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志领,李志林,周国强,贾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22208415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吸取了非化学专业教材浅显易懂的特点,保持了化学专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全面系统,可充分满足学生的考研需求。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科学、药学、生命科学、医学及农林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轻工业及水产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无机及分析化学》目录

第1章 物质状态 1

1.1气体 1

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1.1.2道尔顿分压定律 1

1.2液体和固体 3

1.2.1液体和固体的特性 3

1.2.2水的相图 4

1.3分散系 6

1.3.1溶液 6

1.3.2稀溶液的依数性 8

1.3.3溶胶 14

1.3.4高分子溶液和缔合胶体 18

1.4等离子体 18

1.5超临界状态 19

习题 20

第2章 原子结构 23

2.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23

2.1.1量子化 23

2.1.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6

2.1.3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波动方程 28

2.1.4原子轨道ψ和概率密度|ψ|2图形 32

2.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7

2.2.1原子的能级 37

2.2.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1

2.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44

2.3.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44

2.3.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 45

2.3.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族 45

2.4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46

2.4.1原子半径 46

2.4.2电离势 47

2.4.3电子亲和势 49

2.4.4元素的电负性 49

2.4.5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50

习题 50

第3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54

3.1共价键理论 54

3.1.1价键理论 55

3.1.2杂化轨道理论 60

3.1.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64

3.1.4分子轨道理论 67

3.2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70

3.2.1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 70

3.2.2分子间作用力 72

3.2.3氢键 74

3.3晶体结构和类型 76

3.3.1分子晶体 76

3.3.2原子晶体 76

3.3.3离子晶体和离子键 77

3.3.4金属晶体和金属键 85

习题 89

第4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91

4.1一些常用的术语 91

4.1.1体系和环境 91

4.1.2内能 91

4.1.3状态和状态函数 92

4.1.4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92

4.1.5热力学的标准状态 92

4.1.6过程与途径 93

4.1.7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93

4.2热化学 94

4.2.1等容热效应、等压热效应和焓的概念 94

4.2.2热化学方程式 95

4.2.3热效应的计算 96

4.3热力学第二定律 100

4.3.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自发过程 100

4.3.2熵 102

4.3.3热力学第二定律 104

4.4 Gibbs函数及其应用 104

4.4.1 Gibbs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方向 104

4.4.2标准生成Gibbs函数 106

4.4.3 △G与温度的关系 106

习题 107

第5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10

5.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10

5.1.1 经验表示法 110

5.1.2 用反应进度表示反应速率 112

5.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113

5.2.1 碰撞理论 113

5.2.2 过渡状态理论 115

5.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16

5.3.1 反应物本性的影响 116

5.3.2 外界条件的影响 116

5.4 强电解质溶液——活度 124

5.4.1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 124

5.4.2 活度和活度系数 124

5.4.3 离子强度 125

5.5 化学平衡 125

5.5.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125

5.5.2 平衡常数 126

5.5.3 平衡常数的确定 130

5.6 化学平衡的移动 131

习题 134

第6章 分析化学基础 137

6.1 分析化学概述 137

6.1.1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7

6.1.2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137

6.2 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40

6.2.1 误差与有效数字 140

6.2.2 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144

6.2.3 分析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50

6.3 滴定分析法 150

6.3.1 滴定分析过程与有关名词 150

6.3.2 滴定分析主要方法和特点 151

6.3.3 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151

6.3.4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52

6.3.5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52

习题 153

第7章 酸碱平衡 155

7.1 酸碱理论的发展 155

7.1.1 经典酸碱理论 155

7.1.2 酸碱的溶剂理论 155

7.1.3 酸碱质子理论 156

7.1.4 酸碱电子理论 159

7.2 水的解离平衡 160

7.2.1 水的离子积常数 160

7.2.2 溶液的酸碱性 161

7.3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及型体分布 161

7.3.1 质子条件式 162

7.3.2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163

7.4 盐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172

7.4.1 弱酸强碱盐 172

7.4.2 强酸弱碱盐 172

7.4.3 弱酸弱碱盐 173

7.4.4 多元弱酸强碱盐 173

7.4.5 多元弱碱强酸盐 174

7.4.6 影响水解程度的因素 174

7.5 两性物质溶液 178

7.6 缓冲溶液 180

7.6.1 缓冲溶液的组成、类型及作用原理 180

7.6.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180

7.6.3 缓冲溶液的若干性质 182

7.6.4 缓冲溶液的配制 184

7.6.5 血液中的缓冲系及缓冲作用 186

习题 187

第8章 酸碱滴定法 189

8.1 酸碱指示剂 189

8.1.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89

8.1.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190

8.1.3 混合指示剂 192

8.2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93

8.2.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193

8.2.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或强酸滴定一元弱碱 195

8.2.3 多元酸、混酸与多元碱的滴定 198

8.2.4 终点误差 199

8.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02

习题 204

第9章 配位平衡 207

9.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07

9.1.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207

9.1.2 配合物的组成 208

9.1.3 配合物的命名 210

9.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空间构型 210

9.2.1 配合物的磁性 211

9.2.2 价键理论 212

9.2.3配合单元的空间结构 213

9.3配合物的稳定性 214

9.3.1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数 214

9.3.2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18

习题 221

第10章 配位滴定法 223

10.1配位滴定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223

10.2配位滴定法所用配位剂 223

10.2.1无机配位剂 223

10.2.2有机配位剂 224

10.2.3 EDTA 225

10.3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特点 226

10.4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227

10.4.1金属离子与EDTA反应的平衡常数 227

10.4.2滴定剂y的副反应系数αY 228

10.4.3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αM 229

10.4.4配合物副反应系数 231

10.5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231

10.6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233

10.6.1滴定曲线 233

10.6.2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的判据 236

10.6.3金属指示剂 236

10.6.4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240

10.6.5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242

10.6.6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246

10.7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247

10.7.1各种滴定方式和应用 247

10.7.2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49

习题 250

第11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252

11.1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252

11.2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253

11.2.1原电池 253

11.2.2电极电势 255

11.2.3能斯特方程 257

11.3电极电势的应用 261

11.3.1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对强弱的比较 261

11.3.2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 262

11.3.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顺序——分步氧化 263

11.3.4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衡量 264

11.3.5确定溶液的pH值 265

11.3.6确定有关的平衡常数 265

11.4元素的电势图及其应用 266

11.4.1判断元素处于某一氧化态时是否会发生歧化反应 267

11.4.2由相邻已知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求未知端点电对的电极电势值 267

11.5电势-pH值图及其应用 268

11.5.1电势-pH值图 268

11.5.2电势-pH值图的应用 269

11.6电解 270

11.6.1分解电压和超电势 271

11.6.2电解池中两极的电解产物 273

习题 274

第12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278

12.1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278

12.2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279

12.2.1滴定曲线 279

12.2.2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剂 281

12.3氧化还原预处理 282

12.4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及应用示例 282

12.4.1高锰酸钾法 282

12.4.2重铬酸钾法 283

12.4.3碘量法 284

习题 286

第13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288

13.1沉淀溶解平衡 288

13.1.1溶度积规则 288

13.1.2沉淀的生成 290

13.1.3分步沉淀 293

13.1.4沉淀的溶解 294

13.1.5沉淀的转化 296

13.2沉淀滴定法 297

13.2.1沉淀滴定法概述 297

13.2.2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 297

13.2.3沉淀滴定法的终点检测 298

13.2.4应用示例 300

习题 300

第14章 重量分析法 304

14.1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304

14.2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304

14.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305

14.4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306

14.4.1沉淀的类型 306

14.4.2沉淀形成的一般过程 306

14.4.3沉淀条件的选择 307

14.5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308

14.5.1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 308

14.5.2结果的计算 308

习题 309

第15章s区元素 310

15.1氢化物 310

15.2氧化物 310

15.3氢氧化物 311

15.4盐类 312

习题 313

第16章P区元素 315

16.1硼族 315

16.1.1概述 315

16.1.2硼的化合物 315

16.1.3铝及其化合物 316

16.2碳族元素 316

16.2.1概述 316

16.2.2碳的化合物 317

16.2.3硅的化合物 319

16.2.4锡和铅 321

16.3卤素 323

16.3.1卤素的成键特征 323

16.3.2卤素单质 323

16.3.3卤化氢和卤化物 324

16.3.4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326

16.4氧族元素 327

16.4.1基本性质 327

16.4.2单质 328

16.4.3氧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 330

16.4.4含氧化合物 333

16.4.5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和酸的强度规律 339

16.5氮族元素 341

16.5.1基本性质 341

16.5.2单质 342

16.5.3氢化物 346

16.5.4氮的含氧化合物 348

16.5.5磷的含氧化合物 350

16.5.6砷、锑、铋的含氧化合物 353

16.5.7砷分族硫化物 354

习题 355

第17章 过渡金属元素化学 359

17.1 d区元素 359

17.1.1 d区元素概述 359

17.1.2铬 360

17.1.3锰 363

17.1.4铁系元素 364

17.2 ds区元素 367

17.2.1铜分族的化合物 367

17.2.2锌分族化合物 372

习题 376

第18章 生命元素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79

18.1生命元素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关系 379

18.2生命元素 379

18.2.1元素的生物学分类 379

18.2.2宏量元素 380

18.2.3必需微量元素 381

18.2.4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 382

18.3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83

18.3.1宏量元素的生物功能 383

18.3.2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功能 384

18.3.3铅、镉和汞的毒性 386

18.4元素的性质与周期表 387

18.4.1生命必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87

18.4.2微量元素的毒性和营养与元素周期表 388

18.4.3元素的性质与周期表 388

第19章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389

19.1概论 389

19.1.1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389

19.1.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89

19.1.3物质对光吸收的本质 390

19.2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391

19.3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392

19.3.1比耳定律的局限性 392

19.3.2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392

19.3.3溶液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 393

19.4紫外-可见吸光光度计 393

19.5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395

19.5.1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395

19.5.2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395

19.6仪器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397

19.6.1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397

19.6.2光度计读数范围的选择 397

19.6.3参比溶液的选择 398

19.7应用示例 399

19.7.1单组分的测定 399

19.7.2多组分的测定 400

19.8紫外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401

习题 401

附录 403

附录一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403

附录二 原子半径 403

附录三 元素的第一电离势 404

附录四 一些元素的电子亲和势 404

附录五 元素电负性 405

附录六 哥西密德和鲍林的离子半径数据 405

附录七 一些物质的热力学函数 406

附录八 酸、碱离解常数 410

附录九 常用缓冲溶液的pH值范围 411

附录十 溶度积常数 412

附录十一 标准电极电势 413

附录十二 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极电势 414

附录十三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415

附录十四 金属离子与氨羧配合剂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对数值 419

附录十五 一些金属离子的IgaM(OH)值 420

附录十六 一些配合滴定剂、掩蔽剂、缓冲剂阴离子的lgaL(H)值 421

附录十七 一些配合滴定剂、掩蔽剂、缓冲剂阴离子酸的形成常数 421

附录十八 金属指示剂的lgalLn(H)值及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值 421

参考文献 423

返回顶部