌的光学性质 131

三、细胞膜的半渗透性 132

四、细菌的渗透压 132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32

一、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 132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133

三、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134

四、细菌的营养类型 136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37

六、细菌的人工培养 139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43

一、细菌的酶 143

二、细菌的产能方式 144

三、细菌的代谢过程 146

四、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 147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49

一、细菌的感染 149

二、抗细菌免疫 153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154

一、细菌形态的检查 154

二、细菌感染的检查 156

第七节 放线菌 157

一、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158

二、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158

三、放线菌的生长与繁殖 161

四、放线菌代表属 162

第十一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65

第一节 球菌 165

一、葡萄球菌属 165

二、链球菌属 168

三、奈瑟菌属 170

第二节 肠道杆菌 172

一、埃希菌属 172

二、志贺菌属 174

三、沙门菌属 175

第三节 弧菌属 176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178

一、破伤风梭菌 178

二、产气荚膜梭菌 179

三、肉毒梭菌 179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180

一、结核分枝杆菌 180

二、麻风分枝杆菌 182

第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 183

第七节 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 184

第八节 在分类学上列入广义细菌学范畴的微生物 185

第十二章 真菌学 189

第一节 真菌学概论 189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89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92

三、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93

第二节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病原性真菌 193

一、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 193

二、深部感染真菌 194

第三节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 198

第十三章 病毒学概论 20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201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01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01

三、病毒的分类 203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204

第三节 病毒的人工培养 206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07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07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08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08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209

四、抗病毒免疫 210

第六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原则 211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11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1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212

四、病毒核酸检测 212

五、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12

第十四章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 214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 214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214

二、副黏病毒 217

三、其他呼吸道病毒 218

第二节 消化道感染病毒 219

一、肠道病毒 219

二、急性胃肠炎病毒 222

第三节 肝炎病毒 224

一、甲型肝炎病毒 224

二、乙型肝炎病毒 225

三、丙型肝炎病毒 229

四、丁型肝炎病毒 230

五、戊型肝炎病毒 231

第四节 反转录病毒 231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31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233

第五节 其他病毒及朊粒 234

一、虫媒病毒 234

二、出血热病毒 235

三、疱疹病毒 236

四、狂犬病病毒 237

五、人乳头瘤病毒 238

六、朊粒 239

第十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41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241

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42

二、质粒和转座因子 243

第二节 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 247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47

二、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248

三、噬菌体的分离与测定 249

四、噬菌体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249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 250

第四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 251

一、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251

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252

三、DNA损伤的修复 257

第五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医药学意义 258

第十六章 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 260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260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 260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260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260

四、极端环境微生物 261

五、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 262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262

一、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262

二、微生态失调 263

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与医药学实践 264

一、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265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的联合应用 265

三、肠道微生物生态与健康 265

第十七章 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267

第一节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67

一、基本概念 267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267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269

四、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269

第二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70

一、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270

二、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 270

三、细菌素对细菌的作用 270

四、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270

五、正常菌群拮抗作用与病毒的干扰现象 271

第三节 生物安全 271

一、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271

二、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272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273

第十八章 抗生素 275

第一节 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275

第二节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276

一、新抗生素产生菌获得的途径 276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277

三、筛选、早期鉴别与分离精制 277

四、临床前试验与临床试验 280

第三节 抗生素的制备 280

一、发酵阶段 280

二、发酵液预处理及产物提取阶段 282

第四节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283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83

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 284

三、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 284

第五节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286

一、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86

二、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287

三、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288

四、抑制核酸的合成 288

五、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体系统 289

第六节 抗药性 289

一、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 289

二、抗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290

三、抗药性的控制 291

第七节 抗生素含量测定 291

一、抗生素的效价和单位 292

二、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法 292

第十九章 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296

第一节 微生物来源的药物 296

一、氨基酸 296

二、维生素 297

三、酶及酶抑制剂 300

四、多糖 301

五、微生物菌体来源的药物 301

六、其他 302

第二节 微生物在半合成药物中的应用 303

第二十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 308

第一节 体外抗菌试验 308

一、抑菌试验 308

二、杀菌试验 310

三、联合抗菌试验 311

四、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313

第二节 体内抗菌试验 314

第二十一章 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316

第一节 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 316

第二节 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317

第三节 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查 318

一、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18

二、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21

参考文献 329

附录 微生物限度标准 33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33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 3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