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华临床药物学  下
中华临床药物学  下

中华临床药物学 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4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叔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705445X
  • 页数:18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总论概述了20世纪以来临床用药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各论则按系统疾病用药编排,全面收载了当代药物和可能应市的新药,对广泛应用的重要药物则详细介绍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防治、药物相互作用、制剂和用法。
《中华临床药物学 下》目录

1.原始经验药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

目 录 1

阿司匹林(1134) 潘生丁(1134) 前列腺素E 1

糖皮质激素(1059) 硫唑嘌呤(1059) 胸腺素α 1

2.针对微循环障碍不同环节的药物治疗 91 1

第1章绪论—————————————————————————————— 1

上 册 1

第1节药物学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1

(1737)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酶联免疫诊 2

断试剂盒(1737)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酶联 2

免疫诊断试剂盒(1737)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 2

HBe)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1737) 乙型肝炎病毒前S 2

2.近代实验药物学的创立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 2

第2节临床药物学兴起的原因 2

巴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1738) 血浆蛋白检测试剂 3

剂盒(1738) 冻干含钙凝血活酶(1738) 冻干补体C 3

1.临床药物学的产生是医药科学突飞猛进的 3

结果 3

4.临床合理化联合用药的需要 3

2.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频繁发生是临 3

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血清)(1738) 抗A抗B 3

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1738) 冻干鼠抗人T淋 3

5.医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3

(1738) 冻干质量控制血清(1738) 冻干人免疫球蛋 3

白G、A、M、D、E诊断血清(1738) 人免疫球蛋白G、A、 3

M、补体C3及C反应蛋白免疫扩散板(1738) 抗人免疫 3

球蛋白重链γ/α/μ型诊断血清(1738) 抗人免疫球蛋 3

白轻链K/λ型诊断血清(1738) 人IgE酶联免疫诊断试 3

床药物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3.临床医生对药物学知识了解不全面,导致 3

临床不合理用药 3

1.临床药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

第3节临床药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4

1.我国药物学科学的成就 6

第4节我国药物学研究现状 6

2.临床药物学的任务 6

1.国际上药物学科学发展趋势 8

第5节展望 8

3.我们的差距 8

2.我国临床药物学的现状 8

3.我国临床药物学发展展望 9

2.我国药物学科学的发展战略 9

1.1 生物膜的结构和生理 12

1.药物的吸收 12

第1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12

第2章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动——————————————————————————————— 12

1.3 胃肠道的药物吸收 13

1.2药物吸收机制 13

1.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14

1.5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理化因素 15

1.6注射给药 15

1.7其他给药途径的吸收 15

2.3药物与组织结合对分布的影响 16

2.药物的分布 16

2.1 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对分布的影响 16

2.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对分布的影响 16

2.4药物在组织中蓄积对分布的影响 16

3.1药物代谢的组织和药物代谢酶 17

3.药物的代谢 17

2.8胎盘屏障与药物向胎儿分布 17

2.7血脑屏障与药物的脑内分布 17

2.6淋巴系统的分布 17

2.5肝脏首过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17

3.4肠道菌丛的药酶系统 18

3.2肝微粒体药酶系统 18

3.3非微粒体药酶系统 18

3.6影响药物代谢的非生理因素 18

3.5药物代谢的类型 18

第2节药物代谢动力学 19

4.2药物的肾外排泄 19

4.1 肾排泄 19

4.药物的排泄 19

1.1 房室模型 20

1.药动学基础 20

1.2速率过程 20

1.3半衰期 21

1.4表观分布容积 21

1.5 清除率 22

1.6 药-时曲线下面积 22

1.7生物利用度 22

1.8吸收速率常数 22

1.9稳态血药浓度 23

1.11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24

1.10尿药法求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 24

1.12 统计矩原理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25

2.1 血管内给药 26

2.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及应用举例 26

2.2血管外给药 26

第3章药物的基本作用和药效学—————————————————————— 29

第1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29

3.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29

2.选择性作用 29

1.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29

第2节化学结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0

1.2药物的安全性 32

1.1 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 32

1.药物作用“量”的概念 32

第3节药效学 32

1.4 时效曲线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33

1.3时效关系和时效曲线 33

1.5 药物蓄积、作用蓄积的中毒 34

2.受体的分类和亚型 35

第4章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 35

第1节受体作用的基本原理 35

1.受体的特性 35

3.受体的调节 37

第2节第二信使的作用 37

1.第二信使的主要通路 37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38

2.胆碱酯酶复活药 38

第3节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 38

2.第二信使对神经递质的生长调节作用 38

第5章药物与剂型—————————————————————————————————— 39

第1节剂型分类 39

1.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39

2.按分散系统分类 39

第2节剂型及其特点 39

第3节给药系统 42

1.口服给药系统 42

2.靶向给药系统 42

3.透皮给药系统 43

2.剂型与疗效 43

1.给药途径 43

第4节剂型与疗效 43

1.药物的性质 45

第2节药物方面的因素 45

第1节概述 45

第6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合理用药————————————————————————— 45

1.年龄 46

第3节机体方面的因素 46

3.药物的剂型问题和给药途径 46

2.药物的剂量 46

3.遗传因素 47

2.性别 47

4.疾病因素 47

1.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问题 48

2.时间药理学因素 48

第4节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 48

第5节合理用药的原则 49

5.耐受性 49

4.安慰效应 49

3.药物相互作用 49

第1节概述 51

第7章老年人用药———————————————————————————————— 51

1.1 服吸收 52

1.药代动力学的改变 52

第2节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特征性改变 52

1.3药物代谢 53

1.2药物的分布 53

2.1 神经递质系统的改变 54

2.神经系统的功能性改变 54

3.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55

2.2神经细胞和脑血流量的改变 55

2.3钙代谢平衡失调 55

4.免疫系统功能改变 56

第3节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及治疗特点 56

1.镇静、催眠剂、抗焦虑药和抗癫痫药 56

2.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 57

3.治疗老年痴呆药物和促智药 57

5.抗心律失常药 59

4.抗高血压药和血管舒张剂 59

7.降血脂药 60

6.利尿药 60

第4节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注意要点 61

第8章儿童用药———————————————————————————————— 63

第1节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与药物作用的影响 63

1.婴幼儿胃肠功能特点与用药 63

2.婴幼儿肝脏代谢特点与用药 63

3.婴幼儿肾脏代谢特点与用药 64

5.婴幼儿皮肤粘膜特点与用药 64

4.婴幼儿血脑屏障特点与用药 64

2.合理选药、用药 65

4.防止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品、 65

1.明确诊断,全面治疗,对症下药 65

3.合理联合用药 65

血液制品,合理应用或联用抗生素 65

第2节儿童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65

5.选择好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 66

6.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66

6.2按小儿计算体重或实际体重查出小儿剂量 67

6.3按小儿体表面积(m2)折算小儿剂量 67

6.1从成人剂量粗略折算小儿剂量 67

7.注意用药的个体差异性,必要时进行治疗 68

药物监测(TDM) 68

8.注意药物反应性,监察药物不良反应(ADR) 68

9.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69

10.开好正规处方 70

第3节儿童用药的选择和用量 70

1.儿童传染、感染性疾病用药 70

1.1 猩红热用药 70

1.2百日咳用药 70

1.5伤寒用药 70

1.3 白喉用药 70

1.4 细菌性痢疾用药 70

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用药 70

1.14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用药 71

1.13 绿脓杆菌感染用药 71

1.12 大肠杆菌感染用药 71

1.11 肺炎链球菌感染用药 71

1.10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用药 71

1.9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用药 71

1.8破伤风用药 71

1.7淋病用药 71

1.19其它微生物感染用药 72

1.18病毒感染用药 72

1.20 结核病用药 72

1.15 Lister(L)型细菌感染用药 72

1.16厌氧菌感染用药 72

1.17真菌感染用药 72

2.3肺吸虫病、肝吸虫病、血吸虫病 73

3.2 肺炎用药 73

3.1 上呼吸道感染用药 73

3.儿童呼吸道疾病用药 73

2.5黑热病 73

2.4梨形鞭毛虫病、滴虫病 73

2.儿童寄生虫病用药 73

2.1 肠蛔虫、蛲虫、鞭虫、钩虫 73

2.2绦虫 73

4.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74

3.4反复呼吸道感染用药 74

3.3哮喘用药 74

5.2心律失常用药 75

5.1 心力衰竭用药 75

5.儿童心血管病用药 75

5.5类风湿病用药 75

5.3抗休克用药 75

5.4风湿热用药 75

7.2癫痫用药 76

7.1 化脓性脑膜炎用药 76

7.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用药 76

6.3 泌尿道感染用药 76

6.2肾小球肾炎用药 76

6.1 肾病综合征用药 76

6.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76

5.6川崎病用药 76

8.3儿童急性白血病用药 77

8.2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 77

8.1 营养性贫血用药 77

8.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77

2.胎盘的药物转运 78

第9章围生期药理学——————————————————————————— 78

第1节胎盘与药物 78

1.胎盘的结构与功能 78

2.1 药物转运方式 78

2.2影响胎盘药物转运的因素 79

1.2药物代谢 80

3.胎盘的药物代谢 80

第2节胎儿与药物 80

1.胎儿药动学特点 80

1.1药物分布 80

2.药物的致畸作用 81

1.3药物的排泄 81

2.1妊娠期用药与致畸的关系 81

2.2与致畸有关的药物分类 81

3.妊娠期常用药物的选择 81

3.1抗感染药物 81

3.2心血管系统药物 82

3.5 肾上腺皮质激素 82

3.4平喘药 82

3.3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82

3.6 降血糖药 83

2.1 中枢抑制药 83

第3节新生儿与药物 83

1.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 83

1.1 药物的吸收 83

1.2药物分布 83

1.3药物代谢 83

1.4药物的排泄 83

2.分娩期用药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83

3.7镇吐药 83

3.1 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 84

2.2子宫收缩抑制剂与子宫收缩剂 84

3.哺乳期用药及对新生儿、婴幼儿的影响 84

3.2 哺乳期用药 85

第10章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和时间节律————————————————————————— 87

第1节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 87

1.个体差异的表现 87

1.1 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差异 87

1.2 药效动力学方面的差异 88

2.人群中个体差异现象的特征 89

3.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 89

3.1 遗传 89

3.2疾病 89

3.3年龄 90

7.莨菪类药的不良反应 91

3.4性别 91

3.5合并用药 92

3.6食物和吸烟 93

3.7 时间 93

3.8安慰剂效应 93

3.9耐受性 93

第2节遗传对药物代谢和反应的影响 94

1.遗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94

1.1琥珀酰胆碱水解 94

1.2异烟肼乙酰化多态性 94

1.3药物氧化 95

2.2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 97

2.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97

2.3 药物诱导性肝损害敏感性增高 97

2.4恶性高热 97

2.遗传决定的药物反应异常 97

3.遗传性反应变异的药物 98

2.5 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转 98

移酶(HGPRT)缺陷 98

2.6香豆素类抗凝药受体结合减少 98

2.7标记基因和药物反应 98

3.1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神经地西泮剂 98

3.2 β-受体阻滞剂 98

3.3可待因和吗啡 99

3.4苯妥因 99

3.5钙拮抗剂 99

第3节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 99

1.药物代谢的时间节律 99

2.心血管疾病与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 99

1.前列腺的解剖生理与增生 1 100

3.呼吸系统疾病与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 100

4.化学治疗药物毒性的时间节律 100

第11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源性疾病————————————————————————————— 101

第1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01

1.ADRs的含义与分类 101

2.ADRs监测方法 101

3.ADRs监测和存在的问题 104

4.ADRs监测实例 104

5.我国开展ADRs监测情况简介 106

第2节药源性疾病 106

1.药源性肾脏疾病 106

2.药源性肝脏疾病 107

3.药源性皮肤疾病 107

4.药源性甲状腺疾病 108

5.药源性耳鸣与听力障碍 108

第12章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111

1.联合用药 111

1.2拮抗作用 111

1.1协同作用 111

2.药物相互作用概念及发生情况 112

3.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 112

3.1 药剂学的相互作用 113

3.2 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113

3.3 药效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118

4.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18

4.1 高血压危象 118

4.2严重低血压反应 119

4.3心律失常 119

4.4 出血 119

4.5呼吸麻痹 119

4.6低血糖反应 119

4.7严重骨髓抑制 120

4.8听力反应 120

4.9 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120

5.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 120

3.交叉依赖性 121

2.精神依赖性 121

第13章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滥用——————————————————————— 121

1.身体依赖性 121

第1节药物依赖性 121

4.交叉耐受性 122

第2节药物耐受性 122

1.先天耐受性 122

2.获得耐受性 122

2.1 药动学耐受性 122

2.2药效学耐受性 122

2.3认识耐受性 122

3.急性耐受性 122

第3节药物滥用 122

9.溶剂型 123

8.致幻剂型 123

第5节常易致依赖性而滥用的药物 123

第4节药物依赖性类型 123

1.吗啡型 123

2.巴比妥型 123

3.苯丙胺型 123

4.大麻型 123

5.可卡因型 123

6.酒精型 123

7.烟草型 123

1.阿片类药物 123

1.1概况 123

1.2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可能机制 123

2.镇静催眠药 125

2.1概况 125

2.2镇静催眠药的滥用 125

3.酒精 125

3.1 酒精的药理学特点 125

3.2酒精的依赖性和戒断综合征 126

第14章医院药事管理————————————————————————————————— 127

第1节概述 127

1.医院药事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127

2.医院药学服务的组织管理 127

3.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129

4.医院药学服务的法律管理 129

第2节药品管理 130

1.医院药品供应和使用管理 130

2.特殊管理的药品 132

3.研究中的新药管理 134

1.处方 135

第3节处方和用药的管理 135

2.处方管理 136

3.个体化用药的管理 137

4.药品信息管理 137

第15章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方案调整—————————————————————————————— 140

1.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及毒性作用的相关性 140

第1节治疗药物监测 140

2.2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141

程的监测 141

2.1 治疗药物监测主要是对药物动力学过 141

2.治疗药物监测的范围 141

4.血药浓度测定技术 142

3.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确定 142

2.1改变给药剂量 148

1.3给药间隔的确定 148

第2节给药方案调整 148

1.给药方案的确定 148

1.1 首次给药剂量的确定 148

2.2改变给药间隔 148

1.2维持给药剂量的确定 148

2.给药方案的调整 148

第99章 血液制品及其代用品——————————————————————————————————————1 149

2.3 Ritschel一点法调整给药方案 149

2.4重复一点法 149

第16章中药临床研究——————————————————————————————————— 151

第1节中药临床研究的现状 151

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中药研究 152

2.中药方剂的研究 158

3.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169

川芎嗪(169) 阿魏酸(170) 青蒿素(171) 大黄 177

素(172)甘草甜素(173)18β-甘草次酸(173) 天花 177

粉蛋白(175) 葛根素(177) 葛根总黄酮 177

第2节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 178

1.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178

2.配伍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181

3.品种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182

4.入药部位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182

7.不同干燥法和贮藏条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3

6.采收季节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3

8.煎煮方法和条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3

5.产地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3

10.剂量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4

11.剂型和给药途径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4

9.药材粒度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84

第3节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 185

1.中药毒性的化学成分 185

2.中药毒性反应的临床症状 185

3.过敏反应 188

4.中药的三致作用研究 189

5.中药的妊娠毒理 191

第17章新药评价与管理————————————————————————————————— 193

1.中药、天然药物分类 193

第2节新药的分类 193

2.新药 193

1.药品 193

第1节新药的概念 193

2.化学药品分类 194

及对图谱的解析 195

1.5确证新药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数据、图谱 195

第3节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195

1.新药的临床前药学研究 195

1.1 新药的工艺流程研究 195

1.2新药的理化性质研究 195

1.3含量测定 195

2.新药的临床前药理学研究 195

1.6药品质量标准草案与起草说明 195

1.4新药的稳定性试验 195

2.2一般药理学研究 196

2.1 主要药效学研究 196

2.3复方药理学研究 196

2.4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196

3.新药的临床前毒理学研究 196

3.1毒理学研究要求 196

3.2全身用药的毒性试验 196

第4节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设计 197

2.1 Ⅰ期临床试验 197

1.新药临床研究的概念和意义 197

2.新药的临床试验与设计 197

3.4特殊毒理试验 197

3.3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 197

2.2Ⅱ期临床试验 198

2.3 Ⅲ期临床试验 203

2.4Ⅳ期临床试验 203

3.新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与设计 204

3.1 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204

3.2单剂量给药的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 204

3.3 多次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试验 205

3.4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 205

3.5 多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比较试验 205

4.2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205

4.1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的必备条件 205

4.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205

1.新药临床研究申报与审批 206

4.3药品临床试验方案 206

4.5 申办者的职责 206

4.6记录报告与数据统计 206

4.7药品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 206

第5节新药的申报与审批 206

4.4试验研究者的职责 206

1.1新药临床研究申报资料 206

1.2新药临床研究的审批 207

2.新药生产申报与审批 207

2.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与实施 207

1.概念与实施背景 207

第6节国家基本药物 207

3.2新药申报的控制 207

3.1新药审评的加速 207

3.新药审评的加速与申报控制 207

第7节药品的分类管理 208

1.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 208

2.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 208

3.非处方药的管理与注意事项 209

1.天然药物的研究 210

第1节药物化学研究 210

第18章 临床药物研究中的新技术应用—————————————————————————————————— 210

2.合成药物化学研究 212

第2节生物工程技术和先导化合物的研究 214

3.药物化学研究的发展战略 214

1.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 215

第3节药物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215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216

3.生物工程技术 217

第4节新的药理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19

1.药理实验模型的类型 219

要求的动物 220

3.4选择解剖、生理及病理特点符合实验 220

3.3选择经特殊培育的动物 220

3.2选择与人类生理及疾病特点相近似的动物 220

3.1 选择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 220

物的选择 220

3.新药理实验模型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动 220

2.建立与应用新的药理实验模型的原则 220

第5节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其应用分析 221

4.2新的药理实验模型的应用 221

4.1 新的药理实验模型的建立 221

4.建立与应用新的药理实验模型的步骤 221

3.5 选择具有某些特殊反应的动物 221

2.线性模型 222

1.固定效应模型 222

3.量反应对数剂量-效应模型 222

4.质反应对数剂量-效应模型 222

5.最大效应模型 223

6.时反应量-效关系模型 223

2.1概论 224

7.药动-药效结合模型 224

第6节X衍射分析与药物研究 224

1.引言 224

2.X衍射分析基本原理 224

2.2 晶体、非晶体与对称性 225

2.3 X射线与X衍射 228

2.4 晶体结构分析方法 229

3.药物结构的X衍射分析 230

4.X衍射分析与药物结构研究 231

4.1 未知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与确证 231

4.2微量成分的结构分析 232

4.3分子构型的确定 233

4.4分子的构象分析 234

4.5分子内与分子间氢键测定 236

4.6分子排列规律与拓扑学特征 236

4.7 有机晶体结构中的溶剂分子的分布 236

4.8结构中的无序问题 237

5.X衍射全谱分析与中药鉴定 237

5.1 引言 237

5.2原理 239

5.3 茜草、人参与牛黄的X衍射全谱分析 239

5.4结语 242

第7节核磁共振谱测定技术在医药生物学领域 243

的应用 243

1.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和生物核磁测定中 243

常用的几种核素 243

2.核磁共振技术的特点和方法 244

2.1 核磁共振技术的特点 244

2.2生物核磁的测定方法 244

3.目前生物核磁技术可用于研究的部分内容 245

3.1磷脂代谢 245

3.2能量代谢 245

3.6癌细胞的分化诱导 246

3.5细胞的信号传递通路 246

3.4生物膜的动态结构 246

3.3 pH值 246

3.9药代动力学及药物代谢 246

3.8癌的转移 246

3.7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246

4.1 核磁共振谱在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中 247

的应用 247

4.核磁共振谱技术在医药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47

中的应用 248

4.2核磁共振谱在脑瘤诊断及治疗监测研究 248

4.3核磁共振谱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49

4.4核磁共振谱在药物体内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249

5.结束语 252

第8节质谱新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53

1.绪言 253

2.离子化技术 253

2.1 FAB-MS 253

2.2 ESI-MS 253

2.3 MALDI-MS 255

3.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255

3.2 MS/MS及LC-MS/MS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256

3.1 LC-MS和CE-MS联用技术 256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65

第19章抗菌药物概论——————————————————————————————— 265

1.3按作用机制分类 265

1.2按化学结构分类 265

1.1按抗菌谱分类 265

1.抗菌药物的分类 265

第1节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65

2.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66

2.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267

2.3影响细菌合成蛋白质 267

2.2损伤细菌细胞膜 267

2.6抗茵药物对机体宿主的影响 268

2.5其他 268

1.1 转化 269

1.4易位或转座 269

第2节细菌耐药性 269

1.耐药质粒的转移方式 269

1.2转导 269

1.3接合 269

2.1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269

2.耐受性的产生机制 269

2.3靶位的改变 270

2.2抗生素的渗透障碍 270

3.1 细菌耐药性变迁 271

3.细菌耐药性变迁及其防治 271

2.4其他 271

3.2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272

用药 272

第3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272

1.及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 272

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 272

特点和不良反应 272

3.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 272

理用药 273

4.特殊情况抗菌药的应用 273

5.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273

6.强调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273

7.加强宣传教育,成立相应组织,纠正不合 273

第4节影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因素 273

1.用于尚无特殊疗效的感染 273

2.用于病原未查明的发热患者 273

3.抗菌药物的不适当应用 273

4.单纯依赖抗菌药物的作用而忽视其他相应的 273

治疗措施 273

5.缺乏病原学诊断的依据 273

1.1抗菌药物的吸收 274

第5节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物动力学 274

1.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274

1.2抗菌药物的体内分布 275

1.3抗菌药物的代谢 276

1.4抗菌药物的清除 276

第6节肝肾功能减退时的抗菌药物应用 277

1.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应用 277

1.1 肝病时的药物动力学 277

1.2肝功能减退时抗茵药物的应用 277

2.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278

2.1 肾功能减退时抗茵药的药物动力学 278

2.2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278

1.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应用 280

1.1 抗菌药在老年人中的药物动力学 280

2.3 肾功能减退时给药方案的调整 280

第7节老年人、新生儿和孕妇的抗菌药物应用 280

2.1 新生儿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特点 281

2.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 281

1.3 老年人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281

1.2老年人感染的特点 281

3.2抗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82

3.抗菌药物在孕妇中的应用 282

2.2抗菌药在新生儿应用时注意的事项 282

3.1妊娠期抗菌药物体内过程 282

1.毒性反应 283

第8节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283

3.3妊娠期抗茵药物的应用 283

1.1神经系统 284

1.2肝脏 285

1.3 肾脏 285

1.4血液系统 285

2.1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286

2.变态反应 286

1.7毒性反应防治原则 286

1.6其他反应 286

1.5 胃肠道 286

2.2 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287

3.2二重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288

3.1 二重感染的发生机制 288

3.二重感染 288

3.耐药机制 290

2.作用机制 290

1.青霉素类的化学结构 290

第1节概述 290

第20章青霉素类———————————————————————————— 290

第2节重点药介绍 291

5.药动学 291

4.抗菌作用 291

因青霉素(293) 苄星青霉素(293) 青霉素V 293

青霉素(291) 苄青霉素,青霉素G(291) 普鲁卡 293

(294) 叠氮西林(294) 甲氧西林 294

海巴明青霉素V(294) 非奈西林(294) 普匹西林 294

林(298) 酞氨西林(298) 巴氨西林(298) 阿莫西林 303

萘夫西林(295) 苯唑西林(295) 氟唑西林(296) 双 303

氯西林(296) 氟氯西林(296) 喹那西林(296) 氨苄 303

西林(297) 海他西林(297) 匹氨西林(298) 美坦西 303

(299) 依匹西林(299) 环己西林(299) 羧苄西林 303

(300) 苄茚西林(300) 卡非西林(300) 替卡西林 303

(300) 磺苄西林(301) 森西林(301) 呋苄西林 303

(301) 阿洛西林(301) 美洛西林(302) 哌拉西林 303

(302) 阿帕西林(302) 美西林(303) 匹美西林 303

(303) 替莫西林(303) 福米西林 303

第2节第一代头孢菌素 305

第21章头孢菌素类——————————————————————————————— 305

第1节概述 305

头孢噻吩(305) 头孢噻啶(306) 头孢唑林 306

头孢硫脒(307) 头孢替唑(308) 头孢匹林(308) 头 310

孢乙腈(308) 头孢拉定(308) 头孢雷定(308) 头孢 310

氨苄(309) 头孢羟氨苄(309) 头孢曲嗪(310) 头孢 310

沙定(310) 头孢西酮钠(310) 头孢来星(310) 头孢 310

氮氟 310

第3节第二代头孢菌素 311

头孢孟多甲酸酯钠(311) 头孢替安(311) 头孢 313

雷特(312) 头孢尼西(312) 头孢呋辛(313) 头孢呋 313

辛酯(313) 头孢丙烯 313

第4节第三代头孢菌素 314

头孢噻肟(314) 头孢唑肟(315) 头孢甲肟 315

头孢曲松钠(316) 头孢他啶(316) 头孢哌酮 317

头孢地嗪(318) 头孢磺啶(319) 头孢匹胺(319) 头 319

孢咪唑钠 319

第5节第四代头孢菌素 320

头孢吡肟(320) 头孢匹罗(320) 头孢利啶 321

第6节 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 321

头孢克肟(321) 头孢噻腾(322) 头孢地尼 322

头孢他美酯(322) 头孢特仑酯 323

头孢泊肟酯(323) 头孢地妥仑酯 323

第22章氨基苷类抗生素———————————————————————————————— 325

第1节概述 325

1.作用机制 325

2.细菌对氨基苷类的耐药机制 325

3.体内过程 326

6.不良反应 327

5.临床应用及评价 327

4.抗菌作用 327

7.剂量与用法 328

第2节重点药物介绍 329

链霉素(329) 卡那霉素(330) 庆大霉素 331

妥布霉素(332) 阿米卡星(332) 奈替米星(333) 核 334

糖霉素(333) 小诺米星(333) 新霉素(333) 巴龙霉 334

素(333) 异帕米星(334) 大观霉素(334) 西索米星 334

(334) 地贝卡星(334) 福提米星 334

四环素(335) 金霉素(335) 土霉素(335) 去甲 335

第23章四环素类——————————————————————————— 335

金霉素(335) 甲烯土霉素(335) 多西环素 335

米诺环素 335

第24章氯霉素类—————————————————————————————————— 338

氯霉素(338) 甲砜霉素 339

氯霉素棕榈酸酯(340) 氯霉素琥珀酸酯 340

第25章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41

第1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341

硫霉素(341) 亚胺培南(341) 美罗培南 342

第2节头霉素类抗生素 343

帕尼培南 343

头孢西丁(343) 头孢美唑(344) 头孢替坦 344

第3节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45

头孢拉宗(344) 头孢米诺 345

第4节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346

氨曲南(345) 卡芦莫南(346) 泰格莫南 346

拉氧头孢(346) 氟氧头孢 347

第5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 347

巴坦(348) 舒巴坦钠(348) 氨苄西林/舒巴坦复合制 349

克拉维酸(347) 克拉维酸钾(347) 阿莫西林/克 349

拉维酸(34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复合制剂(348)舒 349

剂(349) 舒他西林(349) 头孢哌酮/舒巴坦 349

三唑巴坦(350) 三唑巴坦钠(350) 哌拉西林/三唑巴 350

坦 350

第26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52

第1节概述 352

第2节重点药物介绍 352

他霉素(355) 交沙霉素(355) 阿奇霉素(355) 克拉 357

红霉素(352) 红霉素硬脂酸盐(354) 红霉素琥 357

珀酸酯(354) 无味红霉素(354) 红霉素乳糖酸盐 357

霉素(354) 螺旋霉素(354) 乙酰螺旋霉素(354) 吉 357

(354) 红霉素碱(354) 麦迪霉素(354) 酒石酸麦迪 357

红霉素(357) 罗他霉素(357) 氟红霉素 357

霉素(356) 罗红霉素(356) 醋酸麦迪霉素(357) 地 357

第27章林可霉素类——————————————————————————————————————————— 359

克林霉素磷酸酯 360

林可霉素(359) 克林霉素 360

第28章磷霉素类———————————————————————————————————— 361

莫匹罗星 362

磷霉素(361) 磷霉素钙(362) 夫西地酸 362

第2节重点药物介绍 364

第1节概述 364

第29章多肽类抗生素——————————————————————————————— 364

万古霉素(364) 去甲万古霉素 365

替考拉宁(365) 多粘菌素类(366) 多粘菌素B 366

多粘菌素E(366)杆菌肽 367

1.3 化学结构与药效关系 369

第30章合成药的抗菌药物————————————————————————————————————— 369

第1节喹诺酮类抗菌药 369

1.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369

1.1 简史 369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369

1.4抗菌作用机制 370

1.5 细菌的耐药机制 371

2.喹诺酮类药 372

环丙沙星(372) 氧氟沙星(373) 诺氟沙星 373

伊诺沙星(374) 培氟沙星(374) 洛美沙星(374) 氟 375

星(375) 左旋氧氟沙星(375) 妥舒沙星 375

罗沙星(374) 斯帕沙星(375) 吡哌酸(375) 二氟沙 375

1.化学结构与分类 376

第2节磺胺类抗菌药 376

2.抗菌作用机制 377

3.细菌的耐药性 377

4.各类磺胺药的特点 377

4.1 肠道易吸收的磺胺类药 377

短效磺胺药 377

磺胺异噁唑(377) 碘胺二甲嘧啶 377

磺胺多辛 378

磺胺间甲氧嘧啶(378) 磺胺对甲氧嘧啶 378

长效磺胺药 378

磺胺嘧啶(378)磺胺甲噁唑 378

中效磺胺药 378

磺胺醋酰钠(379) 磺胺嘧啶银(379) 磺胺嘧啶 379

4.2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 379

柳氮磺胺吡啶(379) 肽磺胺噻唑(379) 琥珀酰 379

磺胺噻唑 379

4.3局部外用的磺胺类药 379

锌(379) 醋酸磺胺来隆(379)磺胺托拉米(379) 磺 379

胺索嘧啶 379

第3节 甲氧苄啶抗菌药及其复方 380

甲氧苄啶(380) 复方磺胺嘧啶(380) 复方磺胺 381

美曲(380) 复方利福平(380) 溴莫普林 381

第4节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381

呋喃妥因(381) 呋喃唑酮(381) 呋喃西林 381

第5节硝基咪唑类 382

甲硝唑(382) 替硝唑 382

第2节抗结核病药 384

1.概述 384

第31章抗结核病药物————————————————————— 384

第1节概述 384

1.1 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性质 385

1.2抗结核病药的药效学评价 385

第3节第一线抗结核病药 386

异烟肼(386) 利福平(388) 利福定(390) 利福 393

第4节第二线抗结核药 393

喷丁(391) 利福布丁(391) 乙胺丁醇(391) 吡嗪酰 393

对氨水杨酸钠 393

胺(392)链霉素 393

(394)异烟肼水杨酸(394) 氨硫脲 394

乙硫异烟胺(394) 丙硫异烟胺(394) 异烟腙 394

第5节其他抗结核病药 394

1.抗结核化疗进展 395

第6节结核病的化学治疗 395

3-偶氮甲基利福霉素衍生物(395) 小诺霉素 395

曲霉素(395) 硫酸卷曲霉素(395) 戊氧苯硫脲 395

环丝氨酸(394) 紫霉素(395) 硫酸紫霉素盐(395) 卷 395

3.现行肺结核化疗方案 396

2.结构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396

4.结核病化学治疗中的问题 396

1.MAC感染的防治药物 397

第7节复合鸟型分枝杆菌防治药物 397

5.结核病的药物预防 397

药(398) 阿米卡星(399) 氯法齐明 399

2.复合鸟分枝杆菌的化疗 399

利福布丁(397) 大环内酯类(398) 氟喹诺酮类 399

第2节重点药物介绍 401

第1节概述 401

第32章 抗麻风病药——————————————————————————————————————————— 401

胺苯脲(403)沙利度胺 403

氨苯砜(401) 利福平(402) 氯法齐明(402) 丁 403

第2节临床特点 404

第1节病原学 404

第33章 抗钩端螺旋体药物———————————————————————————————————————— 404

第3节诊断 405

第4节治疗 406

第1节概述 408

第2节多烯类抗真菌药 408

2.2作用于真菌细胞核 408

2.1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408

2.抗真菌药作用机制 408

1.抗真菌药的分类 408

第34章 抗真菌药—————————————————————————————————————————— 408

两性霉素B(408) 制霉菌素 410

第3节唑类抗真菌药 411

霉素 411

古霉素(410) 那他霉素(410)球红霉素(411) 喷他 411

杀念菌素(410) 克念菌素(410) 金褐霉素(410) 曲 411

异康唑(414) 硫康唑(414) 布康唑 414

(414)特康唑(414)联苯苄唑(414) 益康唑 414

唑(413) 伊曲康唑(413) 噻康唑(414) 奥莫康唑 414

克霉唑(411) 酮康唑(41 1) 氟康唑(412) 咪康 414

第5节其它抗真菌药 415

第4节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15

特比萘芬 415

氟胞嘧啶(415) 灰黄霉素(416) 环吡酮胺 416

环吡司胺(416) 阿莫罗芬 416

第6节抗真菌药研究前景 416

第35章消毒防腐药———————————— 418

第1节消毒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 418

1.消毒和消毒药 418

2.灭菌和灭菌药 418

3.防腐和防腐药 418

第3节消毒防腐药的作用机制 419

第4节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 419

3.影响核酸的生物合成和功能 419

2.蛋白质凝固或变性 419

1.改变细胞膜或细胞壁的结构 419

1.消毒防腐药的性质,浓度及其作用时间 419

3.真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类 419

2.病毒类 419

1.细菌类 419

4.保存 419

第2节各类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抵抗力 419

2.微生物的种类 419

3.外环境影响因素 420

3.1环境中的有机物 420

3.2酸碱度 420

3.3温度 420

第5节常用的消毒药 420

附 乌苯美司(乌比美司,抑氨肽酶素,NK- 421

1.醇类消毒药 421

乙醇(421) 异丙醇(421) 甲醇(421) 二氯苯甲 422

醇(421) 苯氧乙醇(422) 三氯叔丁醇 422

2.醛类消毒药 422

甲醛(422) 戊二醛 422

3.表面活性剂 423

新洁尔灭(423) 杜米芬 423

4.洗必泰 424

5.含氯消毒剂 424

漂白粉(424) 次氯酸钠(424) 二氧化氯 424

二氯异氰尿酸钠 425

6.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425

7.碘类消毒剂 426

锰酸钾 426

过氧乙酸(425) 过氧化氢(425) 臭氧(426) 高 426

8.酚类消毒剂 426

碘液、碘酊(426)碘伏 426

煤酚皂溶液 426

环氧乙烷 427

9.烷基化类消毒剂 427

第1节概述 428

第36章抗病毒药物———————————————— 428

第2节重点药物介绍 429

阿昔洛韦(429) 更昔洛韦(430) 喷昔洛韦 430

法昔洛韦(430) 阿糖腺苷 431

阿糖腺苷单磷酸(431) 碘苷(432) 三氟胸苷 432

干扰素 434

(433)膦甲酸(433) 聚胞苷(433) 双嘧达莫 434

环胞苷(432)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432) 利巴韦林 434

第1节概述 436

第37章抗艾滋病药———————————————— 436

第2节HIV-1复制周期及抗艾滋病药简介 436

第3节较常应用的抗艾滋病药 439

1.核苷类抗HIV药 439

齐多夫定(439)地丹诺辛(441)扎西他宾 442

司他夫定(443) 拉米夫定 444

阿特福韦二吡呋酯(445) 阿巴卡韦 446

奈韦拉平 446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446

3.HIV蛋白酶抑制剂 447

沙奎那韦(447) 印地那韦(448) 利托那韦 449

奈非那韦 450

1.抗疟药发展简史 452

第1节抗疟药概述 452

第38章 抗疟药————————————————————————————————————————————— 452

2.1 疟原虫生活史 453

2.疟原虫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 453

2.2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454

3.抗疟药的作用机制 454

3.1 红内期血液裂殖体杀灭剂的作用机制 454

3.3预防药的作用机制 455

5.抗疟药的分类 455

3.2根治药的作用机制 455

4.抗疟药的临床应用选择 455

4.1 一般性疟疾 455

4.2抗药性恶性疟 455

4.3凶险型疟疾 455

4.4疟疾预防和抗复发治疗 455

5.2 用于控制复发和阻断传播的抗疟药 455

5.1 主要用于控制临床发作的抗疟药 455

1.主要用于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 456

5.3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 456

第2节各类抗疟药 456

1.1 奎宁及其同类药 456

奎宁、奎尼丁、辛可宁、辛可尼丁(456) 甲氟喹 459

(458) 卤泛曲林(459) 木芴醇 459

1.2氯喹及其4-氨基喹啉类药物 461

氯喹(461)哌喹(462)磷酸萘酚喹 462

磷酸咯啶(464)磷酸咯萘啶 464

1.3 阿的平及其吖啶类药物 464

1.4青蒿素类药物 465

1.5有机镓类药物 466

脑疟佳 466

1.6常山及其他中草药 467

常山碱(467) 鹰爪素(467) 仙鹤草酚(468) 暗 468

罗素 468

2.主要用于根治和控制传播的药物 468

伯氨喹啉 468

3.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 469

4.1砜类 470

4.其它抗疟药 470

乙胺嘧啶(469)硝喹 470

4.2磺胺类 471

4.3抗生素类 471

第39章抗阿米巴病和抗滴虫病药——————————————— 472

第1节概述 472

第2节常用抗阿米巴病和抗滴虫病药 472

甲硝唑(472) 二氯散糠酸酯 473

巴龙霉素(474) 哌硝噻唑(474) 氯喹(474) 8-羟基 474

喹啉(474) 依米丁和去氢依米丁(474) 乙酰胂胺 474

第40章抗血吸虫药—————————————————— 476

第1节概述 476

第2节抗血吸虫不同发育期的药物 476

1.杀血吸虫成虫药 476

2.杀虫卵药 477

3.杀童虫药 477

第3节非锑剂抗血吸虫药 477

吡喹酮(477) 硝硫氰胺(480) 呋喃丙胺 481

敌百虫(481) 尼立达唑(482) 奥沙尼喹(482) 羟蒽 483

酮(482) 吡噻硫酮(483) 六氟对二甲苯 483

第4节抗血吸虫中草药 483

青蒿素(483) 仙鹤草根芽(484) 南瓜子 484

萱草根(484) 贯众(484) 槟榔 485

第1节抗丝虫病药 486

第41章抗丝虫病和抗黑热病药———————————————— 486

乙胺嗪(486) 呋喃嘧酮(487) 伊维菌素 488

葡萄糖酸锑钠(489) 戊烷脒 489

第2节抗黑热病药 489

第2节蠕虫感染的治疗 491

第1节概述 491

第42章 驱肠虫病药——————————————————————————————————————————— 491

1.驱蛔虫药 491

2.驱钩虫药 492

4.驱绦虫药 492

3.驱蛲虫药 492

第3节药物评价 493

6.驱姜片虫药 493

5.驱鞭虫药 493

1.苯并咪唑类 493

阿苯达唑(493) 甲苯达唑(495) 噻嘧啶 495

嗪(498) 吡喹酮(499) 噻苯达唑(499) 酚嘧啶 500

左旋咪唑(496)氯硝柳胺(497)伊维菌素(498)哌 500

1.神经元 504

第2节脑的细胞组成 504

第1节脑的大体结构与功能 504

第43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基础——————————————————————————————————— 504

第3节神经元间联系——突触 505

2.胶质细胞 505

第4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506

1.受体概念 506

2.脑内神经递质受体及亚型 506

2.1 乙酰胆碱(ACh)受体及亚型 506

2.2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及亚型 507

2.3 多巴胺(DA)受体及亚型 507

2.4 5-羟色胺(5-HT)受体及亚型 507

2.5组胺受体 508

2.6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及亚型 508

2.7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及亚型 508

2.8 阿片和阿片样受体及亚型 509

2.9其他神经递质受体 510

第5节神经递质受体系统与药物作用 510

第44章中枢兴奋药————————————— 511

第1节概述 511

第2节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511

咖啡因 511

第3节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物 512

山梗菜碱(512) 尼克刹米(513) 氨苯噻唑 513

二乙香草酰胺(513) 二苯吗啉乙吡酮(513) 巴豆丙 514

酰胺(513) 回苏灵(514) 美解眠(514) 阿米三嗪 514

(514) 甲哌呫诺(514) 戊四唑 514

第4节治疗小儿多动症的药物 514

右旋苯胺(514) 甲基苯丙胺 515

哌醋甲酯(515) 匹莫林(515) 地阿诺 516

第5节食欲抑制剂 516

苄甲苯丙胺(516) 氯苄苯丙胺(516) 对氯苯丁 517

胺(516) 邻氯苯丁胺(516) 右氟苯丙胺(516) 氟苯 517

丙胺(517) 二乙胺苯丙酮(517) 氰乙苯丙胺 517

氯苯咪吲哚(517) 环己丙胺(517) 氯丙苯丙胺 517

苯甲吗啉(518) 二甲苯吗啉(518) 苯丁胺 518

第6节特殊中枢兴奋药 518

士的宁(518) 印防己毒素 519

第45章镇痛药———————————————— 520

第1节概述 520

1.1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520

1.2疼痛的两重性 520

1.3镇痛药的定义和分类 520

1.4镇痛药的研究历史及重大进展 521

第2节吗啡及吗啡样阿片类药物 524

1.5镇痛药的研究展望 524

替啶及同类物(531) 苯乙哌啶和氯苯哌酰胺 531

吗啡(524) 可待因(530) 羟甲左吗喃(530) 哌 531

激动拮抗剂 533

第3节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和混合型阿片受体 533

芬(533)二氢埃托啡 533

物美沙酮(532) 左旋-α-乙酰美沙醇(533) 右旋丙氧 533

苯胺基哌啶类(532) 芬太尼(532) 美防沙酮及同类 533

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 534

第4节非阿片类镇痛药 534

镇痛新(533) 丁丙诺啡 534

纳洛酮,纳曲酮等 535

第5节阿片受体拮抗剂 535

第1节概述 537

第46章解热镇痛药——————————————— 537

第2节重点药物的介绍 538

1.水杨酸类 538

乙酰水杨酸(538) 阿司匹林赖氨酸盐(540) 阿 540

司匹林精氨酸盐(540) 双氟尼酸 540

2.苯胺类 540

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扑热息痛及非那西汀) 540

3.吡唑酮类 541

4.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542

4.1 芳基乙酸类抗炎药 542

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541) 安乃近 542

4.2芳基丙酸类抗炎药 543

吲哚美辛(542) 硫茚酸(543) 托美汀 543

布洛芬(543) 酮洛芬(544) 萘普生 544

4.3芬那酸类抗炎药 544

甲灭酸(544) 甲氯灭酸(545) 双氯芬酸 545

4.4其它类型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545

芬布芬(545) 吡罗昔康 545

5.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546

第3节抗痛风药 546

别嘌醇(546) 丙磺舒(547) 硫氧唑酮(547) 苯 547

溴马隆(547)秋水仙碱 547

第47章镇静催眠药—————————————— 549

2.镇静催眠药的发展 549

1.睡眠与失眠 549

第1节概述 549

1.2 BDZs药理作用 550

1.1 BDZs的化学结构 550

1.苯二氮?类 550

第2节各类镇静催眠药 550

3.镇静催眠药的分类 550

1.3 BDZs的作用机制 552

1.4 BDZs的体内过程 553

1.5 BDZs的不良反应 554

1.6临床应用 555

1.7 用于镇静催眠的BDZs 556

2.1苯二氮?类拮抗剂 564

地西泮(556) 氯氮萆(558) 氯硝西泮(558) 氟 564

硝西泮(559) 氟西泮(559) 硝西泮(559) 替马西泮 564

(560) 夸西泮(560) 去甲西泮(561) 美达西泮 564

(561) 度氟西泮(561) 三唑仑(561) 咪达唑仑 564

(562) 艾司唑仑(562) 哈洒唑仑(563) 溴替唑仑 564

(563) 劳哌唑仑(563) 氯氟?乙酯(563) 苯二氯萆 564

类拮抗剂(564) 氟马西尼 564

2.苯二氮?类拮抗剂及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564

氟马西尼 564

2.2 作用于GABA受体复合体的非苯二氮? 565

类药物 565

唑吡坦(565) 阿吡坦(565) 佐匹克隆 565

2.3 巴比妥类药物 566

苯巴比妥(570) 巴比妥(571) 甲苯比妥 571

苯甲比妥(572) 美沙比妥(572) 非沙比妥(572) 丙 572

溴比妥(572) 苯佐巴比妥(572) 异戊巴比妥 572

戊巴比妥(573) 环戊巴比妥(574) 丁巴比妥 574

仲丁比妥(574) 尼阿比妥(574) 阿洛巴比妥 574

巴比妥(575) 环庚比妥(576) 司可巴比妥(576) 海 576

索比妥(576) 己巴比妥钠 576

羟巴比(575) 乙烯比妥(575) 戊烯比妥(575) 环己 576

阿普比妥(574) 布他比妥(575) 他布比妥(575) 丙 576

2.4其它镇静催眠药 577

2.4.1 醇类 577

2.4.2氨基甲酸酯类(丙二醇类) 578

乙氯维诺(577) 甲戊炔醇 578

2.4.3醛类 579

胺(579) 己丙氨酯(579) 美索巴莫 579

甲丙氨酯(578) 氨甲酸甲戊炔醇(578) 炔己蚁 579

水合氯醛(579) 氟醛甜菜碱 580

副醛 581

2.4.5哌啶二酮类 581

氯醛(581) 氯醛己醇 581

氧氯醛(581) 丁基氯醛(581) N-乙酰甘氨酰胺-水合 581

三氯福司(580) 氯醛比林(580) 氯醛酰胺(580) 戊 581

2.4.4环乙醚 581

2.4.6喹唑酮类 582

格鲁米特(581) 甲乙哌酮(582) 吡乙二酮 582

卡溴脲(583) 溴米索伐(583) 乙卡溴脲 583

2.4.7酰脲类 583

甲喹酮(582) 甲氯喹酮 583

米特 584

2.4.8溴化物 584

依克替脲(583) 丙戊酰脲(583) 卡普脲(583) 异溴 584

2.4.9其它 584

天麻素(585) 豆腐果苷(585) 巴氯芬 585

砜那(584) 乙二磺酸氯美噻唑(584) 哌拉平 585

半琥珀酸丁辛酰胺(584) 舒砜那(584) 甲基舒 585

1.苯二氮?类 587

第2节常用抗惊厥药物 587

第1节概述 587

第48章抗惊厥药—————————————— 587

2.巴比妥类 588

地西泮(587) 劳拉西泮(588) 氯硝西泮 588

苯巴比妥(589) 异戊巴比妥 589

苯妥英钠 590

3.乙内酰脲类 590

硫喷妥钠 590

硫酸镁(591) 水合氯醛 591

4.其他 591

第1节概述 592

第49章抗癫痫药————————————— 592

1.乙内酰脲类 593

第2节各类抗癫痫药 593

苯妥英(593) 甲妥英(593) 乙妥英 593

苯巴比妥(594) 扑米酮 594

2.巴比妥类 594

卡马西平(595) 氧代卡马西平 595

3.亚氨芪类 595

丙戊酸 596

6.丙戊酸类 596

三甲双酮 596

5.噁唑烷类 596

乙琥胺 596

4.琥珀酰亚胺类 596

7.苯二氮?类 597

氯硝西泮 597

8.2拉莫三嗪 598

抗痫灵 598

8.1桂皮酰胺类 598

8.发展阶段的抗癫痫药 598

8.4加巴喷丁 599

8.3氨己烯酸 599

8.5非氨酯 599

第2节临床常用抗震颤麻痹药物 601

1.抗胆碱能类药 601

第50章抗震颤麻痹药—————————— 601

第1节概述 601

盐酸苯海索(601) 盐酸丙环定(602) 甲磺酸苯 602

甲托品 602

2.增加脑内多巴胺浓度的药物 602

左旋多巴 602

3.多巴脱羧酶抑制剂 603

卡别多巴(603) 盐酸苄丝肼 604

4.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 604

盐酸司立吉林(604)Lazabemide 605

5.促多巴胺释放剂 605

盐酸金刚烷胺(605) 盐酸美金刚烷 605

6.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606

甲磺酸溴隐亭(606) 甲磺酸培高利特(606) 马 607

来酸麦角乙脲(606) Cabergoline(607) Ropinirole 607

Hydrochloride(607) Pramipexole(607) 双哌嘧啶 607

(607) 盐酸阿朴吗啡(去水吗啡) 607

7.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608

托卡朋(608) 安托卡朋 608

第51章抗精神病药———— 610

1.分类 610

第1节概述 610

1.3 高效价和低效价抗精神病药 611

1.2非三环类抗精神病药 611

1.1 三环类抗精神病药 611

1.4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612

2.临床应用 612

2.1靶症状和适应证 612

2.2禁忌证 612

2.3药物的临床选择 613

2.4剂量 614

2.5 疗程 615

3.药物相互作用与抗精神病药的联合使用 615

3.1 药物相互作用 615

3.2联合用药 615

第2节各种抗精神病药 616

(628) 嗅哌利多(629) 达哌啶醇(629) 三氟哌丁苯 632

氯丙嗪(616) 丙嗪(622) 左美丙嗪(622) 氟丙 632

嗪(622)拉嗪(623) 三氟拉嗪(623)复方三氟拉嗪 632

片(623) 丁酰拉嗪(623) 奋乃静(624) 氟奋乃静 632

(624) 乙酰奋乃静(625) 丙酰奋乃静(625) 三甲氧 632

(627) 磺哌噻吨(627) 泰尔登(628) 氟哌啶醇 632

达嗪(626) 哌普嗪(626) 三氟噻吨(626) 氯哌噻吨 632

奋乃静(625) 甲硫达嗪(625) 甲砜达嗪(626) 甲磺 632

(629) 苯哌利多(630) 螺环哌丁苯(630) 替米哌隆 632

(631) 五氟利多(631) 氯氮平(631) 噻停酮 632

(630) 氟斯必灵(630) 哌迷清(631) 氯哌迷清 632

(636)吗啉酮(636) 奥泼啶(636) 舒必利 636

(634) 利培酮(635) 利坦丝林(636) 噻托哌隆 636

(634) 氯卡帕明(634) 丁苯那嗪(634) 利血平 636

(634) 佐替平(634) 克罗麦克朗(634) 卡匹帕明 636

奥拉佐平(633) 洛沙平(633) 氟塞平(633) 甲硫平 636

舒托必利(637) 硫必利 637

第2节抗焦虑药的分类 639

第52章抗焦虑药————————————— 639

第1节概述 639

1.苯二氯?类(BDZs)药物 640

第3节主要抗焦虑药 640

奥沙西泮(641) 劳拉西泮(641) 哈拉西泮 642

普拉西泮(642) 氟托西泮(642) 溴西泮(642) 氟地 645

西泮(643) 氯氮?钾(643) 氯巴占(643) 阿普唑仑 645

(644) 凯他唑仑(644) 依替唑仑(644) 美沙唑仑 645

(645) 氟太唑仑(645) 噁唑仑 645

卡立普多(646) 依米氨酯(646) 泰巴氨酯 646

2.氨基甲酸酯(丙二醇)类 646

3.二苯甲烷类 647

羟嗪(647) 苯海拉明 647

4.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647

普萘洛尔 647

5.三环类抗抑郁药 647

美布氨酯(646) 奥芬氨酯 647

丁螺环酮 648

盐酸丙咪嗪(647) 盐酸氯丙咪嗪(647) 多虑平 648

6.氮杂螺旋癸二酮类 648

7.其他抗焦虑药 649

盐酸苯佐他明(649) 依替福辛(649) 氯美扎酮 649

第53章 抗抑郁药———————————————————————————————————————————— 651

第1节概述 651

第2节三环类抗抑郁药 651

第3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654

第4节抗抑郁新药 655

1.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655

2.非典型性抗抑郁药 656

3.制剂与用法 656

第1节概述 658

第54章抗躁狂药——————————————————————————— 658

第2节各类抗躁狂药 658

碳酸锂(658) 卡马西平(661) 丙戊酸 661

第55章 抗衰老和智能促进药——————————————————————————————————————— 662

第1节延缓衰老药 662

1.抗氧化剂与抗氧化酶 662

胸腺素(663)胸腺五肽 663

维生素E(662) 维尔康(663) 超氧化物歧化酶 663

663)奥古蛋白 663

2.防大脑衰老剂 663

3.免疫功能调节药 663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663

益康宁(664) 复方益康宁(664) 福康乐 664

强生丸 664

5.微量元素制剂 664

复合蛋白锌(664) 硒力口服液(664) 亚硒酸钠 665

(664) 健老泰(664) 老维生(665) 防老丸 665

6.微生态制剂 6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