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  第3版
病理学  第3版

病理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凤兰,崔茂香主编;赵其辉,樊帮林,邰燕,李庆副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66205872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
《病理学 第3版》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四、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3

第一篇 病理解剖学 7

第一章 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7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7

一、萎缩 7

二、肥大 8

三、增生 9

四、化生 10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0

一、变性 11

二、细胞死亡 14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18

一、再生 18

二、纤维性修复 21

三、创伤愈合 22

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25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7

第一节 充血 27

一、动脉性充血 28

二、静脉性充血 28

第二节 出血 30

一、出血的类型 30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 31

三、出血的后果 31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1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1

二、血栓的类型及血栓形成过程 33

三、血栓的结局 34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5

第四节 栓塞 35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35

二、栓塞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36

第五节 梗死 38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8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39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40

第三章 炎症 42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 42

一、炎症的概念 42

二、炎症的原因 42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43

一、变质 43

二、渗出 45

三、增生 49

第三节 炎症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50

一、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 50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50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51

一、炎症的临床分类 51

二、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52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54

第四章 肿瘤 56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56

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特征 57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57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58

三、肿瘤的异型性 58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59

五、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62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3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3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4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64

二、肿瘤的分类 65

第六节 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66

一、癌前病变 66

二、原位癌 67

三、早期浸润癌 68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68

一、上皮组织肿瘤 68

二、间叶组织肿瘤 69

三、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 71

第八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72

一、常规的病理形态学检查 72

二、新开展的检查方法 72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74

一、肿瘤的病因 74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75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79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79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80

二、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80

三、临床病理联系 81

第二节 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2

一、肺气肿 82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4

第三节 肺炎 85

一、细菌性肺炎 85

二、病毒性肺炎 89

三、支原体性肺炎 90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91

一、鼻咽癌 91

二、肺癌 92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95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95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96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96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 99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99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100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102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02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03

第四节 风湿病 105

一、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06

二、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106

三、风湿性心脏病 107

四、其他器官风湿病变 108

第五节 心瓣膜病 109

一、二尖瓣狭窄 109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10

三、主动脉瓣狭窄 110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0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112

第一节 胃炎 112

一、急性胃炎 112

二、慢性胃炎 113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114

一、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4

二、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 115

三、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病理联系 116

四、消化性溃疡的结局和并发症 11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17

一、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7

二、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118

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120

第四节 肝硬化 122

一、门脉性肝硬化 122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25

三、胆汁性肝硬化 125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26

一、食管癌 126

二、胃癌 128

三、大肠癌 129

四、原发性肝癌 130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133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133

第二节 肾小球肾炎 134

一、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5

二、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分类及表现 136

三、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病理联系 137

第三节 肾盂肾炎 143

一、急性肾盂肾炎 143

二、慢性肾盂肾炎 145

第四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46

一、肾细胞癌 146

二、膀胱癌 147

第九章 生殖系统疾病 149

第一节 子宫疾病 149

一、慢性子宫颈炎 149

二、子宫颈癌 150

三、子宫内膜增殖症 152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153

一、葡萄胎 153

二、侵袭性葡萄胎 154

三、绒毛膜上皮癌 155

第三节 乳腺疾病 155

一、乳腺增生症 155

二、乳腺肿瘤 156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 158

一、前列腺增生症 158

二、前列腺癌 159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61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161

一、甲状腺炎 161

二、甲状腺肿 163

第二节 糖尿病 165

第十一章 传染病 168

第一节 结核病 168

一、概述 168

二、肺结核病 171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176

第二节 伤寒 178

一、伤寒的病因及传染途径 178

二、伤寒的发病机制 179

三、伤寒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79

四、伤寒的并发症 181

五、伤寒的结局 181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81

一、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82

二、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82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84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84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理变化 184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184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结局和并发症 185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85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 185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186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187

第六节 淋病 187

第七节 尖锐湿疣 188

一、尖锐湿疣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188

二、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88

第八节 艾滋病 189

一、艾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89

二、艾滋病的病理变化 190

三、艾滋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190

第二篇 病理生理学 195

第十二章 疾病概论 19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195

一、健康 195

二、疾病 195

三、亚健康状态 196

四、衰老 196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197

一、疾病的原因 19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199

第三节 发病学概论 200

一、疾病时自稳态调节功能的紊乱 200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200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害与抗损害反应 200

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201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201

一、潜伏期 201

二、前驱期 201

三、症状明显期 202

四、转归期 202

第十三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20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204

一、脱水 204

二、水中毒 208

三、水肿 209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15

一、低钾血症 215

二、高钾血症 218

第十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221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221

一、酸与碱的概念及其来源 221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22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224

第三节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224

一、pH值 224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225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225

四、缓冲碱 225

五、碱剩余 226

六、阴离子间隙 226

第四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226

一、代谢性酸中毒 226

二、呼吸性酸中毒 229

三、代谢性碱中毒 230

四、呼吸性碱中毒 232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34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234

二、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34

第十五章 应激与疾病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一、应激的概念 237

二、应激原 23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238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238

二、细胞体液反应 240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41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242

一、全身适应综合征 242

二、应激与躯体疾病 243

三、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244

四、防护原则 244

第十六章 发热 246

第一节 发热的病因、机制和分型 246

一、发热的病因 246

二、发热的发病机制 248

三、发热的时相和热型 249

第二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250

一、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变化 250

二、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变化 251

三、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251

第十七章 缺氧 253

第一节 血氧变化的指标及其意义 253

一、血氧分压 253

二、血氧容量 253

三、血氧含量 254

四、血氧饱和度 254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254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及特点 255

一、低张性缺氧 255

二、血液性缺氧 255

三、循环性缺氧 256

四、组织性缺氧 257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58

一、呼吸系统变化 258

二、循环系统变化 258

三、血液系统变化 259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59

五、组织细胞变化 260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61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 26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261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 261

一、氧疗 261

二、氧中毒 262

第十八章 休克 264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264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264

二、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265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265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265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266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271

一、细胞代谢障碍 271

二、细胞损伤 271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272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273

一、感染性休克 273

二、心源性休克 275

三、过敏性休克 275

四、神经源性休克 276

第五节 全身炎症反应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76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76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78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78

第十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80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80

一、DIC的病因 280

二、DIC的发病机制 280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和DIC的分期与分型 283

一、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83

二、DIC的分期与分型 284

第三节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286

一、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286

二、DIC的防治原则 288

第二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290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91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291

二、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因素 291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292

一、自由基的作用 292

二、钙超载 295

三、白细胞的作用 297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298

五、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299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99

一、心脏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变化 299

二、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变化 300

三、肠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变化 301

四、肾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变化 301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301

第二十一章 呼吸衰竭 304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04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304

二、肺的换气功能障碍 306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309

一、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309

二、呼吸系统变化 309

三、循环系统变化 310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310

五、肾功能变化 311

六、胃肠道改变 311

七、血液系统的变化 312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312

第二十二章 心力衰竭 314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314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314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315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316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316

一、心脏代偿反应 317

二、心外代偿反应 317

第三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318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318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319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320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21

一、心输出量减少 321

二、体循环淤血 322

三、肺循环淤血 322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323

第二十三章 肝性脑病 325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分类 325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 325

二、肝性脑病的分类 326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26

一、氨中毒学说 326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28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329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330

五、其他脑性毒物的作用 330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331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332

第二十四章 肾衰竭 334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334

一、急性肾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335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35

三、急性肾衰竭的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37

四、急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339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340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340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 341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41

四、慢性肾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342

第三节 尿毒症 345

一、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345

二、尿毒症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46

三、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348

英汉名词对照 349

参考文献 3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